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步履不停》: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本期我們的評審書目是《步履不停》。這本書是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經典代表作的原著小說。同名電影曾拿遍各大國際影展重要獎項,書中儘是絕無冷場的故事,比電影更幽微的人性暗涌。

電影《步履不停》講了一個普通日本家庭一天的生活,我們跟著主角們吃了三頓飯,散了兩次步,看完了一部電影。在小說《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把這些細枝末節的生活化作了有滋有味的文字,相比電影還有更多加料……至於書中還有哪些內容會讓我們有所觸動,或深感啟發,或不能贊同,請閱讀各位評審員的書評反饋。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步履不停》

作者:[日] 是枝裕和

譯者:鄭有傑

版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5月

是枝裕和

日本當代電影大師,被很多人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1962年生人,早稻田大學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拍攝紀錄片,關注的題材多具社會關懷及人文主義色彩。1995年執導由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幻之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新導演及最佳攝影獎。2004年以真實事件改編為電影《無人知曉》,14歲的柳樂優彌憑此片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代表作品有《幻之光》《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記》《比海更深》等,著有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等,小說《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奇蹟》《如父如子》等。

評審員

001

姜紅茶(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文人,無足觀矣。)

如何花作舊時香

先看電影,後讀的小說。在蟬鳴聲里翻動書頁,手執鉛筆在喜歡的句子下劃線,把彩色透明即時貼輕輕粘在掉眼淚的段落,做著這些事,我想,世間有些書似乎自帶魔力,能把嘈雜喧囂屏蔽於外。《步履不停》就是這樣一本書,近些天,它安靜躺在隨身包包里,等人、等菜、等地鐵之時,摸出觸感踏實的書,我腦海里總是撲稜稜飛出好多小鳥一樣的想法,關於小說和電影的差異以及文字在表達方面的優長。

只是當時已惘然

讀文字,比看電影更能清晰地體察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主題。是枝裕和在電影里小心翼翼地排布情節,讓人物克制地行動、說話,完全不用旁白,但在小說里,他卻取良多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寫法在作品開頭就點出了主題:

感覺從那之後已經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當初若是這麼做的話」或是「如果換成現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類的感傷,至今仍會不時襲上我心頭,感傷伴隨著時間沉澱、混濁,最終甚至遮蔽了時間的流動。在這段不斷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說我還得到過一點什麼,應該就是: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麼一種近似於認命的教訓吧。

李商隱固然有本事把這種複雜的情緒一言以蔽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但是枝裕和要揭示的主題顯然更複雜也更具現實性:現代社會中家庭的親子關係。擁有私人診所的醫生父親在家庭中代表的是所謂的「絕對」,他認為男人就要做體面的工作,兒子必須認同和父輩一樣的價值觀。因此,「我」遇事猶豫,隨波逐流,做書畫修補工作,自然無法得到父親的賞識。而「我」的哥哥、家中的長子、標準的「上進青年」卻因下海救人永離人間,給父親留下巨大的傷痛和遺憾。小說開頭有個極具深意的象徵,作者寫道,「在我久里濱海岸的老家中,是不管多熱都不會隨便開空調的。」因為父親認為「汗流浹背對身體是有益的」,他用這套哲學逼著全家人實踐他的健康法則,這習慣到現在都沒有改變。因此,「極度怕熱的我不想返鄉」,「最近甚至連一年一次的年假,我都會極力找借口不回去。」作者這種秉筆直書的犀利勁兒貫穿小說始終,在寫到「我」和母親的關係時尤其醒目,讀之令人嘆服(小說中的母子關係簡直值得另書一文)。

