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幾種現象看學術不端

前段時間,上下口誅筆伐學術不端行為的浪潮波及全球,觸疼了國人尤其是學者的神經。事實上,歷史的進程見證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加速社會發展;歷史的文明同樣也在敘說著一種客觀現象,即創造精神財富和推進科學進步的知識群體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中有些人或許能突破科學的禁區,但未必能抵禦與生俱來的各種利益誘惑,嚴守學術操守的底線。因此,保護科研原創成果和強化作者版權意識,是人類社會主觀上不斷陶冶情操、提升學術修養,客觀上實施遏制舉措的長期使命,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CrossCheck(http://www.crossref.org/crosscheck)是應對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學術醜聞,由國際出版鏈接協會(PILA)牽頭,與幾家全球出版集團共同參與實驗的一個世界範圍內防止學術剽竊等的功能性的國際項目。它由於具有保護原創作者的著作權,嚴正學術道德,杜絕學術剽竊等功能,一舉贏得2008年度全球最佳出版創新獎。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期刊項目的資助下,於2008年10月申請成為中國第一家CrossCheck的會員,開始把它作為學術審稿的「第三隻眼睛」,用CrossCheck對每篇文章在國際審稿和即將發表前先後進行兩次檢查。

幾個月的工作過程中,通過CrossCheck對不同體裁論文相似度標準的初步分析和確定,實事求是地說,大多數投向《浙江大學學報》的論文作者是秉著嚴謹治學的態度的,其論文相似度比較低。然而,確有20%的文章由於各種原因具有一定程度不合理的抄用他人之句和自我抄襲等表現,其中約5%的文章甚至嚴重涉及剽竊和版權之嫌,個別文章甚至達50%以上的相似度。分析這些問題後,可以歸納出五種不合理的現象與大家共同探討。

1. 重複發表

在CrossCheck檢查中,發現一些作者為了讓文章中稿率提高而一稿多投,又或為了增加發表文章的篇數,將已有正式書刊號的會議論文集或者電子期刊上發表過的文章,略微增減修飾或原文不變地重新投向期刊。

如有一篇來自布吉納法索和法國的文章經過CrossCheck檢查,發現在正文中相似度不明顯,但是參考文獻卻一模一樣,其中某單篇文章的相似度高達18%。通過進一步對全文的圖表數據進行詳細分析,發現與他們一年前在某刊上發表過文章的相似度接近80%,有三個圖和一個表格數據一模一樣,完全是舊數據、老資料的重新發表。

這種舊資料重發表的行為損害了多個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資源的浪費,應該受到學術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譴責。

另外一例也有代表性。我們在CrossCheck平台上對某一即將發表的文章進行最後的檢查時,發現了一模一樣的摘要,進而得知該作者的博士論文集已經在線某大學出版社的電子資源庫,而且該作者畢業前已經將該集的核心部分發表論文兩篇。但作者認為,現投稿所顯示較高相似度(38%)的成分雖然已經發表,但其餘內容屬於文集尚未發表的部分,仍舊可以發表。

我們認為,學科具有即時反應的特點,既然全部文集已經在線,而且研究的核心內容也已刊用,時滯5年後,如果現論文沒有補充新的進展和創新內容,也就失去了重新發表的意義。當然相關的界定標準還有待探討。

2. 自我抄襲

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是論文作者的自我抄襲或者相互抄襲,導致居高的相似度產生。這種現象在一些相同課題組成員之間所發表的文章中尤為突出。因為一些作者,還有一部分課題負責人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即已經在刊物上發表過的內容,基於同一個研究課題、不同方向,但採用的材料設備和方法相同,在新投稿的引言、材料方法和討論部分重複使用他們已經發表的內容應該是合理的。

這種論調從理論上禁不起推敲,因為已經發表的文章意味著原創內容已經公諸於眾,再次大段充填於新文中佔一定的篇幅,對作者本人來講有拼湊之嫌,對期刊來講有浪費出版資源之累,更重要的是對讀者而言,嚴重地浪費了他們的時間去面對這些有失原創水準的章節。如果在引言部分需要提及前期的研究,引用是無可厚非的,引用是以邏輯關係點到為止,而不是大段抄用。如果重複用一些相似的內容寫一篇新的論文,何不把幾篇文章合成一篇高質量的長文章發表呢?

