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專題文言文比較閱讀訓練

文言文學習專題文言文比較閱讀訓練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髮,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悉: (2)無論魏晉無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歐陽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二)

(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在原文劃橫線的空缺處填寫原句。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交通: 戶:

3.甲、乙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人類美好社會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對理想社會進行了 ,乙文則是 。

4.乙文中與甲文「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相對應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三)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上①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膚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①〔上〕皇上,這裡指唐太宗,②〔不暇〕顧不上。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④〔昇平〕太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②自是數年之後( )

2.下列句子與成語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則何時而樂耶怏怏不樂

C.或請重法以禁之 鴻鵠之志 D.故不暇廉恥耳溫故知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句:

(2)安用重法邪?譯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題。(3分)

(1)甲文表達了作者「 , 」的憂樂觀。(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 , , 」 。(1分)

(3)從乙文中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語句回答)(1分)

(四)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節選自<岳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朝暉夕陰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山間之四時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備矣。

(2)野芳發而幽香。

3.[甲][乙]兩段都寫了觀景時的感觸,請把有關句子摘寫出來。

[甲]: [乙]:

4. [甲]寫登樓所見,[乙]寫登山所見。除此之外,兩段文字所寫的景物還有哪些不同?

(五)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間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註: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採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稱知州。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陰。秀: ②遂書以名其亭焉。名: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②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3.乙文中,作者為什麼要取亭名為「豐樂亭」?(用文中詞語回答)

4.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表現了怎樣的政治理想?

5.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景物描寫方法上的異同。

(六)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1)漁人甚異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3)老人引楊氏入山( )(4)迫暮,與老人同出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蠶 以塞忠諫之路也

C、楊氏謝而從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於人也 生於憂患

3、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4、閱讀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為線索,甲文段按 順序進行記敘描寫,乙文段是通過 來描寫洞內生活情況的。

(2)甲乙文段所寫的農民生活是有共同之處的,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共同點嗎?你相信兩文段所寫生活的真實性嗎?為什麼?

(七)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①病篤,召亮於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貞之節,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④若嗣子可輔(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一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後事」中的「屬」字。(只需填序號)

屬①zhǔ。連接。②zhǔ。委託,交付。③隸屬,歸屬。④親屬。⑤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

(1)課外閱讀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加深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乙]段具體說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

(2)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特點?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迹說說理由。

(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的題目。

【甲】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出師表》

【乙】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 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注釋:①墨者:指墨家。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學有成就的人稱「鉅子」。③腹黃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戰國時秦國國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揚光大

B.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刑: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道理

D.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賜:恩賜

(2)結合語境解釋(甲)文中的「引喻失義」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義也」中的「義」的意思。

①引喻失義 義:

②天下之大義也 義:

2.將選文中畫「 」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譯文:

(2)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譯文:

3.(甲)文和(乙)文雖然一段是以議論為主,一段是以記敘為主,但是告訴了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請在讀懂(乙)文故事的基礎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道理。

答:這個語句是

4.讀完這兩段選文,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呢?假如現在讓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師(或班長)對今後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一條建議,你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請結合你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將你的建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不少於30字)

你的建議:

(九)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稱。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學家。〔甲〕文寫宋濂 的故事;

〔乙〕文寫宋濂 的故事。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 (2)色愈恭,禮愈至至:

(3)濂具以實對具: (4)間問群臣臧否臧否: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加點詞語必須準確譯出。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誠然,卿不朕欺。

4、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甲〕文或〔乙〕文後獲得的啟示。

(十)

[甲]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岳陽樓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萬鍾於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則何時而樂耶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體體現是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身體力行,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請簡述一例。

答:

連雲港2010中考指南課外古文翻譯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翻譯: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徵集民夫,展開賓士水土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識,確定那些高山大川。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樸,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檋。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卑濕地方種植。叫后稷當群眾在難於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高繚①仕於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②,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③之人也。四維之④然後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⑤吾過,足以逐之也。」

翻譯:高繚在晏子屬下做官,晏子把他辭退了。隨從的官員們向晏子提出勸阻,說:「高繚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沒有給他一個貴族的封號,而且還要辭退他,這在道義上講得過去嗎?」晏子說,「我(晏子名嬰),是一個狹窄淺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撐開大網的繩子那樣,拉緊了,這張大網才能穩固,才能立國。到現在為止,高繚在我身邊工作三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所以把他辭退了。」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徒知徐州。河決曹村,富同爭出避水。軾曰:「富同出,民皆勸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儘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軾廬於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翻譯: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蘇軾(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水彙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衝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儘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一定效命於您。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孫子兵法/軍爭中》

