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北美的原住民:印地安人
北美的原住民:印地安人(American Indians)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
――萬帕諾亞格酋長,菲力浦王,一六七五年。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美洲原住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遍布南北美洲,他們是蒙古人種的美洲支系。印第安人的語言為印第安語。印第安人的族群和語言系統十分複雜,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居民。稱他們印第安人,是因為當年哥倫布以為他們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所以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第安是印度的英文發音。印第安人曾被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是紅色的,後來知道這些紅色是他們塗的紅顏料。
學者們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在二萬年前從亞洲跨過白令海峽,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來到美洲。他們與亞洲同時代人有不少相同的文化特色,象用火、馴狗及一些特殊的儀式與醫療方法等。印第安文化經過兩萬多年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民族和語言。印第安人有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他們的瑪雅文明的天文學造詣很高,還為人類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經過歐洲殖民者的迫害、殺戮、和毀滅,現存的印第安文化幾乎絕跡。
印第安人的族裔眾多,分布廣泛。現在的美洲各國都有印第安人居住地。印第安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墨西哥,有五十六個印第安族。美國的印第安人分成七個文化圈:西南、高原、加利福尼亞、西北海岸、大平原、東部森林、和東南部文化。歐洲殖民者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有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很多方面比東半球的文明還要領先,它是全人類的文化寶臧。
十六世紀起,歐洲開始向美洲殖民。對殖民前美洲印第安人口的估計差別很大,有二千萬、四千萬、八千萬、一億不等。歐洲人到美洲後,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對他們進行血腥殺戮。從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到一五七零年征服大業完成的七十八年內,二百五十六萬印第安人死於戰爭。殖民者強迫印第安人服勞役,從歐洲傳入的天花等瘟疫,使印第安人口急劇下降,整個村落被滅絕的現象屢見不鮮。
英國人殖民北美,比西班牙人艱難得多。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人成功地顛覆了阿茲特克和印加兩個帝國,美洲的巨大寶藏讓西班牙稱霸全球。無敵艦隊把大西洋當成了它的內湖。英國是個島國,為了生存和擴張,必須和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英國人知道西班牙的強盛,靠的不是美洲的財富,而是殖民美洲擺脫了本土人口增長的壓力。在稱霸歐陸和殖民美洲的爭議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採納了大臣羅列的建議:殖民美洲。從此,英國人開始駛向新大陸,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國。
