莫讓福報悄悄溜走—佛門基本禮儀
今天跟大家說一說佛門的基本禮儀。佛門的禮儀跟其他的禮儀有些差別,因為佛門的禮儀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還有佛教的修證。我今天給大家講這些,說實話,我自己做得也很不夠,我們共同學習。本文是筆者看到一位法師的講座,受到啟發,按其內容和要點加工整理的,結合我們的實際有所增刪,用於對我們助念團的居士搞講座。若還有遺漏,請各位大德補充。 一、禮儀的字面意義 在古代,禮是往來的意思,所以有個詞「禮尚往來」。人是群居的動物,是社會性的動物,大眾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禮儀,需要往來,需要人際關係。說明白了,禮儀就是打交道的儀式。你會跟大家打交道,展現出一個佛弟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現出佛門禮儀了。 禮儀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規矩。規,代表範圍;矩,代表尺度,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儀是跟人打交道的儀式,那麼規矩就是這個儀式的範圍和尺度。
二、禮儀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於我們保持我們的修行成果。佛門中戒律很重要,禮儀和規矩也一樣重要。我們念佛、誦經、布施、放生、印經等辛辛苦苦積累了一些功德,但由於我們沒有注重禮儀,言行不如法,使我們積累的功德悄悄溜走了,而且不知不覺還造了很多罪業,真是得不償失啊。佛門中好修福,也容易造罪啊,就像蓄水池,一邊蓄水、一邊放水,什麼時候能放滿呢?
二是把佛法通過自己的言行表現出來,給大眾做個好樣子。佛法,不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還要表現出來。要通過對心的改造,把你所學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儀規,如果你的修行讓人看不見,或者沒辦法跟大家融合,沒辦法跟大家打交道,那就有問題。作為大乘的居士,要通過佛法的修行,在改造自己的同時來影響他人。那麼,規矩就非常重要。 我們助念團的宗旨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眾生的利益高於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高於一切,送一人往生、度化一批人。要實現這個宗旨,首先就要給大家做個好樣子,不需要你說得多好,關鍵是你做的怎麼樣,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一個人不因出身高貴而高貴,而是因他的言行高貴而高貴。我們要向大眾展示佛弟子高尚的品格和高貴的人格,一言一行為大家做個好榜樣,讓大家從你身上看到佛法的偉大,對佛法產生好感,進而生出學佛的念頭,這樣才不辜負佛陀的教誨和深恩。有的人一方面公開自己的信仰,說自己是學佛的,是佛弟子,一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說話做事很隨便,完全失去了一個佛弟子應有的形象,令人反感,從而對佛教產生偏見,這叫做以身謗法,罪過很重啊。
三、生活中的禮儀 佛教的禮儀非常多,包括吃飯、睡覺、進寺廟、燒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細講,可能要分二十多門。由於時間短、本人水平也很有限,不能一門一門地講。所以我主要講講最基本的和大家最容易疏忽的部分,不足的地方請各位菩薩補充。 (一)關於睡覺的禮儀和注意事項 《弟子規》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作為佛弟子,尤其是受過五戒的居士,睡覺時間不宜太長(最好不要超過6小時),古德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睡覺也是五欲中的一條啊,再說睡覺太多,容易神識昏昧、失去正念,不利於修行。睡覺姿勢是吉祥卧,這種姿勢不壓迫心臟和胃、便於經絡運行、氣血通暢,也不容易做惡夢,作為念佛人,睡著前的最後一個念頭和醒來後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保持在佛號上,如果能在夢中保持不間斷那就更好了。如果失眠睡不著,那正好來念佛,如果很快睡著,那也好,改善我們的睡眠,有利於身體健康嘛。很多人修行,已經醒來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燒香。第一念就要想到阿彌陀佛,這樣我們離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才會越來越近。
(二)關於穿衣服的禮儀
一是乾淨、樸素、莊重、整潔是我們穿衣的原則。衣服不要太華麗,更不能太暴露,尤其是到寺院或參加法會等,一定要穿整齊,最好不要穿裙子,不要化妝打扮、花枝招展。如果穿得太少,一是對三寶不恭敬、二是容易讓出家人動心,古人說: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網路報道:一幫模特穿比基尼禮佛,時代發展了,拜佛還有這麼拜的,真是造孽啊。弟子規:衣貴潔、不貴華,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貴婦人,乘的是金馬車,穿得很華麗。但她要去見佛的時候,總是先在寺院門口下了車,換上布鞋和樸素的衣服,把她的瓔珞、寶珠等裝飾品摘下來放在樹底下,再去見佛。樸素是最美的,裝點出來的美麗太人為化,所以她用樸素的形象、樸素的心地去見佛。
