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06-12
張立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研究員 三中全會是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召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我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在由粗放的、低水平的快速擴張開始轉向集約的、質量效益型的發展;第二個就是經濟發展水平隨著轉型升級的開始,由10%左右的區間變為7%-8%這個區間,這兩個變化都標誌著轉型升級已經到來。這個轉型升級對於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包括對於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帶來多個方面的影響。 一、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中國經濟之所以進入轉型升級的階段,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條件發生了變化。第一個是市場條件,第二個是要素成本條件。 (一)供不應求的市場關係轉變為供大於求 從市場條件來看,市場供求關係最近幾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是由普遍的供不應求轉向供大於求,產能過剩很普遍。供不應求和供大於求對於企業的發展是截然不同的環境。為什麼企業要轉型,為什麼經濟增長速度減慢,都跟供大於求的變化有密切關係。供不應求,它可以給企業提供兩個重要的發展條件,第一個就是允許企業低水平快速擴張,企業對於產品和服務的選擇重點集中在有沒有,而不關注做的好不好。比如2003年,地條鋼都被人買走,就是找不到,這個時候的市場對於產品和服務的選擇標準是比較低的。叫做「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蘿蔔快了不洗泥」。在這個情況下企業的發展力比較強,誰都能夠很快的擴張自己的規模。另外就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可以為企業提供豐厚的利潤,市場供不應求,那麼價格就是企業說了算。比如說三個買家到一個企業來爭購它的某一個產品,這個產品賣多少錢,那就由這個企業說了算,誰接受這個價格誰拿走。所以說供不應求的市場,企業的利潤非常豐厚。馬克思曾經說過,利潤率如果超過百分之三百,這個資本家就敢冒上斷頭台的風險,來做這件事情。一旦有錢可賺,一旦可以掙大錢,這個企業就願意加班加點,二十四小時連軸轉都沒問題,供不應求的市場決定了企業有很強的發展動力。但是供大於求的市場就不一樣了,第一個它要求企業必須要做的更好,這個時候市場的關注點由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原因很簡單,現在有沒有的問題已經解決了,產品已經過剩了,到處都是產品過剩,賣不動。這個時候購買者就開始挑剔了,他們就開始在有當中選好,它的標準就是產品或者服務的性價。就是說你的質量要更優秀,你的價格要更便宜。這樣一種選擇標準,就決定了企業必須要不斷的追求產品質量的優化,來取得性能的不斷改善。另一個方面就是不斷的降低成本,所以要想使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不斷的改進,質量效益發展路線,就比低水平的擴張難了好多倍,因此企業的發展能力就必然下降,它和過去低水平的擴張比起來,它的發展要減慢了好多。另外供大於求的市場,就不會給企業提供豐厚的利潤,企業之間首先會展開價格競爭,結果就是微利或者沒有利潤的市場均衡,這個均衡點一直降到大家都不敢再降的時候,這個時候市場給企業的回報就非常的低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微利或者沒有利潤。到今年10月份,我們規模以上的企業銷售利潤率不到6%,大概5.4%左右,外貿出口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3%左右。鋼鐵企業,今年有一段時間,噸鋼的利潤率不夠買一根冰棍,所以現在是微利。微利的話企業的發展動力就會大大減弱,企業忙半天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賺錢。如果忙半天賺不到錢,它就不願意忙了。所以我們說供大於求的市場會使企業的發展動力大大減少,經濟內生性的增長能力就會明顯減弱,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就會降低,這也是我們經濟轉型升級,包括經濟增長下台階的一個重要原因。 轉型升級是客觀必然性的,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對外生產,也就是外貿出口,在2001年左右,它當時面對的就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這個市場格局是在多個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第一個就是美國經濟長達十年以上的繁榮,帶動世界經濟繁榮,這一狀態它使美國居民的消費購買能力非常高。它的就業形勢非常好的,工作非常好找,到處缺人,在這個情況下工資水平、收入水平也就會較快提高,因此由收入支持的購買能力就非常高的。第二個就是銀行消費信用會積極的擴大。因為銀行看到你工作很穩定,收入在增加,因此判斷你的還款能力是提高的,銀行的錢它是要用,它吸收了你的存款,它要把它變成貸款放出去,為它帶來收入,所以當它認為你有能力還款的時候,它會積極鼓勵你借錢消費。美國的消費信用很發達,平均每個美國人大概7到8張信用卡。原來你可以透支500美元,現在你可以透支1000美元甚至更高。第三個就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製造以更低的關稅和非關稅條件進入國際市場,原來進不去的領域現在進去了,原來賺不到錢的領域現在可以賺到錢了。所以國際市場的大門對於中國來說是被明顯開大了。第四個就是中國製造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價格低廉。中國製造業的人均工資在2001年的時候只相當於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因此中國製造箱包玩具、服裝鞋帽、家用電器,在美國人看來物美價廉,激起他強烈的購買慾望。 在這個時候,國際市場對於中國勞動密集型大量增長的出口產品,它的需求是迅速擴大的。勞動密集型,首先是在國內被培養起來的。1978年開始我們放權讓利的改革,讓利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居民的收入快速增加,必然使消費的加快迅速的活躍。原來是沒有錢,所以大家吃也要節約,穿也要節約,用就不用說了。現在錢開始多了,首先要吃好,要用好,穿好,所以吃穿用帶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比如食品工業,紡織服裝行業,包括家具行業等等。圍繞吃穿用的改善,這些勞動密集型的輕型工業快速發展起來。因此中國的工業結構當時叫做由重轉輕,由生產資料的生產主導轉向生活資料的生產主導。但是這個吃穿用的改善,都有一個有飽和點。