這時的美洲大陸中南部已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佔領。剩下的北美,氣候寒冷,又沒黃金白銀,人口稀疏,農業化程度低,因此西班牙人沒有殖民北美,但認為北美是它的勢力範圍。法國人則落戶加拿大,以魚業為生。於是,留給英國的只有今天的美國。英國人把北美東海岸的中南部統稱為弗吉尼亞――童貞女王,是為了紀念終身未婚的伊麗莎白一世。羅列獲得女王的許可,於一五八四年開始北美殖民行動。參加者以征服冰島的老兵為主,他們要在北卡羅來納沿岸建立殖民地,然後以搶劫西班牙船隊為生。登陸後發現當地的印第安人充滿敵意,又缺乏食物,於一五八六年撤走。第二年,羅列派來了一批以家庭為單位的殖民者,北卡還是沒有足夠的食物。領隊返回英國求援,趕上英國西班牙戰爭,一五九零年才返回北美,殖民者已不知去向,至今這還是一個謎。
一五九一年,羅列因婚姻問題與女王鬧翻,被關進倫敦塔。後來,羅列用財物換取了自由,幾年後重獲女王寵信。一六零三年女王駕崩,詹姆斯一世繼位,又把羅列關進倫敦塔。一六一六年,為了對委內瑞拉進行探險,放羅列出獄。探險中,羅列的部下攻擊西班牙人,他的長子被殺,事後西班牙人要求嚴懲羅列,詹姆斯一世於一六一八年殺了羅列。這時,英國人已在北美立足。
詹姆斯一世大力推動北美殖民,把特許權給了弗吉尼亞公司的兩個分支:普利茅斯公司和倫敦公司。弗吉尼亞公司是商業公司,以從海外獲利為主。普利茅斯公司於一六零六年八月派出了第一支殖民船隊,在佛羅里達海岸,被西班牙人擒獲。一六零七年,普利茅斯公司又到緬因建立了殖民點,一年後撤走,美國東海岸北部因此被稱為新英格蘭。一六零六年十二月,倫敦公司組建了一百四十四人的殖民船隊,到達切斯比克灣口已死了四十人,為了避開西班牙人,他們在詹姆斯鎮建立了殖民點,是為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殖民點。
詹姆斯鎮不適合殖民,英國人一下船就遭印第安人襲擊,死一個傷了十一個,能吃的野生動物很快被吃完了。殖民者建完要塞就鬧饑荒了,領隊克里斯托弗?諾福克返回英國求援。諾福克走後,殖民者的當務之急就是對付饑荒。這時,約翰?史密斯來到了前台。
從英國到北美的一路上,史密斯惹了很多麻煩,諾福克本想一上岸就殺了他。上岸後,打開公司的指令,發現史密斯被指定為殖民地領導人之一,諾福克就沒殺他。史密斯及殖民地人民的當務之急是尋找食物。一六零七年十二月,史密斯在尋找食物的途中被印第安人抓獲,押至波瓦坦聯盟總部。波瓦坦是印第安酋長,有四、五個部落,通過外交和武力,又使其它三十個部落臣服,形成了波瓦坦聯盟。在擴張之際,英國人來到了弗吉尼亞。據史密斯說,在印第安人要殺他時,波瓦坦十二歲的女兒普卡康蒂救了他。史密斯回到詹姆斯鎮,與印第安人建立了友誼。一年後,史密斯應邀去波瓦坦部落做客,波瓦坦人又要殺他,普卡康蒂又救了他們一命。
因為能給大家帶來食物,史密斯成了殖民地領袖,他讓大家務農。但現種地來不及了,史密斯就綁架印第安人部落頭領,要挾他們提供食物。印第安人農業化程度很低,英國人沒來時他們就常挨餓,英國人來了,就更缺食物了。結果波瓦坦聯盟和殖民者發生了衝突,史密斯受傷,一六零九年回英國,再沒回弗吉尼亞。一六一四年,史密斯到新英格蘭探險,次年被法國海盜抓獲,逃回英國後,成了作家。
諾福克於一六零九年組織了九條船,向殖民地運送給養和人員。途中遇上風暴,船隊各奔東西,旗艦在百慕大擱淺,倖存者分乘兩艘小船,於一六一零年到達詹姆斯鎮,比預期晚了十個月。飢餓加上疾病,詹姆斯鎮減員百分之八十。諾福克帶來的東西也不解決問題,最後決定放棄殖民地,回英國,半路上遇到了一條給養船,就又返回了詹姆斯鎮,堅持了下來。
諾福克的船隊上,有約翰?羅爾夫一家。他們來北美碰運氣。在百慕大,羅爾夫的老婆孩子去世了。羅爾夫單身來到弗吉尼亞。遭此大難,羅爾夫沒有沉淪,而是帶來了煙草種子。哥倫布發現煙草後,歐洲人開始吸煙。剛到北美的英國人發現本地煙草不好。羅爾夫帶來的是上好的煙草種子。西班牙法律規定,誰把這煙草種子賣給外人的話,格殺勿論。一六一一年,羅爾夫率先種了這種煙草,次年出口英國,殖民地人民很快得以自立。英國人在北美沒發現黃金,但是煙草,使弗吉尼亞財源滾滾。靠煙草英國人在北美紮下了根。羅爾夫成了富人,一六一四年春天,他向瑞貝卡小姐求婚成功,兩人於四月五日成婚。瑞貝卡小姐正是印第安公主普卡康蒂。
一六一三年,普卡康蒂被英國人綁架,一直被軟禁在殖民地。軟禁期間,普卡康蒂受到了善待,她學會了英語,受了洗改名叫瑞貝卡。