「我」既為人子,亦為人父(作者把主人公的身份設定為一個十歲男孩的繼父),這更強化了小說的主題。小說中關於棒球的幾處對話耐人尋味。只要「我」和父親陷入尷尬的沉默,父親就會聊起棒球。「我」很想告訴父親:「我哪兒知道,我早就不看棒球了。」如果可以這樣決斷地回答,也許對彼此都會是一種解脫。但「我」從不曾這麼做。「是啊……怎麼樣了呢……」「我」總是不斷給他如此模稜兩可的回應。棒球話題是父子間的聯繫,「我」不願切斷它。有趣的是,面對父親,「我」似乎內心並不喜歡棒球,但面對兒子,「棒球」又成了「我」的愛好。淳史問繼父是否喜歡棒球,在「我」聽起來,「這句話像是在說:你竟然會喜歡棒球那種運動,混雜著某種驚訝與輕蔑的語氣。」「驚訝」也好,「輕蔑」也罷,都代表了兩代人之間的生疏與隔閡。

可以說,《步履不停》打動我的,不僅是直面代際關係的勇氣,更是用文字表達「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精準功夫——而在電影里,這種呈現顯然不夠鮮明。此外,電影在主題表現上還有一點不及小說:電影弱化了小說的「死亡」主題。小說花了好幾頁書寫小時候「我」上生物課的孵化蝴蝶實驗,堪稱神筆。「震懾我的不是蝴蝶的誕生,而是蛹的死亡。我因為被一群死亡包圍而感到恐懼。」這是第一次將蝴蝶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描寫。後文中還有更明確的表達:「也許正因為突然回想起這樣的經歷,我沒辦法輕易地否定將紋黃蝶和大哥的死聯繫在一起的母親。也許在蝴蝶身上,的確有某種令人聯想到死亡的東西。」不知何故,導演割捨了「化蝶」情節,致使電影中出現的三次紋黃蝶事件因失卻了與「死亡」的聯繫而帶有靈異色彩——本來,這些情節應該有更深刻的哲學意味。

百年光影是文章

看電影時我偶爾會跳戲:同樣的故事,國產連續劇拍起來必是另外一番劍拔弩張的味道吧。發生在一天的家族聚會故事,有房產之爭,有夫妻間的陳年隱私,有中年人的失業與求職,有再婚家庭的相處……大陸導演得讓演員打多少架、哭多少場啊,但是枝裕和把一切處理得從容不迫,水落石出。及至讀小說,我才有點明白了,原來拍出一部穩妥又深情的好電影必須有了不起的敘事功底。

小說把敘事結構中的幾對關係把握得異常準確。顯與隱、張與弛、橫斷面與節奏感,所有技法爐火純青。故事中幾對父子、幾對夫妻,彼此各有隱情,有時藏,有時露,充滿懸念,又自然而然。例如,「我」回老家時其實處在失業狀態,自尊心使「我」對父親隱瞞了這一點,飯桌上談到工作時「我」撒的小謊又被妻子識破,從後來兩人的對話得知,「我」對妻子本來也不想隱瞞。也就是說,在失業這件事上,我對不同的親人選擇了「隱」與「顯」兩種態度。說到張弛節奏,小說的呈現比電影更為脈絡分明。翻開紙版書,小說被五幅插圖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返鄉路上的鋪墊,一家人見面,彼此寒暄,「炸玉米天婦羅」是唯一較為集中的情節。第二部分故事漸次鋪展,家人閑談信息量極大,幾條線索平行推進。第三部分的中心情節是掃墓,主題趨向明朗。第四部分迎來小說高潮——「愛」與「死」,第五部分收尾。在情節縱向延展中,小說還有漂亮的橫切面。比如良雄來訪,簡直就是每個人的心靈素描。

讀小說,會經常生出遺憾,為那些電影中無法表現的精彩段落。如大哥之死對家庭的影響,小說用了三段,寫得非常到位,大概電影里不知通過何人之口來說,索性就不表了。掃墓時關於向日葵的一番猜測,讀之令人動容,電影也無力展開。還有一段,寫母親追憶她與父親化成的蝴蝶的相遇:

她的表情有些懷念,又有些寂寞,雖然生前老是在吵架,雖然過世沒多久就把他的內衣褲全丟掉了,但畢竟是夫妻啊①。我微笑著這麼想,但我的結論下得太早了。……②當時我覺得自己真是傻,居然還感動了一小下。③現在回想起來我才明白,其實不管看上去如何,母親實際上都是想念過世的父親的。(三個數字元號代表三層情感轉折——筆者注)