就像1995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彩色電視機的普及率超過99%,這個時候彩電市場的增長就明顯放緩,所以在1995年以後一段時間內,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8年以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累計剝離幾萬億的不良資產。這是第一次我們對過剩產能調整,這個調整包含著大量企業關閉、改制、兼并重組,包括成立了下崗再就業中心。紡織行業叫限產壓錠,多餘的紡錠強制性的砸掉。家電行業很多是關閉的,像北京的牡丹電視機、白菊電冰箱都消失了,各個地方有很多這樣的家電都消失了,就是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消失了。當然這個調整它支持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型升級,向做的更好跨進,像海爾、海信都是在這一市場競爭中衝殺出來的。當這個調整結束後大概2000年左右,2001年我們走到國外去忽然發現外面有這樣一個活躍的市場,因此這個能力同時保證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就表現的明顯不足了,這個時候就不是產能過剩。2001年以後我們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又出現了一輪擴張,那就是血汗工資,就是利用勞動力的低成本,利用我們人力資源的優勢,搞人海戰術,利用人家的品牌,這是最快的最有效的擴張出口能力的辦法。 再就是國內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市場,這就是消費結構升級,吃穿用改善已經到位了,需求滿足了,但是收入還在增加,家庭購買力還在提高,因此我們在各種相關條件成熟之後,家庭條件改善的重點由吃穿用轉向住和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消費條件改善。住和行的改善就支持汽車和住房這兩個市場開始迅速擴大,使得汽車和住房市場開始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因為汽車工業的生產能力原來保證單位用車和公務用車,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壓力不是很大,但是當越來越多的私人開始有用車需求的時候,汽車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房地產也是一樣,過去保證的是單位建房,單位化的住房分配政策壓制住了住房的真正需求,單位建房的積極性不高,除非到了矛盾特別尖銳時才會建一些房,所以房地產建築原來也是水平不高。但是現在,居民家庭都通過市場來買房的時候,現在房地產的能力也是嚴重不足。所以汽車和房地產建築業都面對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這就必然導致這兩大行業快速發展。像汽車,就是別人的品牌,別人的零部件組裝加工,發展就很快。房地產建築業剛剛打地基的時候,期房就賣完了,這時候的開發商就不講究建築質量、設計質量、物業管理的水平。第二個也有發展的積極性,過去十幾年,汽車和房地產的增長很快,利潤率很高,拉動就業的能力也很強,各級政府都熱衷於征地賣地,開發商建樓,因為利潤的誘惑太強大。所以這兩大產業必然快速發展,隨之帶來的則是重化工原材料的供不應求,產能快速擴張。重化工原材料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關係不大,例如食品行業,服裝行業和家用電器行業,對重化工原材料的需求有限。但是汽車的鋼材消耗定額是750公斤,鋁型材是150公斤。去年汽車產量是1930多萬輛,其中裡面還有重卡,製造這些汽車,消耗的重化工原材料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幾倍到十幾倍。房地產業的發展最終會出現城市的發展,一座城市的重量是汽車的幾倍或者幾十倍。例如一座樓房,所以在房地產和城市化的發展下,重化工原材料的產能嚴重不足,重化工原材料生產又帶來了能源的需求,煤炭也出現供不應求。交通運輸產業同樣如此,例如火車運輸,火車日裝車的滿足率最低的時候只有30%,為什麼呢?因為原來的汽車運的是家電,服裝,現在運的是鋼材、水泥和煤炭,這個運輸量完全不同,所以運力嚴重不足。裝備製造業也是供不應求的。在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工業結構升級中,工業結構普遍的由輕轉重的過程中,出現了國內市場的普遍性的供不應求。因此我們內外存在兩個供不應求的市場。所以中國經濟在2002年之後持續的高增長,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這個高增長的發展方式或者說增長方式,不是向著一個好的方向轉變,而是向著一個粗放的、低水平的數量擴展轉變,所以說,市場供求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現在,這個供求關係普遍的改變了,改變的原因首先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經濟受到打擊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的失業率最高的時候超過9%,現在也在7%以上,而且有的失業者失業時間超過四年,靠失業金生活,因此,美國國內的購買能力大幅下降。此外,銀行的信用卡透支額度也有了限制,實際上,國際經濟危機結束了世界範圍內10年左右的一個繁榮。世界經濟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發達國家的消費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很大,例如美國國內GDP的80%左右用於消費,發達國家消費的低迷必然使整個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但是我們的生產能力經過多年的增長,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數量級。2011年工業出口的交貨值是2012年的5倍。另外,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都有跟中國相類似的資源優勢。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已經不再是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就要求必須接受一個微利甚至是沒有利潤的市場回報,在這個背景下,出口產業的發展動力和能力都會明顯減弱。外貿出口增長幅度大幅減弱,從2003年到2007年出口年均增長29.2%,但是2008年到2012年年均增長率只有9.4%,這是我們外貿增長變化的外部的一個基本原因。 從國內來看,消費結構升級進入到調整時期,汽車和房地產增長開始減速,汽車的銷量從2001年到2010年年均增長24%,2011年增長2.4%,2012年增長4.3%,今年到10月比上年增長6%,原因在於城鎮承載汽車的能力出現瓶頸,由於產業和就業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所以汽車使用也主要在一線大城市,現在限購和限行對汽車消費約束;房地產市場也是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二三線城市需求不高,但是一線大城市的建設用地有限,城市邊緣要想提供房地產供應,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很大,因此現在房地產消費已經很難擴大,房地產市場發展勢頭也會降下來。