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悲心陀羅尼經》要義
博主案語:這是一篇關於大悲咒修持的講座稿。文中淺釋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觀音信仰和大悲咒的修法,因此特地轉發到博客中分享。本文是根據普陀山信光法師於2012年12月1日在普門講堂講座時的錄音整理而來。信光法師,哲學博士,現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法雨禪寺監院。
《大悲心陀羅尼經》要義
A briefintroduction to MahakaruvikacittadharaviSutra
信光法師
尊敬的各位大德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很榮幸有這個因緣讓我在這裡學習講經,也很感激各位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在這裡做一點法供養。
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弘揚觀音文化,傳播觀音精神的根本道場。眾所周知,在整個觀音文化的體系中,觀音三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觀音文化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一部更重要的經典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此經為觀世音菩薩大慈悲心中所流露;是濟世利生,成就菩提之重要密典。
關於《大悲心陀羅尼經》,在佛教的經藏中,有多個版本,而流傳最為廣泛,最為普及的就是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版本。這部經最早是在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被西崇福寺的智升法師記載入了《開元釋教錄》、《續古今譯經圖紀》、《開元釋教錄略出》等重要佛經目錄中。
根據智升法師的記載,以下幾點是明確的:
一、這部經有梵本依據,並非杜撰;
二、這部經翻譯年代是在入唐之後至開元十八年之前;
三、這部經的翻譯和流傳都是民間自發行為,並非奉皇家之詔譯制。譯經在民間流傳深廣了,到後來才被皇家寺院記入佛經目錄中。
根據相關記載:《大悲心陀羅尼經》在弘傳的過程中,出現過多種譯本,主要有:
一、唐朝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二、善無畏奉詔譯《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內容與現行的大悲咒經十分接近;
三、不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其內容幾乎與伽梵達摩的譯本相同;
四、唐朝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
五、智通譯的《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與伽梵達摩所譯的版本也很接近;
六、《大正藏》中收錄的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療病合葯經》內容與《大悲心陀羅尼經》流通版本中的葯法內容幾乎相同;
七、《大正藏》第二十冊收錄的北宋僧人三昧蘇嚩羅所譯的《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內容與《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內容互相呼應,關係也十分緊密。此中,相比之下,伽梵達摩譯的《大悲心陀羅尼經》是最為完善的,儘管如此,這部經本身在流傳過程中也出現過不同的版本。歷代弘揚《大悲心陀羅尼經》的法師也很多,除上述幾位譯經大師以外,宋朝有日本僧人明慧著的《大悲心陀羅尼經述義》,清朝續法大師寫的《大悲咒釋》,上世紀宣化法師講過《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九一年妙境法師在美國講《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等。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梵名為Mahakaruvikacittadharavi全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為《千手經》或《大悲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現在所流通的大悲咒,就是這部經宣說的主要內容。眾所周知,大悲咒在漢傳佛教流傳史上,其知名度之高,流傳之廣,普及率之高是任何經咒所不能比擬的。它在漢地的弘傳從唐代翻譯之後就廣為人知,並且普為天下僧俗所持誦。由此顯現的種種感應事迹以及持頌者所獲得種種的利益,數如恆沙,難以記述。由大悲咒而產生的大悲米、大悲油、大悲索、大悲沙、大悲水、大悲灰等在民間廣為應用,其中特別是大悲水,在漢傳佛教中用途就更為廣泛了。凡舉行一切佛事儀式,或有人生病,或新房落成,都用大悲水清潔壇場或供飲用,而且這麼做後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大悲咒在今天,不僅成為了顯密必修之咒,並且也列入了漢地叢林早晚課頌之中。同時,無數的僧人還將其立為每天必修之功課。由此可見大悲咒對漢傳佛教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遠遠超越了原始佛教任何一部經典。
這部經的文字比較長,內容也十分豐富,限於二個小時之內是難以講完的,因此,就給諸位介紹這部經的大意。簡要地從十個部分來介紹這部經:
一、介紹經題;
二、說法因緣;
三、咒相產生;
四、觀音誓願;
五、咒之內容;
六、咒的形貌;
七、咒之修法;
八、護法護佑;
九、咒的利益;
十、咒之功德。
一、介紹經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一部經的總名,《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部經的簡稱。經中前二十一個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而「經」這一字是經的通名。什麼叫別名?因為這一部經別於