二是佛弟子為了保持慈悲心,請不要穿皮草,不要穿綢緞。因皮草從動物的身體而來,綢緞從蠶繭而來,和殺生有直接的關係(現在的皮草很多是活剝皮啊,蠶絲都是要把蠶蛹煮死後才剝絲抽繭)。建議穿布衣、布鞋,系布腰帶,如果已經買了,就不要扔,穿到不能穿為止。
三是穿衣要注意節儉,古人穿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弘一大師當年穿過的僧衣有3百多個補丁,補丁摞補丁,已經看不清本色了,今年在青島湛山寺和東天目山見到一些師父穿的衣服也是這樣,我們的周總理身為一國總理,地位相當於過去的宰相,穿衣極為樸素,除了會見外賓和參加國事活動,外套才穿新衣服,裡面的衣服還是舊的,補了又補,一直捨不得扔。老法師說過,周恩來總理就是菩薩再來,如菩薩三十二應中,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則現宰官身。我們現代人穿衣服左一件右一件,滿衣櫃都是衣服,穿幾天就不愛穿了,一直壓箱底,最後扔掉,真是可惜。建議,多餘不穿的衣服我們捐出去。幫助那些缺衣少穿的,也是一件好事。
(三)關於做飯的注意事項
如果是家庭主婦,你要起得比家裡其他人更早一點,幫先生和孩子準備早點。作為佛教居士,要勤勞,要不斷服務眾生。做家務為家人服務也是服務眾生啊,同樣是做家務,以不同的心態做效果完全不一樣,以服務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奉獻的心、布施的心做這就是修行,就有功德,如果能做到三輪體空,那就功德無量,而且越做越高興;如果你滿腔的怨氣,滿腹的牢騷,你會做的更辛苦,活一樣沒少干,但是毫無功德。應該想:「我今天要供養他們,供養我的父母,供養我的家人,乃至要供養三寶,要供養一切人。」用這種心態做事,你還會牢騷滿腹嗎?肯定不會,心態肯定會很好。 不要把鍋碗瓢盆弄出很大聲響,炒菜時,鏟子和炒勺盡量不要碰撞,發出聲音,你的做事表現是內心功夫的一種折射,學佛的人,做事要穩穩噹噹、有板有眼,忙而不亂,這是內心平和、寧靜和柔慈的一種外在表現。(弟子規:寬轉彎、勿觸棱、緩揭簾、勿有聲。)
另外,煮飯的人不要先嘗飯,有人為了判斷調料和鹽的多少,就舀一勺飯先嘗嘗,要知道,你做的飯如果是先要供佛或者給長輩吃的,如果你嘗了,就等於你先吃了,吃完後再供佛這可是大不敬啊。
(四)關於吃飯的禮儀和注意事項 做好了飯,就要吃飯。這裡有重要的儀規。 第一點是不準有聲音。一個是不準有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和吃飯吧嗒嘴的聲音,喝湯是也不能發出希里呼嚕的聲音(本人吃飯尤其是吃麵條,吸麵條的聲音很大,我的愛人也是我的同修不斷地提醒我,總是改不掉,慚愧。);另外一個就是不能說話,默默的吃,安靜地吃飯,本身是一種很好的修行。發出各種響聲,別人聽了也煩惱。
有這樣一個故事。西安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地方。當時玄奘法師的譯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唐王李世民來參觀,看見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卻聽不到碗筷的響聲和吃飯的聲音,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麼肅穆,多麼莊嚴。皇帝吃了一驚,對玄奘法師說,假如我的軍隊像你們這些出家人這樣整齊,那我的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第二點,不要挑好壞,不要有分別心,要有感恩之心。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基督教:感謝神賜給我食物。有些地方的佛弟子: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或念佛。)你要想到,很多人還沒得吃呢。知足才能常樂(舉例:宣化上人在說到一些居士吃飯挑挑揀揀時說:人家是觀世音菩薩,我們是「觀飲食菩薩」)。古人把飯當做葯,把飢餓當成病,吃飯就像吃藥一樣來治療飢餓這種病,這樣一來,你就不會貪吃了。
第三點,吃完之後,將盤子收拾起來,不要到處亂擺放。大盤子放在底下,小盤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盤子放在上面,然後你再走,這是一個重要的規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盤子的服務員沒來,他們也會把吃完的盤子這樣疊放起來,非常整齊。不像我們這邊吃飯,經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殘羹剩飯,像戰場一樣。 吃飯的規矩代表著文化,代表著修養,代表著內心境界。你有沒有修行,從吃飯就能看出來。