短短几行文字,「我」對父母感情的認識轉折了三次,這種閱讀效果,大概只有文字才能達到吧。

書包里裝著《步履不停》,每次拿手機,都會觸到它,索性徑取書讀。就像和手機相比,紙張給人的感覺更舒服一樣,比起影像來,我更愛文字。畢竟,阿部寬太帥了,容易讓人忘記這是個關於普通人的故事。

閱讀評分:9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2

笑然

(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本書以一家人閑散平淡的一天為敘述對象,以人生無常、短暫易逝為情感基調,讀來讓人有著一種靜默的、淡淡的哀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激烈衝突的矛盾關係,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的家庭瑣事,以及後知後覺的遺憾和悲傷,在時光的慢慢碾磨中讓人體味著相聚於離別、歡樂與痛苦、隱忍與寬容。而這種情感既不挑明,也不戳破,只是在細密的內心活動中欲言又止,捉摸不透。是枝裕和將現實主義的敘事技巧運用的十分純熟,對於生命的遺憾和流失,他既保有置身事外的冷靜,有兼具令人動容的深情。

一茶一飯,觸動家庭深潛的秘密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寫道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橫山這一家庭雖算不上十分不幸,但大家內心卻繾綣著各自不同的情緒。大哥純平因救溺水的孩子而不幸身亡,每年在他的忌日時一家人才會團聚。喝麥茶、敲西瓜、炸玉米天婦羅、吃壽司和鰻魚飯,看似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一茶一飯之中,暗藏著難以彌合的裂痕和傷痛。

一家之主父親有著極強的自尊心,當醫生退休後仍希望被叫做「老師」,照相時孩子們把他擠到一邊於是他拂袖而去,作為醫生和父親的他沒能見到自己長子的最後一面,讓他一生都在自責並後悔;母親對逝去的長子耿耿於懷,每年忌日都會陷入泥沼難以自拔,「要是我早一點叫住他的話……」,以至於把這種遺憾和悲痛轉化為對純平捨命救上來的少年的怨恨,十五年如一日地邀請他來家裡祭儀;次子良多從小生活在優秀哥哥的陰影里,他認為父母一直把大哥掛在嘴邊當作理想的標準,對於必須活在現實里的人來說是一種折磨;姐姐一心想把家裡不再營業的診所改成住宅,以便他們一家人搬進來住;由香裡帶著前夫的孩子淳史與良多結婚,在家人團聚時時她竭力表現為一個好媳婦,最後卻發現始終有著難以親近的隔膜。這些平淡生活的背後隱藏了生活、死亡、父子、母子、兄妹、夫妻之間微妙的家庭情感,在按耐不住的爭執中不經意觸動了各自的回憶和秘密。

紋黃蝴蝶,對生死的膜拜與敬畏

書里有兩次細緻描寫了紋黃蝴蝶。第一次是給大哥掃墓回家的途中看到一隻紋黃蝶,母親說「聽說啊,只要紋白蝶能活過冬天,就會變成紋黃蝶……」,在母親心中,紋黃蝶就是大哥的象徵。良多也回憶起小學時在家裡孵化蝴蝶,在蝴蝶脫殼誕生的一瞬間,他感受到了震懾。這種震懾來源於蛹的死亡,而不是蝶的誕生,對死亡的敬畏讓他一瞬間也把紋黃蝶和大哥聯繫在一起。後來父親過世後,母親出門時有一隻蝴蝶一直跟著她,那或許就是父親吧。

第二次提到是掃墓回家後的晚上,一隻紋黃蝶飛進來,就像在陵園看到的那隻。母親追逐著蝴蝶在房間里徘徊,眼神哀傷又閃爍著不尋常的光芒。蝴蝶停在佛龕前大哥遺照的相框上面,在一瞬間,所有人都認為他就是大哥純平。後來蝴蝶被放回庭院,消失在黑暗中。