2002年到2009年房地產銷售年均增長率為19.7%,但是在2010年到2012年的年均增長只有3.2%,背景就跟一線大城市的建房能力不足有關。從這個背景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包含著巨大的潛能。由於汽車和房地產發展速度放緩,必然帶來重化工原材料行業的發展減速,而這些行業的產能已經處在一個很高的數量級,必然會導致供大於求,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化產業等等。這種產能過剩同經濟發展的脈絡是緊密相關的,有客觀必然性,而且是中長期的。應對這些變化,靠短期的總量政策是無濟於事的。總量政策解決不了國際市場的購買能力,也解決不了城鎮化瓶頸帶來的制約。因此我們要針對挑戰,將我們的發展從低水平的重複擴張轉向質量效益發展,向更高的水平邁進。 (二)要素成本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 近年來勞動工資水平提高,土地水資源的價格上升,礦產資源價格上升,污染排放的價格上升,這些都帶來企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必然帶來結束低成本擴張的發展模式。所謂低成本擴張,指的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模式,這是一種投入產出比比較差的發展模式,之所以能夠維持,就在於企業要素成本水平很低,所以還有利潤,當要素成本提高以後,這種發展模式受到限制。這種「三高一低」的表現就是「小水泥、小化肥、小火電」等,這些項目不需要很多資金、技術和人才,因此發展很容易,但是投入產出比很差。所以當要素成本提高之後,低成本擴張模式就難以為繼,發展起點被迫提高,技術水平、人員素質都被迫提高,這樣再做項目就難了很多,結果是帶來了企業發展動力的下降。因此要素成本水平的變化作用結果跟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結果一樣,都使企業發展動力下降,都使經濟開始轉型升級,都使經濟增長率階段性的下台階。因此我們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是不良可避免的,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必須從制度上解決這些矛盾,這就是與改革相關的。我們這個經濟增值水平下降之後,速度效益的降低帶來了企業的效益降低,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下降,就業形勢也有壓力,我們現在所說的保底限,就是就業的底限。按照有關部門的測算,每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率,大約能帶來130到150萬的就業崗位,我們每年新增就業大約有1000多萬人,經濟增長的底限就在7.2%左右。經濟增長率下降之後,宏觀調控面臨的問題改變了,從防止經濟過熱到應對速度型效益減少帶來的矛盾,要在就業方面做好工作。原來一些藏在水下面的矛盾開始凸顯,包括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包括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在蛋糕很快做大的情況下,感覺不明顯,但是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情況下,各種矛盾不明顯。包括社會矛盾,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會凸顯,與一部分領導幹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對比很明顯,因此反對腐敗的任務很艱巨。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決定一招,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建黨百年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百年即2050年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關鍵也在改革」,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節點召開的非常重要的會議,決定著中國未來前途。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有人說改革就是學習西方,引入「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但是實際上中國改革要做什麼,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謀求人民的共同富裕,調動人民參與發展參與建設的熱情,完善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環境體制和治理體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不斷走向成熟的道路。《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的改革不是學習西方的制度,而是最大限度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人民群眾,調動全民參與,最後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 三、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回顧中國改革的進程,中國改革就是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改革的表述上指出,「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應該將權力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自主權,應該著手精簡各級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大幕由此拉開。經濟體制改革有力的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各個方面的活力,也牽引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例如,經濟體制改革要放權,對權力的規範必然同政治體制改革相聯繫,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社會層面的改革也會牽引出來,文化體制,生態體制、黨的建設方面的要求也會出現,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全面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也就隨之而來。 