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絕聖棄知
【經文】
絕聖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校注】
河上公本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術,少私寡慾。」
甲本「民利百負」之「負」,乙本與世傳本為「倍」。
「民復孝慈」,甲本為「民復畜茲」。乙本為「而民復孝茲」。
甲本「朴,少私寡慾」殘損,乙本為「少私而寡慾」,多一「而」字,王本及世傳本皆無「而」字。
【新讀】
「絕」是做到最高,而不是拋棄、斷絕。
聖,是心慧,重的是修養,循道而為。知,是知識,亦可理解為通「智」,指知識、智識。
利,從刀從禾,會用鐮刀收割禾穀之意。本義當為割禾、收割。此處「利」當為動詞「收穫」「獲利」。「百負」指有比知識更多的依靠。負,「古文和篆文皆上從人,下從貝(表示貨幣),會人背有貨幣就有了依靠之意。……本義為仗恃,依仗。」(《漢字源流字典》)《說文》:「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
人們多理解「絕」為棄絕、斷絕,認為「絕聖棄知」是棄絕聖人,摒棄智慧,而與老子心目中理想人格形態的聖人相矛盾,於是提出「聖」有兩種不同用法。陳鼓應注曰:「『聖』在《老子》書中有兩種用法,一為聖人的『聖』,乃是指最高的修養境界;另一為自作聰明的意思。這裡的『聖』就屬於後者。」對於「聖」這個神聖的字眼,老子不可能再用作「自作聰明」,這樣的理解只是因為曲解了老子的「絕聖棄知」。老子說的「絕聖棄知」意思是,只要真正做到「聖」,就可以拋棄「知」。做到「聖」,就可以言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無需「知」而無事不通。老子在這裡仍然是提倡「聖」而不是反對「聖」。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真正修養心性,就可以拋棄「知」,人們會有更多的依仗,會獲更大的利益。
仁是人心的圭臬,是內心的道德修養。義是言行的表徵,是外在適宜的表現形式。
「絕仁棄義」就是做到真正的大仁就可以不必追求外在的表現形式,百姓就會遵循提倡的孝慈等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的施行,重在心而不在行。如孝,本存乎一心,古人云:「論孝,論心不論行,論行貧家無孝子;論淫,論行不論心,論心世間無完人。」不追求孝的形式,人們就會真正去做到孝,而不是去做秀。
「棄義」就是拋棄表面的的形式,即只看真正的本質而不是看是否符合社會的規定。
「絕巧棄利」,追求最高的技能而不是追求物利,人們就沒有了佔有的物慾之心。「盜賊無有」的意思是覬覦之心就沒有了。盜,篆文從次(人張口流涎水),從皿,垂涎器物中的東西。「盜」之本義不是偷盜,而是覬覦之心,佔有之欲。賊,「金文從人持戈擊貝,會毀壞之意。篆文將人移到右邊並訛為刀,成為從戈,則聲……本義為毀壞。」(《漢字源流字典》)此處「賊」可如「利百負」之利,「復孝慈」之復,都做動詞用。
「絕巧棄利」亦可理解為大巧而無利。韓非子講的故事可助理解: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飛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輗,拙為鳶。」三年做一個木飛機,飛一天就落,沒有任何用。還不如用木頭一天做個車子,可以拉三十石糧食。此乃大巧無用。
「此三言也」「三言」,既可指「絕聖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三句話,亦可指「絕聖棄知,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三言,也可指「民利百負,民復孝慈,盜賊無有」三言,還可指知、義、利三者。知、義、利三者都是外在的要求,如果刻意標榜、推崇,就會成為文表虛華,容易使人作偽,遺害很大。老子提倡增加人的內在修養,重聖重仁重巧而不重外在言行的倡導。
「文」,甲骨文字形是人的外形輪廓,「文」字的本義是表象,是「紋」的本字,表義為外顯,使人能看到的。如天文、地文、人文。「以為文未足。」可以理解為只是注重表象是無法真正使人心安寧、社會和睦的。亦可理解「文」為文字,「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繫辭》),只是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因此「故令之有所屬」,怎麼做?「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故令之有所屬」,可理解為是令「知、義、利」三者均有所屬。可歸屬聖、仁、巧三者。因為「有所屬」,因此可棄。不是不要「知」,而是做到「聖」自然而知;不是不要「義」,而是做到仁,自然有義;不是不要「利」,而是做到巧,自然有利。如果只是單純地追求知、義、利,則會虛妄而詐偽。
「故令之有所屬」,亦可理解為是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素」為未染色的絲;「朴」為未加工的木。「見素抱樸」,是保持本然之狀態;「少私寡慾」,老子不是提倡無私無欲,而是少一點。
如何才能「絕聖」「絕仁」「絕巧」呢?在老子看來非常簡單:「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保持素樸之本真,少一點私心,少一點慾望就可以了。
老子不反對仁義利智,而是令其有所屬,歸於根本。
【喻老】
1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以為文未足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2
流沙河《現代莊子·應帝王》
——肩吾先生學道,曾去拜訪著名的狂人陸接輿先生,聽他大吹神仙怎樣漂亮婉孌如處女啦吸風飲露啦乘雲飛天啦,覺得荒誕,全是胡扯亂彈。後來學道厭倦,改學政治,拜在日仲始先生門下。仲始先生祖輩是算命的星相家,所以姓日。再後來學政治又厭倦了,肩吾先生又去拜訪陸接輿先生。
接輿問:「日仲始教你些什麼?」
肩吾說:「教我怎樣統治百姓。概括說,只一句,當領袖的遵紀守法,做出榜樣,誰敢不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向他學習呢。」
接輿說:「這是運用心智,偽善騙人。這樣統治百姓,天下若能太平,海底也能掘出一條河,蚊背也能馱起一座山。你們兩位顯然認為治天下就是治百姓的外在表現。紀律、法律、榜樣,規矩老實都是外在的啊。聖人治天下,先治百姓的內在,正導百姓的本性,舒暢百姓的內心,然後推行政令。哪能要求士農工商都學聖人,各盡其能就不錯了。違紀犯法,禍害自身,百姓懂得躲禍避害,不需要你們兩位去提醒。豈但人懂,鳥鼠都懂,所以鳥高飛在天空中,躲避網捕簡明殺之禍;所以鼠深藏在神壇下,躲避煙熏鋤掘之害。看來只有你們兩位不懂,在自運用心智,比鳥鼠更無知!」
需要者請聯繫
衛老師:15138836056
微信號:15138836056
單本29.5元 全套五本
推薦閱讀:
※帛書《老子》通釋之「絕聖棄智」章
※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10--18章 熊春錦
※《老子天道論》講解提綱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