這本書里有一張精美的書籤,上面就是那隻紋黃蝴蝶,使我不禁聯想它究竟是大哥還是父親、母親的化身呢?無論如何,它都承載了對生命的膜拜、對死亡的敬畏以及對親人的懷念。

時過境遷,對親情的延續與諒解

很多年之後,「當初若是這麼做的話」的感傷仍會不時地襲上良多的心頭。感傷伴隨著時間沉澱、渾濁,最終甚至遮蔽了時間的流動。在這段不斷失去的日子中,良多感到一種近似於認命的教訓——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到最後,他也沒有和父親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沒讓母親坐過他開的車。但是父子之間的冷戰與爭吵終於回歸於原諒,因為良多體會到,父親終究是父親,對於無法見到兒子最後一面這事,無論身為父親或醫生都一定是後悔且自責的。一直到死為止,在父親心裡都會是個無可彌補的缺憾。那同良多之後在母親去世時感覺到的東西比起來,也一定更加深刻和殘酷。

之前對於母親過分在意大哥的逝去,良多有時會感到「毛骨悚然」和難以理解,但是他最終還是延續了母親的做法,像她一樣用長柄勺給墓碑上澆水,在回程路上指著看到的蝴蝶向女兒說:「聽說啊,只要紋白蝶活過了冬天,第二年就能變成黃色的蝴蝶飛回來呢……」

一些隨口說出的約定還來不及實現,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動被淡淡地忽略。但是人生就是不斷地失去,或遺憾,或悲傷,或歡喜,或無奈,或是哭,或是笑,時間和親情終將帶我們找到諒解的出口,這大概就是人生。

閱讀評分:8.5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3

Cherry

(無聊且無趣)

如果知道來不及,你能怎麼做?

《步履不停》里展現的是一個不完整的、有傷痛的家庭。通過男主良多的回憶切入,在大哥的忌日這天,40歲的中年男人良多帶著再婚的女人由香里和她的兒子回到家鄉,與此同時,姐姐一家人也來到這裡,在一天的日常情景里,一些潛藏的東西開始浮出......

關於親情

大哥純平的去世是這個家庭最大的傷口,一下擊垮了對兒子寄予極大期望的父親和深愛他的母親,這種傷痛直到大哥去世多年後仍未消解。

一家人的聚會上,大哥如何優秀始終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這讓身為次子的良多非常苦悶。從小在大哥的光環之下長大的他,刻意選擇了走和大哥不同的道路,當大哥門門成績好,只有美術差的時候,他拚命地學美術,並在畢業後選擇了一份和「醫生」毫不相干的職業。

對於傳統、權威的父親而言,男人在事業上如果不能有所成就,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40歲的良多失業並且娶了一個父親口中的「拖油瓶」,他對這個次子是失望的,他對良多已經別無所求,只希望他能夠養活家庭。而良多也知父親永遠不會理解他選擇的道路,兩人之間有一條深深的「鴻溝」,在父親在世的日子裡,他兩之間常常陷入尷尬的對話中,父親去世後,良多開始深深的懊悔。

關於表達

「人生路上,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是良多在父母親去世後恍然間明白的一個道理。而在之前的情節里,也暗暗的折射過。良多離開家,才記起和母親聊天中提到的那個相撲選手的名字,來不及告訴母親這一點讓他隱隱覺得後悔,父母親去世後,他的悔恨更深。

這個典型的日式家庭里,父親是一家之主,任何人都不允許侵犯他的地位,在一家人的聊天中,他總是極少說話;母親則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做的一手好美食,日常談話也是由她主導;姐姐由香里性格活潑,姐夫信夫大大咧咧,而良多大部分時候都是沉默寡言。

書中的對話不多,大部分是圍繞家庭瑣事、衣食住行、過往回憶等展開,表面上波瀾平靜,但實際上卻暗暗隱藏著小衝突。尤其對良多而言,許多談話總是有意無意涉及到大哥,觸及到他不願意回首的過去,但他在父母面前並不能輕鬆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情緒,大部分的心思都深藏在內心中。