Elsevier科技部中國區副總裁安諾傑指出:「研究人員會發表一系列相似的論文,這對期刊編輯來說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這5篇文章實際上可以寫成一篇很好的文章。在美國或者歐洲卻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當科學官員或者基金官員在查看出版記錄時,他們會看具體的論文,如果發現5篇論文都有相似的主題和重複的內容,他們會認為這樣做是很不嚴肅的事情。」

科學的重要性不是通過數量來衡量的,而是要看論文本身的質量。關於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科研人員正視,更需要國家科研政策部門在認同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中,能儘快從第二大論文產出國導向進入科技強國的進程,因為當今的世界正在期待中國作出更多的原創成果!

3. 搬來主義

還有一種現象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論文中比較常見,如作者直接複製他人的試驗方法和操作描述,然後在試驗條件和數據上更改替換。有些作者堅稱這種試驗方法借用經典文獻的表達是正常的,且在多個期刊上常見。

對此,我們與國際同行進行了討論,並研究了一些國際知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的相關內容,幾乎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講,雖然大多數的科研是在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或重複他人成功的方法,試驗新的材料,探討新的結果,但作者在撰寫論文的時候,除了應該引用經典文獻外,還應該根據時間、地點和條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和總結自己的操作和觀點。因為語言也是一種原始創造過程。

4. 隨意摘用

此外,在CrossCheck檢查中還發現,有些作者在引述他人的觀點或者描述他人的科研成果的時候,文章中大段的句子與匹配的對比文獻相同,卻沒有引用文獻出處。

這樣會誤導讀者認為這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極易引起版權糾紛。這種取向或許是因為作者英文寫作上的先天不足而去模仿他人的表述。他們從主觀上並沒有抄襲之念,只是在寫作的時候沒有做到模仿量的恰如其分。

還有一種現象是一些作者認為,只要註明了文獻出處,就可以直接大塊抄用他人的文章段落。這些都說明在認識上有誤區。

哈佛大學關於「抄襲」的規定指出:「如果你的句子與原始資料在觀點和句子結構上都非常相似,並且結論與引語相近而非用自己的話重述,即使你註明出處,這也是抄襲。你不能簡單地改變原始資料中的幾個詞語或者對其進行摘要性重組,你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和句子結構徹底地重塑你的總結,要不就直接引用。當然對於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常識經典名句、即使不作說明也不會對提出者的歸屬產生誤會的觀點,則可以不註明出處。」

5. 東抄西湊

在CrossCheck檢查中發現,有極少數文章幾乎全文大部分的內容都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對比文獻,甚至大段內容相似,很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作者整篇文章的寫作是東抄西湊完成的。這樣的論文反映了作者對待科學研究極端不嚴謹的學術態度。

以上的幾種典型現象,我們在近期的《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的一篇文章中已經通過多組圖示作了詳盡的分析。

同在一個地球村,全球的學術期刊都不可避免會碰到以上各種現象。作為編輯,我們本身同樣面臨職業道德的修養和提升,所以在理解學術界不是凈土一塊的同時,申請成為CrossCheck會員後,感到高興的是,大多數的科研人員堅守學術底線,事實求是地發表學術成果。當遇到各種學術不良行為時,我們的職責是向作者提出修正意見或者警告,試圖把不良學術行為杜絕在萌芽狀態,保護原創作者的著作權,促進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


推薦閱讀:

溫州樓市又現排隊現象 部分房產交易票要靠「搶」
德里達關於現象學的談話 (轉載)
黃宗智現象
心理解讀「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現象
更年期為啥「火氣大」(聚焦·更年期現象調查(上))

TAG:學術 | 現象 | 學術不端 | 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