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譚(全文上)
《孟子》譚(全文上)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1、這已經是退休後的第二次閱讀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85396.html
網路上學習《孟子》篇,與《論語》其它三篇一樣,這已經是退休後的第二次閱讀了。退休前只是翻翻,退休後的第一次閱讀,在光明網上也寫了一些東西,這一次閱讀是我繼續思索的要求,想必與前三篇一樣會有新的體會。
2、在儒學中僅次於孔子「聖人」的「亞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影響很大,後世稱為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更為變亂的時代。又是思想更活躍的「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僅次於孔子「聖人」的「亞聖」。
3、儒學傳統的思想卻是君子不言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開篇就談到「利」字,可見不論當時還是兩千多年來,都是因利而起、而興、而亡。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是儒學傳統的思想卻是君子不言利。
4、上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要害在:上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古今中外人類(包括所有國家)的興衰史,就是一部相互爭利的歷史。
5、為了利益能取代你的一定是僅次於你的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回答說: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裡提出一個問題:為了利益能取代你的人,一定是僅次於你的人。防止養癰貽患呀!
6、人對慾望的下一個目標沒實現前是不會滿足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回答說: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只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只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那麼,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對慾望中的下一個目標沒實現前,其慾望是不會滿足的,這也是爭奪利益的一個規律吧!
7、面對為爭利而天下大亂時局的「仁義」二字——《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回答說:從來沒有「仁」之人而拋棄父母的,從來沒有「義」之人而不顧君主的。所以,為王之道就是「仁義」二字了,何必說利呢?面對為爭利而天下大亂的時局,「仁義」二字在理而無利,因此與孔子一樣到處碰壁。此時不如縱橫家的計謀;不如法家的手段;不如兵家的戰略;不如道家的清靜無為呀!但儒家在人心。
8、只有賢者方能與自然同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此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只有賢者方能與自然同樂,因為,賢者融入了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賢者慾壑難填哪有快樂?!
9、只有與民同樂,方可與自然同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回答說:周文王雖然用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台叫做「靈台」,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裡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有真正的快樂。只有與民同樂方可與自然同樂。這正是當今國家施政最重要的一條指導思想。
10、讓百姓恨的如夏桀,那還有什麼快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回答說:《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麽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百姓恨不得與你夏桀同歸於盡,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讓百姓恨的如同夏桀一樣,那還有什麼快樂哪?!
11、「以政」更惡與「以刃」——《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以刃與政」,「以政」更惡與「以刃」。
1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有躺著餓死的人。這正是後世杜甫詩中最有名的描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看來歷來賢者都看出施政的弊端。
13、為官不為民做主就等於「率獸而食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接著說:這等於是為官的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於如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接著說的「為民父母」就是父母官的出處吧。為官不為民做主就等於「率獸而食人」。警鐘長鳴呀!
14、為官如果「使斯民飢而死」會「其無後乎!——《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孟子舉例說:孔子說過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難道其會斷子絕孫么?!這只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當今又怎可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孟子舉此例等於說:為官如果「使斯民飢而死」,會「其無後乎!」也就是斷子絕孫。
15、孟子過迂腐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抵抗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此處,孟子過迂腐了,歷史證明:慾望創造了歷史;人性保證了進步。這就是孔孟碰壁的原因,也是為何變革時期都反儒的道理。
16、「仁者無敵」還是有道理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接著說: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歷史事實並不如孟子所說。但是,「仁者無敵」還是有道理的。人的人性必然戰勝慾望這是總的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保證;但是,創造歷史的卻是人的慾望。
17、孟子的以貌取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孟子見了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孟子一眼就看出梁襄王不堪當大任,描述的入木三分。人的貌相與氣質是一個人智慧和能力的表現。以貌取人關鍵在於你看人方法。
18、要統一才會安定——《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孟子說梁襄王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孟子一語「要統一才會安定」,斷定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戰亂、統一、安定的歷史。
19、此處所說顯然不合時宜——《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說梁襄王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孟老夫子此處所說,不但顯然不合時宜,而兩千多年來的統一史也對此做出了否定。因為,這是出於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思想能保證統一,但是,不能取得統一。又因為,人的利益慾望所致。
20、此處道出了當時的現實——《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85396.html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孟子說梁襄王又問:誰願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我又答:天下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七八月間天旱時,禾苗就乾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布下起大雨,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可是,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孟子此處到是道出了當時的現實,又何況不是兩千多年來戰亂的現實哪?!關鍵是:不在於喜歡不喜歡而是客觀的必然。
21、最終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接著說: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如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天上降下雨水一樣,充沛的雨水,誰能阻止禾苗蓬勃的生長哪?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這就是人心與現實的差距。最終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得人心者,得而付之。
22、一般的讀書人是做不到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在回答齊宣王提問時說:一個人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要其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這隻有讀書人才能做到。孟子這裡所說的「士」者,只能是聖人,如顏回。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者是做不到的。