波瓦坦認可了這個婚姻,給了他們土地房子,英國人和印第安人的關係因此緩解,有了八年和平。兩人有一個兒子托馬斯。一六一六年,羅爾夫一家來到英國。在倫敦,他們受到熱烈歡迎。英王封波瓦坦為弗吉尼亞國王,普卡康蒂成了公主。一六一七年三月,羅爾夫一家回北美,船剛出港,普卡康蒂就病了,上岸後很快去世。二十二歲的普卡康蒂葬在了英國。羅爾夫把幼子託付給親戚,獨自返回北美。一年後,波瓦坦把酋長傳給了弟弟,自己很快去世了。普卡康蒂和波瓦坦去世後,和平從此結束。一六二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印第安人突襲殖民地,殺了三分之一的人,包括羅爾夫。殖民者隨即反擊,最終以印第安人的衰落告終。
一六三五年,二十歲的托馬斯?羅爾夫來到北美。因為他是羅爾夫和普卡康蒂的兒子,托馬斯獲得了殖民者和印第安人雙方的信任,外公留給他大量土地,他成了印第安人首領。托馬斯的女兒簡嫁給了羅伯特?博林上校。弗吉尼亞的很多權勢家庭都與普卡康蒂和羅爾夫有血緣關係。普卡康蒂是英王御賜的弗吉尼亞王國的公主,於是普卡康蒂和羅爾夫是為弗吉尼亞第一家庭。羅伯特的後人約翰?博林的長女簡嫁給了威廉?倫道夫的兒子。弗吉尼亞第一所大學威廉瑪麗學院,就是威廉?倫道夫夫婦創辦的。殖民地的權勢家庭子女不是留學英國,就是就讀威廉瑪麗學院。
再來看看新英格蘭地區的殖民吧。一六二零年,一艘滿載清教徒的客船五月花號,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前往北美。為了平息途中的糾紛,也為上岸後建立新殖民地及可能的自治政府作準備。十一月十一日,五月花號在鱈魚角靠岸時,船上一百零二人中的四十一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該公約是殖民地自治的首例,簽約方式和內容是為了「人民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決定自己的管理方式、不再由強權來決定。」此舉開創了自我管理的社會,在王權時代,暗含了許多民主信念。《五月花號公約》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和基督的信仰,為了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殖民地。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地得以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能依此而制定頒布對殖民地全體人民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我們保證遵守和服從。」
一六二零年和一六二一年之交的冬季,殖民地人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冬天過後,活下來的只有五十幾個人。印第安人給殖民地人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教會了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殖民地人民漸漸習慣了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殖民地人民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感謝上天的賜予。這種在秋收時的感恩儀式,就是感恩節。
殖民者想和印第安人和平共處,他們需要印第安人的食物。他們很清楚,自己勢單力薄,一旦發生衝突,根本不是印第安人的對手。很快,衝突就出現了。雙方對土地的看法引起了分歧。對殖民者來說,土地就是財富,擁有大量土地能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北美殖民者都是窮人和宗教少數派。英國公司就用土地吸引殖民者到北美定居。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夢想成真。但印第安人認為,土地應該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在一片土地上住下,種莊稼養家糊口。印第安人生活在自然里,他們不想改變自然。不論是農耕還是狩獵,他們過幾年就換個地方,讓土地休耕動物繁殖。印第安人熟悉自然規律,讓自然為自己服務。印第安人教會了殖民者耕種和生存技能。但沒想到,殖民者要把土地據為己有,對他們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年復一年,來北美定居的殖民者不斷增加,佔據的土地也越來越多。
