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偉:我對當今國學的陋見
06-12
許久不看電視新聞,偶爾看了,見在談小學開國學課的問題,我判斷這是個信號,或許近幾年內國學要正式列入早期教育。電視公益廣告現在也多講這些,孝敬老人啦,舉止得體啦,注重禮儀啦,這也是個要推行國學的信號。為什麼現在這麼重視它?顯然,因為中國大地啥都不缺,只缺道德以及人倫秩序。
早些年在台灣看到,無論在哪個公共場合,所遇見的台灣人皆顯得知書達理,文質彬彬;與大陸相比,這裡的人有明顯的不同,行為舉止得體,從容不迫,渾身散發出一股正氣。台灣人說,這一切形成應該歸功於國學的普及與傳承,他們從小學起就學習國學基本課。國學的基本,也就是「三綱五常」的人倫關係和仁義禮智信。 這些內容,囊括於四書五經裡面,古代讀書人(漢代以來)都要學這些書,而且一生的功名利祿也全在九本書裡頭。孔子在變成聖人之前,曾經花大力氣研讀禮儀,還到鄭國去拜師學習,而且主動參加大型禮儀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孔子開學教授「小六藝」——禮樂射御書術,禮擺在首位,而大學五經裡頭有一本《禮》經,可見古代讀書人對禮多麼特別重視,真是不知禮,無以為人事,所以我們從今天的影視節目中看到,古代讀書人在社交活動場合都懂得禮儀,可以說簡直是繁文縟節,但覺得這神聖不可錯亂,行為舉止必須符合每一個禮的細節。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尊卑……這些社會組成的基本關係,應該如何做才符合禮的要求,是國學一直強調的主題。也就是一種秩序,一種規矩,孔子說萬事不能逾矩,現在的說法叫不能亂了章法。一切社會關係,其實就是人際關係的總和,因此說,只有處理好了上述基本關係之後,社會秩序才可能得到基本保證。但是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首先君臣關係不存在了,不過正確的說不存在的是狹義君臣關係,廣義君臣關係則處處存在,不會隨著社會進步而消息。例如,父子關係、上下級關係、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等,都屬於這個語境的。因為在中國易經學說中,認為一切東西都包含陰陽,陽為君陰為臣,大一點的是太陽與月亮的君臣關係,小一點就是人際主次關係。如果關係錯亂,叫顛陰倒陽,用到具體人事上來說,譬如下級比上級狠,老婆比丈夫厲害,兒子把老子當兒子使,那麼一定呈現不和諧音符,秩序亂了萬般皆亂,不可能欣欣向榮。 中國現在呈現一種無序狀態,這是非常可怕的情況,而且法律對此無能為力,道德又起不到約束作用,——道德本身在墮落。於是要喚醒國學,企圖讓國學來加以拯救。有一個問題,國學不是萬金油,哪兒不行就塗哪兒估計用處不大。首先,我們國人已經毫無人倫秩序的基本概念,即使有也只是存在於少數學者群體,但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身體力行還兩說呢,所以想讓國學遍地開花並結出碩果前景堪憂;其次,國學普及不能光停留在學校的學習設計上,應該做到政治設計也應用到它,因為所有的意識形態流行,全仰賴政治推動,例如漢武帝之前流行黃老思想於廟堂,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儒家得以成為不二的國學就靠政治推動。 要根本解決中國社會秩序問題,以儒學為代表的國學拿來根植靈魂確實非常必要,只是應該避免形式主義,不是將它嵌入早教內容而後已的,也不是出一個政令然後給發幾本有關書籍動員集體學習可以奏效的,更非一些廣告一些標語的影響可以朝夕蕆成。唐宋以來,國學被賦予了更加厚重的砝碼,讀書人如果要登堂入廟,必須掌握深厚的國學功底,因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全在此,國學同個人命運血肉關係,並成為改變命運的唯一手段。這種政治強化教育,可以發揮兩個影響,一是將國學不斷神聖化,逐漸使之確立為一個民族未來精華的圖騰,使往生後學不絕;二是在功利的驅動下,莘莘學子由不自覺接受教化而自覺於教化,再由自覺教化而成為一個個傳道者,甚至殉道士。此類成例,集中表現在改朝換代過程,前朝舊臣為了恪守忠君意志,維護道統意識,有不少人拒絕新朝高官厚祿的誘惑,捨身取義,或者隱姓埋名退避林泉。 但是觀今日之中國,精神墮落道德淪喪幾乎是災難性的:在追求物質方面,突出表現為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在為人處世方面,多表現為利己主義,坑人主義;在社會秩序方面,多表現為要麼奴化主義,要麼強權主義,要麼唯我獨尊,要麼尊卑混亂。生成原因很多,但其中不良的政治體制佔主要成分。因為政治功能主要不在於政策干預事務,而在於負責教化推動,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如果國學教育不能被納入政治戰略系統,不能成為遴選政治人才的主要考核標準,欲讓它挽靈魂於墮落,救道德於淪喪,開萬世之新貌,強我族之精神意志,似乎有點類似於緣木求魚。來源: 國學 | 來源日期:2014-02-14 | 責任編輯:張白燁推薦閱讀:
※禹音:孔子為何不談黃帝
※中國國學網-- 《周易》的思維方式(6)
※禹音:中庸之道之平衡智慧
※中國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一):總論 – 國學網
※慈是人性的根本、道德的首要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