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鐸: 《易經》的來歷
06-12
雷鐸:《易經》的來歷 2006年06月01日14:12 說起國學,不能不提《易經》或《周易》,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至高無上,既是儒家《五經》的第一經,也是道家的經典,而道教乾脆就用易經的太極圖作標誌。但是,因其古老而艱深,許多人「談易色變」,很怕碰釘子。其實,《易經》固然艱深,但研究國學第一個繞不開的就是它。筆者30年前因為寫一本《十分鐘周易》而被迫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爾後進入其他領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我常常勸有志於國學的朋友一定不要繞開《易經》這座「昆崙山」。 一般的說法,《易經》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創造。據歷史學家考證,伏羲大約生活於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間;過了兩千年之後,在商朝末期,紂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發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並撰寫了卦辭。姬昌之所以能夠創造六十四卦,是因為他被紂王囚禁在(音yǒu)里(現今河南湯陰境內)的皇家監獄裡,因實在無事可做,就每天在腦子裡瞎琢磨,把八卦交疊為六十四卦。所以司馬遷在《史記》里說「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說,西伯「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文王為什麼會被紂王拘禁?這是歷史上一個極其有名又極其血腥的故事:紂王以兇殘著稱,因為聽說文王能掐會算,就把文王的兒子殺了,剁成肉漿、熬成肉湯,叫人把肉湯送去給文王喝,看他能不能算出那是用他兒子的肉做的。據說,文王算出來了,但為了保命而不敢不喝,所以紂王以為文王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神,就把他放了。 後來,文王起兵打敗了紂王,滅了商朝,創建了周朝。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即位,這便是周武王。武王繼承了文王的事業,為六十四卦配上爻辭。 大約300年後,一代聖人孔子又繼承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業,為《周易》校訂並加上十篇註解。 以上是史學家的說法。而按照文化學者的研究,人類上古的許多發明和創造,常常會歸結於一個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我們不妨做這樣的猜測——上古時候,中國古人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向先人或鬼神請教,即占卜。占卜的結果,最初總是要記錄兩種不同的情況,正的或者反的,正的例如男人、勝仗、天空、南方、夏天、太陽、白天、辦事順利等等,反的例如女人、敗仗、大地、北方、冬天、月亮、黑夜、辦事不利等等。這些情況千變萬化,為了便於記錄,中國古人就發明了一陰一陽兩種符號,陽的用一根長的橫杠來表示,陰的用兩個圓點或兩根短的橫杠來表示,這兩種符號就叫做陽爻和陰爻。 一陰一陽只能表示兩種狀態,兩陰兩陽就能表示四種狀態,增加了兩種中間狀態,例如,在夏天和冬天之間,加進了春天和秋天,在南方和北方之間,加進了東方和西方。再後來,增加為三陰三陽,便有了八種不同的狀態,可以表示更多的東西,例如在東西南北之外,又加進了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這樣,八卦便創造完成了。 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證實,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便有了一種叫做「貞人」的特殊人物或特殊階層,「貞人」的地位很高,他們是當時酋長或王的「玄學顧問」、巫術老師、以及代表部族或王與天地對話或與祖宗對話的媒介,他們還掌握了記錄、記載、解釋占卜結果深奧含義的專業知識和手段。我們今天對殷商時代歷史的了解,就是從已經出土的刻有非常深奧的文字的龜甲或獸骨上猜測出來的,這是最早的甲骨文,其中還有一些我們至今仍然讀不懂的符號。「貞人」應該是最早和最專業的掌握占卜方法和上古文字的古代玄學人士和知識官員,西伯文王應該就是商紂王時期領導高層貞人團隊的一個最高負責人。易占應當是他斷事的主要方法或方法之一。 對《易》最有貢獻的第三代偉人是孔子。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孔子晚年「讀易」,感嘆說:「如果老天多給我幾年的壽命,我對《易》就可以精通了!」孔子這樣一個文化偉人,對別的東西都斬釘截鐵,唯有對《易經》,態度虔誠得近乎誠惶誠恐。可見,《易經》在中國五千年文化遺產長長名單中的顯赫地位。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員)來源:《南方日報》----------------------------------------------------------------------------------------------------------------------- 國學皇冠上的「貓眼石」:《易經》 《國學碎語》開欄以來,讀者來信提出最多的問題之一是:為什麼不解說一下《易經》或《周易》是個什麼東西? 