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誠堪布(生西法師)輔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第十課2

(接上文)

不了義有三個標準我們必須要了知,第一就是佛陀講法有某種密意,後面我們要講秘密和意趣。這種密意不能夠直接解讀,佛陀講這種文字,是有某種密意和意趣在裡面,所以不是真實的了義的講法,是有某種密意的。第二個方面是佛陀講不了義法,有其必要性。有些小乘的行者沒辦法直接通達佛陀的究竟境界,佛陀首先宣講不了義的法,比如宣講色法、五蘊是存在的。本來色法、五蘊在究竟法性當中是大空性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直接給他們講不存在的話,沒辦法通達,會產生這樣那樣的邪分別念。佛陀首先講色法等是有的,「我」是不存在的,這樣講是有必要的。如果不這樣講,他就沒辦法找到趨入究竟大空性的方便。首先跟他講色法存在,而色法上面的我不存在;五蘊存在,五蘊上面的我不存在。首先會打破人我執安住在阿羅漢的境界當中,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重新起定的時候,佛陀再講其實五蘊色法在究竟實相當中也是不存在,是空性的,到那個時候就能夠接受。

佛陀講這些話是有密意的,有密意是指,不是完完全全地佛陀證悟的境界或法義的實相。佛陀用所謂有密意的講法或者不了義的講法,不純粹是妄語,意思指的是佛陀講這句話並不是把法界的實相和盤托出,是有所保留的,如果直接理解意義就並不是真正的萬法實相,這種講法就叫做有密意。第二個有必要,是要讓中下的根基能夠趨入於速證境界的過渡。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這種講法有理證的妨害。如果說色法存在是了義的講法,使用離一多因等中觀的理論分析觀察,就能夠安住,怎麼樣分析色法也不可能是空性的。但是色法存在這一點如果使用勝義理論分析的,會受到勝義理論的妨害,就是說通過勝義理論觀察色法,它就不存在了。佛陀所講的色法存在這一點經不起究竟勝義理論的觀察,這個是不了義的講法,佛陀是有密意這樣講的。如果是了義的就經得起勝義理論觀察,通過嚴格理論觀察也就能夠承受的了,都不會失壞這樣的理論。色法、五蘊存在這一點,如果使用勝義理論比方說中觀五大因、四大因等去分析觀察,色法存在這一點沒辦法安立,一觀察就成為空性的了,沒辦法安立色法的存在。在中觀理論當中對粗大色法觀察乃至於細微色法的觀察有很多方式。所以說這是有理證防害。這個就是第三個標準,如果用勝義理論觀察一定是能破的掉的,這都是不了義的。

小乘中的有些觀點、佛陀暫時講的唯識的觀點,以及中觀中自續派的觀點,都沒辦法承受勝義理論的觀察,都是有理證妨害的,屬於不了義。了義是指沒有密意,文字和意義之間完全可以直接解讀的。佛陀講空性有沒有必要呢?讓眾生完全趨入於空性的必要是有的,但是沒有特殊的必要。有些中下等根基者,如果不這樣說就沒辦法懂,上等的根基是直接可以承受通達,對於中下等根基就不能直接宣說空性。所以第二個,沒有專門的必要去講了義的經典、論典。第三個沒有理證的妨害,就是說一切諸法是大空性,怎麼去觀察都是不變的,它是破不了的。如來藏的本性怎麼觀察都是破不了的,從這方面來說,是沒有理證的妨害,這是第三點。

所以,不了義一定會具有三個條件,尤其第三點是最明顯的,理證妨害是說色法存在、心識存在,通過唯識或是勝義理論觀察一定會破斥掉的,不可能在勝義當中還存在一個不變的心識。所以說有密意、有必要、有理證妨害,具有這三個條件的就叫做不了義,宣講這樣的法是不了義的法。不具有這三個條件的,沒有什麼密意可以直接了解的、沒有什麼特殊必要的、沒有理證妨害的,這就是屬於了義的。

我們要通達佛陀講法哪些是了義,哪些是不了義,否則就會覺得佛陀講的前後矛盾。比如初轉法輪時候講色法是存在的,二轉法輪時候又講色法不存在;有的時候是法界、色存在,有的時候法、色不存在。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佛陀在講法的時候有了義和不了義的,有的時候是有密意的,有的時候是有必要的,這方面沒有完全相應佛的證悟,也沒有完全把法界實相托出,如果合盤托出了,有的根基接受不了。

