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侯虹斌:童話已死,有事燒紙

  這種不再被動地等待王子拯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勇敢或者女性之間的情誼和互助,顛覆了以往嬌弱、溫馴、白痴的公主形象。  …………………………  《童話已死,有事燒紙—— 從電影<美女與野獸>、<沉睡魔咒>與<白雪公主>談起》  文/侯虹斌  這兩天法國版的電影《美女與野獸》上映,我馬上先睹為快。然而看完後,卻深深失望了:畫面、服裝美輪美奐,隨便一幀截圖都是油畫;但劇情實在太爛。這和不久前的好萊塢暗黑童話大片《沉睡魔咒》、迪士尼動畫片《冰雪奇緣》的好口碑、高票房形成鮮明對比。  難道他們不知道,沒有自我的真愛,早就不流行了嗎?  【一】  新版《美女與野獸》大意是說,在三子三女中,父親最疼愛小女兒貝兒。後來父親在雪地中失足掉進一古堡,發現了許多寶物,他想摘一朵玫瑰花給貝兒的時候,驚動了一個穿著王子衣服的野獸。野獸大怒,讓他拿命來換玫瑰花。父親回去後,貝兒聽到了事件的經過,毅然決定代替父親去找這頭野獸,野獸把她囚禁在美麗的古堡里……  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我們都知道了,但中間如何合情合理地推演出美女會愛上野獸,讓冰火不能相容的族類之間萌生感情,才是故事成立的關鍵。這裡,獅子(野獸)能夠重新變為人,需要的就是少女的真愛之吻或真愛之淚。  真愛之吻那麼好騙嗎?我們來看看真人版「睡美人」《沉睡魔咒》和動畫片《冰雪奇緣》。  《沉睡魔咒》里,王子只是被仙女們捉來的,他對公主一見鍾情,但他的「真愛之吻」根本喚不醒沉睡的公主;喚醒公主的反而是女巫瑪琳菲森(公主的教母)的深情一吻。在《冰雪奇緣》里,安娜公主遇到的王子是壞蛋,遇到的窮人小夥子是打醬油的,她沒有等來男人的真愛之吻,反而是姐姐艾莎女王讓她起死回生。  這種不再被動地等待王子拯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勇敢或者女性之間的情誼和互助,顛覆了以往嬌弱、溫馴、白痴的公主形象;無怪乎女權主義者把《冰雪奇緣》視為里程碑式的傑作。《沉睡魔咒》也同樣是站在女權主義這一邊的。  然而,最近這一部《美女與野獸》,卻毫不客氣地安排被野獸綁架的貝兒,回家做了個夢之後,就發瘋似地沖回來救野獸,並承認愛上了野獸。於是乎,野獸重新變回了人,世界得到了拯救。  但美女與野獸之間,除了容貌的不般配,也基本看不到情感的交流。貝兒愛上野獸的關鍵,是在夢中知道他前身是王子,誤殺了妻子,她瞬間就由厭惡、憎恨變成同情、愛情。被綁架者發現綁架者有心靈創傷(源於自作孽),於是,不僅原諒,而且單方面愛上對方——還有比這像孱頭的女主角嗎?真難以想像,如今的公主們不是都紛紛覺醒了,找到了人的自我價值了嗎?新拍的電影為什麼還要去歌頌一個斯德哥爾摩症患者?  【二】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在《格林童話》中有收錄,不過那個童話叫做《少女與鴿子》,情節亦有出入,主旨是少女拯救先後變形為獅子與鴿子的愛人的故事。這個童話,實際上是少女的心理成長曆程。  而與通行的版本更接近的,是法國博蒙夫人(1711—1780,比格林兄弟早)發表在兒童雜誌上的《美女與野獸》。故事的開頭差不多,後來,為了履行父親與野獸的承諾,小女兒來到了野獸的城堡,並因為野獸那美麗而善良的心愛上了他,不去在意他醜陋的外表。最終,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個故事,旨在說明人不可貌相。  而最廣為人知的迪士尼版本中,故事是這樣的:很久以前,一位驕縱自私的王子拒絕了一位乞丐老婆婆的投宿,老婆婆變成了美麗的女巫,實施魔法將王子變成了醜陋的野獸,他只好就把自己關在城堡里。女巫還給他一朵玫瑰花,只能盛開到他21歲生日。如果他在玫瑰凋謝前學會愛別人,同時也能得到對方的愛,魔法就能破除;否則,他永遠不能恢復人形。後來,鄰村少女的父親誤摘了這朵玫瑰花,野獸大怒;貝兒勇敢地留了下來替他父親償命。野獸待她很好,還在狼群中救了她的命。這個野獸有一個美麗的大圖書館,他聲稱:你是這裡的主人,我只是奴僕。兩人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感情越來越深……  實際上,從心理學上分析,格林童話都有暗黑的因素。