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商人地位低 因為高了就會出問題 這有件事可以說明

從十六世紀世界步入大航海時代後,中國就開始逐漸走向衰弱,並逐漸並西方國家所超越,更在19世紀成為了列強欺凌的對象,曾經的天朝上國,世界第一,成為了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

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原因是中國歷代以來的錯誤政策導致的,也就是自從商鞅變法後就開始的「重農抑商」政策所導致的,商業不發展,商人社會地位低,造成了中國商品市場的不活躍,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然後便選擇了閉關自守,最終自己是閉門造車,然後就被重視商人地位的西方國家給趕超了。

我今天想說的是,這是一種謬論,一種禍國殃民的謬論,真正導致中國走向衰弱,讓中國「閉關自守」的,就是一直在叫屈的商人階級。可能我的觀點和大家所認知的世界觀有所不同,不同先別著急辱罵,咱們可以探討,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觀點,大可擺明車馬反駁我就是了,罵娘是很沒素質的。

這是一個圖表,這也是一般認知中,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造成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原因。

其實這兩種政策說白了,就是不重視商業,不重視商人社會地位的表現。商人社會地位不高,於是他們即便賺到了財富,也更希望去提高自身社會地位,或者去買田地,畢竟古往今來,最保值最具價值的東西,就是土地。然後商人們的目光不再投到擴大生產上,就導致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不能開花結果,中國也就失去了步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機會,然後就衰弱了。

可是我覺得這是大眾思想上存在的一個誤區,其實古代有作為的皇帝,是很重視商業社會繁榮的,中國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比較繁榮的商業市場,雖然後來商鞅的「重農抑商」政策,並未給商業帶去足夠的政策傾斜,可是呢因為那個時候的秦國戰時體制,一切都是為了強國強兵,為了戰爭而準備的政策,這個時候的秦國自然希望一切所得都能成為運轉戰爭機器的物資,百姓是否生活富足,並不是秦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到了秦朝,她依然奉行的是她的耕戰體系,因為秦朝的統治者們還未找到一種有效的機制來運轉她的國家機器,所以只能靠繼續發動戰爭,發動群眾來分配社會財富,統治國家,管理百姓,所以秦朝未能產生繁榮的商業市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漢朝建國初,也是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朝統一中國(滅霸王,滅異性王等後,漢朝才統一中國),中國大地上是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漢初已經是一個非常虛弱,非常貧困,極度物資匱乏的時代,這個時候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就如一戶農民,你得首先解決吃飯的問題。你想吃得飽,那麼你只要自己去耕種就可以了,無需去市場上交易,可是你已經不滿足於吃得飽,還要吃點有營養的東西,穿更漂亮的衣服,住更好的房子,過更享受的生活,你才需要去和別人交易。而國家也是如此,你得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後,然後再去解決百姓的營養及精神文明上的事情,這個時候才需要發展商業。

所以漢朝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依然低,可是商業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景之治後,商業勢力大為篷勃發展,社會心理也隨之改變,當時俗諺流傳著「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鄒紀萬. 第三章〈商業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中國通史—秦漢史》),甚至是對外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絲綢之路就是漢朝打通並發展的。

而在漢武帝時期,又開始奉行「富國抑商」政策,漢武帝用政治權利將全國的物資通規到戰爭需求當中,商業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可是後來戰爭停止,漢朝的商業又開始繁榮起來。

還有就是隋唐時期,開皇之治為當時的中國積攢了無數的社會財富,老百姓吃飯的問題是解決了的,即便經過隋末唐初的連年戰亂,李唐統一後,經過貞觀前期的幾年發展,就迎來了新的盛世。然後商業社會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最主要的表現是長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繁榮,商業氛圍最好的城市,而且沒有之一,而且李世民為了掌控國際貿易,派侯君集滅高昌,威服西域諸國,然後就掌控了絲綢之路,繼而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繁榮……

不過依然要強調的一點是,大唐商業雖然繁榮,可是商人的社會地位依然很低,商業是從屬於政治的,是為政治服務的,商人地位是低賤的,可是商人的日子是過得很好的,然後他們是必須聽朝廷的,商人並未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也形成有效的官商勾結,國家有需要就能拿他們開刀,而不是他們通過勾結官員,最終形成了各個官商勾結的利益集團,並開始左右了朝局。