第四點。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長輩或者客人沒到,我們不能先動筷子。弟子規: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孩子先吃完了,要對父母說:「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許,才可以離開。如果父母沒說話,就應該坐在那裡,等他們吃完,一同起身,這才是規矩。我們作為佛教的居士,吃飯的時候更應該遵守規矩。作為家庭主婦,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這都不消說了。
第五點.不要浪費,要開水涮碗後喝乾凈,盡量不要使用多餘的餐具(多用餐具,就要增加服務員洗碗的勞動,多浪費水和洗潔精,浪費人力物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杯中水不要剩要喝完。第一是培福、惜福。同學的師父曾吃人家剩下的米,以此教育徒弟。第二是想到資源枯竭,世間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少點浪費,就能給窮人多省出一點資源,世間人還提倡環保、低碳、節能呢。不要以為素食就可以不珍惜,古人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糧食裡面凝聚了多少眾生的汗水、淚水甚至鮮血(種植糧食蔬菜要打農藥,多少眾生為此而獻出了生命啊)
第六點.在寺院吃飯一定要掏飯錢,不拘多少,如果在寺院做義工就不必拘泥。
第七點。最好吃凈口素。如果您學佛有一段時間了,那麼我建議您素食,如果您還在吃肉,那會影響到你的修行(三凈肉是接引初學的人入門,是一種方便)。因為吃肉就是間接殺生,按現代的經濟學理論講:我們的吃肉需求拉動了殺生經濟。在消費領域你多吃一隻雞,流通領域就少一隻雞,生產領域就會殺一隻雞補充進來,這不是間接甚至是直接殺生么?《大智度論》說:諸餘業中,殺生第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楞嚴經》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大乘入楞伽經》說:「……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
我們助念團的成員必須是吃長素的,因為發心助念實際就是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中上中下三輩往生的前提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戒殺、放生、吃素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培養慈悲心、長養慈悲心啊。如果你還在吃肉,你的慈悲心從哪裡體現出來呢!
(五)靜坐、站立和走路的禮儀 這裡涉及到學佛人的威儀,(凈業三福第二福講到不犯威儀),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古人講,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睡如弓。行住坐卧都要講究禮儀,先說站和坐:修行人,站有站相、坐有相,站得直、坐得正,眼睛不亂看,要半垂簾,弟子規說: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行如風不是說快得像風一樣,把別人扇倒了。行如風是走路要輕柔,腳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響(修行人最好不要穿高跟鞋),穿海青後手結彌陀手印,不能甩袖子。 佛教的經行、繞佛是有儀規的。有的寺院里繞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繞佛方式,帶到不踏步的寺院里來,顯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輕鬆就好,而且你要想著,自己要走入極樂世界,而不是走到前邊去。走路繞佛不要左右搖晃,眼睛不要亂看。
(六)說話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是少說話。古大德說過:「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的妄念死,許汝法身活」。說話很容易讓我們辛苦積累的功德悄悄溜走,除了守好不妄語戒,學佛人話不可太多,太多會造成心散亂,而且言多必有失,容易造成過失,尤其是在打佛七、做法會時更不要隨便說話。許多正法道場都是止語的。
二是不說是非和沒有意義的話。弟子規: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尤其是不說出家人的是非,弄不好會造下說僧過惡和破和合僧兩條重罪,這可是下阿鼻地獄的重罪啊。我們的要求是:「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製造是非」,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有人在我們面前說是非,我們念一聲阿彌陀佛,然後遠離他。有福報的人,從來看不到是非,沒有福報的人,常常看到是非。居士之間,出了跟學佛有關的話題,閑話雜話最好不要說,該說的話都沒時間說,哪有時間說廢話。