其它的經典,特別叫這個名字,其他的經典都不是用這名字。佛所說的經典皆稱為經,所以「經」這一字就叫通名。
經有三義:一、經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為一種方法;二、經者常也,經是恆常不變,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壞;三經者徑也,是修行的一條路徑,任何人往任何處去,均須依路而行。此外,還有五義:一為契經;二為微法意;三湧泉意;四繩墨意;五結鬘意,同時也有貫穿意又有攝持意。
解釋經題:一般是根據天台宗的七種立題。天台宗認為一切經題不出人、法、喻三者。所謂「三單三複一具足,或者是單三複三具足一」這部經是以「人、法、喻」三者具足來立名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圓滿無礙」和「大悲心」是比喻,「陀羅尼」是法,所以人、法、喻都具足。這一部經用「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來做譬喻,用陀羅尼來攝法。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一經題可分五句來略說其義:
一、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幾乎成為觀世音菩薩的代名詞。所謂千手千眼只是一種比喻,一個形容,在佛教中,諸佛菩薩的表象是一種教育與方便化導的形式,這種形式可稱之為「藝術教育,形象教化」。這裡用千手千眼是來比喻觀世音菩薩神力無邊,妙用無盡,以此來形容觀世音菩薩救苦自在,度生無礙。千手,從時間上講,濟世無窮;千眼,從空間上說,利生無盡。根據《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記載:「觀世音菩薩大悲利生,千手護持,千眼照見」,所以千手,表徵神通廣大,自在無礙,千眼表示智慧無限,觀照自如。因此,千手千眼只是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中的一種,又叫千眼千臂觀音,千手聖觀自在,千光觀自在等。根據《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所說: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菩薩道時見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受大苦惱,大發慈悲,誓願要度盡眾生,如果此願不能實現,自己的頭就裂為十塊,身體分解為千份。但是眾生造業之速,救不勝救,絕望之餘踐其誓言,於是頭就裂為十塊,身手也碎成千片。此時,導師阿彌陀佛來對他說:你不應該以此誓言來殘害身體,應堅持宏偉的誓願,隨緣度化眾生。並施以神力將觀音身手合為一體,除原有兩臂,留四十手臂,每臂手掌現一眼,度化二十五有(指眾生輪迴生死的二十五種存在境界,也就將三界有情的異熟果體分類為二十五種)[1],四十乘二十五等於一千,有千手千眼。
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對佛陀說:「世尊!我以圓通,修證無上道故,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能現眾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述說:在無量億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憐愍觀世音菩薩及一切眾生,而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更以金色手摩觀世音菩薩頂,咐囑觀世音菩薩受持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是時,觀世音菩薩始住初地,一聞此咒頓超第八地。於是他發出誓願說:「假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應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都放出無量光明照觸其身及遍照十方無邊世界。
千手千眼在民間傳說中也很多,比較普遍而廣泛的就是《香山傳》記述的妙庄王三公主妙善的典故。傳說興林國國王妙庄王的第三個女兒妙善出家修道,父王得怪病,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妙善捨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庄王病癒後,就下旨塑成全手全眼菩薩,工匠聽錯為「千手千眼」於是民間才有千手千眼觀音的塑像。
任何佛像的塑立都是用來表法的,這個千它也不是一個數字,它代表著圓滿。這個代表圓滿的千,根據天台宗智者大師的說法就是百界千如,就是把整個宇宙人生,用百界千如來說明。所謂百界千如就是十法界里,每一法界又有十法界,十乘十就變成一百,稱為百界;這一百界當中每一個法界又有十如是,十如是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此構成了百界千如。
二、觀世音菩薩:
他是一位倒駕慈航的古佛再現,是一位隨類應化的等覺大士,是一位十方共仰的人天導師,是一位隨機度生的自在菩薩。他處處展現著「與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的大悲精神;他時時應現著「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慈悲情懷,德深願宏,悲心無盡,千百年來他的名號一直被我們親切地傳誦著;長期以來他的功德深刻地流注在人們的心間,觀音的慈愛無法用語言描寫!菩薩的恩情,難以用文字表述。
關於觀世音菩薩這一名號含義深遠,微妙難思,既彰顯觀世音菩薩的濟世功德,同時也體現觀世音菩薩利生的特性。觀世音原名是梵語Avalokitewvara,意譯為觀世音、光世音、觀自在、觀世音自在、世自在、現音聲、窺音、觀伊、現音聲(按:前已有「觀音聲」),又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撲處菩薩、救世菩薩、救世凈聖、施無畏者、大慈聖者、普門聖者、南海觀音,南海大士等。而民間的稱謂就更多了,例如:白衣大士、救苦菩薩、送子觀音,慈航道人等等。「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這一梵語名號在漢譯的歷史上仍然還有些不同的觀點,但最具代表的有兩點:一、舊譯時期「觀世音」意為觀見世間呼喚的聲音;二、新譯時期「觀自在」意指自由無礙的觀察。
