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降糖葯:腸促胰素類降糖葯
本文作者:李玉鳳,北京市平谷區醫院內分泌代謝中心主任
糖尿病的控制不容樂觀。據統計,全球僅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能夠把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隨著病程進展,糖尿病傳統藥物治療帶來的體重增加、低血糖、心血管風險等問題會伴隨出現。
人們希望能夠有那麼一種藥物,在很好的降血糖的同時,又能夠避免低血糖、長期治療的體重增加及保護心血管等。
腸促胰素類藥物正可謂順勢而來,它彌補了傳統降糖藥物的不足,正越來越為廣大醫生和患者所認可。
腸促胰素髮現歷史
早在1932年,人們就發現在達到相同血糖水平時,口服葡萄糖比靜脈注射葡萄糖能刺激更多的胰島素分泌。上世紀60年代,麥金太爾(McIntyre)和埃爾里克(Elrick)等人將這種額外的效應稱為「腸促胰素效應」。而珀利(Perley)等人進一步研究證實,這種「腸促胰素效應」所產生的胰島素占進食後胰島素總量的50%以上。1986年,瑙克(Nauck)等人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腸促胰素作用減退,這提示,腸促胰素系統異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之一。腸促胰素是一類腸源性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等。
根據葡萄糖濃度發揮作用的「聰明葯」
正常人在進餐後,腸促胰素開始分泌,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以減少餐後血糖的升高和波動,稱之為「腸促胰素效應」。但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其「腸促胰素效應」減弱,主要表現為進餐後腸促胰素濃度升高幅度較正常人有所減小,但其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及降血糖的作用並無明顯受損,因此腸促胰素作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一個新靶點。研究已證實,腸促胰素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是以葡萄糖濃度依賴性方式發揮作用的,即當血糖濃度過低時,腸促胰素降血糖作用停止,使得血糖不至於降低過低,從而避免出現低血糖。
胰島還有一種細胞叫α細胞,它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α細胞的不恰當作用也是糖尿病升高的機制之一。腸促胰素不僅通過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它還可以抑制α細胞的作用使得血糖下降。腸促胰素對α細胞的作用也是依賴葡萄糖濃度發揮作用的,即血糖高時它才抑制α細胞分泌胰高糖素達到降血糖目的,因此有人將腸促胰素類降糖葯稱為「聰明的降糖葯」。
該類藥物在我國已上市銷售
人體自身分泌的腸促胰素作用時間很短,通常在數分鐘內就會被體內二肽基肽酶-4(DPP-4)降解。因此,延長其作用時間對加強腸促胰素效應至關重要。一是開發腸促胰素類似物,讓其既保有腸促胰素的功效,又能抵抗降解;二是開發DPP-Ⅳ酶抑製劑。即一類通過補充外源性腸促胰素的類似物,來增強糖尿病患者的腸促胰素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效應,因此該類藥物也被稱為外源性腸促胰素。目前我國上市的有利拉魯肽(商品名諾和力)、安塞那肽(商品名百泌達),這兩種藥物均需要注射應用。另一類稱為DPP-4(二肽基肽酶)抑製劑,即通過抑制人體自身腸促胰素的降解,提高內源性腸促胰素的水平,從而延長其作用時間,達到降糖目的,如西格列汀(商品名捷諾維)、沙格列汀(商品名安立澤)、維格列汀(商品名佳維樂)等,這一類藥物為口服製劑。
長期保護人體β細胞
現有的2型糖尿病傳統治療方法雖然多能有效控制血糖,但不能持久有效地保護人體的胰島β細胞,致使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退,病情持續進展,因而無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糖尿病傳統藥物治療還存在體重增加、低血糖、心血管風險等問題。
基於腸促胰素降糖作用機理的治療方案可長期保護人體β細胞。同時,由於它是一類「聰明的降糖葯」,它可以有效地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同時不影響體重甚至能夠降低體重。國外一些研究還顯示,這類藥物可以保護心血管,具體的機制還在研究中。總之,腸促胰素類降糖葯可以延長現有血糖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延緩疾病進展。
此外, 就作用優勢而言,腸促胰素類似物還可以延緩胃排空,並抑制食慾,對血壓、心臟功能、學習記憶功能產生好的影響,這些機制均在探討當中。
可單用,亦可聯合用藥
作為全新的治療手段,它既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與傳統藥物聯合應用,目前我國批准的聯合應用藥物為二甲雙胍,這類藥物與其他種藥物如磺脲類、胰島素、噻唑烷二酮類的聯合僅限於研究中。當然這類藥物由於上市時間不長,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認識和解決,比如腸促胰素對於胰腺外作用研究,像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中的多重作用,這些都需要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去探索這些新領域並積累臨床資料。
推薦閱讀:
※那些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笨
※聰明的女人不抱怨_
※【新發現】提高學習能力、變聰明的極簡秘笈,了解一下?
※做個聰明的有錢人
※哪些人天生聰明靠經商賺大錢
TAG: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