關於寬恕

母親始終沒有寬恕父親

在良多小的時候,母親發現了父親的風流韻事,但是和許多遭遇丈夫出軌的妻子一樣,她並沒有點破,而是度過了接下來的許多年,直到父親去世,母親毫不留情的將父親的衣物燒毀,一個妻子曾經所容忍過的巨大痛苦才展露了出來,可以看出在這件事情上,母親永遠心懷芥蒂。

母親也始終沒有寬恕那個讓長子失去生命的孩子

母親失去親生兒子的痛苦,對於沒有做過母親的人怕是永遠都體會不到。 她固執的保留下純平房間的一切。在父母眼裡純平那麼優秀、將來會成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卻因為救了這個各方面極其平庸的孩子而失去生命,母親心裡對這個孩子很排斥,卻仍固執的讓他每年都來拜訪,故意看他緊張、看他出洋相,母親明白傷痛不會因此減輕,但她認為那個孩子也要承擔一部分。

故事中母親這個角色,實際上是隱忍而堅強的,我想這是世上任何一個母親的共性,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受再大的苦也要吞咽消化,繼續前行。

用是枝裕和自身的話說,這本書「帶有純粹的私人感情」。他在母親去世後倍感後悔,從而創作了這個故事,他透過良多的眼睛,呈現和家人相處的日常,捕捉最細微的情感跌宕。我想對於他而言,想表達的不僅僅只是人生路上對於一些事情來不及的悔恨,而是要透過這個故事來表現生活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為即便我們知道了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到頭來,總會有一些來不及。

閱讀評分:9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4

范佩西

(喜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人

也許是男主人公橫山良多的內心獨白,也許不是。始終比自己更受父母疼愛的大哥、聰明早熟懂得索取的姐姐、威嚴的父親、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沒有話語權的母親。成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橫山良多的童年回憶應該是複雜的,摻雜著幸福與壓抑,我妄自揣測。但對我而言,更大的感觸則是,這真是一個最普普通通的家庭樣本,任誰的身邊都不難發現類似的家庭。

接下來,問題來了——作者是枝裕和在展示了這樣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片段後,究竟想表達什麼?

橫山良多對於回家的態度是消極的,在他回憶中的七年前,這種消極情緒是很明顯的。在家中他得不到輕鬆愉快,卻不得不因為一些事實而倍感壓力——油畫修復師的工作不穩定並且跟一個帶著五年級男孩的寡婦結婚令父母失望、父母對大哥亡故的不甘心結、咄咄逼人想搬回老屋的姐姐和沒心沒肺不靠譜的姐夫。換成誰,也不會總想回家的。橫山良多一定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沮喪。但是,七年後,他卻悔恨了。為什麼沒有珍惜那些轉瞬即逝的時光多回家看看父母?我想,七年後的橫山良多懂得,這些不「完美「」的家人,是他生命中不可替換的重要組成,更是珍貴的當他明白這一點,並且想要重新擁抱親情時,父母已經相繼離世了。他覺得,自己再一次晚了一步。

為什麼至愛親人就在身邊卻無法去愛?

我自己經常會想,對很多人的人生來說(比如我自己),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們在經歷各種不如意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逐漸倦怠,對生活灰心喪氣。但我想,如果停在這裡,那麼真的太可惜了。煩惱、失敗、挫折、痛苦,誰人可以倖免?但在經歷種種痛苦過後,留存在記憶中的一點點幸福快樂的瞬間,卻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光亮,足以照亮所有的黑暗。人活著,也應該去尋找、珍惜自己的那些瞬間,因為,不管你是否尋找,你都無法避免痛苦與挫折,而痛苦與挫折應當是背景素材,而不應該是主題。我想,橫山良多一定經常想起從前跟父母、大哥、姐姐在一起時的快樂瞬間,並且會心一笑,這一笑將會驅散所有記憶中的不愉快,讓他產生強烈的衝動,想要擁抱自己的親人。

橫山良多在回憶的七年前,他剛四十歲。此時他已經四十七歲了,跟妻子又生養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生活慢慢進入「正軌「。看來,他的人生也就這樣子了,沒有轟轟烈烈,只有真實的平凡。我想,橫山良多應該會慢慢接受自己平凡的人生,唯有如此,他才能越過那些無關緊要的生活情節,去追尋哪怕只有一點點卻屬於他平凡人生的幸福瞬間。很多人喜歡思索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有什麼意義?我覺得,如果生活存在意義,那就是從不倦怠地撥開雲霧去尋找那一束光明。當人老的時候,最大的快樂也許是腦海中那些幸福地回憶,除此以為還能有什麼呢?