「觀音」二字的含義在《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還分別各例了五種意義:「觀」有五義,「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前三種是表顯其自利的智慧,後二種是展現其利他的悲德,菩薩具足悲智二德,而立其名;「音」有五義:「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得名為觀世音,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三種因緣:一是從宿世悲願中立名;二是因中自利,三是果上利他。
所謂菩薩是三乘之一,十界之一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略稱。菩提包括覺、智、道之意;薩埵指眾生,有情之意,所以菩薩意為覺有情,道眾生,大覺有情,道心眾生等求道求大覺之人,或求道之大心人等。他以妙智上求無上菩提佛果,以悲下化六道眾生,通過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將成就佛果的修行人,也就是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趣菩提的人。經典中所舉菩薩的異名很多,比較常見的有開士(菩提薩埵)、大士(摩訶薩埵)、尊士(第一薩埵)、聖士(勝薩埵)、超士(最勝薩埵)、上士(上薩埵)、無上士(無上薩埵)、力士(力薩埵)、無雙士(無等菩薩)、無思議士(不思議薩埵)、佛子、佛持、大師、大聖、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眾生、法臣、法王子,勝生子等。簡單地說菩薩指的就是那些志求佛果,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修諸波羅蜜行,當來可成佛之大心眾生。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後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迴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聖位菩薩,因為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為度化眾生而倒駕慈航。
三、廣大圓滿無礙:
這裡連用六個字以三組形容詞來比喻這部經的殊勝功德以及大悲神咒的特殊作用。「廣大」中廣是寬廣,大為高大。用廣大有兩重意思:一是來讚歎此經的功能既寬廣又宏大,因為「陀羅尼」含有總持義,此經總持一切經典,涵蓋一切經義,包攝一切佛法。二是來讚歎觀世音菩薩慈悲之心,寬闊無比,廣大無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大慈大悲,無生不度,無苦不救。「圓滿」圓為圓融,滿是充滿,「周遍充足,無所缺減」。用「圓滿」還有二層意思:一是用來讚歎此經的功德既圓融又莊嚴,因為陀羅尼是總持一切教法,包含一切妙義,圓攝一切功德;二是來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耳根圓通,普門利生,周遍充足,無所缺減。「無礙」沒有障礙,沒有阻力。用「自在融通,圓融無礙」同樣有二個含義:一是指這部經能破一切惡,成就一切善業,能利一切眾生而無有障礙;二是讚歎觀世音菩薩具大神通,能通達大小乘法與世間語言文字,能千百億化身來度化眾生,普門示現,神通無礙,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四、大悲心: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關於「悲」的定義在《大毗婆沙論》里有三種:一、拔濟有情增上苦難,意思是指菩薩發大悲心從地獄、傍生、鬼趣大苦難中救拔眾生,安置其於人天等道喜樂之處;二、拔眾生出增上淤泥,是指菩薩以大悲行將一切沉沒在煩惱大淤泥中的眾生以正法手救拔他們,引導並安置在聖道與道果之中;三、授諸有情增上義利,意謂菩薩教化眾生斷除三惡之行,修三善行,植三乘種子,得三乘菩提勝果。
所謂悲有三種:一、愛見悲。愛,就是情愛的愛;見,就是看見的見;悲,就是悲愍。這是一般凡夫也具有的,這其實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同情。因為一般的人,和你近的,你就愛護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護他,不憐愍他。對於親人,如果他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就會幫助他;對於你的親戚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這皆可名為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沒有相干的人,見到他受苦,就不管了。即便對同類有愛見悲,對不同類就沒有了,這就是愛見悲。二、法緣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於二乘。二乘聖人,就不單有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二乘聖人,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所以他們教化眾生,而不著教化眾生這個相,認為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二乘聖人有法緣悲。三、同體悲。諸佛菩薩的悲又不同了,諸佛菩薩這種悲,就稱之為同體悲,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同一體的,因為諸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眾生都在佛的心性裡頭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佛是我們眾生心裡頭的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是一樣,佛的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眾生這個心也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這種同體大悲的心念就叫「大悲心」。