23、孟子繼承了管子的倉廩實則知禮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又說: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繼承了《管子》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思想。
24、孟子從正反兩面來說明衣食足則知榮辱——《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又說: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哪裡有仁慈的人執政去陷害百姓的哪?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百姓財產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教育他們從善的道德禮儀,老百姓也就很容易服從了。孟子從正反面來說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思想。
25、孟子描述了當時社會禮儀的實際狀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禮儀哉?」孟子又說: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財產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裡還有什麽工夫來修養禮儀呢?孟子描述了當時社會禮儀的實際狀況,所以,孔孟到處碰壁。
26、孟子在當時提出的中國式的「烏托邦」——《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又接著說: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有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有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覆教導學生,頭髮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是孟子實施仁政的具體措施。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式的「烏托邦」。此仁政可保江山,難奪江山。
27、統一天下有統一天下的道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統一天下有統一天下的道德,那就是霸道的王道;保天下有保天下的道德,那才是孔孟的仁道的王道。
28、這就是霸道與王道的統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孟子所說的還是保天下的仁道的王道。此時,在下想到了一句口號「打土豪,分田地」。不分田地,誰跟你去打土豪;不打土豪,又怎能分到田地。分田地就是讓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也。這就是霸道與王道的統一。
29、此處是婦人之仁,迂腐之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孟子還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所說的:我不忍心看到牛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此處是婦人之仁,迂腐之仁。這恐怕就是堂堂齊國失敗的文化原因吧?!
30、「君子遠庖廚」是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孟子的「君子遠庖廚」,不過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罷了。「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君子遠離宰雞殺鴨的廚房,但是轉眼還是要吃的呀!感覺有點魯迅筆下阿Q的意思。
31、孟子運用邏輯來說明這是不願做——《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孟子回答齊宣王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這是孟子運用邏輯來說明這是不願做。
32、是君王不願施惠百姓而非做不到——《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惠及老百姓,是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33、做不到與不願做的區別——《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接著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孟子說明:做不到與不願做的區別。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接著說:孝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孝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論。是儒家經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的運用,孔孟為此而努力,卻是處處處碰壁。
35、何時能達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麽,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這又是為什麽呢?孟子運用邏輯推理說得可謂是條條是道。但是,孟子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天下人何時能達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準哪?!
36、孟子更本沒有解決齊宣王的「吾所大欲也」——《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接著說: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麽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裡才痛快嗎?宣王說:不,我為什麽這樣做心裡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裡的最大願望啊。孟子更本沒有解決齊宣王的問題「吾所大欲也」——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裡的最大願望啊!這一句話等於孟子白說了。
37、孟子所述的願望均是百姓之願——《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接上篇孟子問道: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所述的願望均是百姓之願,孟子這是採取排除法,然後直指問題的根本。
38、此處是成語緣木求魚的出處——《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採取了排除法以後,直指問題的根本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此處是成語緣木求魚的出處。孟子指出了齊宣王的願望如同緣木求魚一樣,是根本做不到的。
39、孟子是心理學與語言邏輯大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孟子確實既是心理學大師又是語言邏輯大師,首先掌握齊宣王的心裡,分析推進直指根本問題。
40、孟子此處的分析只可說服一般的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亦反其本矣。」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 打仗有什麼區別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孟子此處的分析,具有一般的道理,只可說服一般的人。之後的秦國就是以西域的一塊僻壤,征服了其它八塊富足的土地。
41、又是一副「烏托邦」式的圖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又是一副「烏托邦」式的圖畫。又能說服誰哪?!孟子比孔子說的更具體,因此更不合時宜。
42、以大事小為仁;以小事大為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講究嗎?孟子回答說: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葛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事小為仁;以小事大為智。萬事通理。
43、以小事大者是畏天命只好如此——《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孟子接著說: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詩經》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以大事小者是順天命,是自覺自愿主動如此;以小事大者是畏天命,是被逼無奈只好如此。
44、這就是「匹夫之勇」的出處——《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麼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這就是「匹夫之勇」的出處吧。
45、文王之勇與匹夫之勇的區別在於:安天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接著說:《詩經》說: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文王之勇與匹夫之勇的區別在於:安天下。也就是顧全大局,如此必然統籌謀劃方能必勝。
46、凡是有人群必然產生領袖這就是天命——《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孟子接著說:《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老百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要產生領袖,這就是天命吧!領袖的產生,有必然要管理愛護所在的人群,也就是百姓,這同樣也是天命吧!否則的話就會被推翻,而產生新的領袖,這也是天命吧!