轉眼就到了明朝,然後在明朝初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卻爭議頗大的事件,也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我們的認知,甚至是歷史課本上對鄭和下西洋除了歌功頌德之外,最大的批評就是鄭和下西洋是在做虧本買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找建文帝,是為了送東西給番邦,換取他們到中國來朝貢,滿足永樂大帝的虛榮心。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是對永樂大帝的污衊,是利益集團抹殺鄭和下西洋貢獻的別有用心之舉。鄭和下西洋確實有免費贈送一些中國的東西給東南亞南亞甚至是非洲的一些番邦國家,可是為的卻不是永樂皇帝的虛榮心,而是要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朝貢體系。

這種體系是這樣子的,明朝自己就能生產出大量的物資,諸如番邦百姓貴族喜歡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同時明朝的百姓貴族也希望用上番邦的香料、奇珍、珠寶等,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商業需求,當時明朝與外國的貿易量是很大的,可是怎麼樣才能讓明朝獲得更大的利益了,畢竟蛋糕就那麼大,誰都想吃更大一份。

於是永樂大帝就叫鄭和下西洋,宣揚中華的赫赫國力,宣揚大明朝無與倫比的強大武力,吸引番邦前來朝貢,朝貢的使者並不是帶著幾頭大象,幾座珊瑚就行了的,他們會有大量的隨從人員,主要是商人,這些外國商人都會帶大量物資隨使團來明朝做交易,然後呢鄭和的寶船就起到了運送這些物資,及維護商路安全的作用。

可是雙方交易,掌控住什麼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呢?那絕對是定價權,現在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你夠強,你才能做標準,然後就能用標準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而當時的大明王朝就是中外貿易的標準制定者,大明王朝掌握著中外貿易的定價權,外國出口到中國的東西賣多少錢,要什麼樣的品質,那得大明朝說了算,大明賣給他們的東西,賣多少錢也得大明朝說了算。也就是說比如說番邦商人一斤香料,他覺得值十兩銀子,可是大明朝說只能賣五兩,你就只能賣五兩。大明朝的一批絲綢,他們覺得只值一兩,可是大明朝卻要賣五兩,你也不得不買。

所以說掌控了定價權,大明朝獲利何止萬千。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對外政策中一直奉行的「朝貢體系」,然後在這種體系內,雖然中國人霸道,可是卻依然會給外國商人一定的利益,他們依然有得賺,所以這種體系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永樂大帝也通過鄭和下西洋建立起的這套朝貢體系,謀取了巨額的財富,支撐著他北擊蒙古南伐安南,修永樂大典,通大運河,遷都北京……然後幹了這麼多的大事,大明朝也未完全崩潰,這背後沒有巨大的財力支撐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樣是大開大合的皇帝,楊廣邁的步子還沒朱棣那麼大,就將蛋扯碎了,國家沒了,朱棣幹了比楊廣更多的大事,卻僅僅是扯了扯蛋而已,大明朝沒亡,繼續存活了一兩百年。

所以說,當時的對外貿易是一個巨大的蛋糕,然後就有人動心了,這群人就是大明朝時期形成的利益集團,官商勾結的利益集團。

為了奪取這份大蛋糕,官商集團開始組團忽悠皇帝忽悠百姓,說下西洋是禍國殃民之舉,是要費很大的財力物力人力的,鄭和下西洋才是導致永樂朝晚期朝廷財政出現嚴重危機,甚至到了崩潰邊緣的最大原因。他們對永樂大帝的盛舉歌功頌德,卻不會告訴皇帝和百姓,做這些事是需要錢的,做這些事才是拖垮財政的根本原因。

於是朱棣的兒孫們要麼是被忽悠瘸了,要麼是朱棣花了太多錢,透支了太多的國力物力財力,他們拿不出繼續玩朝貢體系的投資了,畢竟組建寶船船隊下西洋,一開始是需要朝廷撥款的,只有等船隊回國後,才能開始賺錢。

然後一些根本上看不到鄭和下西洋所帶來巨額暴利的鼠目之士,還以忠臣自居,燒了鄭和下西洋的海圖,絕了朝廷繼續下西洋的決心。

接著是倭寇問題越來越嚴重,利益集團就忽悠皇帝說得禁海,說能阻止沿海豪強或百姓和倭寇勾結。然後朝廷就不搞海外貿易了,然後這份蛋糕就開始分給了利益集團,主要是南直隸黨(後來稱東林黨)和浙黨的手中。

