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謀和略
社交中的謀和略——為何而交
作者:李蔚
社會學家認為,構成社會關係的主要成份是人際關係,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是社交。沒有社交,就不能形成人際關係,乃至社會關係,也就不容易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生活支持體系,也就不能徹底實現個人由宗族人向社會人的升華。社交有三個基本功能:信息共享、情感溝通、相依相助;這三者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那麼:
自己交什麼樣的朋友?
怎樣交朋友?
與朋友交往標準如何確定?
交友的尺碼又如何來度量?
如何處理交往中的各種關係?
凡此種種的交往過程中的問題,都需要運用知識、智慧來實現與人的溝通與交往。
以下內容可以為你豐富知識,增長智慧,為何不值得一讀呢?
一、從宗族人演變成社會人在古老的中國社會,邑然不是如老子所描述的「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社會,但由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人們的交往空間是十分狹小的,個人話動,主要發生在家庭內部。衣食住行(織衣、吃飯、居住、耕作),這種人類的四大生存活動,基本上都在家庭內部進行。
家庭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個人從家庭中獲取生活所需的一切。家庭成了個人生活的支持系統。一個人,一旦離了家,就成了漂泊的遊子,生活便失去了依靠。這種以家庭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被稱為「宗族人」。宗族人為了能保持生活支持系統的長久性。穩定性和廣闊性,於是把家庭發展得很大,凡是一個姓的人,都被稱為「一家人」,用一筆難寫兩個『李』字、『趙』字、『王』字,作為聯繫紐帶,結成一種互為倚靠的關係,所以家庭就擴展成了家族。
但是,靠擴大「家庭」範圍的方法來增大生活支持系統,一方面必然會出現像曹雪芹的《紅摟夢》。巴金的《家》、曹禹的《雷雨》中所描述的家庭悲劇;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支持系統的社會化傾向,個人會不滿足於狹小的家庭生活空間,一種普遍的「離家趨勢」就出現了。當家族已不能成為個人生活的主要空間時,「宗族人」就向「社會人」演變。
一個「社會人」的主要生活空間是社會。如果說宗族人是靠血緣關係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系,那麼社會人就是靠社會關係為紐帶來構成個人的生活支持體系。
社會學家認為,構成社會關係的主要成份是人際關係,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是社交。沒有社交,就不能形成人際關係,乃至社會關係,也就不容易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生活支持體系,也就不能徹底實現個人由宗族人向社會人的升華。
一個發展不完善的社會人,他一定會在許多方面與社會格格不入,他會在生活和事業中碰許多釘子,他會遭遇許多的挫折,他會經常體會到孤獨與無助。因此,馬斯洛把社交需求放在了個人需求的第三個層次上。只有社交,才能加速個人社會化的進程,社交是宗族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最基本的方式。
二、老青蛙與老蜘蛛的對話一天,一隻老青蛙遇見一隻老蜘蛛,便大吐苦水,「我自蝌蚪時代開始,便辛勤勞作,沒有一天懈怠過,但仍然是汗流泱背,方能糊口,現我年近黃昏,正在喪失勞動力,等待我的命運只能是飢餓而死。而你,我從來沒見你勞作過,卻衣食豐足。就是現在老了,你仍不愁吃喝,自有投網者,送來美味佳肴。哎,不是說『天道酬勤』嗎?這世道,真不公平啊!你說這是為什麼?」
老蜘蛛回答:「你說我沒勞作,這不對,想當年,我剛離家獨立,每天餓著體膚,熬著筋骨,一日復一日地織我這張網,好不容易生活才有了依靠。
就是現在,我還隨時要修復經常出現的破洞。你之所以生活艱辛、老而無靠,是因為你是靠四條腿在生活,一旦四條腿跳不動了,生活就失去了依靠。而我是靠一張網在生活,網不會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雖然年事已高,而生活不愁。如果我也像你一樣靠我這幾條纖細的腿來生活,我會生活得比你還慘百倍。」
青蛙與蜘蛛的對話,應該給我們以啟示。我們是要做青蛙還是要做蜘蛛?