47、小勇敵一時,大勇安天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接著說: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就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麼,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孟子講了一個:小勇敵一時的匹夫之勇,大勇安天下的王者之勇,此理天下古今同理。
48、百姓的埋怨一般都是來至領導所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居住遊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孟子說明了百姓的埋怨一般都是來至領導所為。至今只能如此。
49、儒家民本思想的美好願望:君與民同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接著說:國君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百姓的憂愁為憂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儒家民本思想的美好願望:君與民同樂。由此想到了後來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0、上級巡視下級述職均為職責的需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孟子舉例說,晏子回答齊景公巡遊之問: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係的。春天裡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裡巡視收穫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歷,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一遊歷一巡視,為諸侯職責的的法度。上級巡視下級述職均為職責的需要。
51、孟子直指當今腐敗,如同往日——《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孟子接著舉例說: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飢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於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成語「流連荒亡」的出處。孟子直指當今腐敗,如同往日。
52、能夠匡正過失的國君就是好國君——《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景公悅,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接著舉例說: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糾正國君的過失有何罪過?能夠匡正過失的國君,就是百姓愛戴的好國君。
53、明堂是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此處的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築。這裡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傳統文化認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是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54、鰥、寡、獨、孤窮而無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王曰:善哉言乎!」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於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徵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詩經》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宣王說:說得好呀!仁政最應該的受益者:鰥、寡、獨、孤窮而無靠。
55、能與民同之,何來貪財?——《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乾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乾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此段關鍵在這最後一句:「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能與民同之,何來貪財?
56、孟子真可稱謂語言技巧大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這是孟子運用語言技巧來說服齊宣王。孟子真可稱謂語言技巧大師。
57、孟子運用層層推理論證的很精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王顧左右而言他」此段孟子運用層層推理論證的很精彩。
58、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於風流人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並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在也不知到哪裡去了。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於風流人物。
59、逐級提拔是不得已而為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係疏遠的提拔到關係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孟子分析得好:逐級提拔是不得已而為之。有道理。
60、左右親信有控制你的嫌疑——《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左右皆曰不可,勿聽;……左右皆曰可殺,勿聽;」孟子分別先說左右: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除了偏見為了利,有控制你的嫌疑。因此,不可輕信。
61、諸位大夫有利用你的嫌疑——《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孟子分別再說諸位大夫,諸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諸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諸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諸位大夫除了偏見有可能結黨,有利用你的嫌疑。因此,還是不可輕信。
62、眾人都說好或不好也是相對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孟子分別最後說眾人,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後去考查他,發現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這是儒學評價人的一貫思想。就是眾人都說好或不好也是相對的,也要考查為什麼都說好或不好、是哪方面好或不好。正如孔子所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63、孟子並不是完全反對戰爭——《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回答齊宣王問是否要佔領燕國時說:佔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佔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佔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佔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孟子在此思想很活躍,並不是完全的反對戰爭,而是以人民願意不願意為標準,人民願意那就是仁義之師,充分的表現了儒學的以民為本的思想。
64、這是孟子對仁義之師的肯定——《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麼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水更深,火更熱,那他們同樣會轉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成語出處於此。這是孟子對仁義之師的肯定。
65、必遭眾諸侯國的聯合反對——《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 者,何以待這?」齊國人攻打燕國,佔領了它。一些諸侯國在謀劃著要救助燕國。齊宣王說:不少諸侯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麼辦呢?」在春秋戰國時期,要想滅一國尤其是一大國,就必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準備。否則的話,必遭眾諸侯國的聯合反對。這就是天下利益均衡法則所致。
66、百姓對仁義之師的期盼——《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雲霓也。」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藉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 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尚書》說: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到後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雲和虹霓一樣。孟子在此,形容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對仁義之師的期盼。
67、弔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孟子接著說:老百姓盼望仁義之師,就是因為湯的征伐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這又是成語弔民伐罪的出處。弔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
68、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準備——《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孟子又接著說: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出命令,放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後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主要原因:是打破了天下平衡的天平,又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準備,因此而已。
69、提出了一個戰爭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鄒與魯拱。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 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麼辦才好呢?鄒穆公對孟子提出了一個戰爭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兵不肯死戰。
70、孟子回答了戰爭中兵不肯死戰的原因——《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殘下也。」孟子回答戰爭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兵不肯死戰時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孟子回答了戰爭中兵不肯死戰這個根本問題的原因所在。
71、有你不仁,就有我不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 矣。」曾子說過: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有你不仁,就有我不義」,一報還一報的意思,進一步解釋戰爭中兵不肯死戰的這個根本問題。但後世演變為成語「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反覆無常的意思了。
72、處於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麼辦?——《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滕文公向孟子提出了至今,不論是外交、政治、市場、處事等都仍存在的一個問題:處於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麼辦?
