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研究如何對其進行研究?

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研究如何對其進行研究?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肴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艷,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彆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機械性與趣味性 由於西方菜肴製作之規範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頭炸雞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範行事,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機器人來代行其職。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盡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 烹調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並以從事這一工作為充實人生的積極表現。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廚房」,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

-----------------------------------------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裡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肴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

http://wenwen.soso.com/z/q224237503.htm?sp=1000&pid=ask.jh.xgzs.lddj.kr&pos=0&orig=2012------------------------------------------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中西餐飲文化差別分析 中國和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飲文化的差別。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大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大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館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廳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館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廳則是在製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可見中西餐飲文化本質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分析比較這些差異,在經營管理中巧妙地處理這些差異,是中餐連鎖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中餐餐飲文化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法國、土耳其烹飪並稱世界三大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雄厚堅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文化、科學、藝術的結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餐飲文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佳肴,香飄四海,風靡萬方,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海外愛好者。還可以說,飲食功夫也是一種學問,一種特色的突出,一種交流的途徑。 內涵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歷來講究色、香、味,講究餐飲的形式,可以用「精」、「美」、「情」概括。這幾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著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衝擊和享受。可見,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中華文化歷來以情為紐帶,同樣,中華飲食「情」為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吃飯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談生意、交流信息、採訪。古往今來,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活動的社會調節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發「情」;惟有「情」,才能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地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形式文化 中餐往往注重配料精細而考究,千變萬化,技巧繁多。從刀功來看,就要求眼、刀、心的一致配合,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烹制過程中還要做到火候、味感的把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出盤則是圓盤相托,一團和氣,又可反映出中國人的聚氣而生, 以圓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進食,靈巧而善於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國人形象在飲食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合餐文化 中式餐飲一般採取圓桌共餐的形式,這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往往能夠製造和諧融洽的氣氛。餐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歷史條件下形成和保留下來的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中式餐飲的就餐形式即體現了中國餐飲文化傳統的某些特點),國人長期習慣了這種就餐方式。 (二)西餐餐飲文化 西餐文化與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區別,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其中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 休閑文化 美國最多的還是快餐店,美國的快餐文化體現的是休閑文化。薯條、炸雞、飲料之類都是西方食譜中最平常的玩藝兒,正是這些在中餐看來上不了大檯面的尋常東西做成了世界上的大企業,像麥當勞、肯德基等。這可能是與美國人的時間觀念、生活方式有關。美國來講究效率,也最不拘小節。快餐文化在美國的蓬勃興起大概也和他們的這種秉性有關。快餐的衛生、高效、節約時間和休閑浪漫是西方快餐發展壯大的文化基礎。 平等、自由文化 在中餐中,席位的擺放、餐具的擺放、吃飯的規矩以及飯桌上的行為都是受傳統文化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制約的,更別說來賓的身份、尊長、興趣愛好等因素限制著用餐的形式。而在西餐中,飲食的時時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現,每個人自主決定食物的種類、分量,分餐適用,豐儉由己,在大多的場合實行「AA」制。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隨便自由。 分餐文化 西方用餐習慣於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即各自點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盤式服務是將餐食在廚房分裝到每一隻餐盤中,由服務員從廚房端出,再迅速、禮貌地送給每位客人。西餐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客氣和獨立,但實質上最重要的是體現了衛生。分餐制還可以體現適度節儉、合理飲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講究排場、鋪張浪費的缺點。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減少浪費。不管是餐前小吃還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與就餐者的食量掛鉤的,菜肴道數儘可能少,但保證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賓客對個人的用餐數量有了明確的量化概念,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又益於身體健康。我們現在的自助餐、冷餐會也都體現了這個宗旨。 http://wenwen.soso.com/z/q108400768.htm?sp=2001&pid=ask.xgzs.lddj&pos=1&orig=2012

推薦閱讀:

兩例科處級八字對比性命理剖析
【搭配】鄰近色搭VS類似色VS對比色VS互補色搭配技巧分享!
戒色一年變化太大了,感恩大悲講堂,感恩妙光老師白水老師(照片對比)!
美國債務危機與次貸危機的對比
大索:對比兩代朗格Datograph

TAG:文化 | 飲食文化 | 飲食 | 西方 | 對比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