一點題外話:看了本書後,始終不知道寫點什麼,因為本書並沒有讓我產生什麼強烈的感想和共鳴,可能自己水平不夠看不懂吧。以上所寫的一點想法,也是自己近年來慢慢形成的,可能跟本書關係不很大。

閱讀評分:3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5

麋鹿

(Still walking.)

影片《步履不停》中,一開始就把鏡頭落在了忙活家宴的橫山一家中,從旁觀者的角度來一層層剖開深潛在平淡溫馨家庭背後的故事。

小說《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以倒敘的形式鋪陳,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距離回橫山家的那一天已過去了7年之久;現今,雙親都已過世的次子良多,到底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回溯這一段往事?

帶著這樣的疑問去讀本書,會看到主人公在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前,層次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她每次見到我都要擔心我的牙齒。有一次過年回家,正當我睡到一半的時候,還因為被母親撬開嘴巴而嚇醒過。」就連「每年的賀年卡上面最後也一定會加一句『記得去看牙醫』。」

彼時的良多抵觸母親細緻的照料與關心,可當母親去世後,卻不由自主遵循了囑咐:

「母親過世的時候,我才開始去看牙醫。」

——與其說良多意識到了牙齒的重要性,不如說是想和已經過世的母親建立一種聯繫吧。

在是枝裕和的筆下,諸如這類微妙的細節隨處可見。小說70%與影片重合,但文字的傳遞比鏡頭來得更加細膩。其中一個場景是:

良多、淳史和父親隔天早上去海邊散步,小說中描述淳史跑得最快,良多居中,父親有些跟不上的走在最後。良多注意到了這幅景象,「停下腳步,突然拿出手機假裝有來電,站到路旁。」後來父親超過了他,可他看到父親「為了要趕上淳史拼了老命,但又不想被人察覺到這一點」,更覺心疼,於是「靜靜地將手機放回口袋裡,然後看著父親的背影,用不會追趕上他的速度慢慢走。」

假裝來電走在一旁、用不會追趕上父親的速度慢慢走……這對於和父親尚有芥蒂的良多來說,是一種何其難得的溫柔。

為什麼,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總是既親密,又疏離?

為什麼,我們的前半生總是逃離般地掙脫家的懷抱,而後半生卻又不斷追悔與父母爭吵的往昔?

為什麼,明明步履不停,人生卻還是總有些來不及?

這些,是枝裕和並沒有說明。

他只是用一個又一個被你忽視卻又扎紮實實串聯起生活的小事,告訴你:

你所經歷的,就是你所擁有的,而你擁有的,也正是你失去的。

你能用什麼留住他們呢?也許只能是這樣了吧:

在每年的母親忌日和一家四口去那片看到得到海的墓地,一邊說「今天那麼熱,這樣舒服點兒吧,」一邊用長柄勺給墓碑上澆水;

又或者,在回程路上牽著手向女兒指著看到的黃蝴蝶,說曾經母親對自己說過的那些話。

而後,你繼續步履不停的生活。但你生命的內核,早已悄然不息地傳遞給了下一代。這樣一代代的傳遞,就像故事中每一隻從蛹蛻變成的黃蝴蝶,再怎麼振翅而飛,也終究逃不開蛹的生命印跡。

閱讀評分:9分(滿分10分)

終審

意見

綜合幾位評審員的打分,《步履不停》的得分為——7.7分(滿分10分)。雖然也有讀者對這本書感到尚不滿足,但總的來說,都從是枝裕和先生的這部作品中有所收穫、得到啟發。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推薦閱讀:

TAG:步履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