73、處於兩強之間的弱者只有「自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不是我能說清的。如果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處於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麼辦的根本措施是:自強。
74、看來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 再度興起來嗎?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管仲是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比嗎?看來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主要是因霸道與王道之別。這也是儒家的一貫思想。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管子的思想是現實的,儒家的思想是超現實的。
75、均因運用管子思想是否恰當——《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論成敗,均是因運用管子思想是否恰當。所以,孟子的王道思想到處碰壁。
76、孟子真是善辯之士——《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孫丑問道: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然後才統一天下。現在您說用王道統一天下易如反掌,那麼,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孟子真是善辯之士,此時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把原因歸結在: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而紂王離武丁並不久遠。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孟子雖然善辯但也有幾分道理。
77、孟子此處提出乘勢待時的思想——《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接著說: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待農時。孟子此處提出乘勢待時的思想,但是,對「勢」「時」的分析,以及如何「乘」,如何「待」而提出的「王道」「仁政」卻是不合時勢,只能是超現實的。
78、孟子對現狀分析的到是現實——《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這憔悴於虐政,未有 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接著說到:何況,統一天下的賢君王者沒出現,從來沒有隔過這麼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麼厲害過的。飢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孟子對現狀分析的到是現實。
79、超現實的思想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接著說到: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孟子此時提出的「乘勢待時」確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超現實的思想卻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半功倍」成語的出處。
80、孟子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孟子的兩方面特長,其一孟子本身就是語言大師,因此更善於分析別人的語言,這是善辯者的基本功;其二孟子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這又是善辯者的底氣。
81、浩然之氣表現於人的體貌特徵之中——《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元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後來者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正氣歌》的開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種氣雖然不是生理之氣,但是,其影響著生理之氣,表現於人的體貌特徵之中。
82、浩然之氣來至於人內心的「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接著說:這種浩然之氣,是要與「義」 和 「道」相結合的,否則就會失去力量。而且,必須要經常的與「義」相生相成,而不是靠偶爾有「義」的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自然就會失去力量了。說明了浩然之氣來至於孟子的「四心」,人內心的「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的「義」。
83、浩然之氣「義」的養成不可急於求成——《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接著說: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對於浩然之氣「義」的養成,不要中斷、不要忘記、又不要急於求成,要日積月累,水到渠成;而不像宋國有個人拔苗助長,反而害死了莊稼那樣急於求成。浩然之氣「義」的養成是長期修身的過程。
84、孟子的分析在於:聽其言,知其心——《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 人復起,必從吾言矣。」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呢?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裡;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裡;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裡。--從心裡產生,必然會對國政造成危害,用於國政,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聖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孟子的分析在於:聽其言,知其心。只有知其心,方可稱謂: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
85、仁則心服,力則人服——《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說:以武力而又憑藉仁政稱霸者,稱霸的必須是大國。以德而實行仁政稱王者,稱王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但是,商湯;周文、武最終還是需要武力統一稱王的。仁則心服,力則人服。
86、力服強制,心服自願——《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接著說: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並不是真心服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詩經》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力服強制,人服心不服;心服自願,但也存在著心服人不服。強制是利益驅使,自願同樣是利益驅使。
87、人性的一大弱點:明知惡事,慾望難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孟子說:仁則是很榮光的,不仁則是很恥辱;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而又居於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於低洼的地方一樣。孟子此處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明知惡事,慾望難禁。
88、任用賢能,修明國政強國之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孟子接著說: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而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於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並且趁國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及時修明國政刑律。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任用賢能,修明國政強國之道。
89、此句驚醒多少人,又多少人不醒——《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接著說: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尚書·大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句驚醒多少人,又多少人不醒。
90、此處超現實的孟子有一些痴人說夢的味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說:能任用賢能、市場不徵稅、關卡不收稅、種公田無稅、百姓無勞役。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能成功的。只有這樣,則可無敵於天下。天下無敵的就可叫做『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稱王於天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此處超現實的孟子有一些痴人說夢的味道。即使只採取此仁政,就能無敵於天下,只是個問號。
