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促進文藝繁榮興盛

  ——「中華美學精神」專題研討會專家觀點摘登

  編者按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12月20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和北京大學聯合召開「中華美學精神」專題研討會。來自中國文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夏潮、仲呈祥、葉朗、李德順、陳來、朱良志、王一川、張法、牛宏寶、劉成紀、高建平、白建春、張晶、王德勝、彭鋒和龐井君等參加研討。現將部分與會專家觀點摘登如下。

  「中華美學精神」亟需開展深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命題。中華美學精神具有托物言志、寓情於理,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特點,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總書記對傳承包括中華美學精神在內的中華文化的方法論做了概括,特彆強調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古,也不是簡單盲目的排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勾勒了「中華美學精神」最核心的內容,是研究和傳承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指針。中華美學精神是一個內涵深刻、內容豐富的理論命題,又是一個對現在的文化實踐或者說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具有指導性的實踐命題,亟需圍繞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特徵、內容,中華美學精神產生、豐富和發展的歷程,如何發揮中華美學精神對各藝術門類創作和批評的指導作用,以及中華美學精神和西方美學在美學範式、標準和要求等方面的不同點等開展深入研究。(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夏潮)

  藝術與精神境界的反思

  「美感的超越性」值得注意。馮友蘭先生提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講的美感超越性是對功利而言的,指超功利性或無功利性的境界。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講,功利境界以上的超功利境界至少有三種:儒家是道德境界,它是反功利的境界,用道德境界壓制、約束、主宰功利意識,儒是用道德境界反功利而達到超功利的形態。道家的自然境界則不是壓制功利,而是淡化功利,是用超越功利主義的辦法達到超功利的境界。佛教境界是無相境界,它是根本破除功利的境界,是真正最徹底的無我之境。針對一些通俗文藝的功利趨向,從藝術表現和人生境界上應對傳統文化的超功利境界兼容並蓄,不僅要積極地發揚儒家的道德境界,也注重吸收道家、佛家闡發的精神境界。中國文化還有一個特點,中國人所講的超功利境界,要追求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可是這個境界不離生活,不是跟現實生活完全隔絕,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不離生活而追求超功利的境界,這就是所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陳來)

  中華美學精神的「神聖」價值

  中國人對美和藝術的理解不同於西方的形式分類,而是關注其內在精神的貫通。中華美學精神的本質特性包括四方面。首先,傳統中國對國家屬性的界定,不在其經濟和軍事實力,而在於文明。詩教、禮教、樂教作為審美教育,構成了華夏文教的核心,也使美學精神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中國美學具有類似宗教的性質。審美境界被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宗教承諾的超驗世界被給予了審美的把握。第三,中國美學在有與無、居塵與出塵之間游移的性質,使其具有鮮明的形而上品質,但又從不說盡最後一句話。中華美學精神的神聖性,就在於它既向宗教式的超驗之境上升,又避免了宗教的迷信和愚昧。它存在於通向信仰的途中,昭示了美作為信仰的可能性。第四,在世俗生活方面,儒、道、禪均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肯定精神,但並非因此沉淪於世俗慾望,而是標舉一種雅化、詩意的生存格調。生活態度上的參與與超越,價值層面的和諧與自由,為中國美學提示了一條從物質到精神、從經驗到超驗的上升之路,所謂中華美學精神的「神聖」性,就是這種既立於現實又不斷尋求精神超越的屬性。(北京師範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劉成紀)


推薦閱讀:

王安憶:小說有著自覺的美學追求
美學概論一:游魚之樂(朱良志)
瓷雕(91)中國瓷:不朽的美學文化
姚瑤:畫意攝影與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的奇妙對仗——白熾燈下美學、攝影與繪畫漫談(【讀品】101...
殘障美學-另類美的呼喚

TAG:文藝 | 美學 | 精神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