四、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這也是三中全會特彆強調的一個方面。就是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們講社會主義制度特徵很明顯的方面是在所有制方面表現出來的。中國搞市場經濟,不是以私有製為基礎。比如日本私有制的表現是它的大型企業、跨國公司,全部都是金融和產業的集合,是一些寡頭來控制,它們對政治也有多個方面的干預和影響,像豐田、三菱等。韓國也類似。但中國,我們還是國有經濟,以公有制居於主體地位。實際上中國社會實踐中,在探索這樣一個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那目前的認識,包括過去的理論都認為:商品生產是生產部資料私人佔有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這個矛盾的一個統一體,就是個別的生產通過市場交換來形成社會分工協作關係。但是現在,通過實踐,認識到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一個手段,在公有製為主體的特點下,產權也是可以清晰界定。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逐步分離。在現在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在各種資本、要素市場發展的背景下,所有權和使用權是日益分離的。也就是說,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形成了一個委託代理關係,它有專業化的企業家,專業化的經理人(職業經理人),這個對於股民、股東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樣的。現在不是說公有制,國有資本產權邊界不清晰,是通過委託代理這樣一個產權關係,也可以在實踐中日益清晰的把它建立起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這個實踐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從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經濟,實踐證明是可行的,而且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效。從這個角度看,基本經濟制度在三中全會給予明確就在於它對整個社會制度的性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三中全會講到「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強調了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性。 關於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這裡它強調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中國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脫離中國基本國情,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中國的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為什麼呢?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在於它是代表多數人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給多數的基本民生提供保障,它必然會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只有它的理論、道理被越來越多人明白的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鬥爭的行列,所以他必然會取得勝利。比如淮海戰役的時候,就是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就是人民對制度的選擇,對政黨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們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社會主義在中國的作用,使我們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候,實現了一個社會的穩定,社會有秩序,實現了一個全民的生產熱情的普遍的調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出現的一個實際情況。就是和平了、有秩序了、全體人民的生產熱情充分釋放。我們的社會當時是搞計劃經濟,計劃經濟也有它的歷史作用,就是完成了中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在原始發展水平很低的時候,通過計劃經濟,使得資源有效集中,把現代工業的體系初步的建立起來。比如舊中國連一個螺絲釘都製造不出來,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以後的若干年的發展,萬噸輪船都自己製造的,萬噸水壓機,兩彈一星,這些都是現代工業發展的成果。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你沒有這樣一個發展奠定國際地位,開放走向國際是缺少一個好的條件,缺少一個好的起點。另外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引入國外的技術用我們自己的工業製造基礎來推動我們的工業化快速發展,這個物質積累也是十分關鍵的,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那經濟快速發展會打很多的折扣。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根據中國國情做出的正確選擇。通過歷史回顧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但是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又要強調效率,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個背景下,探索重點之一就圍繞著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 基本經濟制度第一個要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第二個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互適應,所以在《決定》之中,基本經濟制度有一個專門的部分進行說明。第一個就是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強調清晰的產權關係是市場有效發揮調節作用的基礎,是建設符合市場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產權意味著你的責任,你的權力和利益都和產權邊界緊密相連。