答案不言而喻,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許多人,不自覺地成了「青蛙」,所以,生活得很艱辛,至少心靈上很艱辛。
應該怎樣來鑒別自己是青蛙還是蜘蛛?其實方法很簡單。如果至今你仍然沒有一張屬於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你是「青蛙」,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際關係網,你可能是「蜘蛛」。之所以用「可能」一詞,是因為雖然你有一個完善的人際關係網路,但從未啟用它,你僅是一個會織網的「青蛙」。
青蛙與蜘蛛命運的差距如此之大,從理論上看,乃是本能能量與外延能量的差別。本能能量是個人所擁有的自然能量,是身體本身的能量。而外延能量是由大腦活動派生出來的、對個人能量進行補充的一切外在能量。本能能量是有限的,而外延能量是無限的。青蛙僅發揮了本能能量,所以生活艱辛,而蜘蛛除了本能能量之外,更藉助了外延能量,所以生活輕鬆。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靠本能能量,搏不過獅子,但倚仗外延能量,卻可以把獅子關在籠子里供人觀賞。
人如何擴大自己的外延能量?方法很簡單——織網。織一張魚網,可以捕魚;織一張通訊網,可以遠距離通話;織一張internet 網,可以縮短世界的距離:織一張人際關係網,可以完成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可以實現個人力量無法實現的事業。個人的外延能量,來自於人際關係網。
三、為什麼要織一張人際關係網既然人際關係網路是個人能量的基礎,因此加強人際交往即可增加個人能量。織一張人際關係網絕不是一項非目標活動。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社交需不需要目標?
筆者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出「為目標而交往」的概念,此言一出,台下就有人送上來一張紙條,上書「為目標而交往,是否太勢利」,針對這一紙條,筆者回答道:「人類的活動,都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社交也是一種活動,它應該有目標。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社交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大勢利』。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社交有三個基本功能:信息共享、情感溝通、相依相助。
這也是社交的三個基本目標。我們不能只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依相助。我們也不能把相依相助都當成『勢利』來看待。為了相依相助而社交,這不是『勢利』,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一種社會性行為。」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依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拒絕目標,也就是拒絕交往。
四、社交需不需要謀略社交需不需要謀略?在開篇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弄清謀略是什麼。
謀略,是一個合成詞。「謀」的含義是「產生主意」、「商議」、「謀劃」之意,而「略」是指策略,技巧。因此,謀略就是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並形成策略。
社交需不需要「運用知識、智慧進行思考運籌」?需不需要「產生主意」、「商議」、「謀劃」?需不需要某些策略?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任何人交往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以確定自己交什麼樣的朋友。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不是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朋友,交友是有選擇的——興趣、愛好、追求、價值觀等,都是交友的尺碼。古代不是有「管寧割席」的故事嗎?那麼交往標準如何確定?交友的尺碼又如何來度量?這不需要「思考運籌」嗎?也就是不需要「謀」嗎?顯然是需要的。
其次,怎樣交朋友,是有策略和技巧的。有的人善於交朋友,所以家裡經常高朋滿座,有的人不善於交朋友,所以經常形單影隻。美國的卡耐基專門建了一所學院來培養人的交往技巧,可見社交是拒絕不了策略的。
最後,要處理好交往中的各種關係,也必須擁有謀略。在交往中,會有各種關係存在:如情感關係、利益關係、時間關係、地位關係、親疏關係等等,難免會出現差錯或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出現關係障礙,使人際關係破裂。要處理好這些關係,不僅需要「謀劃」、「商議」、「產生主意」,同時也需要策略與技巧。因此,社交無法離開謀略。只不過,我們必須跳出像《孫子兵法》一類戰爭謀略的思維定勢,我們的對象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敵人,使用謀略不是去「對付」我們的朋友,而是去增進雙邊友誼、加深雙邊關係,是一種親善性行動,不是一種對抗性行動。
推薦閱讀:
※優雅女人一定要知道的14個社交禮儀!
※【單向歷】 7 月 23 日,忌社交
※寶寶愛告狀 小心社交危機
※社交場合最忌諱的28個不雅行為
※從餐桌禮儀看德國社交
TAG: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