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興:馬來西亞穆斯林政治日益高漲
內容提要
過去30多年來,伊斯蘭政治化的勢頭在馬來西亞日益高漲,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當社會與國家日漸伊斯蘭化時,政治化伊斯蘭也將進一步蔓延。而以穆斯林為核心的政治,將在馬來西亞的政壇更加舉足輕重。
馬來西亞的未來取決於哪種伊斯蘭被社會廣泛接受。最有可能的是佔主導地位、獲得國家認可的政治化伊斯蘭,它在和其他政治化伊斯蘭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有兩個趨勢可以支持這個論點。首先,穆斯林目前是馬來西亞最顯著的政治認同。越來越多馬來人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認同是穆斯林。
獨立民調機構默迪卡中心(Merdeka Centre)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7.4%的馬來人認為他們首要的身份認同是穆斯林,27%認為是馬來西亞人,只有極其低的6%認為是馬來人。
調查使用了國籍、宗教和族群為指標。對馬來人來說(與較小族群如華人和印度人相比),宗教是他們最重要的身份認同。
馬來西亞的政治是高度個人化的(明顯地缺乏實質的意識形態辯論)。因此,我們可以相當肯定的說,這趨勢有其政治後果。同宗教相關的課題將更為重要
越來越多的馬來人選民(也是多數選民)認為他們首先是穆斯林,意味著要爭取他們支持的政治人物,必須採用政治化伊斯蘭的語言,並把焦點放在課題的政治層面來迎合他們。
這不是最近才出現或一次過的現象。過去10年,中心的調查所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2006年,61%馬來人認為穆斯林是他們首要的身份認同。
這個趨勢始於1980年代。當時,保守主義、政治化伊斯蘭和伊斯蘭主義(一些人稱之為瓦哈比主義),同時得到政治當權者和反對黨的支持。
在前首相馬哈迪執政的22年間(1981年-2003年),領導執政聯盟國民陣線的巫統和反對黨伊斯蘭黨,競相證明自己更具伊斯蘭色彩,導致了保守主義浪潮的興起。
其次,從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來看,在一代或兩代人的時間裡,土著(指馬來人和其他原住民族)將佔人口的大部分。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土著佔總人口的67.4%、華人佔24.6%、印度人7.3%、其他人0.7%。
1957年,華人占人口的38%。然而,因為華人生育率低,在不到60年的時間,這個比率便迅速銳減。
也就是說,華人的政治代表性和影響力也將被削弱。馬來西亞有222個國會議席,166個是在半島,當中有70%是馬來人佔大多數的選區。
只有22個選區是華人占多數(僅13%),混合選區有29個,而沒有一個選區是印度人佔大多數的。
這兩個趨勢,即宗教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馬來人認為自己首先是穆斯林)和人口結構的改變(馬來人占人口比例增加,非馬來人減少),意味著非穆斯林/非馬來人選票的數目和「價值」將日益減少。
「價值」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選票在決定誰將勝出時已經沒有關鍵作用。任何政黨或聯盟如果倡議實行回教刑事法(Hudud Law),自然會失去所有非穆斯林選票。
然而,當大部分選民是穆斯林,而他們最關注的課題是回教刑事法時,那冒犧牲所有非穆斯林選票的危險來確保自己獲勝,是完全合理的做法。
此外,華人人口的比率可能下降到低於20%,華人占多數選區和混合選區的數目也可能減少到低於關鍵規模(critical mass)。到那時候,政治人物很可能把這部分選民視為無關重要。
馬來西亞的政治可以用種族、宗教和王室來概括。不過,宗教已日漸成為最關鍵因素。
種族和種族政治可能趨向式微,但宗教卻可以為它們注入新的力量。對馬來人選民來說,種族這個因素要加上宗教或經濟,才能引起他們更大的共鳴。
因此,種族因素已經逐漸被宗教吸納和超越,並結合成有巨大吸引力的宗教-種族政治。
自獨立以來,除了1993年的憲法危機,對王室的政治角色基本上並沒有太激烈的爭論。
結果,宗教成了唯一和最重要的身份認同。穆斯林政治或政治化伊斯蘭,將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的新面貌。
不希望參與這種發展的政黨可能淪為地方政黨。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必須接受這樣的趨勢。因此,民行黨嘗試打入馬來族群;而人民公正黨和國家誠信黨對於得不到鄉村馬來人選民的支持更是憂心忡忡。
當然,最能從目前的政治局勢獲利的,是巫統和伊斯蘭黨。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馬拉西亞社會出現新的意識形態或結構性變化,政治化伊斯蘭將主宰馬來西亞的未來。
問題是,那會是什麼形式的政治化伊斯蘭?較溫和還是較嚴酷的?保守和不容忍的還是多元化和進步的?
作者簡介:黃國興,馬來西亞檳城研究院研究分析員。
本文原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網站New Mandala(2月1日),葉琦保節譯。文章來源: 聯合早報網,轉自:「國關國政外交學人」訂閱號。
推薦閱讀:
※中資中企如何應對馬來西亞「變天」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歸種子的道路
※暴爽!馬來西亞軍方極度罕見發警告:敦促處置辱華高官!
※2007-8T《舞龍舞獅》特種郵票(與印度尼西亞聯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