因此中央決定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要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業制度。在產權清晰的基礎上來嚴格責任,來嚴格責任所形成的約束。 三中全會還提出了要積極發展混合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制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也就是勞動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成為股東,不僅從勞動者的角度關心企業生存,也從資本所有者的角度關心企業發展。 另外《決定》還對國有資產進行了規定,「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也就是說,今後國有資本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國有資產或者說國有資本的運作為主要形式。「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與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對國有資本的作用也進行了說明。另外還指出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收益資本上繳公共財政比例」,現在是15%,到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些對國有資本改革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要以資本運營為主,而且要在一些重要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和國有資本相聯繫的就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微觀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指出「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點,因此《決定》指出「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範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 所有這些都對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 《決定》指出要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的發展非常重要,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如果全是公有制經濟,其產權邊界非常清晰,大家都不會關注。當非公有制經濟出現,原有的產權邊界就被強制劃分了,因此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些措施都進一步放大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 五、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這是三中全會的亮點。原來我們是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那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是逐步建立、逐步增強的。過去我們一直講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這個基礎性作用,不排除其他機制在這個資源配置當中發揮作用。但是現在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表明其他的機制就不要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對於明確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划了一個新的邊界線。這就是說政府你不要直接的決定資源配置。過去不依靠市場依靠計劃,實踐表明他的效率相對比較低的。儘管原來理解計劃事前的,一個安排可以避免損失,但是恰恰這種事先安排,你很多變化他考慮不進來。所以過去的計劃經濟會出現很多的缺口。要做很多的調查,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計劃配置資源很容易導致很多的權利尋租,降低了資源的配置作用。另外這種計劃配置資源使人們的積極性不高。過去我們有很多產品訂貨之後到了另外一個單位放在倉庫里沒人問,沒人管,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會下降很多,所以在實踐當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樣才能把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斷提高。 另外市場配置資源效率要不斷提高,要注重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市場要廣泛的統一開放。市場是一個商品交換的場所。商品交換如果要實現買方獲得合適的使用價值,賣方獲得更合適的價值的補償。它就要求交換範圍越大越好,參與的主體越多越好,這種廣泛的參與會使交換的效果最好,交換過程導致的各種要素資源的配置就能達到最優。經濟全球化為什麼給各國的發展帶來最大利益,就是它在全球範圍內來完成這個交換的對接。在全球範圍內把這種最優秀的技術、優秀的勞動力、最便宜的資源組合起來生產產品。這種產品這種性價比必然是最優的,它給消費者最大的福利必然是最大的。所以說市場全球化實際上從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有著多個方面。你比如說原油、鐵礦石這個我們現在短缺的資源。通過進口就得到解決,包括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通過進口就得到解決,這都對我們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重要的指示。而且我們勞動力,現在產品生產能力是飽和的。很多發達國家是欠缺的,這樣一個互補實際上對我們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重要指示。首先國內的市場要統一,不要把很多人為的封鎖,不要因為人為的封鎖降低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另外我們要開放要與國際市場更深的對接,這樣才能把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更好更充分的發揮出來。 第二個就是這個市場必須是競爭有序的,這個競爭它就不是一個保護性。你比如說有些行業有十家企業為了保護這十家企業不允許其他企業再進去,這就不是市場的規則,不是市場競爭的規則,市場競爭就是誰都可以進,優勝劣汰,好的留下差的退出,而不能說你只要先進來的就佔山為王。