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墨跡——木簡 - 秋心齋書畫網 - 秋心齋書畫網, 汪維成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漢簡受簡面狹長、字跡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漢簡的文字,篆、隸、真、行、草(章草)各體具有。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最終成為由篆隸向行揩轉化的過渡性書體——漢簡。 在《居延漢簡》、《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量的墨跡出現,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漢紙墨跡》相比較。體勢近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從竹木簡所看到的書法藝術,是研究秦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

  我國書法藝術真正留下來的最早的墨跡當推書帛、書簡。在此之前雖然有殷墟甲骨文、周代的鐘鼎文、秦代的詔版銘文等,但都屬於刻在骨甲和鑄在銅器或制在陶器上的文字,墨跡是難以看到的。即使是晉唐以來的手跡,為數也是極少的,真正發現漢代墨跡,是20世紀初(1907)在敦煌一帶出土了漢代木簡《流沙墜簡》。此後,193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河流域出土的漢代木簡約一萬枚,集為《居延漢簡》甲編。1959年在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竹木簡共469枚,集為《武威漢簡》出版。1972年在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的醫藥簡共92枚,集為《武威漢代醫簡》出版。1972年到1976年,在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又發現了大量漢代木簡,共計兩萬枚,是我國曆來發現漢簡最多的一次。因為這些漢簡大都發現在西北的甘肅、新疆一帶,故稱之為西北漢簡。

  歷代的書法藝術,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匠和無名的書家留下來的。《武威漢代醫簡》是東漢醫家的手跡;《武威漢簡》是出於社會下層的職業抄書人之手;《居延漢簡》是漢代守衛在居延邊防一帶的中下層士吏和士卒所寫。這些漢簡的用筆自由奔放,結體富於變化,確實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生命力。

  《居延漢簡》中的大部分文字形態變化很大,用筆草率急就,自由奔放,無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渾然一體;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古樸,風韻飄逸。書體中篆、隸、行、草皆孕育成形,百花爭艷,各具特色,形成了漢代書法藝術綺麗多姿的景象。尤其簡書中的書體,一般都是民間實用和流行的體式,與士大夫的「廟堂」字是有區別的。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由於社會生活的日趨豐富,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在《居延漢簡》的書體中表現尤為明顯,他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獷樸實,折鋒用筆,變化流速而不拘束。

  在結體上,簡書從秦隸的取縱勢一變而為取橫勢,正面取勢,在單行簡書中還可以看出偏左取勢,以讓位於波畫。簡書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簡雖也有行數限制,但不受界格所囿,可以變化布局。在西漢的簡書上尤為明顯,有縱行而無橫行。到了東漢的簡書,則縱橫成行,排列嚴整。墨法上講究質樸而豪放的氣勢,章法布局生動活潑,規整中又出現不規整,這也是簡書中的一大創新,此種筆法一直沿用到後來的草書和行書中。

  《居延漢簡》的字體屬於章草的範疇,用筆承襲隸的筆法,草率急就,即是隸書的速寫。還有的草書,筆畫更為隨意自然,字形可大可小,已脫去隸書筆法,比章草更為精練,字體新穎。

  從出土的漢簡來看,草書的出現可以早到西漢時期,這時不僅有章草,而且已有今草的用筆和字形,雖不成熟,但可以說是開創了今草的先河,簡書作了旁證。由前一種書體轉化到後一種書體,總是有一個過渡階段,而且新字體總是孕育在舊字體之中。處在漢代這樣一個書體大變革時期,必然會出現各種形體的字,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看來,書體的演化不是直線前進的。這就是書體演變「源」和「流」的關係。

  漢簡尤其對東漢分書的影響更為直接。有敦煌和居延出土的很多簡書,與東漢時期的《禮器碑》結體用筆皆相似。純用毫端,形成了纖而能厚的流派。說明纖勁的書風早在西漢民間就已廣泛使用和流傳,到了東漢的《禮器碑》進一步得到提高而更加完美,形成了東漢重要流派之一。西漢末年的《武威漢簡》瘦勁寬博,筆畫勁健,使轉流美,颯爽多姿,與東漢時《禮器碑》相類似。東漢時桓帝延熹元年的《甘谷漢簡》筆畫飄逸秀麗,搖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風格。總之,我們從簡書中可以看到筆畫縱橫飛動,結構自然渾成,有厚重質感的各類風格的書體,發展成為東漢工整精細,厚重古樸,奇縱恣肆的各類碑刻書體,並為後來的楷、草書體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脈絡和軌跡。

  漢代《居延漢簡》 現藏台灣省中央研究院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世紀,中國文明四大發現———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和居延漢簡。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綿延300公里,先秦時稱「弱水流沙」(匈奴語),秦漢以後稱「居延」。西漢武帝時,為了防禦匈奴入侵,於太初三年 (公元前 102年)派遣強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域) 兩岸修築了防禦塞牆和烽火台,並修築了若干城、鄣、關、 亭。居延古塞,是漢代交通要道 的主要防線。當年因缺水而廢棄,到如今,這裡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故居延遺址內倖存的各類文物遺存,包括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在額濟納河的大灣、地灣、金關、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為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所以稱為「居延漢簡」。1972至1976年,又在該地區發掘木簡2萬多枚。是我國曆來發現簡牘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從而使「居延」一舉成為漢簡的代名詞。

  簡牘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為研究漢代西北屯戍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很珍貴的書法墨跡。簡牘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變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居延漢簡》多為漢代之物,因此書體基本上為隸書章草,屬於章草的範疇,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隸書的速寫。《居延漢簡》用筆自然簡潔,章草簡冊,運轉流暢,銜接自然,粗獷樸實,變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態變化很大,自由奔放,無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渾然一體;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風韻飄逸v形成了漢代書法藝術綺麗多姿的景象。而這些《居延漢簡》多為守衛在居延邊防一帶的中下層士吏和士卒所寫。由此可見當時書法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

  總之,秦漢之際,是我國書體各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簡牘出土以前金石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史的重要位置,自大量秦漢簡牘問世以來,填補了書法史上秦至東漢這一時期的空白,使書法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備。

  

推薦閱讀:

全球書畫網址大全
黃賓虹書畫作品市場行情分析
成交170億瓷器雜項首超中國書畫「稱王」|2017年拍賣
《琴棋書畫》特種郵票小版張圖稿欣賞
唐寅書畫珍品選集

TAG: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