91、不忍人之心是人性善的心裡基礎——《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孟子此段的道理說得好。這是由於人類在由類人猿進化為人類漫長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所必須採取的群居生活。為了調節人類群居生活的相互關係,客觀的逐漸的產生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性善」的心裡基礎。
92、人的同情心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於打,皆有怵惕 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接著說: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交往;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人產生的驚懼同情的心理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
93、惻隱之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發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孟子接著說:由此看來,無惻隱之心,簡直不是人。惻隱之心就是同情憐憫之心,人的同情之心是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徵之一,為人不能沒有同情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同情之心,也就失去了人與人共同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礎,也就失去了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礎。這種人性善基礎的惻隱之心,也就構成了人類「仁」的心理基礎。因此,在後面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發端。
94、羞惡之心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義」的發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說:無羞惡之心,簡直不是人。羞惡之心就是羞恥厭惡之心,人的羞恥之心是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徵之一,為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羞恥之心,也就失去了人與人共同生活,公正適宜的道德原則,也就失去了人類社會生活,公正適宜的道德原則。這種人類道德原則的羞惡之心,也就構成了人類「義」的心理基礎。因此,在後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義」的發端。
95、辭讓之心是儒家主張的行為規範「禮」的發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說:無辭讓之心, 簡直不是人;辭讓之心就是推辭謙讓之心,人的謙讓之心是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徵之一,為人不能沒有謙讓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謙讓之心,也就失去了人與人共同生活,包容和諧的生活環境,也就失去了人類社會生活,包容和諧的生活環境。這種保障人類和諧生活的辭讓之心,也就構成了人類 「禮」的心理基礎。因此,在後面孟子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儒家主張的以差別性的行為規範的禮治「禮」的發端。
96、是非之心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品質「智」的發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說:無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人的是非之心是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徵之一,為人不能沒有是非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是非之心,也就失去了人與人共同生活,選擇正確與錯誤的共同標準,也就失去了人類社會生活,選擇正確與錯誤的共同標準。這種選擇正確與錯誤的共同標準的是非之心,也就構成了人類 「智」的心理基礎。因此,在後面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的「智」的發端。
97、人之有其「四端」是天生具有的本能——《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人之有其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接著說: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孟子認為:人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是天生的,也就是說人性善是天生的。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孟子不可能知道,人性善是人類由類人猿逐漸進化成為人類漫長的時間裡之間形成的,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徵之一。對文明人(包括孟子時代)來講又是天生具有的如同四肢一樣的本能。
98、孟子指出的「四端」是人性善的基本內容——《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有其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孟子接著說: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孟子指出的「四端」是人性善的基本內容。自認為自己沒有人性,那真是自暴自棄的賊人。
99、無人性善連父母都不能贍養——《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凡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又接著說: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有人性善大可安天下,無人性善連父母都不能贍養。
100、孟子在此提出了一個選擇人生的問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鎧甲的人仁慈嗎?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造鎧甲的人卻唯恐箭傷害了人。巫醫和棺材匠之間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選擇謀生職業不可以不謹慎。實際上孟子在此提出了一個選擇人生的問題。
101、選擇仁風氣的地方生活是來至孟母三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接著說:孔子說居住在有淳樸、忠厚、仁德風氣的地方才算美好。選擇住所,不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最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什麼阻擋你,你卻不去修養仁德,是不智。「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孟子要選擇有「仁」風氣的地方生活,是來至孟母三遷吧!
102、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之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孟子接著說: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配被別人驅使。被別人驅使而引以為恥,就像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造箭的人卻又以造箭為恥一樣。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之人,確實只配被別人驅使。如如此之人在上位,又不知恥,其結果只有失敗。
103、遇到挫折反求諸己引咎自責那是真君子——《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接著說:如果真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遇到挫折反求諸己、引咎自責那是真君子!反之怨天尤人、苛求於人只能是偽君子。
104、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不願認錯——《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對自己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人性的弱點之一是:不願認錯,更不願別人指出自己的錯;人性的又一弱點之一是:不願接受別人的指教,更不願接受針對自己弱點的指教。越老越如此呀!能克服這兩點可稱聖人了。
105、做聖人很簡單,那就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孟子接著說: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呀!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做聖人很簡單,那就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又有誰能真正做得到哪?!
106、做人就這麼簡單:與人為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自耕稼、陶、 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接著說:舜帝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不是時時向別人學習的。吸取眾人的優點來為眾人做善事,也就是與眾人一起來做善事。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眾人一起來行善。此處是「與人為善」的出處。吸取眾人的優點與眾人一起做善事,做人就這麼簡單!!!