另外必須有序,要按照公平的規則來展開,要有一個有效的監管,如果要是無序的話,就像體育比賽,沒有規則沒有裁判,那這個體育比賽就是一場混戰。三中全會《決定》對市場發展強調要建設統一開放的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且強調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真正要把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發揮好,發揮充分,就必須把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起來,而政府負有重要責任。首先要完善規則。《決定》指出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就是不要設立一些特別的規定,限制某些行業、某些企業的進入,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界定清單之外的。市場准入要進一步大幅度的開放。過去我們是正面清單,政府允許幹什麼你可以干,政府沒有說過的你卻不能幹。現在負面清單強調的是政府說什麼不能幹,沒有說的我卻可以干。所以負面清單對市場開放的程度要大很多。上海自貿區現在實行負面清單制度。作為政府一定要把市場監管作為突出的重點之一,要解決目前市場存在的分割、封鎖等等問題,要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的優惠政策行為。有很多地方招商引資都是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下一步從統一市場建設的角度來看對它必須進行清理。要嚴禁、要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常競爭;要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要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退出體制,完善企業破產制度;這裡要強調的幾個方面。一個反對分割封鎖包括各自設置各自的市場規則;比如你有很多優惠,很多區域保護,這些下一步都要加快清理,不準再這樣做。一個是要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信用記錄要透明,要連續。所以你每個企業每個人,你和別人打交道,做交易,人家一查你的信用記錄,那就能決定要不要和你打交道。當這種信用記錄對各人各種經濟活動,貸款,包括按揭貸款買房,包括你辦企業做各種事情,產生越來越大影響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受到約束,他就不敢做很多不負責任的行為。還有就是要嚴格落實破產退出制度。現在我們在企業退出方面,政府參與還是偏多,很多地方很多企業,之所以生存,就在於地方政府對他的保護。政府保住了這個企業,就保住了就業,保住了產值,但是這些企業在成本線以下的維持,必然把好的企業也拖下水,整個行業就處在一個過度競爭的狀態,這種競爭也不公平。它本來活不下去,政府給它很多輸血,它活下來了,好的企業也在一個非常難的境地。另外,新的產能也無法進去,整個行業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市場要求這個生產能力必須是運動的。市場要有能力通過優勝劣汰,不斷的對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做出選擇,好的留下來差的不斷淘汰出去。如果產能不足就不能發揮競爭的作用。有一定的產能過剩這個市場競爭才能夠展開,能夠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是通過價格來表現的,也就是說哪些資源短缺了它的價格會提高,哪些資源過剩了它的價格會降低,通過價格變化來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價格必須要由市場決定。如果很多行政力量來決定價格它就會扭曲資源配置,降低資源配置效率,所以三中全會《決》強調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要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的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境價格,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境。比如電網、鐵路網、通訊網等。我的理解輸送的產品包括電、包括運輸的多個貨物的定價都應該由供需雙方通過市場來確定價格。所以說強調了一個原則,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包括一些生產要素的價格。就像土地。三中全會這個決定提出來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也包括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而且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都需要進一步發揮市場的作用。特別是建設用地市場發展會使今後對農民土地使用權的補償更加合理,也是實現城鄉之間各種要素平等交換的一個重要條件。 還有就是資金,資金的價格也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如果要想由市場合理決定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要增加,如果就這幾家大的國家金融機構、國有銀行價格決定市場發揮作用程度就有限的。所以《決定》裡面首先提出來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包括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體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金融比重,在這個基礎上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行政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就是利率全都是資金的價。一個是人民幣資金的價格,一個是外匯資金的價格,它更多的由市場決定。這個時候就能決定外匯人民幣多和少。要健全反映市場供需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國債在各種借款當中信用評級都是最高的,它是國家信譽。因此它的收益率就應該決定各種其他不同信用評級的借款資金價格。美國中長性國債的收益基本是一個基準利率變化的一個標杆,一個引導。所以由市場決定資金價格要逐步把利率匯率的決定機制,包括貨幣政策今後的風向標。逐步的把它建立和發展起來。 《決定》提出通過深化科技體系改革。在增強市場對技術要素的配置作用,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要素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 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市場作用能夠更好的發揮離不開政府職能的合理介入。