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間的另一個矛盾是宗教。在新英格蘭定居的歐洲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認為所有人都該信仰基督。他們發現,印第安人對基督教不感興趣,也不想改變信仰。因為印第安人不是基督徒,歐洲殖民者覺得他們不值得信任,還認定他們是邪惡的人。其實,印第安人很虔誠,信仰自己的神靈。他們生活在自然中,相信自然萬物互相依存,所有部落都有向自然的創造者祈福的儀式。
殖民者還給印第安人帶來了疾病。殖民者把天花等歐洲常見病帶到了北美。這些病毒是北美沒有的,印第安人對此沒有免疫力,很多部落被傳染後,死得一個不剩。
北美東部沿海各地的殖民者和印第安人關係大同小異。開始都能和睦相處,交換物資。隨著時間推移,危機爆發,要麼是殖民者不讓印第安人踏上他們的土地,要麼是殖民者或是印第安人被殺害。漸漸地恐懼取代了友誼,其中一方會受到對方的襲擊,並奮起反擊,「菲利普王戰爭」就是一個例子。馬塔卡姆是萬帕諾亞格部落的首領,人稱「菲利普王」。第一批殖民者靠的是萬帕諾亞格部落的幫助,渡過了第一個嚴冬。萬帕諾亞格部落向他們提供食物,教會了他們種植穀物,雙方和睦相處了好幾年。好景不長,彼此間的恐懼和隔閡與日俱增。馬塔卡姆的兄弟死於一種歐洲疾病,他認為是殖民者的錯。他目睹了殖民者帶給土地的變化,認為他們在摧毀這片土地。雙方危機不斷發生,一名殖民點的印第安基督徒被殺,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殖民者發起反擊,打死了三個印第安人。戰爭爆發,自一六七五年始,持續了兩年。戰爭極為殘酷。六百多個殖民者被打死,三千多名印第安人喪生。
從一七八零年代起,邦聯政府開始同印第安人簽約,但印第安人常常不守約。原因是邦聯政府把奪取土地的條約強加給印第安人。邦聯政府的政策是不斷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為了滿足政府的需求,在一定時期內不僅要容納來自聯邦其他州的移民,還要容納來自外國的移民。」根據這項政策,邦聯政府派出的印第安事務官員強迫東北地區和南卡羅萊納的印第安部落簽訂了斯坦威克斯(一七八四年)、麥金托什(一七八五年)、霍普維爾(一七八五年)和芬尼(一七八六年)條約。
這些條約的共同點是:一,談判地點在政府的軍事要塞。印第安代表只能簽字,別無選擇。二,條約苛刻,從印第安人那裡奪取了大量土地,影響到了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斯坦威克斯條約使易洛魁人在俄亥俄河流域的部落失去了安大略湖南端和伊利湖東南沿岸的土地。麥金托什條約把西北領地的印第安部落限制在伊利湖南岸地區,他們失去了西北地區的土地。霍普維爾條約使切諾基人讓出了全部肯塔基和西弗吉尼亞、南北卡羅來納的部分土地。三,印第安人代表並沒有部落的授權。
因為這些特點,使得這些條約不可能被遵守。俄亥俄河流域的非易洛魁部落在斯坦威克斯條約簽訂後,憤怒地聲明,易洛魁部落無權為他們簽訂條約。易洛魁人也因為條約威脅他們的生存而拒絕承認,並揚言要是條約實行的話,就攻擊附近的殖民點。麥金托什條約也一樣,肖肖尼人拒絕簽字,勉強簽字的部落也不準備遵守。切諾基人否認自己代表簽訂的霍普維爾條約,與入侵者進行了五年的抵抗。在政府軍的包圍下,被迫在芬尼條約上簽字的肖肖尼人代表返回部落後,宣布條約無效。 邦聯政府的行為給印第安部落造成的損失並不算太大,只涉及到個別部落和地區。一八二十年代和一八三十年代,大量歐洲移民湧入美國,對土地的需求大幅增長。聯邦政府背棄了對印第安人的承諾,要把他們全部驅趕到密西西比河以西。早在一八零二年,喬治亞就與聯邦訂下協議,要求聯邦通過和平途徑,買下印第安人在該州的土地,以換取該州放棄對西部的土地要求。路易斯安那購買完成後,有人建議聯邦政府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印第安人遷到河西。但一直沒實行。