野獸意味著少女眼中的性,從開始的恐懼,到後來慢慢接受;最後野獸蛻變為人,甚至成為王子,則代表著少女成長為女人過程中對性的接納過程。  時光流逝,世界巨變,到了20世紀90年代,針對適齡兒童的迪士尼電影工業更注重老少咸宜的積極、勇敢、樂觀、善良等品質,童話中性的隱喻意味基本上被稀釋了,野獸變回人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逐步學習、逐步走向文明的過程,甚至可以把這個童話故事當成勵志片來看了。  【三】  同樣,《睡美人》在《格林童話》中也有收錄,原名是《玫瑰公主》。現今夏爾·佩羅的版本流傳最廣,但這一版本實際上改編自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收錄於《五日談》中的故事《太陽、月亮和塔利婭》;起源還可以上溯到比這更早的中世紀小說《佩塞福雷傳奇》。追蹤故事的來源與流變,其實是尋找其中的時代投射的痕迹。最早幾個版本的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吻醒的,而是在睡夢中被王子強姦,分別生下兩個孩子;直到嬰兒吮吸她的手指,把亞麻刺給吸出來,公主復活了,才和王子結婚的。這個粗暴陰暗的故事,到了《格林童話》的《玫瑰小姐》那裡,就變成了公主被無聊的女巫詛咒,和整個王國一起沉睡了一百年,一個路過的王子吻了她,公主就醒了,從此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沉睡魔咒》則有了情節大翻轉,無聊小氣的女巫變成了復仇的瑪菲爾德,她的翅膀被賤男Stefan國王割去——編劇之一的Linda Woolverton在訪問中談及這一幕帶有強暴隱喻;在被強暴及背叛之後,女巫對國王的孩子下了詛咒:「公主十六歲時被紡錐扎到流血,從而一睡不醒,只有真愛的吻才能解除。」「十六歲被紡錐扎到流血」,是破處的隱喻;「一睡不醒」,也就是不能懷孕:「真愛之吻」可以喚醒,也就是有男人不介意她不能生育,能全心全意愛她。當然,後面的情節告訴我們,這是不能指望的。反而是女性之間互相激發起愛的力量,打破禁錮,爭取到心靈的自由。  最潔白無瑕的《白雪公主》,其實也不是那麼單純。她與七位垂涎於她的美貌的男性生活在一起,經常成為一些淫邪小說的想像母題。而她吃下王后送來的蘋果,很難不讓人想到亞當與夏娃受誘惑時嘗到的蘋果;從這一顆蘋果開始,白雪公主不再是小女孩,而是一具有性誘惑的女性身體,引來素不相識的王子的一見鍾情。而王后,就是那條誘惑的蛇。她被迫穿火紅的鐵鞋跳舞,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去為止。她不僅是邪惡的象徵,更是白雪公主虛榮的象徵。兩年前的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也試圖打破白雪公主作為蠢貨和無知少女的慣性形象,把她打扮成一個暗黑搖滾少女,而且是一個身負拯救家國任務的女武神。  【四】  看出來了嗎?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一部接一部地改寫公主童話,把公主們喚醒的真愛之吻,往往來自於親情、友情,以及自身力量的覺醒,旨在脫離父權異性戀的公主王子愛情神話。而傳統的童話中與性有關的隱喻,在新的童話表述中已經全面退位了。  但這部《美女與野獸》(法國片),沒有參與進美國的改造童話的潮流中,雖然充滿浪漫色彩,畫面其盡炫目之能事,但主旨不僅不比兩百多年前的社會觀念進步,反而倒退了:眾多演進的版本中,別人的愛情都至少是可以自圓其說的,而這一部片子,更強調「禁室培欲」、「霸道總裁愛上我」,連最爛俗最偷懶的英雄救美的橋段都不用,就愛得捨生忘死。邏輯僅僅是「你可以殺了我,但你沒有,所以你對我很好」,「你可以不放我回家,但你放了,所以我愛你」。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豆瓣上的網友一致給了這部片子很低的評價。是的,我們已不再喜歡頭腦空洞的公主了。再華麗的效果,再美的城堡,再迷人的姑娘,都不能挽救一部蒙昧、缺乏靈魂的電影。  關於作者  侯虹斌,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歷史小說作者,媒體從業者。
推薦閱讀:

成剛老和尚關於因果、鬼神、供仙、燒紙錢等的開示
燒紙錢有沒有用
人死後,燒紙錢給他/她有用嗎?
清明節燒紙,你可別燒錯了

TAG:童話 | 燒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