五、陀羅尼:
陀羅尼,又名神咒,真言,密語。梵語dharavi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意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使惡法不起作用。按梵語dharavi的語根它具有持義而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大智度論》卷五解釋說:「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切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又「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
在經論中說到陀羅尼時常有二種用法:一指智慧或三昧,是以慧為體,攝持所聞所觀之法,令不散失;二指真言密語或明咒,即明咒一字一句,具無量之義理,如誦之,則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故名陀羅尼。此外,又說咒語之本身的長句者成陀羅尼,而短句為真言。《大智度論》卷五中提到五百陀羅尼中最初的三種:一持陀羅尼,謂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二分別陀羅尼,謂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三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著、不動。人為何苦?因為不修陀羅尼,對一切音聲很在乎。《法華經》勸發品中介紹三種陀羅尼分別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和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瑜伽師地論》還分別提到了四種陀羅尼: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術陀羅尼,忍陀羅尼。這裡就不細說了,大悲咒感應力很強。
二、說法因緣
宣說此經的因緣十分殊勝:一是佛陀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獅子座上對阿難與諸大菩薩而說;二是獅子座是用種種顏色的摩尼寶珠造成的,同時有百寶裝飾的各樣的錦旗在周圍懸掛著;三有無量無數的諸大菩薩、大阿羅漢、諸大天人,天龍八部等都來參加聞法盛會。
經中說:這是阿難尊者聽釋迦牟尼佛說的。那個時候,在開滿小白花的山上,觀世音菩薩所住的宮殿里用七寶來莊嚴的道場中,世尊坐在獅子座上,這獅子座全部是用種種顏色的摩尼寶珠造成的,有百寶裝飾的各樣的錦旗,在周圍懸掛著。當時,釋迦牟尼佛在獅子座上將要演說總持法門。無量數的大菩薩都在一起。這些菩薩的名字叫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像前邊所舉的上首的大菩薩都是佛給他們授過記,授過灌頂水的大法王子;又有無量數的大聲聞僧人,都是行的阿羅漢道,到了十地的果位的,摩訶迦葉是為首的;又有無量數梵摩羅天,善吒梵摩是為首的;又有無量數欲界的天子,瞿婆伽天子是為首的;又有和四王天一起來的,提頭賴吒王是為首的;又有無量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天德大龍王是為首的;又和無量在六欲諸天的天女一起來的,有個天女叫童目天女;又有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都來集會。
這段主要是講說法的因緣,屬於序分。序分包括了正信序與發起序,在正信序中有六成就(信、聞、時、主、處、眾)從這段文中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一、補陀落伽
Potalaka梵語,翻譯成中文,意為美麗的小白花;因為山上開滿了小白花,所以就叫補陀落伽山。觀世音菩薩所住的宮殿就在這座山上。《六十舊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同探玄記》中說補陀落伽為光明山。光明山者,彼山樹花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十一面經在此山說。《八十新華嚴經·入法界品》「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陀羅尼集經》「補陀落伽山,此雲海島也。」《慧苑音義》下曰「補怛洛迦山,此翻為小花樹山。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大唐西域記》卷十「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欹傾。山頂有池……,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想見菩薩的人不顧危險,涉水登山;菩薩現自在天身或長著身相,凡所有求,皆得隨願。中國普陀山,西藏布達拉宮等是莎婆世界的道場。太虛大師說「清凈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二、菩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灌頂,梵文為Abhi?eka,「阿毗曬噶」,有驅散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譯為授權。所謂灌頂,灌謂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慈悲;頂謂頭頂,代表佛法的崇高。原為古印度帝王即位的儀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闍梨位時,必須先經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這裡的灌頂,是授記的意思。法會上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都是得佛授記,所以稱為灌頂大法王子。授記有二:一無餘記。佛在世時,授記某甲眾生於某劫中作佛,號某如來,如是有國土眷屬等,故名無餘記。二有餘記。如言告眾生汝於未來某佛時當畢此罪,某甲如來為汝授記之類,是名有餘記。