一八二五年一月二十七日,門羅總統正式向國會提出遷移印第安部落的議案。議案包括遷移的必要性、需注意的原則和方案。議案指出:「應當把這些部落遷移到指定的領地,遷移的條件必須使他們滿意,又不使聯邦政府丟臉」。國會未就門羅議案做出任何決定,但遷移印第安人已在議事日程上了。地方政府驅趕印第安人的事件越來越多。一八二九年初,切諾基部落給陸軍部寫信,指控喬治亞議會非法奪取他們的土地,指出「喬治亞議會違背聯邦法律」,稱他們剝奪切諾基人土地的法令條款,將於第二年對切諾基人產生效力。切諾基人要求陸軍部對喬治亞進行干預。陸軍部長約翰?伊頓於四月十八日在回信中堅決貫徹傑克遜總統的意圖,明確地表示要把東部的印第安部落遷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伊頓寫道:「除了此前已經提請你們考慮的向密西西比河西岸遷移的方案以外,別無它法,只有在那裡才能為你們提供保護與和平。你們應當明白,總統命令我再次提醒你們認真考慮這個方案。繼續停留在你們現在的居住地,即停留在獨立州的領土內,除騷擾和憂慮不安以外,你們什麼也得不到。在密西西比河西岸你們的前景將會不同。你們會發現那裡沒有利害衝突。聯邦主權不會受到州司法權的牽制,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它將會用你們民族的語言對你們說,只要樹木生長或者溪水長流,土地就是你們的。」
一八三零年五月二十八日,聯邦國會通過《印第安遷移法》,從法律上剝奪了印第安部落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居住權,侵佔了他們世代相傳的家園和土地。傑克遜總統鼓勵印第安人接受聯邦政府提供的密西西比以西的土地,承諾他們永享主權。傑克遜政府強迫印第安人放棄了一千一百萬英畝的土地來到西部。一八三八年至一八三九年,聯邦軍隊迫使一萬五千名切諾基人離開喬治亞,遷徙到俄克拉荷馬。四分之一印第安人死於途中,切諾基人稱這次旅程為「血淚之旅」。《印第安遷移法》使印第安部落身受其害。此後聯邦政府要是能遵守諾言的話,西遷的印第安人還會有一線生機。然而,政府一再食言,印第安人的土地一再被剝奪,最後剩下的只是一些貧瘠的保留地。從一七七八年,聯邦政府同特拉華部落簽訂第一個條約起,到一八七零年代共簽訂了三百七十項條約。每項條約不是剝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就是背叛聯邦政府以前的承諾。到了內戰前後,印第安人已成了少數民族,他們處於任人擺布的地位,成了聯邦政府的救濟對象,從美國政治生活中漸漸退出。
從北美的英國殖民者和中南美的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深思現象。中南美的西班牙殖民者採取的是融合政策,他們把歐洲文明與當地的印第安文明融合起來,他們對印第安人遠比北美的英國殖民者仁慈。但後來,北美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國家――美國,很快成了世界第一強國。而中南美一帶的那些從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最終只能成為二流國家。
這一現象的首要原因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殖民地在政治經濟上自立。另外,英國採取文化隔離政策,把本國文化與土著文化隔離開。該政策能長期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獨立後,殖民地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經濟上的聯繫。更重要的是經濟政策,英國殖民地是完全市場經濟,政府不插手,經營方式是公司制。於是,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在殖民地得以確立,競爭取代了主宰財富生產分配的中世紀規則。西班採取「直接統治」,盡量使殖民地在政治經濟上與宗主國融合起來,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同化土著,讓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產生認同。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的分化,獨立後無法保持政治上的穩定,最終造成了那些國家內政外交的混亂,以至於長期處於弱國的境地。
推薦閱讀:
※美國籍巴西女畫家Maria.Nash繪畫欣賞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七集)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05-0007
※宋魯鄭:美國為什麼輸掉了九一一?
※美國「神劇」的13個必殺技
※美國〇〇七諜戰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