三是勸他人學佛或者給別人介紹佛法要隨緣。弘法利生是好事,但要注意善巧方便,學會契機契理,觀機逗教、隨緣妙行,這個做起來很難,但要學習。有些人喜歡給別人講,一張嘴說起來沒完,也不管別人聽不聽,像個推銷員似的,這就惹人煩(本人就犯過這個錯誤),如果你看到人家明顯不耐煩了,不想聽了,那就不要講了。佛教教育方式很多,各人根機不同,有人喜歡聽講座、有人喜歡看書、有人喜歡看佛教電影,還有人喜歡聽佛教歌曲音樂,要隨緣。我愛人的朋友李琴,給她書、光碟都不愛看,結果,有人給她耀一法師的佛歌光碟,她看了很受感動,開始發心念佛。
老法師說過,有些話說了是慈悲,有些話不說是慈悲,在不當機的時候說法,對方聽了亂說話,甚至誹謗,造下了口業,所以不說是慈悲。
(七)進入寺院的禮儀 入寺,是要見聖人,見師長。有的人,父母靈位也供在寺廟裡。你要來見他們,該怎麼樣做呢? 你是來供佛的,那你可以帶鮮花,可以帶水果,也可以帶菜,都沒有關係,但是不必帶太多,虔誠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麼都不帶,帶一片歡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幫忙也可以(有人供佛把別人的供品推到一邊,把自己的擺上,或者隨隨便便的把供品擺在供桌上,有人剛剛供完佛,出去轉了一圈回來又把供品取下來吃,說反正是我自己的東西,吃了沒關係的,這都是不如法的做法)。
進入寺院大門,左近邁左腳、右進邁右腳,一定要注意不可踩門檻。入寺之後,先要直登大殿。為什麼?佛在那裡。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從天王殿一直拜進來也行。拜佛時要恭敬,屁股不要抬得太高,手裡提的東西不可放在拜墊上,更不能放在供桌上,當年有位小乘二果聖人(斯陀含)拜佛時將手杖隨手立在大殿牆上,就這一個動作,使得他的果位退回到初果(須陀洹),多少大劫的功夫白費了。
特彆強調一點,寺院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拿走,否則就是盜僧祇物,罪過很重啊,有些人不懂,將寺院的東西拿走或送人,表面看,這些東西不值幾個錢,但這些東西是十方物,拿走罪過大得很(如護國寺告示:油碗被人拿走,請歸還,即使用於自家佛堂,也是不行的。幫廚做飯的居士們一定要謹慎,廚房裡的原材料如蘿蔔等一定不能在廚房裡吃!弘一大師用寺院的信紙寫信都是要掏錢的。)
(八)見僧的禮儀
在寺廟裡,肯定會見到出家人。現在我們就講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禮儀。 見到一個出家人,也許你不認識他。不認識,打招呼太尷尬。但你是一個居士,不能甩手而過,像沒看見似的。應該合掌問訊,如果見到熟悉的或者德高望重的出家人,那你就要頂禮。一般是三拜。師父說「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強行繼續拜。或者師父說「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長的師父說不要拜,他還繼續拜了好幾拜,最後師父沒辦法,只好撐著身子起來扶了扶他。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國王去禮拜尊者賓頭盧,心裡想:「尊者這麼傲慢!我是一個尊貴的國王,來禮拜他,他理都沒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麼了,於是第二次國王又來禮拜的時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國王。後來國王得了什麼樣的果報呢?他的國家被別人侵佔了七年,這七年中,他無法坐在國王的寶座上。讓聖者給你還禮,必定折損你的福報。 禮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禮的。在中國,講究「禮尚往來」,出家人有時候會合個掌。而在東南亞,居士們禮拜出家人,出家人走過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誠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出家師父有什麼關係。 拜完僧,要說些什麼話呢?在古代就說:「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惱否?正法得弘否?……」現在這麼說,人家聽不懂,要用現代漢語:「法師,你還好嗎?身體健康嗎?」如果法師忙著,只是跟你寒暄兩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開。
需要強調一點:在家女眾不能接觸大僧師父的身體,連衣服也是不能碰的,女居士也不能單獨近入大僧師父的房間,同樣,在家男眾也不能接觸二僧師父的身體,也不能單獨進入二僧師父的房間,男女居士之間也不能握手,說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居士不能和出家師父並排坐在一起。
(九)供養需要注意的事項
古代佛制供僧是四事供養:飲食、卧具、衣服、醫藥。現在往往有人供養遠遠超出這個範圍,什麼空調、電冰箱、甚至全套傢具,珍貴的藝術品等。更邪乎的還有供養房子的,人家好不容易出家了,我們不懂規矩的居士硬是又把人家拉回家裡來,給師父心裡增加了很多負擔和牽掛,畢竟大多數出家人還是凡夫僧,貪慾心一起來,你說人家怎麼修道?