就像良醫給病人開藥,也不是把最好的葯全部拿出來用掉,先稍稍開一點葯把身體恢復到一定的程度,然後再下真正治病的葯。有的病者身體太差比如心臟病,如果直接開治心臟病的葯,對身體會有摧毀。所以有些良醫不會先給治心臟病的葯,而是把其它的病看一下,當身體其它的功能恢復到一定的程度了,再下治心臟病的葯,這時候可以直接把病根拔除。很多中醫也是這樣醫治的。西醫做手術也是這樣,本來應該是直接動手術的,全面檢查之後發現身體狀況不適合做手術,需要住院做一些輔助治療,當身體恢復到能夠做手術的程度,再去做手術。這方面相當於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了義與不了義到底會不會有矛盾呢?為什麼醫生不直接看病?為什麼是這個病卻不看,非要看另外一個病?醫生是很有經驗的,知道你的身體狀況、該怎樣去給你看病。佛陀這位大良醫也是這樣的,他很通達眾生根基承受的程度,如果一下子講萬法是空性、如來藏,沒有幾個人能通達。所以剛剛成佛的時候,佛陀四十九天中沒有講法,因為證悟的深寂離戲無為法,眾生接受不了,又何必去講呢?後來帝釋梵天三次勸請,佛陀才開始了轉法輪,開始時也是針對性地、次第地講。首先講簡單的、再講中等的、最後再講了義的。

佛陀宣講的了義與不了義,不是說佛陀不了義,或是說佛陀初轉法輪的時候,智慧還不圓滿、二轉法輪時智慧又增加了、三轉法輪時智慧圓滿了。就是因為佛陀的智慧圓滿了,能看到眾生的根基,所以才開了不同的葯給眾生。讓眾生不斷地成熟,不斷地趨入了解。佛陀剛開始只講了四諦法門,講完之後眷屬越來越多,弟子再把四諦法門廣泛地弘揚。很多人雖然並沒有見佛,但是思想逐漸鋪展開來後,根基慢慢地在成熟。然後佛陀又講了空性無相法門;大家對無自性接受了之後,佛陀又講了有情本具如來藏的觀點;就是這樣一層一層來的。所以不能說佛陀的智慧不圓滿,或者佛陀的教法有抵觸矛盾的地方,這恰恰說明佛陀的智慧是非常圓滿的。

只有非常好的醫生,才可以了知不同病人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果是一般的庸醫根本沒有辦法,第一個病人來了開的是這種葯,第二個來又是這種葯。以前我認識的一個醫生,不敢說他是庸醫,但是每個病人來都是拔火罐。不知道有什麼密意,顯現上只會拔火罐。有的時候能治好一兩個病人;有的時候也不起作用。佛陀是遍知,完全懂得眾生的根基。知道眾生根基的差別大,絕對不是一種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佛陀宣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有八萬四千的根基。我們看到這些,不但不會產生不好的想法,反而會對佛陀超勝圓滿的智慧再再地產生殊勝的信心。因為有能力的人才能看到這麼多的差別;沒有能力的人看不到這些差別的。這裡講到了義與不了義,佛陀的大悲心體現的很圓滿,任何一個根基的眾生都不放過。給上根利智的眾生講了義的法,中下等根基的就講不了義的法,當根基蘇醒到一定的程度,再去講了義的法。

下面開始講秘密和意趣,秘密有四種,意趣也有四種。秘密和意趣兩者之間不是完全不相同的,兩者之間有聯繫但側重面不相同,所以有些方面是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秘密主要是詞句上面的,秘密和意趣合起來就叫做密意。前行的講記中,在下面標註有四種秘密和四種意趣。大概學一下這四種。