三、阿羅漢十地:
所謂十地,一般人都會想到菩薩十地,而這裡指的是聲聞十地,為:①受三皈依地;②信地(信根成就);③信法地(信四諦為真理);④內凡夫地(修五停心觀);⑤學信戒地(三學成就);⑥八人地(斷見惑八十八使);⑦須陀恆地(予流果);⑧斯陀含地(一來果);⑨阿那含地(不還果);⑩阿羅漢地(無學果)。佛說這部經時,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天龍八部、護法諸天都相涌雲集就顯得法會更加莊嚴,更加殊勝。
三、咒相產生
因緣所生法,緣具法自然。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說大悲咒?說大悲咒前有那些瑞相?說大悲咒的原因是為了什麼?《大悲陀羅尼經》正宗分中第一個部分就明確地說明了這些理由。
經中記述著:就在諸大菩薩圍繞世尊之時,觀世音菩薩在大會裡,秘密地放出光明,照耀著十方國土三千大千世界,天宮、龍宮、神宮全部發生了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都發生大震動,日、月、珠寶、火、星宿的光,全部都看不見了。在這個時候,總持王菩薩看見這個稀有之相,感到從來也沒有過這麼奇怪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啊?於是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合起掌,用偈頌來問釋迦牟尼佛:世尊啊!是誰在今天成佛了放出這樣的大光明,使所有十方的剎土與三千大千世界也都變成了金色?哪一個在今天得到自在神通,演揚放出這麼稀有的大神通力,使所有佛的國土都震動了,龍神在宮殿里不安寧?現在大眾統統都有疑惑,不知道這種因緣,是誰的神通力量。為了諸佛、菩薩、聲聞,也為了大梵天王、魔王,諸天神王等,我現在懇請您大發慈悲,說一說它的來源,這神通光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這時,釋迦摩尼佛就對總持王菩薩說:善男子啊!你們應該知道今天在這個大會中,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觀世音。從無量劫以前到現在,他成就了大慈大悲的功德,他在因地修持無量無邊那麼多的陀羅尼行門,他為了要使一切眾生都得到自在的緣故,秘密地顯現了這樣的大神通。
佛陀回答總持王菩薩之後,觀世音菩薩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合掌說:世尊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而說此神咒是因為有以下十個原因:
一、為諸眾生得安樂故;
二、為諸眾生除一切病故;
四、為諸眾生得富饒故;
五、為諸眾生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
六、為諸眾生離障難故;
七、為諸眾生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
八、為諸眾生成就一切諸善根故;
九、為諸眾生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十、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四、觀音誓願
立誓和發願,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總誓願為四弘誓願,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共通的誓願;別誓是諸佛菩薩亦各自有特別的願,比如普賢有十大願,藥師佛有十二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觀世音菩薩有十大宏願。
此時觀世音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我想起已經過去的無量億劫前,有一位佛出現於世,這位佛的名字叫千光王靜住如來。那位世尊因為憐憫我以及為一切眾生的緣故,對我說了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佛用金色的手臂摩著我的頭頂說:你應該受持這個心咒,為了將來五濁惡世的一切眾生,作大利益。接著觀世音菩薩說他在那個時候,才是初地的果位,一聽見《大悲咒》就立即超越到第八地。就是從菩薩乘十地中的歡喜地,超過了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到了八地果位上。我在當時因為心裡非常歡喜的緣故,立即發誓說:假如我在未來的時候要是可以對一切眾生有利益,使一切眾生得安樂的話,我希望用著《大悲咒》的力量,讓我即刻在我身上,生出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千手千眼全都具足。我發了願後,立刻我的身上就有千手千眼同時具足,十方世界的大地,發生了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涌、起。其中震、吼、擊是屬於聲,動、涌、起是屬於形),十方諸佛世界同時都放大光明,光明照觸在我的身上,照耀著所有的十方無邊世界。從那時到現在,我常常誦持《大悲咒》,沒有一天丟掉、忘記過。因為我念《大悲咒》的緣故,我所出生的地方,常常是生在佛前,蓮花中化生。
如果有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童男、童女,凡是要誦持《大悲咒》的人,對一切眾生,應該生起大慈悲心,先應當跟從我觀世音菩薩發十大願,發願之後,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同時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盤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這段願文看似簡單,但其義深遠,具足不可思議的力量。