(十)聞法 如果寺院里有講經法會,你要來學習,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說話,要把自己的手機關了或調成震動。這代表著一個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因為我們學佛是要修改自己,我們想更上一層樓,對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則,皈依三寶有什麼意義呢?
二是進門後次序而坐。如果你遲到了,或者聽經的過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問訊,再進來或者出去。
三是中途退出要尊重他人。中途從講堂里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則是不能影響他人。要徐徐地、安靜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聽完,然後大家一起迴向。 聽完課,如果沒有時間再去大殿禮佛了,也應該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問一訊再走。
法會中都有護法神護法,如果你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就有可能會受到護法神的嚴厲處罰。
(十一)讀經的禮儀和佛經保管注意事項
1、恭敬讀經。經典是佛說的話,承載著佛法,所以要恭敬才能得利益,經書要放置到高處,誦經前,要洗手漱口,整衣上香,尤其是便後讀經更要把手洗乾淨,弟子規: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古人讀經翻閱經典都是用竹籤翻,現代人不注重這些,一本書翻得很爛很臟。建議經常看的經書要包書皮,保護好,也便於讓後人閱讀,否則就會有罪啊,還有人讀經是斜躺橫卧,翹著二郎腿,你不怕將來變蛇么?
2、經書要多多流通,不宜束之高閣,否則有障法之過。有人很貪法,到處要書,請到書後大多沒時間看,就一直放起來不流通,要知道這些善書是很多居士發心拿出自己的辛苦錢助印的,我們要讓他發揮最大的效益,佛經善書有人讀有人學、有人依教奉行,佛法才能發揚光大、久駐世間。
3、結緣經書要看對象,不能太隨便。有些地方反映,在廢品收購站常有大量的佛經善書被人當作廢品處理,令人心痛,要知道:廢書廢紙要送到造紙廠粉碎成紙漿最後可能被造成衛生紙啊,後果非常嚴重。分析原因,一是我們為了弘揚佛法,把佛經善書隨便結緣給人,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也不看,隨手放在書櫥里,時間長了當廢紙出售給收垃圾的人;二是信佛的老人去世了往生了,子女不信佛,把經書隨便處理,賣給廢品收購站。
我們需要注意:結緣書籍,對於對佛法一無所知的人最好不要直接把佛經給他,他看不懂就隨便處理,可以給他一些簡單的、介紹佛教初步知識的書籍,如果對方不感興趣,就不要勉強了,說明機緣不成熟;對於老年菩薩們,你們家裡最好不要留太多的書,只留幾本自己常讀誦的經書即可,其他的一律交給寺院法物流通處或信佛居士開的佛緣店,讓更多有緣的人看。
4、有時間有心的居士們可以到大型廢品收購站去陶一陶,跟收購站的老闆協商,如果發現佛經善書,一定保留,我們可以出稍高的價格收購,這等於是搶救法寶,功德勝過捐資印經!
