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李穎峰:希望的空間

我的診室,是充滿快樂和希望的空間。

朋友們談論著自己的感受,這是在我的空間里每天的主要話題。不同年齡、身份、職業的人很容易在這斗室中熟悉起來,所患疾病各不相同,經過複雜曲折的求醫歷程後,到這裡找到希望,而治療方法很簡單,常常就扎一針。

一針通行十二經,所以一針足矣。經過一段時間,患者就從刺蝟式扎針的觀念中被拯救出來,接受只一針的刺法。

扎針的過程是對經絡變化的享受。出現最多的現象是身體局部的冰冷,針柄的上空也出現冷風吹的感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謂病,多是四時不正之氣,病氣逸出時,有寒熱溫涼等感覺對應不同時節之氣。扎針過程的現象在為我們昭示病氣的存在。冷飲和夏天的冷空調造成很多疾病,且不易排出,比如:頸椎病、腰椎病、抑鬱症、鼻炎等,所以病氣以寒冷為多見。隨著病氣的逸出,病情就在消減,立竿見影。

藏在身體里的致病邪氣是什麼鬼?邪氣不除,任憑你消炎、手術,病不能痊癒。邪氣祛除,炎症、增生、免疫力低下等煙消雲散。氣就是氣、炁,CT、B超、抽血化驗是無法顯示的。還有其他方法嗎?沒有。人們有很多疾患也不能用儀器設備檢查出來,那是氣造成的,包括中醫說的未病和現代醫學說的亞健康。能查出的病,是氣變引起形質變化而成的。

要認識和把握氣,是要經過修鍊的,讀書和口耳之學不行。深處的體會不能通過語言讓別人明白和理解,古人師徒相傳,只有心心相印,修鍊有感,才能領悟老師的本意。經典著作是成功後的總結,後人到達成功時可以驗證,不是通達成功的路徑。經典的特點是讀時有點懂,不全懂,但沒有錯誤。親如父子的師徒關係,便於傳承。民間中醫的師徒還是像一家人,徒弟容易得到老師的精心傳授。學院派師生關係多建立在形式上,學習流於標準化的指標任務,難以傳承精髓。

當初的人是用什麼方法發現穴位分布和經絡流注?現在的專家是從古籍文獻中知道的,解剖方法沒找到經絡穴位,還不知道古書上寫得對不對。修鍊的內景無法證明,中醫理論是修鍊所得的歸納。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現代中醫不屑於修鍊,在科學中尋求發展,陷入缺乏科學根據的僵局。這是必然的,因為科學是要有物質的根據,有些環節涉及的物質科學方法探測不到。

中醫診斷和治療,在人體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範疇,不是化驗指標,也不是影像學結果,要描述氣的變化來解釋診治的道理,那你體會過氣的變化嗎?修鍊過的人才可能明白氣的運動變化,知道如何在穴位中調控經絡的運動。雖然有燒山火、透天涼的手法文獻,也有老師教授,但很少有人做到,就是因為那不是凡人可以學會。白虎搖頭、青龍擺尾也不為書生所使。中醫理論不能科學化,因為科學的水平還不夠,首先憑感覺可以感知的氣,科學還沒研究清楚。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對現代科學探測不到範疇的研究認識。《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一》說:「按《乾鑿度》雲,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素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由此。」氣始生時為元氣,無形無質,有質就分為陰陽、五行,《素問》自陰陽五行開始研討醫理。當陰陽五行化生為有形有質的肉體時,才到科學研究的範疇。

《道德經》言:「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有形不能看到,有質不能觸到,總之探測不到但還存在,是科研的盲區。無形之病,可以釋其病氣;有形之病,可以移精化氣,化為無形之氣。如若不識氣,無形之病不知其病因,有形之病,不能消減,必當手術切割。此中西醫之不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醫正是以有無轉化的玄機,為醫療之門徑,在現代醫學之外,為患者留下希望之門。

唉!氣的變化,有無相生,讓眾多中醫工作者覺得玄虛。無論我們是要中醫適合大家的認識標準,還是要知道誰更符合宇宙本來面目,在我的診室,氣的現象總和針灸療效如影相隨,帶來健康的希望和歡樂。

(李穎峰:中醫傳人,浦東知聯會會員)

轉載於 微信公眾平台 錦繡路上工作室 (微信號:jinxiuroad)

推薦閱讀:

希望他可以在床上這樣表現
女人最希望男人知道的58件事情
這樣的弟弟還有的救么?
我希望有一個人會懂我,即使我什麼都沒說。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如何才能證見「如來」?

TAG:中醫 | 空間 | 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