熟知明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最大的倭寇汪直其實是中國人的事情,汪直就曾是海上霸主,他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朝廷開海禁,通過他的手和海外貿易,然後他呢能從海外貿易給國家巨額的財政收入,然後還能擺平倭寇,甚至當時他還是日本的一個王,他說他完全有能力將日本甚至是東南亞都成為大明朝的「殖民地」。

可是胡宗憲答應了他的要求,汪直被忽悠上岸後,還是被人殺了,胡宗憲這個江西黨嚴嵩捧上位的能臣也被冤枉,最終自殺。汪直和胡宗憲的理想也隨他們的去世而煙消雲散了。

最終呢,這些利益集團就通過走私的方式和海外貿易,從而賺取了巨額的利潤,諸如以清流領袖自居的徐階,他家族的財富比嚴嵩還多,單單是土地就是幾十萬畝。後來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他能娶天下第一名妓,還給柳如是修了座頗有情調的園林。還有一個東林黨領袖叫陳之遴,他和錢謙益都是「江浙五不肖(江浙五大逆臣賊子)」的成員,大家去蘇州喜歡逛的拙政園,當年就是他家的園子。

不僅有南直隸黨和浙黨這倆利益集團,在北方還有晉黨,比如說嘉靖朝時的晉黨領袖叫楊博,那可是嚴嵩、徐階外的第三大勢力的頭頭。

也就是說晉黨在朝廷也有利益代言人,然後就包庇他們和蒙古、女真人走私貿易,女真人強大背後可有晉黨一大功勞,所以到了清朝,晉商就成了皇商。

到了明朝中後期,在嘉靖皇帝的有意引導下,利益集團開始了你死我活的權利鬥爭,然後各利益集團也開始形成了對朝廷的控制力。

因為那個很多網民心目中最聰明的皇帝——嘉靖帝,他只在乎他手中的權利,只在乎他的皇位,主要下面的人,不一家獨大,不威脅到他皇帝的位置,他什麼都不管。然後各方利益集團在鬥爭也在妥協,反正就是通過手中的權利影響朝廷的施政方針,然後壯大自己的勢力,各有各的地盤,然後又各又想搶各的地盤,最終明朝末年徐階為首的南直隸黨滅了嚴嵩為首的江西黨,南直隸黨又打敗了浙黨,浙黨投靠了閹黨,導致了閹黨魏忠賢的一家獨大,於是崇禎帝又用已經被稱為東林黨的原南直隸黨,滅了閹黨。

此時的東林黨已經一家獨大,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開始通過朝廷政策的傾斜扶持自己地盤的壯大,所以在明末江南依然繁華如初,秦淮八艷就是江南依舊繁華的代表,東林黨搞大自己地盤也就算了,他們還不顧晉黨的利益,要求朝廷對商人征低稅,對農民卻橫徵暴斂,對北境邊防也不重視,說遼東邊防出問題完全是武將不給力,將士不用命,反正他們就是拿著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利益而壓制剝削其他勢力,於是遼東將士不滿了,北方的農民也不滿了,晉黨也不滿了,然後農民就起義,晉黨和遼東的吳三桂就引清兵入關,最終明朝沒了,東林黨也被清人屠殺殆盡(嘉定三屠、揚州八日都發生在當時的南直隸)。

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一直是重視商業發展的,可是正因為他們有作為有眼光的皇帝,所以知道不能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不然讓他們官商勾結成為利益集團後,那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不會考慮什麼江山社稷,什麼百姓死活。

在明朝中期之前的中國,利益集團都是被朝廷控制的,所以他們能成為皇帝手裡的一把刀,可以用他們來活躍商業,豐富百姓生活,也可以掌控他們的財富用於戰爭或其他需要。可是明朝中後期,卻讓利益集團掌控了朝廷,然後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益集團建議朝廷海禁了,所以中國開始弱後了,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給了商人更多的政策傾斜,更高的社會地位,然後大明朝沒了。

總之一句話造成大明朝滅亡,造成中國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集團的形成發展最後讓朝廷和利益集團的從屬地位發生了質的轉變造成的。


推薦閱讀:

盛宣懷和胡雪岩有什麼區別?對比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哪裡人最會做生意
商人為什麼叫「商人」?和殷商有沒有關係?
白手起家做服裝,這位溫州商人說要把生意做到800億

TAG:商人 | 古代 | 地位 | 說明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