10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孟子的此句話可謂是流傳甚廣經久不衰的經典名句,不斷地賦予新意。但總的是說明:人和的重要性。
108、天時不如地利因為人更容易選擇地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天時不如地利,」因為,相比較人更容易選擇地利。
109、地利不如人和因地利決定於人的運用——《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接著說: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地利不如人和」因為,天時地利都決定於人的運用。
110、孟子否定客觀條件是為說明人的作用——《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接著說: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孟子否定了客觀的條件,是為了說明人的作用。
1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接著說: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又是享譽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言。常用常新。
112、行你有假情假意,我就有清高傲氣——《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個人來轉達說:我本應該來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風。明早我將上朝處理政務,不知您能否來朝廷上,讓我見到您?孟子回答說: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你有病不能來看我,我還有病了不能上朝哪!——骨氣。行你有假情假意,我就有清高傲氣。
113、孟子何愁為骨氣之辯詞——《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 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裡去弔喪。公孫丑說:昨天您託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裡弔喪,這或許不太好吧?孟子說:昨天生病,今天好了,為什麼不可以去弔喪呢?孟子何愁為骨氣之辯詞——今天病好了!。
114、我有我的仁義,有什麼不如你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景子曰:……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景丑說:您本來就誰備朝見齊王,聽到齊王的召見卻反而不去了,這似乎和禮經上所說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說:原來你說的是這個呀!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沒有人趕得上。不過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麼不如他的呢?曾子說這些話難道沒有道理嗎?應該是有道理的罷。你有你的財富,我不屑一顧;我有我的仁義,有什麼不如你的?!好骨氣!!!
115、在朝尊官,在鄉尊老——《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接著說: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一樣是年齡,一樣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於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他怎麼能夠憑爵位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在朝尊官,在鄉尊老,言之有理。
116、賢士的清高傲氣與君王的求賢若渴——《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孟子接著說: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來呼去的大臣,如果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出謀劃策,就親自去拜訪他們。這就叫尊其德喜其道,不這樣,就不能夠做到大有作為。「尊賢使能」、「尊德樂道」、「禮賢下士」是幾千年來賢士清高傲氣的一廂情願;又是君王大有作為的求賢若渴。以至發展成「三顧茅廬」的佳話。
117、可見孟子真是自視是很高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今天下……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孟子接著說:因此,有了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的佳話。現在,天下各國的君王只喜歡用聽他們的話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他們的人為臣。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於做的人呢?孟子所說這個連管仲都不屑於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了。可見孟子真是自視是很高呀!孟子所說:只喜歡用聽自己教導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能夠教導自己的人為臣,是表現在君王身上的人性一大弱點之一。
118、有道理贈送是可以接受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 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日:『聞戒, 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孟子在回答陳臻提問時說:都是正確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準備遠行,對遠行的人理應送些盤纏。所以宋王說:送上一些盤纏。我怎麼不接受呢?當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戒備。薛君說:聽說您需要戒備,所以送上一點買兵器的錢。我怎麼能不接受呢?有道理贈送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么!受之有道么!受賄就是無道理的贈送!
119、孟子早就為貪官受賄定了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 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孟子接著在回答陳臻提問時說:至於在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等於是用錢來收買我。哪裡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無道理的贈送就是行賄、收買。孟子早就為貪官受賄定了性。
120、無官一身輕,瀟洒自如——《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 裕哉?」公都子把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孟子。孟子說:我聽說過:有官位的人,如果無法盡其職責就應該辭官不幹;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言不聽,計不從,就應該辭職不幹。至於我,既無官位,又無進言的責任,那我的進退去留,豈不是非常寬鬆而有自由的迴旋餘地嗎?為官不能盡其責,不如回家賣紅薯;無官一身輕,瀟洒自如。
121、父母的葬禮表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愛——《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後返回齊國,住在嬴縣。在回答學生充虞請教時說:上古對於棺律用木的尺寸沒有規定;中古時規定棺木厚七寸,槨木以與棺木的厚度相稱為準。從天子到老百姓,講究棺木的質量並非僅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要這樣才能盡到孝心。父母的葬禮是為了盡孝心,孝心主要是對父母的愛,只要是愛父母就是孝心。因此,父母的葬禮表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愛。
122、如無條件盡孝,只有愛在天地了!——《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 賠。」孟子接著說:為禮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不能夠稱心;沒有錢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槨,也不能夠稱心。既為禮制所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會這麼做,我又怎麼不可以呢?況且,這樣做不過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死者的屍體,難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這樣一點滿足嗎?我聽說過:君子不因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如無條件盡孝,只有愛在天地了!