因為很難解說。其一,《易經》很重要,在國學裡面的地位幾乎至高無上。按我的理解,它是「中國玄學的總憲法」,但太深奧晦澀,很難說得清。當今世界,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沒有人敢誇口他(她)徹底弄懂了《易經》。中國自孔夫子以來,歷代有過多少易學家,也沒有一個敢這樣自詡過,因為《易經》太博大精深了,它像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一個深不可測的深淵、一團變幻無窮的迷霧。一句話,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系統。 其二,它是一部上古典籍,語言極古老,時過境遷,後人不容易弄懂它。而語言本來就是蒼白的,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由於語言上的隔閡,《易經》對現代人來說,就成了「司芬克斯」之謎了。 其三,歷經兩千餘年易學家們的演繹、注釋、增補,甚至是牽強附會,《易經》已經不復原來面目,而是包含了太極圖譜、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四時八方,還有「六神八門」、甚至「奇門遁甲」等玄學門類,變得龐大而複雜了。 其四,種種互相矛盾的解說,使人無所適從。 其五,也是最主要的,《易經》本身就強調了一種辯證法: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繫的,而又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想要抓住它的某些確定性,的確是難之又難。 如果勉強加以簡單解說,則有以下5個要點: 首先,要說明一個基本概念:《易》、《易經》和《周易》的異同。《易》是最基本的稱呼,到秦漢確定《易》作為「經」的地位之後,《易》才稱為《易經》;《易經》有許多版本,例如夏商周三代不同的版本分別成為《夏易》、《商易》、《周易》,大同小異,為什麼現在經常是《易經》和《周易》相提並論?這是因為周朝的版本是孔夫子親自整理和注釋的,最明白也最權威,所以,漢代之後流行的《易經》基本上是《周易》。 第二,《易經》的精要,《易經》之道,千頭萬緒,但要而言之,卻不外乎三個字:象、數、理。三者可以相生相成,但最根本的是「象」。而「象」有「大象」、「小象」之分,數理也有「大數」、「小數」,「大理」與「小理」之分。研《易》之入門,自當從「大象」開始——即《易經》最根本的結構形態,或叫做結構機理。 簡單說,《易》是由兩個東西組成的:陰、陽。《周易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這個最本原最奇妙的東西是由一陰一陽組成決定的)。這話也是對《易經》的最簡要解釋。 第三,《易經》的結構,《易經》的全部奧秘所在,是它對世界萬事萬物用了一個獨特的系統——64卦即64個不同模式來表達的,而這64個模式,全部是由「一陰一陽」組合成的,即是「-」(陽爻)與「--」(陰爻)。 孔子整理的《周易》,分為兩個基本部分:《經》和《傳》,「經」即流傳到孔子時代孔子所見到並整理過的《易》的原文,包括64卦的卦形、卦辭(對每一卦的「評語」)和爻辭(對每一卦裡面六個爻位的「評語」),64卦分上下兩篇。 《傳》是一個通俗的總稱,即將孔子對《易》的理解和闡釋,包括《文言》、《象傳》、《繫辭傳》、《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故稱「十翼」。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解釋之後,《易》就不僅僅是一部上古占筮之書,更是一部哲學、倫理學著作了。 第四,八卦和64卦的關係,八卦是構成《易經》64卦的基礎,它們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雷風、山澤8種天象或地象,或者代表父母、長子長女、中子中女、幼子幼女,或者代表龍、馬、牛等各種不同的動物或者代表頭、肩、腹、腿等各種不同的人體部位或器官,還可以代表動靜、季節、方位等不同的事物。八卦的名字依照上面圖形的排列順序分別叫做: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例如,南韓的國旗上面借用了中國《易經》的四個卦:天地和水火)。 將八卦分別兩兩相重互相組合,便得出64卦,分別喻示64種事物、現象和特定情態。如《泰》卦天在下、地在上,上下交通,象徵「通泰」和「興盛」,《否》卦剛好相反,所以才有了「否極泰來」的成語;《既濟》卦火在下、水在上,猶如煮成食物,象徵萬事皆成,《未濟》則相反,等等。而卦中六爻之間陰陽交互變化,則顯示各種事理的發展變化。 第五,《易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易經》在64卦符號下附有文辭,卦辭每卦一則,為全卦總義;爻辭每爻一則,喻示該爻含義。64卦卦形是《易經》的符號象徵。卦辭爻辭,則是《周易》的語言文字象徵:兩者相互依存,融會貫通,成為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辭兩大要素的、以陰陽爻象為核心、以八卦為基礎的、變化無窮的、富有中國古代哲學內涵的完整的符號象徵體系。《易》的符號體系讓西方學者著迷,而國人則更重視它的哲學意義,例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出自孔子對《周易》乾坤兩卦的釋文。 -------------------------------------------------------- 《易經》是中國典籍裡頭最重要的、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而且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也可以說,《易經》是人類文化史上一部極重要的著作。 對於《易經》的性質,現在有很多爭論或不同說法,有人說它是一本具有圖騰意義的上古的占卜的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宿命色彩很濃的迷信的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充滿中國先人古老智慧的哲理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的百科全書…… 這些說法都對都不對,對的是各自說了其中的一部分,不對的是以偏概全,按我的淺陋理解,和稀泥是最好的,即:「《易經》是一部起源於占卜而且現在也可以用於占卜的、具有圖騰意義又有迷信色彩的、充滿中國人上古智慧的具有哲理和文獻意義乃至文學或其他意義的神奇經典書籍。」 《易經》的占卜方法很古老、也很麻煩,按照規定的方法,有一套很複雜的程序,古代通行的方法是用五十五根蓍草(一種類似竹子有節的香草),用十個指頭翻來覆去擺弄,大約要擺弄三五個小時,才能夠斷定你當時當刻所需要的結果,然後才有可能去查經文。 當然,除了上面的方法之外,還有一些簡便的方法,例如宋朝的邵康節先生所發明的《梅花易數》,是可以不用揲卦,有時候甚至也可以不用查經文的;而現代人不容易學懂《梅花易數》,所以,更多的人用了一種更簡單的「按圖索驥」的辦法:即用拋銅錢或者其他類似的簡易的方法起卦,然後去對照經文,從經文中理解所占卜的事情的含義或提示。 但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國學來說,重點不是研究《易經》如何用於占卜,而是研究它偉大的哲學思想對現代人和現代生活的啟迪,即:《易經》這個「符號體系」 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體系(西人雖有「元素周期表」,但它不能「包容萬象」,比如,它不能指導中醫或國畫、不能解釋自然界的 「意外事件」或人的精神與心理,而《易經》卻能夠);其次,《易經》的思想常解常新,是中國先人智慧的結晶,偉大的老子、孔子與莊子,都不過是在《易經》面前頂禮膜拜而獲益匪淺的許多學生中較為傑出的幾個罷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易經》影響了中國的哲學、宗教(如儒、道)、政治、倫理、科學(數學、醫學、天文、建築),是中國人諸智慧的源泉之一。誠然,《易經》亦有糟粕,但不論如何,《易經》本身,是光芒長存的。 有西方學者甚至認為,如此偉大的「神諭」之書,並非中國人、也非我們這一代人類的產物,而認為是在我們這些「第二代人類」之前、在「天下洪荒」(西方人則稱為「挪亞時代的洪水」)時絕滅了的第一代人類所創造的,只不過中國人有幸得到它,並加以解釋罷了。這種見解,否定了中國先人的智慧,但同時,卻提高了《易經》的地位——它的神奇與神秘簡直是人類無法創造的。 西方許多著名學者都曾經對《易》學有所研究,並聲稱受到它的啟發。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信息時代,全賴於電腦和網路兩大技術,而電腦,它的「肉體」(硬體)是一種「機器」,「靈魂」則是一種「程序」,即把人的思維通過數學的二進位(用0和1兩個數字的10種組合,來取代原先0到9的10個數字,這樣,電腦才有可能通過用斷電錶示0、用通電錶示1來達成所有的公式運算),而這個可以稱之為計算機靈魂的靈魂的二進位,它的來源和靈感之一,居然是基於中國人的古老智慧《易經》——一陰一陽啟發了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的《論二進位論》,1703年4月1日他看到法國傳教士白堊寄給他的邵雍的《先天易圖》,受此鼓勵,他把論文修訂完善後送交巴黎科學院。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萊布尼茲的二進位數學與中國《易經》的相互關係後說:「我們看到他的關於代數語言或數學語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正如同《易經》的排列系預示二進位一樣。」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近代量子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的丹麥科學家尼爾斯·玻爾,在1947年丹麥國王決定授予他宮廷勳章,要求他親自設計圖徽的時候,尼爾斯·玻爾設計的圖徽採用了中國古代的「太極圖」來表示他的互補思想和對啟發了他的智慧和靈感的東方中國古老文明的尊敬。 我們今天研究《易經》,是為了繼承祖先的優秀文化遺產,並藉助它以開啟我們的智慧寶庫之門,用之於「天地人」之間,使我們從哲學世界觀到方法論,都得以受益,為我中華,也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黃子孫的一點獨特貢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六字大明咒的來歷
※廣東廣西中的「廣」字到底是什麼來歷?竟然與漢武大帝有關
※你知道「@」的來歷嗎
※原來這才是中秋節的真實來歷
※揭秘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來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