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民國】第5章:國父生平
夜深了,翠亨村的人們早已入睡。唯有一戶孫姓人家的破舊的窗格里仍透出一縷昏暗的燈光。房間里,一個中年男子,不停地來回走動,一副坐卧不安的神情;帘子後面傳來一陣陣呻吟與喊叫,那是他妻子臨產的徵兆,是女人忍受分娩劇痛時的自然抒發。可是這呻吟這呼喊,卻使得做父親的更為焦急難耐了:怎麼這樣久?該不會出什麼事吧?
時間像凝固了一般,令人窒息。在漫長的等待中,突然傳來了一陣嬰兒的啼哭,那哭聲竟是那樣清脆響亮,劃破了深夜的寧靜,融入大自然的風雨聲中,似乎傳出很遠很遠。
父親高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他一步跨進簾內,用他那雙蒲扇般的粗糙大手,輕輕抱起剛剛墜地的骨肉。啊,是個男孩!他向妻子投去了感激而獎賞似的目光。疲倦的妻子從這目光里感受到鼓舞,嘴角邊露出一絲快慰的笑意,像是回報自己的丈夫。然後,微微閉上雙眼,平靜而心滿意足地昏昏睡去。
是的,在這個如墨的深夜、伴隨著凄風苦雨降臨人間的男嬰,就是孫中山。並沒有以往皇帝傳記中描述的龍鳳呈祥的效果,甚至沒有一絲的非自然現象,伴隨他的只有凄苦的風雨,彷彿意味著人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孫中山的乳名為帝象,。廣東中部的鄉村婦女有個習俗,每當生了兒女之後,便拿著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時(俗稱「生辰八字」)去求教卜相家,然後根據卜相家的指點,供奉當地廟中的菩薩為孩子的義父(廣東人稱「契爺」)以保長壽平安。跟現在的專家起名類似啊,「帝象」一名,傳說是母親在抱著幼小的孫中山敬拜村中北帝神象為義父之後給他起的。
這一乳名的由來,還有另一種傳說。他的父親虔誠地信奉北帝。村中的北極殿里供奉著三尊村神,中間坐著一個男神,兩邊各立一個女神。男神便是北帝,是翠亨村的主宰。他手持寶劍,拇指朝天。村民們在這裡燒香,祈求村神給他們帶來好運。一天,懷孕的妻子做了一個夢。她對丈夫說:在夢裡,北帝垂頭喪氣向我走來,他披頭散髮地哭著,好像我懷的孩子是他的剋星似的。我們必須設法消災避難,把孩子奉獻給神,求神保佑,我們就把孩子取名為「帝象」吧。丈夫同意了。兒子出生後就給取名為帝象。做父母的,希望把孩子奉獻給神,他就不會危害神靈了。這或許就是中山先生出生唯一的超自然現象,預示著中山先生必然成為一個偉人。
孫中山,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醫師、中國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為「孫中山」。
孫中山有兩個兄弟,三個姊妹,按照現在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計劃生育的家庭,不過,在當時,人多就意味著可以多幹活,可以多打到糧食,可以理解,畢竟當時才4億人口,孫中山的長兄孫德彰、二兄孫德佑、大姐孫金星、二姐孫妙茜,還有個妹妹叫孫秋綺。孫德彰在十八歲的時候,到檀香山做工。他向當地政府領得了一片茂宜島的荒地,從事開墾與畜牧,孫德彰有著中國人傳統的吃苦耐勞的本性,於是他做的很成功,到了二十五歲之時,已有上千的牛羊,於是衣錦還鄉,回鄉娶妻,並將妻子帶到了茂宜島去。孫中山當時想和他一起去,孫中山呢的父親不允許,可能是因為孫中山太小了吧,當時才11歲,次年,孫德彰寫信來,要接父母去侍奉,孫中山的父親自己不願意離鄉遠行,叫孫中山跟隨母親同去。(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之前的章節 有個孫眉為革命出力不少,對了,那個孫眉就是孫德彰,所以這裡給孫德彰多了些介紹)
九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閑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就以「洪秀全第二」自稱。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采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受洗為基督徒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孫眉怕孫中山觸犯眾怒,又怕雙親斥責,於是不再自助孫中山讀書,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
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同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接受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的洗禮,並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孫眉獲知弟弟受洗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中山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
1886年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的前身)。孫中山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囊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
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
本文參考自《維基百科》
推薦閱讀:
※巽宮八卦與坎宮八卦
※八卦掌初級一路[990]
※五臟配五行八卦的根據
※八卦掌技擊術十招/臧學范 - 天下武林網
※陳曉早年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