123、孟子終生都是為了理想中的「仁政」——《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孟子在回答齊王臣時子托陳子轉話時說:嗯,那時子怎知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富的人,辭去十萬鍾傣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鐘的賞賜,這是為了富嗎?孟子終生都是為了理想中的「仁政」。
124、此處孟子已揭露了裙帶關係的官場現形記——《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 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孟子接著說:季孫曾經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做了官,不用別人,也就算了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誰不想做當發財呢?可他卻想獨自在做官發財中搞壟斷。在此處孟子就已揭露了現代裙帶關係的官場現形記。
125、孟子現代的經濟學:反壟斷——《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孟子接著說: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的官員進行管理可以了。但卻有那麼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個能壟斷全市場的高地登上去,左右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壟斷。眾人告官這人太卑鄙了,因此官府由他開始徵稅。徵收從商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按孟子所講,市場徵稅是為了反壟斷,而加強市場管理。好現代的經濟學呀!——孟子現代的經濟學:反壟斷。
126、這是《四書》第一次明確提出「性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膝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要到楚國去,經過宋國時拜訪了孟子。孟子給他講善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話題不離堯舜。這是《四書》第一次明確提出「性善」。孟子對「性善」早就有論述,凸出表現在對「四心」「四端」的論述,這次是明確提出「性善」論。
127、孟子在此說明了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 已矣。成規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孟子說:太子不相信我的話嗎?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脫對齊景公說:他是一個男子漢,我也是一個男子漢,我為什麼怕他呢?顏淵說:舜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孟子在此說明了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古今中外,不論是聖人還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聖人能做到的,普通人經過努力也能做得到。在此想到了: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
128、良藥苦口利於病——《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膝,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葯不瞑眩,厥疾不瘳。」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短 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說 如果葯不能使人頭昏眼花,那病是不會痊癒的。說明了周公能做到的,他人也能做到,但需要一番。辛苦的努力,「若葯不瞑眩,厥疾不瘳」呀!也就是後來的俗話:良藥苦口利於病。
129、服喪三年與三年不改父之道還是有區別——《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滕定公死後太子讓老師然友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孟子說:你來問的好啊!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應該盡心竭力。曾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把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諸侯的禮節, 我不曾專門學過,但卻也聽說過。三年的喪期,穿著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孔子提出的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不改父之道,與服喪三年還是有區別的。13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都交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臉色深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為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在上位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君子的德行是風,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風吹,必然隨風倒。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於太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的上行下效,警告兩千多年,仍然是如此,可稱千年經典警句。
131、孟子在此舉例說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票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甄子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甄子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甄子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孟子在此舉例,說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為下文做邏輯上的鋪墊。真是天才的辯者。
132、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區別是社會分工不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接上文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孟子接著說: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腦力勞動的人,有體力勞動的人;此處應注意:孟子把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區別,如同農夫與鐵匠的區別一樣,是社會分工不同。
133、孟子性善、仁政思想的社會分工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接著說:腦力勞動者的社會分工,是組織、治理體力勞動者的生產與生活,體力勞動者的社會分工,是在腦力勞動者的組織、治理下生產、生活;被組織、治理的體力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是供所有人使用的,組織、治理的腦力勞動者,所使用的產品是由體力勞動者所生產的: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應理解這是孟子性善、仁政思想的社會分工論,不應賦予階級、壓迫、剝削的含義!