沒有政府的有效治理和科學的宏觀調控,市場體系難以有序運轉,也難以克服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固有缺陷。其一因為市場需要規則、需要嚴密有效的監管。這就如同比賽,必須有規則和公正,有權威的裁判一樣。其二市場難以規範外部性問題,例如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這也需要政府監管。其三市場具有自發和事後調節的特點,往往會導致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降低資源配置使用的效果。政府科學的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這一不足。其四市場突出的是效率,不會促進公平。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稅收調節、轉移支付等是協調效率與公平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是對轉變政府職能的總體要求。 首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減緩經濟周期過度的影響,防範風險,穩定預期。所有這些實際上關係到宏觀調控的體系建設首先體現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包括地方政府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用的提供,這些都作為政府新的職能定位。在這個背景下要簡政放權,該放的堅決的放,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包括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的主體地位,除掉關係國家安全、生態安全還有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所有這些都是政府該放的堅決放開。但是該管的要全力管好,要把這個權利管好實際上也涉及到政府組織結構優化,涉及到機構改革。要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責權一致,所以這裡面政府的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現在已經進入第二環節。在三中全會召開前不久,國務院有個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了政府改革的重點,就是地方政府職能改變和機構改革。 七、財稅體制改革是一項綜合性改革,涉及政府履行職能的方方面面 政府要發揮好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收入分配調節等職能,都離不開財稅體制改革的支持。所以財政體制改革也是一項綜合性改革,涉及政府履行職能的方方面面。《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就是稅收對整個收入分配調度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財政體制改革當中,首先強調改進預算管理制度,要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我們現在預算,是由四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公共財政預算;第二個是政府。政府基金預算,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等都是在這個預算當中;第三個是國有資本收益預算。現有國有企業的收益,所有資本運作的收益,它的收支是通過這個預算來反應的。第四個就是社會保障基金收益收支預算。今後這四個預算要統一、全面、規範、公開、透明。建立跨年度的預算評算體制,這也是很重要的。現在是年底,就是說錢用不完不能接轉下一年,這個作用非常不好,下一步它也可以跨年度預算,當年的結餘可以轉到下一年作為平衡下一年的收支的一個積極的因素,而當年收支也可能出現缺口,入不敷出,出現赤字了,這要求在下一年加以補齊,不能夠持續的向後拖。所以跨年度的平衡預算機制,幾乎對於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都會形成更嚴格得制約。 圍繞這樣一個機制的建設,《決定》提出來要建立規範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今後地方政府的發債也要規範,現在地方政府不允許發債的原因就是財政收入50%多一些幾乎都在中央財政,但是財政支出80%左右是地方政府安排,地方政府普遍入不敷出。這個時候你要發債,你有什麼能力還債,都要靠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來支持。現在發債集中在中央,下一步債務管理和風險預警預算平衡機制結合起來,實際上也有可能嘗試建立地方政府發債的制度,建立發債的評級制度,由專門的評級機構對你所發的債,所做的項目未來的前景做專業化評估,從而對債的評級來做出一個結論。還要有一些發債的保險制度。有些保險機構對債券做保險,這樣債券就可能形成一個市場化的流通模式。比如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持有這個債券未來是可以變現然後在市場上流轉。這樣一個規範的發債要有一個制衡,一個監督,一個控制。 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率,把稅收改革的重點列的非常清楚。間接稅還是一個主要的稅種,比如增值稅,包括營業稅,流轉環節的比重是一個主要的份額,下一步像財產稅,房產稅,遺產稅,包括財產所得稅等等收稅比重逐步的加重,這樣稅收對收入分配調節的功能,從流量轉入存量,調節作用是顯著增強。而且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形成更穩定的支持。還有對買房的要求從制度上規範它發揮的作用也會更顯著。所以稅收制度的改革會使稅收在各個方面的功能有所增強。另外稅收制度改革強調「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市場規則要公平,要開放,要透明,稅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職責,從三中全會《決定》來看,強調「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事權和財力,事權下放,財力下放,事權上收,財力上收。對於跨區域而且對其他地區影響比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的支出責任。這樣總的原則是事權上移,這個背景下《決定》也強調保持現有的地方格局財力穩定,財力不下移,事權逐步上移使政府職能更好地履行是非常重要的。發達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主要由中央政府來負責,邊遠地區的小學教師工資是由中央財政統一發放,發放的水平可能比在內地或大城市要高,鼓勵基本公共教育,他在各個區域的配置上均等化,經過事權逐步上移,中央政府更多承擔,有助於基本公共均等化,縮小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基本公共衛生、保障性住房這些方面的一些差別。 