首先是令入秘密,就是令中下的根基進入佛法的修持中。剛剛講了色法是不存在的,但佛陀為了中下根基進入法義當中,通達無我空性,因此佛陀說五蘊存在,但五蘊當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講色法的存在,是有秘密的,這叫令入秘密,令誰入呢?令中下等根基進入到接受甘露妙法的行列當中,讓他們能受用一部分的妙法,如果不這樣講就沒機會了。佛陀首先是給外道講我存在,但是「我」是假我的意思,並不是真我。佛陀說色存在,其實只是名言諦當中、暫時來講色法存在,不是究竟色法也存在,佛不會這樣講那麼清楚。佛說色、五蘊的存在,就是說色相無我,五蘊上無我。但是佛不會這樣講,名言諦中的五蘊,在聖義諦當中是不存在的,否則就更加把對方的腦袋搞暈乎了。對方沒辦法理解,因此佛不會講很多,只是說五蘊存在,通達了五蘊無我就可以斷除人我執和煩惱障。這叫令入秘密,就是能夠讓有情進入學習當中。如果不這樣講進入不了。

第二個是相秘密,比如說佛陀講諸法空性,以三自性來講萬法無相,後面講別義意趣和這個意思差不多。三相無自性就唯識宗來講就是遍計所執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圓成實無自性,通過三自性來宣講無相。首先,遍計所執性就是眾生所執著的實有的人我和法我,的確是不存在的,所以叫遍計所執無性。第二個是依他起無性,就是說一切萬法因緣而生的緣故是無自性的,通過這個方面講諸法無相。第三個是圓成實無性,圓成實是講遍計所執不存在,實有的法不存在。眾生認為人和我存在,這是遍計所執,而遍計所執性沒有的這個側面,即空性的這部分叫圓成實性。所以這叫做相秘密,通過三自性來講一切萬法無性。如果不這樣講,讓眾生直接了知一切萬法無自性就會崩潰掉的。講三無性眾生就會理解:什麼是遍計所執無性,什麼是依他起無性,什麼是圓成實無性?這樣分別好之後,他就知道了一切萬法無相,所以佛陀是通過三自性來宣講相秘密。

第三個叫對治秘密,有些修行者內心當中有這樣或那樣的邪見和邪分別,佛陀就講了對治這種邪分別念的教言。比如有佛弟子認為拘留孫佛很高大,壽命很長,而導師釋迦牟尼佛顯現上面出生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壽命不會很長,也不是那麼高大的,對導師就產生一種分別念。佛陀為了對治弟子相續當中的分別念,就故意地說拘留孫佛就是我,我就是拘留孫佛,這就叫做對治秘密。

對治秘密還有很多種,我們在《入行論》中學到自輕凌懶惰,有些眾生太過於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尤其是有眾生犯了戒律或者造了過患,就會深陷罪惡感中不能自拔。相信因果是好事情,但也有眾生太過糾結於自己造的罪惡,墮在負罪感的狀態出不來。就這樣迷在當中,很難造新的善業,永遠處在這個狀態當中。為了讓有情從這個狀態中出來,佛陀就會講,即便是誹謗菩薩以後也會有大的解脫,只要是做一些念誦或者念一句佛號也可以清凈所有的罪業。佛陀這樣做是為了對治有些弟子的負罪感,一聽誹謗佛菩薩也是可以解脫的,就會振奮起來,從負罪感中解脫出來去修善法。佛就是不想讓眾生永遠墮在負罪感中,有些人造罪後總是糾結罪業是否清凈?墮地獄怎麼辦?大恩上師也講了,如果已經念了懺悔文就要放下,不要老是想可能還沒清凈,有時我們的心態就是這樣的。如果在臨死的時候老是想我造了很大的罪業,處在這個狀態當中,死的時候就很難解脫。如果臨死的時候想,我這輩子得到了暇滿人身、修了很多善法、善法大的不可思議,這樣想就比較容易得到善趣。這是以前上師給我們講的竅決。

臨死的一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心態是積極向上的,容易生善趣;如果心態處在負面的狀態中,就很容易墮落。佛陀為了不讓眾生長時期地處在負罪感當中出不來,也會講些諸如此類的對治的法,這就叫做對治秘密。佛經中有一類是這樣的,只不過哪些是對治哪些不是,我們分不清楚。不相信因果,認為殺生、偷盜不會受報的,這樣過於盲目樂觀是不對的;但是太過於盲目沮喪也是不對的。還是要行於中道,犯過錯做過壞事要懺悔,懺悔之後就要放下來再做新的善法,通過做善法不斷地累積、清凈以前的罪業。如果永遠在負罪感當中,佛是不讚歎的。不要以為這樣天天在想因果不虛,佛就會很歡喜,因為這樣的狀態並不是積極向上的。如果不從這種心態走出來,就沒有辦法造新的善法、做新的修行,就沒辦法往前走、只能原地踏步,這對修行沒有利益。

