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崇煥功過是非,四百年紛爭不斷,也許只因為他死得太慘

袁崇煥(之二十一)

袁崇煥最惹爭議的一件事,是斬殺毛文龍。

無論毛文龍有多少條該斬之罪,無論袁崇煥想用毛文龍之死交換什麼,袁崇煥都不應該讓他死在自己的尚方劍下。人們看不到各方當局者的謀略,看到的卻是毛文龍死後僅僅幾個月,後金的鐵騎闖過邊牆,蹂躪京畿。

當時有人把袁崇煥比做南宋的秦檜,把毛文龍比做冤死的岳飛,《石匱書》對此嗤之以鼻,極為鄙視袁、毛二人:

「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乎,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亦猶之毛文龍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論者乃取以比擬,不特開罪於鄂王,亦且唐突秦檜矣。」

林時對在《荷牐叢談》中的觀點在當時很有普遍性:袁崇煥殺毛文龍,示信於後金,卻不敢在崇禎皇帝面前明確提出議和。於是暗示皇太極闖過長城防線,但要求他不許越過薊州一步。在薊州,袁崇煥甚至為後金軍隊送上了牛酒。

不曾想,皇太極突然破壞秘密約定,深夜越過薊州奔向京城。袁崇煥只能率兵趕往北京,所以當時的輿論都認為,袁崇煥是召敵脅款,逼迫皇帝和朝廷接受和議。

《國榷》的作者談遷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召敵脅款的做法非常愚蠢,袁崇煥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談遷的判斷是:袁崇煥看到皇太極來勢洶洶,暗中其實很期待朝廷能夠正視危機和現實,接受城下之盟。

袁崇煥缺少戰略眼光,政治上也顯幼稚,他犯了許多錯誤,但沒有通敵之罪,而崇禎皇帝指責他「縱敵不戰」,也是缺少軍事常識的。

明軍的運動戰的能力,要比蒙古軍隊和八旗軍差得多,即使在李成梁、戚繼光時代也是如此。當年明軍可以長途奔襲,實施搗巢戰術,也必須採用偷襲的方法,一旦被敵軍發現,結果就是大敗。李成梁和戚繼光都吃過大虧,李如松和李如梅兄弟更是一死一傷。

明軍最適合的戰術,是依城而戰、結營而戰,發揮火器的威力。明軍的裝備和平時的訓練也由這種戰術決定,短期之內是難以改變的。

到了袁崇煥時代,明軍的實力和士氣都大不如前,更無法和八旗軍打野戰。不久之前,趙率教奉袁崇煥之命,帶領幾千人馬匆匆趕去攔截皇太極,結果在遵化城外全軍覆沒。而袁崇煥和祖大壽率領的九千人馬也是輕騎,重裝火炮和協同作戰的步兵都落在後面。所以袁崇煥希望依託薊州城,與皇太極作戰,但皇太極也不傻,繞城而過。

明軍的戰術決定了袁崇煥的選擇,就是直接趕往北京,依託北京城,與皇太極決戰。副總兵周文郁曾經提議分兵截擊敵軍。眾將都認為兵力太少,不宜分兵。從軍事的角度講,袁崇煥的選擇是正確的,無論是分兵還是傾盡全力攔截皇太極,下場都和趙率教以及後來的滿桂一樣。

但是,從政治的角度講,袁崇煥應該接受周文郁的建議,分兵攔截,就算是以卵擊石,犧牲幾千人馬,也要打上幾場仗,如此就可以可以向朝廷和皇帝表面,我們儘力了,但阻擋不住。可以減輕後來的許多指責。

總體來看,《明史紀事本末》對他的評價是比較允當、中肯的:

「崇煥當遼事敗壞之後,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賴崇煥力持之。寧遠再捷,士氣稍振。及復鎮薊、遼,知兵力不敵,思以捭闔縱橫之術。而建州因其勢反用之,借崇煥以殺文龍,殺文龍以賣崇煥,因縱兵直抵都城,而崇煥不免矣。崇煥慷慨有權略,熊廷弼而後,邊吏皆不及。其罪在擅殺致敵,而一時難民忿禍,爰書三尺,致寸磔以謝天下,蓋刑浮於罪雲。」

清代的乾隆皇帝很同情袁崇煥的遭遇:「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乾隆皇帝又命令廣東的官員尋找袁崇煥是否還有後人,現狀如何。清修《明史》也如此感嘆袁崇煥的悲劇結局:「(崇煥)智雖疏,差有膽略,庄烈帝又以讒間誅之。國步將移,刑章顛覆,豈非天哉!」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十二月入獄,到第二年的八月就被處死,時間只有半年多。剛愎、多疑的崇禎皇帝殺人殺得太快。當年大敗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在獄中關了三年才被殺,王化貞活得時間更長,而更早慘敗的遼東經略楊鎬在獄中關了十年,直到崇禎二年才被處死。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稍稍雍容一些,讓袁崇煥多活幾年,留一些時間去驗證流言的真偽,驗證大臣的忠奸,就算最後仍然決定要殺他,想必也不會置他如此極刑,就像談遷感嘆的那樣:「嗚呼!戍之辟之可也,寸而磔之,果法之平乎?」

讓袁崇煥換一個死法,並不能改變明朝的命運,也不能改變歷史,卻可以讓後來人讀到這一段歷史時,不那麼悚然戰慄,不那麼扼腕痛心。

袁崇煥(之二十):食其肉,碎其骨,慘酷場面令人髮指,是誰如此痛恨袁崇煥?

●完

於左撰人物誌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周喜峰 | 袁崇煥之死
閻崇年:袁崇煥成大英雄應該感謝努爾哈赤
袁崇煥之死背後的疑雲有著什麼樣的真相
紫禁城死局袁崇煥慘遭凌遲真相
黨爭:溫體仁、錢謙益與袁崇煥

TAG:袁崇煥 | 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