關於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在《梁皇寶懺》中有提到,而結集《梁皇寶懺》的志公禪師,傳說是十一面觀音的化身「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在其它經典中,還沒有找到有記載著十二大願的,但是觀世音菩薩十大願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及《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都有記載。關於十二大願,有人認為這是過去印製時出錯,現在版的觀音菩薩十二大願:1、廣發弘誓願;2、常居南海願;3、尋聲救苦願;4、能除危險願;5、甘露灑心愿;6、常行平等願;7、誓滅三塗願;8、枷鎖解脫願;9、度盡眾生願;10、接引西方願;11、彌陀受記願,12、果修十二願。此十二願雖好,但無經典可依,因此修學大悲法門還須依經如法。
五、神咒內容
觀世音菩薩在說完十大誓願之後,站在佛前,合起掌來對一切眾生生出大慈大悲的心,歡喜地開顏微笑著說了這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神妙章句。(大悲神咒內容略)關於大悲咒,經中提到三個問題:
一、大悲咒的原文是梵語。歷代佛教譯者,同遵四例五不翻,所謂四例是:(一)、音字俱翻,如諸經文;(二)、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經本;(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四)、翻字不翻音,如諸咒語。五不翻是:(一)秘密故,如諸神咒;(二)多含故,如薄伽梵具六義,阿羅漢具三義等;(三)本土無故,如閻浮樹,惡叉聚等;(四)順古故,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尊重故,如般若;大悲咒在四例中是「翻音不翻字」,在五不翻中屬「秘密故不翻」。對於咒為什麼不翻,綜合各家的說法,共有八個理由:(一)、咒為諸佛密語,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凡情豈能了解,縱然譯華語,亦不知其含義。如古國王,索先陀婆一語,具水,鹽,器,馬四實,唯智臣知之。佛密語亦然,一語具眾德,能滅罪生福,唯佛及大菩薩能知;(二)、咒詮諸佛心印,一切神咒,莫不詮佛心印,如王寶璽,大臣見之,悉皆敬禮;咒能出生聖果,人天三乘,見持咒者,無不恭敬;(三)、咒能總持一切法,咒以少字攝多義,受持讀誦者,能遮惡滅罪,降魔消障,斷惑入理;(四)、咒為諸佛菩薩聖號,及諸鬼神王名,能持咒者,即持諸佛菩薩聖號,及呼諸鬼神王帥之名,天龍八部聞之,悉皆恭敬;(五)、咒具慈悲威德神力,持咒者當獲諸聖,慈悲攝受,威德加被,罪滅福生,速登聖位;(六)、咒為密語遮惡,一心持咒,內障不起,外患不侵,當除魔業,如昔有窮人,遠奔他國,訛稱王子,國王以公主妻之,食時每多瞋難,公主欲知其故,往訪彼國商人,商人知彼詐稱王子,但有關國體,未便直說,遂以其國語,作偈授公主,當王子瞋時,即含笑念偈「無親往他國,欺誑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並要公主但學音,勿解義,後詐王子聞之,恐彼事露,從此不敢再瞋,神咒之功亦然,持之自可降伏魔怨,滅惡生善;(七)、咒為諸佛因中咒願,佛因中修菩薩道時,無不咒願眾生,離苦得樂,如世人尚可咒願吉凶,隨願成就,況諸佛因中慈悲誠實之誓願,故眾生持之,必滿所願;(八)、咒為諸佛之密令,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若不相應,即執法治罪,眾生持咒,如持佛密令,諸天鬼神,知是佛子,不敢為難。諸佛設教,若顯若密,皆隨機宜,顯如處方,密如授葯,目的是一,功效無二。
二、大悲咒是本經的主要部份,內容共有八十四句。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
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裡面的一段原話「一切修持法門,以心為主,音聲是其次的,千百年來中國人念『阿(wō)彌陀佛』並沒有發生什麼不良的後果或作用,也沒有因此而打了折扣的記錄。大悲咒也是一樣,今天的西藏人、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和漢人都持大悲咒,發音彼此各異,可是也能收有相同的效應。」佛、菩薩聖號其實就是咒語,就是無上咒,近代念「阿(ā)彌陀佛」往生的大德居士比比皆是,又何必執著於念「阿(ē)彌陀佛」的氣流振動較為合理的論斷呢!弘一大師在相關著作中也曾提及「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皆可。」更有人說:目前沒有人保證他所做的「梵音還原」咒本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也沒人可以自傲地說他的「梵文發音」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所以一切都只能提供您修法時,念咒時「參考」而已。在佛教傳記里,講述一位老婦誠心,專註修持六字大明咒,由於某些原因錯把「吽」音念誦成「牛」音,就是這樣也把住宅處修得紅光祥瑞……。傳記忠告後人,因老婦人對大明咒的真信與誠敬,雖然有一個字發錯了音,也能得此紅光祥瑞之功德。由此可知,對於咒的修持即使是沒有傳授或灌頂,但只要真信與誠敬精進,如法地修持,就會有功德。
三、說完大悲咒後的效果: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與會大眾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髮菩提心,能真心修持大悲咒,必得成就。
六、神咒相貌
觀世音菩薩說完大悲咒後,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
觀世音菩薩對大梵天王說大悲神咒的形貌有十種特性:
一、大慈悲心;
二、平等心;
三、無為心;
四、無染著心;
五、空觀心;
六、恭敬心;
七、卑下心;
八、無雜亂心;
九、無見取心;
十、是無上菩提心。
用十心來表大悲神咒圓滿,這十種心就是大悲咒的相貌,所以觀世音菩薩交代大梵天王說「汝當依次而修行之」。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認識大悲咒,就必須了解這十種心,而修持大悲咒的人,想要得成就也必須具足這十種心來修持,否則,修持再精進,功德雖有,但是效應不大。