還有一種是轉變秘密。剛剛我們講了佛陀講法在大多數時都是淺顯易懂的,不像有些婆羅門有很多隱晦的語言,讓眾生非常難理解,顯得他的教育很深妙。佛陀講法從來都是很直白地講世間的道理、人生的道理、無常等,人們就認為佛法沒有什麼難懂的。為了打消這種輕慢心,佛陀就會故意講一些法來轉變理解。比如對有些人講,想解脫必須把父母殺死,必須把國王殺掉,這樣顛覆了才可以獲得解脫成佛。這就難懂了,佛陀的教育是完全慈悲的,比如說要孝敬父母、尊重有情,為什麼要講殺父母才能成佛呢?這個叫轉變。必須轉變理解,一味地打破有情的傲慢。是怎麼轉變呢?這地方父母就是愛取,眾生流轉輪迴的父母就是十二緣起當中的愛和取這兩個字。如果有愛取就會投生下世,要解脫當然要把愛取去掉。國王則是阿賴耶識,還有諸多此類的講法。

佛陀還會特意把密乘修法的次序顛倒,如果沒有上師的解釋通達不了這裡面的意義,這是為了打消傲慢而故意這樣講,這就叫轉變秘密。要轉變理解的方式,才能通達佛教中真實的意思,這叫做轉變秘密,這些都是有必要的講法。秘密和意趣二者之間的差別,秘密主要是詞句上面的,是要做另外一種解釋;意趣是佛內心當中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則是另外一種意思。

有四種意趣,第一個是平等意趣。剛剛講對治秘密的時候,有些眷屬說佛陀身高壽命不如拘留孫佛等以前的佛,佛說拘留孫佛即我身是。佛講這句話在秘密方面就是對治邪分別,但是在講這句話時佛心中的想法是什麼?意趣就是佛陀真實的想法。佛陀真實的想法就是拘留孫佛和我的法身是一味的。他並沒有給眷屬從詞句中分析:「其實我和拘留孫佛只是法身一味」。要是這樣分析了那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還是會有疑惑的。佛陀就不給說穿了,心中真實的想法叫意趣。秘密是講出來的詞句,不講穿但可以去解讀,這方面就叫做平等意趣。

第二個叫做別義意趣,就是前面所講的相秘密。佛陀講的三無自性包括遍計所知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圓成實無自性。通過別義、通過三自性來解釋無自性的。有些人不能直接地理解一切萬法空性,必須以三自性來理解。什麼是遍計所執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圓成實無自性?這些分別好之後,就叫諸法無自性的意思。一切萬法無自性,並不是萬法不存在的意思。當然在中觀宗來講,一切萬法就是無自性的,不用分三自性去鑒別無自性。但是佛陀在講意趣的時候,是通過這種方式去理解的。佛陀雖然講了很多萬法無自性,但是佛陀真實的想法就是三自性,即遍計所執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和圓成實無自性。佛陀安住在三自性的側面去宣講一切萬法無自性,在講一切萬法無自性時,其實佛陀心中的想法是遍計所執無自性、依他起無自性和圓成實無自性。按照唯識宗來理解,佛陀是安住在三無自性的方式來解讀的,這方面叫別義意趣。

第三個叫別時意趣,剛剛講了有些人非常自卑,佛陀就告訴他,只要你念無垢月光佛的名號都可以成佛。他一聽有這麼好的事,就開始念:「南無無垢月光佛」。其實佛是讓他多少修點善根。佛陀心中的想法是,如果念了無垢月光佛的名號,總有一天會成佛,但講的時候只是說念『無垢月光佛如來』名號就能成佛。有些人一念精進心也發不起來,佛陀就跟他說你念一句佛號就可以解脫,他聽了就提升起一點點的信心,只要念了就會種下善根。因為善根的緣故就逐漸地可以解脫。如果不念永遠也種不下善根的。所以佛陀是這麼慈悲,用很多方法讓眾生來修持。

