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英傑當代書法家 篆刻藝術

個人簡介

閆英傑,1968年生,陝西洛南人,自幼好學,唯喜書畫篆刻。書法作品以篆、隸相揉,取簡帛之骨,逐步形成了飄逸俊秀、典雅善變之風貌,優擅篆刻、尊古立新、下刀狠准、意境高古,深得文人雅士之厚愛。現為陝西省書畫藝術研究會員,商洛書法家協會會員,洛南縣文史專員。隨後拜讀了先生的篆刻作品,先生並賜字一幅留作紀念,倉頡藝術研究會會員、陝西省書協會員、我市首家篆刻印社——商山印社社長,中國華夏萬里行書畫家協會會員。

其作品入選:「中國西部書畫大賽及展覽」作品集;「當代詩聯書法大展賽」獲獎;「西冷印社首屆國際三大展」書法作品集;「陝西省第三屆篆刻藝術展」;「迎國慶陝西省青年書法大展」等。

承古鑒今,勇出新意——說說閆英傑的篆刻藝術

何君文

雄而有韻,秀而有骨的商山洛水,為我們打造了倉頡造字的千古傳奇,鍾靈毓秀的人文環境,又使洛南這塊文化古邑,在傳承延續書法藝術的心路歷程上,愈益煥發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局面中,有一位篆書領域嶄露頭角,日益引起人們矚目的青年,他就是洛南縣青年書法家閆英傑。

書法之妙,首在用筆,盡於方圓。顯然,用筆上能夠正確地提按轉使,磨練運用,至於秉筆思生,臨池志逸,充分地展現出意先筆後,瀟洒流落之美,是每位書法家所要直面的永恆的追求。

英傑自幼嗜學,酷愛篆書,在頑強的探索實踐中,他非常清楚:篆尚宛而通,要抒發自然之妙,達自由之境,臻妙趣天成,篆書在用筆的要求上,必須付出較之於楷、行、草諸體更為嚴格,更嘔心瀝血的磨鍊,那就是: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筆筆中鋒,宛轉活通。他大篆、小篆、篆刻乃至於帛書漢簡在長期鍛煉中經過相互滲透,已經筋動血融,渾然一體,密不可分,清晰地烙印下了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小篆至清代篆書大家們的風骨,體現了他在學習,汲取與消化前人的道路上,初學分布,先務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質量互變的過程。在他那一摞摞的篆刻、印章、篆書習作里,他如數家珍,似在訴之知己,又若仍沉浸於其中,神往地表達了他對傳統篆書美的心儀之情——石鼓文是在由甲骨文、金文的演化過程中,先人們整飭、規範的典型,是由樸素天真向追求平整端凝、殊古異今的分水嶺。

正是這樣,在他屢次發表的「靜觀」二字大篆書中,他有意識地將由「觀」到「靜」二字欹側直上使整幅作品又回復到先人的那種仰觀俯察,遠諸近取,以類萬象的狀態之中,使人一下子想到了八卦中地澤臨(即臨逢百物觀求之之意)的象數理義,由衷地表達了他的睿智與才思。

他通常的大篆作品中,善於放大書寫,運筆上帶操方潤,將濃遂枯。布局上,兩字或短幅作品的底部結體,多上下高低不一,卻又生機靈動,表現出質樸而逸趣盎然。這是他效法清代篆書大家們的特別是吳昌碩影響的結果。

他的條屏或大幅篆書,則在氣韻生動的同時,更講究氣脈貫通、顧盼映帶,使人很容易感受到他在力求真實地再現先人規範整飭、樸拙厚重、酣暢淋漓時的精神狀態與感情波瀾。

他在學李斯小篆上,筆畫上中鋒運筆,藏頭護尾,骨肉停勻,宛轉活通,結體上重心隨移,很有彎鐵玉箸、氣勢飛揚的氣象。

治印上,他拿起自己那七八摞摞印稿,特別指出個別印章善於巧借妙用,能於方才之中與乾坤之大,咫尺之間見萬里之遙。為政要部門治印,他多取法漢印,字體粗獷而禁危端莊、平正通達而又刀法勁挺爽利。

英傑的這種交互穿插滲透、尋流塑源的治學方法,表明了自己鮮明的立場:一方面他要恪遵李斯小篆的森嚴法度,表現端嚴方整、氣象磊落的廟堂大氣,在秦篆的根基里修真養性;另一方面,他又要在石鼓文和皖派、吳昌碩的創新和啟示下,舒展朴茂蒼拙、氣勢飛動、天真浪漫的情趣,開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視野。因而事實顯露出他這種標本兼顧,縱放由心的統攝把握,表達了傳統書法中行所特有的魅力——那是生命的活力、運動的氣勢和音樂的節奏!

作品賞析


推薦閱讀:

書法家楊凡:世上最美是家風
儒家、法家、道家對中國傳統人格的塑造各自體現在哪些方面?作為當代中國人,如何從自身觀察這種影響?
法家思想統治之下的幾種人
道家、法家是一體的

TAG:藝術 | 書法 | 篆刻 | 書法家 | 法家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