翻譯:因此,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原文: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手足,子為子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墨子·貴義》)

譯文:墨子說:"世間所有的事情沒有比義更貴重的.現在有人說:"(我)給你帽子和鞋,砍斷你的手腳,你肯幹嗎"(你)一定不肯干.(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貴重啊!又說:"給你天下,殺死你,你肯幹嗎"你(也)一定不幹,(這)是什麼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體貴重啊.為一句話而爭鬥,以至互相殘殺,這是由於義比他們的身體貴重啊!所以說:世間所有的事情,沒有比義更重要的了".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理話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譯文: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託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慾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作到。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鄒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滌,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語音。」鄒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平絲桐之間?」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譯文:鄒忌由於善彈琴而進見齊威王,威王很喜歡他,並讓他住在宮中的右室。沒多久,威王正在彈琴,鄒忌推門就進來說:「琴彈得好極了!」威王突然發怒,離開琴手按寶劍說:「先生只看到我的樣子,還沒有認真觀察,怎麼能知道彈得好呢?」鄒忌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這是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並且清亮,象徵宰相;手指勾弦用力,放開舒緩,象徵政令;發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聲而不相干擾,象徵四時:我由此能知道您彈得好。」威王說:「你很善於談論音樂。」鄒忌說:「何止是談論音樂,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都在其中啊!」威王又突然發怒說:「如果談論五音的調理,我相信沒有比得上您的。如果是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又怎麼能在琴弦之中呢?」鄒忌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並且清亮,象徵宰相;勾弦用力但放開舒緩,象徵政令;彈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聲不相干擾,象徵四時。迴環往複而不亂,是由於政治昌明;連貫而輕快,是由於保了將亡之國:所以說琴音調諧就能保天下太平。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威王說:「好。」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即使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躋大位。先是,劉禹錫大和中為賓客時,李太尉德裕同分司東都。禹錫謁於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拔,今日為吾子覽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沒於塵坌,既啟之而復卷之,謂禹錫,曰: 「吾於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絕,何必覽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觀覽。」其見抑也如此。衣冠之土,並皆總之,咸曰:「有學士才,非宰臣器。」識者於其答制中見經綸之用,為時所排,比賈誼在漢文之朝,不為卿相知,人皆惜之。

譯文:少傅白居易,文章居當時之首,卻沒有晉陞到重要的職位。在此以前,劉禹錫在大和年間擔任太子賓客職務時,與李德裕太尉同時分管東都。一日,劉禹錫拜見李德裕說:「近來曾得到白居易的文集否?」李德裕說:「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了,但沒有讀過,今天因為您的提及而看看。」等到他去取看時,發現白居易的文章已經裝滿了書箱,埋沒於灰塵之中。他打開後又接著合起來,對劉禹錫說:「我對於這個人,不滿意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的文章精妙絕倫,為什麼要再看呢。只怕擾亂了我的心,這就是我不願意看他文章的原因。」白居易竟然被抑制到這種地步。做官的人,全都嫉妒他,都說:「有學者的才能,不表示有做大官的才能。」了解白居易的人能從他的應對文章中發現他治理國家大事的才能,可是卻被當時的官場所排斥,就像賈誼在漢文帝劉恆的年代,不被卿相所了解一樣,對此,人們都感到惋惜。

讀書佐酒

【原文】

陸友仁蘇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一斗為率。公深以為疑,使子弟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為多也。」

【翻譯】

蘇子美為人豪放不羈,喜歡飲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裡時,每天讀書,(他邊讀邊飲酒,)以喝完一斗為限度。杜祁公(對此)深感懷疑,就派家中年輕的晚輩去偷偷察看他。正聽到子美在讀《漢書?張良傳》,(當他)讀到張良與刺客偷襲行刺秦始皇,刺客拋出的大鐵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車上(這一段)時。他突然拍手說:「可惜呀!沒有打中。」於是滿滿喝了一大杯酒。又讀到張良說:「自從我在下邳起義後與皇上在陳留相遇,這是天將我送給陛下呀。」(蘇子美)又拍桌子說:「君臣相遇,竟如此艱難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推薦閱讀:

2017年讀書總結及必讀書單推薦
命理驗訣錄,斷命口訣釋疑,推薦喜好者閱讀
諸葛亮治蜀
寫作修鍊寶典——你需要搭建「寫作圖書館」

TAG:閱讀 | 學習 | 文學 | 文言文 | 比較 | 訓練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