還有一種叫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眾生的想法不一樣,有些人耽著於布施、輕視持戒,佛陀就會告訴他持戒的功德永遠超勝布施,在佛經上講很多持戒的功德。這個時候他就覺得,持戒的功德那麼大一定要守戒律,於是就開始去受五戒、一戒兩戒等等。因為太耽著於布施,就讓其從布施中出來,對持戒產生信心。有些眾生耽著於戒禁取見、耽著於錯誤的戒律。佛陀就告訴他布施的功德非常大,相當於貶低戒律,這些眾生就會對布施產生信心。如果眾生耽著布施輕視持戒,佛陀就會說持戒的功德;如果眾生耽著持戒輕視布施,佛陀就會讚歎布施、輕視持戒。因此佛經里有很多諸如此類似乎矛盾的觀點,這是因為補特迦羅的意樂不一樣,佛陀安住在讓眾生得利的殊勝想法中,想讓眾生從狹隘偏執的狀態中出來,這叫補特迦羅意樂意趣。

因此有四種秘密、四種意趣,大恩上師馬上會講的《心性休息》第八品,以及《大乘經莊嚴論》中彌勒菩薩都講了這四種意趣和秘密,到時我們會很詳細地學習。聽聞的時候我們大概已經了解,佛經當中有這麼多的門道,如果沒有分析了義不了義、秘密和意趣,肯定想不通很多問題。佛陀講法都是引導眾生趨入究竟實相。只要能讓眾生趨入實相,佛陀會用很多方法。剛剛我們就分析了,如果過於妄自菲薄會怎麼樣?如果對佛陀有分別念怎麼樣?如果偏墮某一個,對持戒沒有信心,佛陀會呵斥布施、讚歎持戒,這方面也有很多。

所以在佛陀的教育中有很多講法,如果不領會的話會導致誤解詞句的意義而違背正法。比如,為什麼念一句佛號就能成佛?我念了一句為什麼沒有成佛?有的時候就會這樣想。如果知道了佛陀在經典當中講法是有秘密和意趣的,通達之後就會對佛陀產生感恩戴德之心。因為我們就是這裡的受眾。佛陀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專門講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對治法,我們也是這裡面的受益者。雖然佛陀的詞句是這樣的,但是有秘密和意趣、了義不了義的講法。這時候就會對佛陀的教義產生完全不動搖的信心,就不會產生很多邪分別念、誤解詞句和意義,也就不會違背正法。

末領會而持必須要斷掉,但要斷掉不是很容易的。要真正地通達了義不了義、秘密和意趣,我們必須學很多,內心當中才會產生很深的定解。剛開始學聞法規律的時候就要做到,這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情況我們要了解。

戊四、上下錯謬而持

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顯然已違反了佛法的規律,如此一來,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都會面臨矛盾重重的處境。

什麼是上下?講佛法時分別針對下根者、中根者、上根者;初轉法輪、中轉法輪或末轉法輪,針對不同的受眾、根基有上下層次的差別。哪些是先學的、哪些是中間學的、些是後學的;哪些是共同前行、哪些是不共前行、哪些是正行,有很多上下不同的層次。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就會違反佛法的規律。下面都沒學好,你學上面的會導致根基不牢,就沒辦法完全通達上面的講法的意趣。

如此以來聞法時也會覺得矛盾重重,其實並不矛盾,有些佛陀是對下根者講的,卻被理解成上根的;有些佛陀是為上根者講的,卻被理解成為下根者講的了,因此當然就會覺得太矛盾了。佛陀講世俗諦卻被理解成聖義諦,這方面都會有矛盾重重的結局。在講法時也覺得太難講了、明顯地矛盾了、沒辦法圓融。我們經常會說要分不同的場合,這句話是在什麼場合講的?應該是在什麼場合去理解?這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整個場合講解這句話是相應於初轉法輪、共同乘,就把這個詞句放在共同乘去理解;如果講的是二轉法輪,就要放在二轉法輪來理解;如果講的是三轉法輪,就要放在三轉法輪來理解,這樣就不會有矛盾衝突。要具體分析在什麼場合,修法也是一樣的。

戊五、顛倒而持

假設顛倒而受持意義,則自相續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甚至會由此而成為佛法的敗類。