134、堯、舜、禹都是腦力勞動者——《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水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耕,得乎?」孟子接著進一步說明: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穀物沒有收成,飛禽走獸危害人類,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於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耕種。當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行嗎?孟子進一步說明了,腦力勞動者的作用,堯、舜、禹都是腦力勞動者。
135、智者教人,愚者教於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內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孟子接著進一步說明: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穫,栽培五穀,五穀成熟了才能夠養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是有內在道理的,吃飽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恩忠之義,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實之信。堯說道:慰勞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使他們各自有所得,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道德。聖人為老百姓考慮得如此周到,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還是在說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只是分工不同,人與人是有智、愚差別的,人群中必有智者,智者教人,愚者教於人。
136、憂民憂國與憂莊稼收成一樣是分工不同——《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 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孟子接著說:堯以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以得不到禹和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農夫以田地耕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分錢財給眾人叫做惠,教育眾人人性善叫做忠。為天下發現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容易,為天下發現人才卻很難。孔子說:堯做天子真是偉大!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夠效法天,他的聖德無邊無際,老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讚美他!舜也是偉大的天子!雖然有了這樣廣闊的天下,自己卻並不佔有它!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嗎?只不過沒用在耕田種地上罷了。憂民憂國與憂莊稼收成一樣是分工不同。
137、華夏中原文化融化了邊遠落後的地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我只聽說過用華夏中原的一切來改變邊遠落後地區的,沒有聽說過用邊遠落後地區的一切來改變華夏中原的。中國的歷史往往是邊遠落後的地區的征服了華夏中原,但是,又總是華夏中原文化融化了邊遠落後的地區。
138、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人於幽谷者。……」孟子接著說:我只聽說過從幽暗的山溝飛出來遷往高大的樹木的,從沒聽說過從高大的樹木飛下來遷往由暗的山溝的。此處,喬遷典出《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139、孟子提出的價格調節市場論——《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接著對陳相關於市場價格一事說到:各種東西的質量不一樣和價格自然就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一雙粗糙的鞋子與一雙精緻的鞋子價格完全一樣,人們難道會同意嗎?按照許先生的經商之道,不論質量好壞,價格都一樣,那麼,眾人不就相繼造假么,如此,又怎能治理好國家呢?孟子提出的價格調節市場論。也是影射著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的不同。孟子是很實際的,有道理。
140、只要是非禮就是高看也勿聽勿往——《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族旗召喚獵場的管理員,那管理員因為他召喚的方式不對而不予理睬。齊景公想殺了他,他卻一點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稱讚。所以,有志之士不怕棄屍山溝,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孔子認為那獵場管理員哪一點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喚不當就不去的精神。孟子此處講的就是:非禮勿聽勿往。只要是非禮,就是高看也勿聽勿往。
141、人生伸曲都是為了利——《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孟子接著說:如果我不等到諸侯以禮召喚。就自己上門去,是為了什麼呢?況且,所謂彎曲著一尺長,伸展開來八尺長的說法,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伸曲。如果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伸曲,就是彎曲著八尺長,伸展開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難道也可以嗎?孟子的仁政絕不為利所驅使,人生伸曲都是為了利,為了「仁」決不能委曲求全。
142、曲身迎合或是以屈求伸都不能正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接著舉例說:王良關於駕車一事說:我按規範為他駕車,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隻獵物;我不按規範為他駕車,他卻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詩經》說: 不失駕車的規範馳騁,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習慣為他這樣的小人駕車,請您讓我辭去這個差事。駕車的人尚且羞於與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獵物也不於。如果我現在卻曲身自己的道義,去迎合那些諸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況且,你的看法是錯誤的:曲身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經典名句,曲身迎合或是以屈求伸,都不能正人。
143、順從為婦之道是社會地位決定的——《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孟子在回答縱橫家景春時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本分,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正道,是妾婦之道。順從為婦之道是社會地位決定的,是生產力決定的,如果從也是一種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高低之分,至於千年以來的曲解利用,則另當別論。
144、大丈夫應生活在民眾中辦大事——《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接著說:至於大丈夫,則應該生活在天下廣大的民眾之中,立於天下正理的位置上,行在天下大道上。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行;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正道。大丈夫應生活在民眾中,知曉天下正理,行天下正道,辦大事。
145、孟子最著名的經典激勵了多少志士仁人——《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接著說: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最著名的經典名句,激勵了多少志士仁人。
146、古今中外天下父母之心——《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說:男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一個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好找一個好的婆家。父母這樣的心情,人人都有。古今中外天下父母之心。
147、正與邪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接著說: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過壁去私會,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會上的鄙視。孟子的如此形容,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總的是正與邪的區別。
148、鞭笞千年為官之弊——《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孟子由男女之事轉為正題說道:同樣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不走正道,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與男女之間鑽洞扒縫的行為是一樣的。孟子的好一個「惡不由其道」!鞭笞千年為官之弊。由此想到後來的俗話:既想當表子,又要立牌坊。
149、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章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 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彭更問道:跟在身後的車幾十輛,跟隨的人幾百個,從這個諸侯國吃到那個諸侯國,不是太過分了嗎?孟子說:如果不按其道行事,就是一籃子飯也不能夠接受;如果按其道行事,就是像舜那樣接受了堯的天下也不過分。——你說這過分嗎?孟子的義利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在於得到多少,而在於是否符合道義。
150、對腦力勞動者的輕視是愚蠢——《孟子》譚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彭更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彭更說:不,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覺得,讀書人不勞動無事可做而白吃飯,是不對的。對此,在下想起了當年對腦力勞動者的輕視,與當下對體力勞動者的輕視;當年是無知,而當下是無義;無知是愚蠢的,無義是缺德的。
推薦閱讀:
※孟子(點醒夢中人)智慧一語道破天機:
※孟子·译注版
※孟子(下):「繼往聖、開來學」的偉丈夫
※《孟子》卷八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