誦大悲咒的時候,有的人就常常有一個想求感應,想求神通,想求些什麼的心,你有這個心本身就是躁妄的,是頭上安頭,是感應不上的。大悲咒是從觀世音菩薩大悲心裏面流現出來的陀羅尼,它是實相的音聲,是從清凈、慈悲、智慧心裏面流現出來的。既然大悲咒是這樣的一種特點,我們能用躁妄的心,有求的心,生滅的心,污染的心跟它感應上嗎?所以先不要求感應,先要通過持念大悲咒來降服自己躁妄的、散亂的、污染的、瞋恨的人我是非的心,伏住煩惱。當這個咒就是我們的心,就是佛菩薩所證的果覺之體,全咒即心,全心即咒,心咒一如,這個時候才有感應的現象。但這個感應不是你去求的,它是法爾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它往往是在你無求無得的時候才是真得的。
七、神咒修法
世間任何事如果方法得當,就會事半功倍,方法不當就難以成就。修持大悲咒也一樣,從《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可以明白觀世音菩薩為了利益眾生,以無盡的大慈悲心說了這殊勝的神咒,並且還告訴了大悲咒的修法。綜合起來有這麼幾點:
一、態度: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二、場地:住於凈室,澡浴清凈,著凈衣服;懸幡,燃燈,備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修持。
三、皈敬:至心歸敬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千光王靜住如來,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四、發願:觀世音菩薩十大願(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願我速乘般若船……。)
五、持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每天至少五遍以上,不能間斷,不可日多日少。
六、迴向:用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恭敬心,大菩提心迴向,願一切眾生離諸苦,願一切眾生一切樂;願一切眾生善法成就,願一切眾生早成佛道。因為大悲咒的力量史上有大悲索、大悲水、大悲沙、大悲油、大悲蜜,大悲灰。
此外, 根據經典所說還需結界:(1)取刀咒二十一遍劃地為界;(2)或取凈水咒二十一遍,散著四方為界;(3)或取白芥子咒二十一遍,擲著四方為界,或以想到處為界;(4)或取凈灰咒二十一遍為界;(5)或咒五色線二十一遍,圍繞四邊為界。
八、護法加被
護法是梵語Dharmapala的意譯。護法有二:一是佛陀弟子(內護與外護)對覺世濟人的正法,必須得大力護持;二是護法神(鬼神與菩薩化身)①護法鬼神:夜叉、羅剎大力鬼、有財鬼,念大悲咒結界的時候實際上就命令他們保護好這個地方;②化身護法:如寺院中四大天王、二十諸天、韋馱伽藍等,都是護法神。
修持大悲咒的護法多得難以一一介紹,觀世音菩薩親自護佑,並且還說:我時當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從是以往所是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與籍亦能通達;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也;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已命。
此外,經中除羅列了二十八部的護法神王外,還有諸善神及神龍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屬以及大力夜叉以及密跡金剛士,烏芻君荼鴦俱屍,八部力士賞迦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摩醯那羅延,金剛羅陀迦毗羅,常當擁護受持者;婆馺娑樓羅,滿善車缽真陀羅,常當擁護受持者;薩遮摩和羅,鳩闌單吒半隻羅,常當擁護受持者;畢婆伽羅王,應德毗多薩和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梵摩三缽羅,五部凈居炎摩羅,常當擁護受持者;釋王三十三,大辯功德婆怛那常當擁護受持者;提頭賴吒王,神母女等大力眾,常當擁護受持者;毗樓勒叉王,毗樓博叉毗沙門,常當擁護受持者;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眾,常當擁護受持者;摩尼跋陀羅,散支大將弗羅婆,常當擁護受持者;難陀跋難陀,婆伽羅龍伊缽羅,常當擁護受持者;修羅乾闥婆,迦樓緊那摩睺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水火雷電神,鳩盤荼王毗舍闍,常當擁護受持者。
九、神咒利益
持大悲咒利益無盡具十種大功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能治八萬四千種疾病等。十種功能是:
(1)能得安樂;
(2)除一切病;
(3)延年益壽;
(4)常得富饒;
(5)滅一切惡業重罪;
(6)永離障難;
(7)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
(8)遠離一切諸怖畏;
(9)成就一切諸善根;
(10)臨命終時任何佛土隨願得生。
得十五種善生:
(1)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2)常生善國;
(3)常值好時;
(4)常逢善友;
(5)身根常得具足;
(6)道心純熟;
(7)不犯凈戒;
(8)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9)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10)恆得他人恭敬護持;
(l1)所有財寶無他劫奪;
(12)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13)龍天善神恆常護衛;
(14)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15)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不受十五種惡死:
(1)不為飢餓困苦死;
(2)不為枷系杖擊死;
(3)不為冤家仇對死;
(4)不為軍陣相殺死;
(5)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
