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發展簡史

一、佛教發展簡史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裡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一)佛教在印度  1.佛教的創立  (1)佛教是創立時間最早的宗教  時間為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名為悉達多,姓喬達摩(前565年~前485年),佛教徒尊稱其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2)佛教四大聖跡  出生地:藍毗尼花園(今尼泊爾境內)  成道地:菩提伽耶  初轉法輪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屍那迦  2.佛教的發展  (1)原始佛教階段  是釋迦牟尼創教和他涅槃後的100年間。佛教史稱為「和合一味」時期。  (2)部派佛教階段  大約在釋迦牟尼涅槃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的觀點不同,發生了分裂,形成兩大派,即大眾部和上座部,以後又各自分出許多派別。  (3)大乘佛教階段  ①大乘佛教形成  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佛教內部又形成了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教義的派別,他們宣稱能普度眾生,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成就佛果。他們自稱為「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印度佛教進入了大乘佛教時期。  ②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只承認一個佛,即教主釋迦牟尼佛

自覺、覺他,普度眾生

自覺,以求自身解脫為滿足

最高果位是佛

最高果位是阿羅漢

  (4)印度佛教的衰落及重生  7世紀以後,印度佛教逐步走向衰落。公元13世紀,由於印度社會內部分化和外來宗教(伊斯蘭教)的傳入,佛教在印度徹底消亡。19世紀,從緬甸、斯里蘭卡傳入,印度佛教再獲新生。(二)佛教在中國  1.佛教的傳入:時間在公元1世紀前後  一說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史稱這一佛教事件為「伊存授經」。  另一說源於「白馬馱經故事」。 蔡愔被漢明帝派去西行求法,在大月氏遇見西域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授佛教。他們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回到洛陽。明帝為表示歡迎,在洛陽建起我國首座佛教寺廟「白馬寺」。  2.佛教的發展  兩漢時期,佛教信徒較少,多為社會上層人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矛盾激化,統治者提倡,佛教迅速發展。表示為:一是佛經大量被翻譯;二是眾多寺廟的興建和石窟的開鑿。如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是這一時期佛教發展的真實寫照。  3.佛教的鼎盛    隋唐時期佛教繁榮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統治者的提倡。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在統治者的有意協調下表現得和諧一致。這時期佛教繁榮的最主要標誌是眾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們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等八宗。  4.佛教發展的轉折  晚唐、五代至宋,由於歷次法難,直接原因是會昌法難,社會動蕩不安,禪宗逐漸取代其他各宗,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為久遠、影響最為廣泛的宗派。  元代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國教,但漢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耶穌教、摩尼教等也允許存在。元代佛教諸派中,禪宗最為繁榮。  5.佛教的衰落  明清以後,佛教愈趨衰落。太平天國時期,對佛教和道教採取排斥態度。清末民國以後,新思想、新文化的興起以及科學、民主的提倡,啟發了民眾的覺悟,加之國民革命的爆發,致使佛教日趨衰落。  近代佛教信仰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封建社會中,人們對於佛教更多的是單純修來世、求解脫、嚮往西方極樂世界;近代社會,同時追求現世利益、祛病消災、延壽增福。「有求必應」已成為民間佛教徒對佛和菩薩的一種信念。伴隨而來的是以懺法為中心的佛教儀式的廣泛盛行,如瑜伽焰口(施惡鬼)、梁皇懺、慈悲水懺、金剛懺、大悲懺、水陸道場等,這些儀式受到僧侶信眾的普遍歡迎。其實這些活動以超度亡靈、追悔罪惡、保佑子孫為基本目的,與佛教本意有較大的距離。   (三)佛教向世界的傳播  1.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  印度佛教向世界傳播的線路主要有兩條,即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  (1)南傳佛教  南路(即南傳佛教)是從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為主。  從佛教經典的語言文字來看,南傳佛教主要是巴利文經典,因此被稱作「巴利語系佛教」。  (2)北傳佛教  北路(即北傳佛教)是從印度向北傳入中亞地區,然後通過中亞、西域傳入中國,再有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統稱為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主要是梵語經典,因此被稱作「梵語系佛教」。「梵語系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又發展成為漢語系和藏語系兩大系統。漢語系佛教包括中國廣大漢族地區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流行的佛教。  2.藏傳佛教  (1)簡介  俗稱喇嘛教,主要流行於中國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典主要是用藏文記錄,故又稱為「藏語系佛教」。  (2)起源  佛教傳入西藏地區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的中葉,當時西藏吐蕃王朝的松贊干布普先後迎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這兩位信佛的公主把佛教帶入了西藏。隨之,兩地沙門也紛至沓來。松贊干布開始信佛。佛教汲取、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宗教儀式等,形成了具有濃郁西藏地方色彩的宗教――藏傳佛教。咒術性、對喇嘛的異常尊崇、活佛轉世思想和宗教與政治的結合,是藏傳佛教的四個特性。  (3)發展時期  藏傳佛教在西藏分為兩個時期,即前弘期和後弘期。  前弘期從公元7世紀開始,止於9世紀上半葉,朗達瑪贊普滅佛事件,約200年。這一時期,主要是佛教傳入西藏並戰勝當地宗教苯教,佛教經典大量翻譯,寺宇大量興建,在社會上開始廣為流傳。  後弘期從10世紀下半葉開始,一直發展到西藏民主改革,有整整1000年。這一時期是藏傳佛教的大繁榮時期,形成了許多的教派。  (4)派別分化  藏傳佛教主要有五大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①寧瑪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派,比其他教派的產生要早300年。因該派僧人均戴紅帽,故被稱為「紅教」或「紅帽派」。它以傳承前弘期所譯的密教典籍為主。  ②噶當派  後弘期時期各教派中出現最早的一派。「噶當」一語意為用佛之教誨指導凡人的行為和修行,故噶當派又被稱為「教誡派」。15世紀以後,宗喀巴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噶當派寺院也都歸入格魯派,噶當派就此消亡。  ③薩迦派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有較大影響的一個派別。在西藏歷史上曾占統治地位。元朝的八思巴就是其第五代祖師。14世紀中葉以後勢力逐漸下降。由於薩迦派寺院圍牆上塗有紅、白、黑三色條紋,因此俗稱「花教」。   ④噶舉派  11世紀形成的教派。「噶舉」一詞意為「口授傳承」。噶舉派注意密法,多以心口相傳。又因此派僧人多穿白色僧服,因此俗稱「白教」。歷史上噶舉派曾對西藏政治經濟有過重大影響。  ⑤格魯派  形成於15世紀初,至今還對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有重大影響。因該派僧人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教」。後世弟子形成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由於明清兩朝的冊封、扶持,格魯派成為藏區執掌政權的教派,勢力最大。  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所特有。所謂「活佛」,系漢族稱謂,藏語稱「朱古」,意為神佛化現的肉身。藏傳佛教中,活佛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傑出成就、能夠根據自己意願轉世的人。現一般用以稱呼大喇嘛死後根據轉世制度而取得寺院中首領地位的繼承人。  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以生死輪迴、靈魂轉世的教義為依據,以寺廟經濟關係為基礎,為解決宗教首領繼承問題而設立的一種神秘制度。  其整個過程大致是:一個活佛死後,按照其生前提供線索,通過寺院上層占卜、降神等儀式所獲得的暗示,在指定範圍內尋得符合條件的嬰童,而後通過金瓶掣籤等辦法,從中確定一個靈童;再經過一些宗教儀式確認,使其作為去世活佛的正式轉世在寺院中繼承原活佛的宗教地位。轉世制度各大小寺院普遍採用,因而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大大小小的轉世活佛。  達賴和班禪即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兩大活佛,同時也是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兩大活佛。從清代順治、康熙年間開始,達賴和班禪的轉世靈童的尋找和確認必須經中央政府認可冊封。  「達賴喇嘛」是蒙古語和藏語的合稱,「達賴」意為大海,「喇嘛」意為「上師」。「達賴喇嘛」的意思是「智德深廣猶如大海能包容一切的上師」。在藏傳佛教中,他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此具有崇高地位。  「班禪」是梵語和藏語的合稱,意為「大學者」。在藏傳佛教中,班禪活佛被認為是無量光佛的轉世。以「班禪」作為歷代轉世活佛的稱號出現於17世紀,是從第四世班禪開始的
推薦閱讀:

費孝通精神引領吳江創新發展
筆的知識2:毛筆的發展
圍棋大發展的時期
回國發展:不得不承認,男人移民之後都變慫了
中國人之生死企盼與現代殯葬業發展的思考

TAG:佛教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