(十二)約定要守時
弘一大師,他在俗家的時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個朋友約好,明天早上七點鐘你來找我,我在家裡等你。那人七點零五分來了,只差了五分鐘。李叔同先生就告訴他,你遲到了,我已經安排了別的事情,明天或者後天再約吧。接著給了那人一個閉門羹。這是為了教育那人,告訴他一個道理,跟別人約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時。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時。約定了什麼事,那天無論是風雨還是什麼情況,都應該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應該提前告訴人家,人早做安排(我們一家三口都有磨嘰的毛病,懺悔)。 (十三)要注重孝道 古人講: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古德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謂真現實。作為居士,要好好地照顧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沒人養,而是父母老了爭著養,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對於父母,除了恭敬,尊重,還要供養。作為子女,你要有這份心。當然你可以隨力,不必強求。如果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關係;如果你是「力有餘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講輪迴,有一天你的兒子也會「力有餘而心不足」啊。我們對父母一定要盡孝,要問寒,要問暖。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十四)要搞好家庭關係 這是重要的一環。學佛的人要跟家人處理好關係,通過學佛後,跟家人的關係更加融洽和諧,這才體現出學佛的利益和好處,如果因為學佛而家人鬧矛盾,那我們就要反省自己,到底那裡出了問題。學佛的人在家裡要寬容、忍讓、多做家務,這也是修行啊,不要因為做課、跑道場、參加法會等耽誤了家裡的事情造成其他家人生煩惱。 作為婦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邊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領導或下屬的氣,回家偶爾會發發牢騷,你要學會聽,還要開導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裡要做飯,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時候她發發牢騷,聽!多聽,多想,多理解。 需要特彆強調一點,老菩薩們一定要事先做好子女們的工作,在自己往生時千萬不可障礙,告訴他們,遵守和尊重老人的遺願是做子女的一種美德和對老人最大的孝順,如不可早早動身體,穿衣服、送冰櫃冷凍、大操大辦等,最好是請助念團來助念。有些老居士們念佛幾十年,在最後關頭還是讓子女按世間的風俗給處理了,很可惜也很可悲啊。
(十五)善言規勸他人
我們學佛人的不要是非感太強,眼睛盯著他人的過錯,老是拿著佛法的尺度丈量別人,充當佛教的法官,說別人這不對、那不對的。結果是拔了他人地中草,荒了自己田中秧。印光大師說:「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管好自家、莫管他家……只學好樣子,不學壞樣子」、「他人都是佛菩薩,唯獨自己是凡夫。」老看到別人的過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修養不夠,別人做得好,那是人家以正面的例子示現給我看,教育我要見賢思齊,別人做的不好,那是佛菩薩從反面示現,提醒我,不可以這樣做。弟子規: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但是,對於同修蓮友中明顯的錯誤我們還是要以慈悲心為出發點,提出善意的規勸,弟子規說: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他錯了是因為他不懂,我們懂了就要告訴他,你要是不勸他,可能使他錯上加錯,釀成更大的苦果,這不是害了他嘛。但規勸要善巧方便,通過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說,如果對方堅決不聽,一意孤行,或者我們之間沒有這個緣分,自己也沒有能力說服他,那就算了,我們自己心中不要起心動念、不要留下痕迹(張師兄看到有居士做在大殿門檻上,就過去善意相勸,人家還是聽的,有人不懂規矩是因為沒人告訴他,我們看到了告訴他了他不就知道了么)。有人勸後人家不聽還說些難聽的話,所以乾脆不說了,那也不對,他不聽不代表別人也不聽嘛。
最後,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要快樂、要微笑。不要讓煩惱蔓延。學佛是為了什麼?遠,是為了成佛,度化眾生。近,就是為了快樂。不但自己快樂,要讓別人也快樂。有的人心情不佳,於是見了朋友也不說話,臉拉得老長,朋友問候他三聲,他連吭氣都不吭氣。把不好的情緒帶給其他人,這樣不好。你的煩惱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裡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門,我要陽光燦爛。為什麼?因為我不能把痛苦傳染給他人。我們要把快樂傳遞給他人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357.html)
推薦閱讀:
※中國教育報:德性素質教育從禮儀開始
※使用筷子的禮儀
※舞會禮儀
※《禮儀寶典》(3) 個人禮儀「服飾儀容」
※惡補情人節品酒禮儀 讓浪漫晚餐不失禮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