(6)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
(7)不為水火焚漂死;
(8)不為毒藥所中死;
(10)不為狂亂失念死;
(11)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
(12)不為惡人魔魅死;
(13)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
(14)不為惡病纏身死;
(15)不為非分自害死。
大悲神咒還能消災解厄,治八萬四千中疾病,經中特別列了三十三種,比如:若家內遇大惡病,百怪競起,鬼神邪魔耗亂其家,惡人橫造口舌以相謀害,室家大小內外不和者當向千眼大悲像前,設其壇場,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如上惡事悉皆消滅,永得安穩。若為惡蛇蠍所螫者,取乾薑末咒一七遍著瘡中,立即除差。
大悲心陀羅尼經四十手印用途:
1、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
2、若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修絹索法;
3、若為腹中諸病,當修寶缽法。
「誦此陀羅尼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誦經坐禪,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惱亂,誦此咒一遍,諸鬼魔悉皆被縛。」
十、神咒功德
修持大悲咒功德不可思議,具足十二種寶藏,擁有十五種功德。經中說:誦此陀羅尼者,當知是人:
(1)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愛惜故;
(2)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
(3)是慈悲藏,恆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4)是妙法藏,普攝一切陀羅尼門故;
(5)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
(6)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
(7)是無畏藏,龍天善神護持故;
(8)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9)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
(10)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
(11)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醫療眾生病故;
(12)是神通藏,游諸佛土得自在故。
此外,還有十五種功德:
1、開大智慧:誦持大悲咒者,從是以往所有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
2、除一切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
3、鬼神恭敬: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
4、護法隨身: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觀世音菩薩)當敕一切常隨衛護不離其側;
5、遠離災難:其人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衛,辟除災障;
6、示其正道:若在深山迷失道路,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
7、物品豐足: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
8、善願成就:修行六度未滿足者,速令滿足,未發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若聲聞人未證果者,速令證故;
9、眾生獲利:三千大千世界,幽隱暗處三塗眾生,聞大悲神咒皆得離苦;
10、究竟成佛:若諸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到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11、品位高增: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
12、有求必應: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凈持齋戒,論此陀羅尼,必果所願;
13、蓮花化生: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著其身,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凈士,蓮花化生;
14、滅除罪障:此人若行道路,大風時來,吹此人身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重罪惡業並皆消滅;
15、敬重如佛: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一切天、魔、外道、天龍、鬼神聞者,皆是清凈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1]二十五有︰(1)地獄有,(2)畜生有,(3)餓鬼有,(4)阿修羅有,(5)弗婆提有,(6)瞿耶尼有,(7)郁單越有,(8)閻浮提有,(9)四天處有,(10)三十三天處有,(11)炎摩天有,(12)兜率天有,(13)化樂天有,(14)他化自在天有,(15)初禪有,(16)大梵天有,(17)二禪有,(18)三禪有,(19)四禪有,(20)無想有,(21)凈居阿那含有,(22)空處有,(23)識處有,(24)不用處有,(25)非想非非想處有。
推薦閱讀:
※女性必讀書——《簡愛》(轉載))
※【轉載】寫給七十歲時的自己。。。【精美圖文/感悟人生】
※做男人好難(轉載)
※[轉載]紫微精粹(一)正允的斗數觀念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