八、構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是消除發展瓶頸,拓展發展空間舉措。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目前存在很多問題:要素資源交換不順暢、不等價,農村勞動力到城市的轉移面臨進城難,變成城市戶籍居民難上加難。第二個農村的土地變成建設用地,補償問題越來越多,征地拆遷引起的矛盾事件越來越多,而城市的資金和技術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持也沒有到位,所以城鄉之間良性循環、良性互動關係受到很多障礙,這就可能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固化,固化最後就是城鎮化的步伐止步,由此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都會受到抑制,整個現代化進程就會被延緩,這個問題確實是現在發展當中面臨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完善這個體制機制。三中全會《決定》首先強調的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生產正在向著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目前種糧大戶,養豬大戶已佔到全部生產量50%左右甚至更高的百分比,這樣一個發展包括農業機械化,到了播種收穫的季節,很少有人力收割,播種,主要是機械化作業跨區域完成工作,由於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的規模生產成為有技術的農民種上百畝地或者更大的地現在成為可能。在這個背景下,農業發展向產業化發展過度,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過去一個人種幾畝地,收入確實比較低,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但是要種一百畝甚至更多地,一年的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大體上平衡。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能顯著提高,使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有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可以向外轉移,還可使更少的人力資源在農業方面保障全民的吃飯需要,這是城鄉互動的重要方面。另外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包括宅基地,責任田等方面的確權,土地要素的流轉,變成建設用地的要通過市場來確定合理的補償價格,這樣使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或者繼續務農或者向城市轉移都有更強的能力,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村勞動力,農民進城今後要平等,要在待遇、公共服務的保障平等。戶籍制度改革,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資源的配置也要均勻平等的覆蓋,戶籍制度改革涉及到多個方面。戶籍制度包含公共服務,非戶籍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務現在不平等,這個問題要加快解決, 另外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這一點也很重要。城鎮發展出現瓶頸,很重要的跟現在發展模式有關。現在城市發展由政府主導,而政府主導是在財政分灶的模式下實施的。因此各級政府圍繞各個城市發展來做文章,而各級政府發展建設城市的能力是有差異的。直轄市的政府就比省會政府的能力高,省會城市比地市政府能力高,因此在各級政府主導的城市發展當中,我們發現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尤其是位於東部地區的城市發展單兵突進。單兵突進表現在哪呢?基礎設施水平相對別的城市提高的要快一些,公共服務水平相對別的城市提高的要快一些,社會管理水平相對別的城市提高的要快一些,這些方面差異導致製造業、服務業,企業主要向大城市集中。因為大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比較高,就決定在這個地方發展,物流成本各種交易費用成本比較低,生產經營成本相對比較低。第二,職工、高管享受到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這些水平都要更高,穩定性就好,用人成本就低。第三政府社會管理水平比較高,辦事效率比較高,比較規範,這些特點都會吸引人向這些大城市來集中。製造業、服務業,在北京叫做總部經濟,都集中在這些大城市,就業。讓人得分布向大城市聚集,汽車向大城市跑。另外住房,一線大城市支持住房建設的能力現在出現瓶頸。因此為了穩定房價,加強對買房管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也開始進入調整。所有這些都跟現在城鎮化的模式有關。所以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一定要強調長遠的整體的發展規劃。現在很多城市群的雛形已經浮出水面,包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包括中原地區包括成渝地區京津冀,環渤海,包括東北,很多城市群雛形浮現出來,未來的發展不應該是少數大城市單兵突進,而是城市群的系統功能,整體提高,均勻提高。發達國家城市發展,城市群功能整體的聯繫,大企業總部設在一個小鎮上,但這個小鎮基礎設施的配套能力跟大城市大體相符,公共服務水平跟大城市大體相符,政府管理水平跟大城市大體相符,沒有什麼區別。這個時候人們就願意在小鎮上落腳,企業的布局就會在整個城市群中展開,就業,人的布局就會舒展開,汽車的使用空間就大大拓展,住房建設的潛力大大提高。所以未來也要圍繞這樣一個方向來發展我們的新型城鎮化。 三中全會博大精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做了一個全面的改革的安排和部署,在這個安排和部署,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徵逐步開始看清楚了,但是未來改革的方向,通過《決定》也看得很清楚。我們要進一步加深學習,進一步加深理解,才能夠把解讀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把各個方面改革的事業做得更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老車是如何實現carplay功能?僅僅只需要加裝一個模塊即可
※努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升級版
※英媒:歐盟擬升級資本市場 複製倫敦的金融業
※無訟案例重磅升級:從案例資料庫到法律人效率神器
※天河商圈升級一次過滿足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