佛陀講一切萬法是空性的,沒有因果、沒有眾生、沒有佛,尤其是講沒有因果沒有道,這個時候會顛倒理解。就會產生兩種想法,第一種想法這個沒有因果的空性不是正法,因為佛陀明明在《阿含經》等講了因果不虛,現在突然出現了講沒有因果的所謂的經典,這個一定是偽經,不是真正的正道,就開始謗法。第二種想法是,既然佛陀講了沒有因果,那麼殺生偷盜邪淫就不會有果報,於是就開始肆無忌憚地造罪,這就是顛倒而持。佛陀講的沒有因果是聖義諦本性中沒有因果,有因果是世俗諦講的,我們應完全地相應於意義而受持,顛倒受持就會因為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自相續。

比如龍樹菩薩《經莊嚴論》第二品講到了大乘是佛所說,有些傲慢生就說根本不是佛講的大乘,是一個叫龍樹的受到魔加持編出來的所謂的大乘經典。如果一直誹謗下場會非常悲慘,因為誹謗最了義的佛法和弘揚佛法的殊勝論師的緣故,會產生很大的罪惡,成為佛法的敗類。或者相信沒有因果,這是完全錯解了。佛陀講沒有因果就是因果無自性,卻被理解成不需要取捨—頂禮也沒有善根,放生也沒有功德,殺生也沒有過失,安住在這種純粹像是順世外道的觀點中,也會成為佛法的敗類,所以不能顛倒而持。

所以,我們務必要斷除上述過患,通過詞句與意義上下毫不錯謬的正確途徑來受持。

我們務必要努力斷除上述所講的過患,剛剛講了初學者一下子要通達這裡的意義都很難,何況完全斷除就更困難。但是要把這個作為一個目標,應當認知佛經當中有很多地方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分為了義、不了義。如果已有了這些觀念,再看到這些詞句就不會馬上覺得是錯誤矛盾的,至少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會留個心眼,佛經中、上師們是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根基做了不同的教誨。現在我暫時通達不了就先放在這,發願以後一定要通達,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有了這樣的發心,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不會馬上就去誹謗。

當遇到意義難解、內容繁多時,絕不能認為無法掌握而就此放棄,要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受持。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遇到非常難懂的,比如《俱舍論》、《因明》的詞句很難懂,《中觀》的意義很難懂、抽象,密法的境界很難懂,覺得肯定是通達不了就放棄了。這麼多品這麼多文字,有的幾千多頌的文字怎麼能通達得了?遇到這種情況絕對不能說無法掌握就放棄了,應該發願無論如何要通達,通過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細水長流。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講,有些大德想不通就暫時不去想,去學其它的,但並沒有放下這個問題。看其它書的時候都會想這個法本中的意思和我的難題有沒有關聯?對解決我的難題有沒有幫助?遇到一些講法或參考書的時候就會想。總有一天會想通的,所以我們不能放棄。

遇到意義簡單、詞句鮮少之處時,也不能認為法義淺顯而輕蔑藐視,必須牢記不忘。

有些詞句很少、意義很簡單比如《前行》、《修心八頌》、《三十七頌》、《佛子行》等等,覺得聽後沒有什麼難懂的,就非常輕視。詞句繁多的沒辦法學、會放棄,詞句少也不鑽研還輕視,內心中就沒有辦法融入法義。有的詞句雖少但是具有竅決性,看起來很簡單,要做到這裡面的內容卻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輕視,對於這裡面很深的意義要不斷去觀修。大經大論雖然內容多,如果堅持不懈的話也有能通達的時候。所以詞句少的竅決性的論典和修法,和詞句多的大經大論我們都要去學習和掌握。以前上師們也講,深廣的智慧大都是通過學習大經大論來的。因為短小的論典必定篇幅有限,受文字的限制沒辦法表達出來,但是大經大論把很深很廣的意思展開宣講,學後我們的智慧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再去看這些經論都比較容易了解。簡單的也好、深奧的也好,我們都要有所認真對待。

總而言之,要按照上下文正確無誤的相應關係,有條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詞義。

歸納起來,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上下文要正確無誤地按照相應的關係去對照分析,有條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詞義,這樣才能真實地通達佛經的含義。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推薦閱讀:

金剛經講記(聖嚴法師)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15
凈慧法師:《大般涅盤經》略釋(三十四)
釋證嚴法師《三十七道品講義》(四):五根篇
佛菩薩為何不以神通度人(分類精選)|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TAG:法師 | 引導 | 輔導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