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

蘇聯解體是20世紀國際上重要的事件,對國際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蘇聯這個當時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突然解體的原因也成為了中西方學者的主要課題。大多數學者認為蘇聯的解體是國際、國內、個人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蘇聯的集體的主要原因在於蘇聯國內的眾多不穩定因素所致。本文試圖通過分析1991年前蘇聯國內的眾多不穩定因素來解釋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

戈爾巴喬夫

經濟因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相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後,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最根本原因。」而蘇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結構和戰略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首先,從經濟體制上看,蘇聯的經濟體制是基於產品經濟觀、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指令計劃經濟。其基本特點是:

(1)企業與國家關係行政化。企業是國家行政隸屬下的一個生產單位,經濟上沒有任何獨立性,經營成果最終由國家包干負責;

(2)經濟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計劃是管理國民經濟的唯一手段,而指令又是推行計劃的唯一手段;

(3)經濟關係和經濟聯繫的實物性。排斥商品貨幣關係,認為商品、貨幣、市場、貿易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殘餘,它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雖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實質和內涵,只保留其外殼。這在戰爭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還是相當有效的,但是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上述驅動機制的作用不斷衰退,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的生產力,嚴重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經濟體制運轉失靈。

其次,從經濟結構上看,蘇聯的經濟結構是超重型和消耗型經濟,其基本特徵是:在工農業之間的關係上以工業為主導;在輕重工業之間的關係上以重工業優先;在速度與效益的關係上速度第一:在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上生產第一,消費服從生產。重工輕農,片面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結構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

最後,從經濟戰略上看,蘇聯的經濟戰略是粗放型和「數量趕超型」經濟,「速度第一」是蘇聯經濟發展的突出戰略方針,蘇聯長期以來經濟增長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來取得和維持的。粗放經濟增長的後果,一是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成本過高,單位產品的物質消耗量大大超過發達國家。這種戰略最終導致經濟發展成本增加,停滯不前。

在這種僵化的「蘇聯經濟模式」下,蘇聯的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國民經濟(農、輕、重)比例失調;

第二,貨幣發行失去控制。

第三,債台高築。

第四,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總之,僵化的蘇聯經濟體制導致了蘇聯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進而導致信仰危機、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並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因素,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現在:

(一)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包攬國家和社會事務,使黨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客觀上削弱了黨對國家和社會的總的政治領導。憲法明確規定的權力機關——蘇聯最高蘇維埃和各級地方蘇維埃實際上處於黨的直接干預下,有名無實,這樣,所謂蘇維埃民主或蘇聯社會主義民主,自然只能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也就談不上人民能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二)蘇共黨內形成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為個人專斷、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提供了可能。蘇聯官僚主義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度集權,一切權力集中於各級黨的機關,黨的機關的權力又集中於書記手中,層層集中,逐漸變成個人領導,從而為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使黨的機關和組織變為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

(三)人民在這種制度下,離權力越來越遠。人民群眾逐漸與蘇維埃、與國家政權相疏遠,而脫離人民群眾的國家政權無法體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優越性,也不會得到人民群眾衷心的支持和擁護,一旦遭遇風浪便難免發生震蕩,其履行國家權力的職能必然大受影響,也就失去了這個政權的合法依據,使國家失去了穩定的根基。

民族問題

民族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是蘇聯解體的又一重要原因。這些民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列寧之後,歷屆蘇聯領導人都缺乏科學的民族理論來指導民族問題的解決。他們信奉庸俗的國際主義,對民族問題的複雜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簡單地把民族矛盾等同於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把民族進程與社會進程看作是同步的,結果脫離了實際, 欲速則不達。

(2)錯誤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禍根。從斯大林時代開始,民族平等和友好原則就遭到了踐踏,大俄羅斯主義盛行, 強力推行一體化,強迫少數民族遷徙,不關心和尊重各個民族的價值,而注重怎樣消滅差異。結果傷害了一些民族的感情,種下了民族矛盾和衝突的禍根。而蘇共領導又長期視而不見或自欺欺人地粉飾太平,致使民族矛盾愈積愈多。最終民族問題在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推動下,以民族矛盾的形式爆發出來,最終致使統一的蘇維埃國家走向崩潰。

(3)蘇聯領導人由於理論上的貧乏和不成熟,導致他們長期沒有認識到國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聯邦制國家,承認各民族有權建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機構,各加盟共和國有權脫離蘇聯。實際上,蘇聯是一個單一制中央集權國家。但怎樣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國自願留在聯盟內,並保證他們行使自己的主權,蘇共領導是沒有從理論上和實踐中認真加以解決的。這無疑為聯盟的解體預留了一顆定時炸彈。

/P>

思想政策上的失敗

蘇聯的解體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導致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蘇共的失敗,而失敗的首先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共後期部分領導人縱容或直接鼓吹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結果導致黨內思想混亂,為敵對勢力和西方思想的滲透打開了大門。

首先,蘇共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黨在理論上背離了馬列主義,失去了正確理論的指導,失去了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造成黨內外思想混亂和社會政治動蕩。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上台開始,蘇共就失去了正確理論的指導。

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科技革命迅速興起,蘇共領導人卻視而不見,黨的理論沒有新的發展,理論工作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了,不能用以解決現實問題,出現反馬克思主義的傾向也難應對。

另一方面,赫魯曉夫提出的「全民國家」、「全民黨」,不符合蘇聯社會仍然存在階級的現實;講「三無世界」(沒有戰爭、沒有武器、沒有軍隊)完全是一廂情願,反而麻痹了黨和人民。有的俄共人士認為,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是一脈相承的。從赫魯曉夫開始,蘇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一直存在誤區,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也沒有搞清楚,一度認為已經進入了「發達的社會主義」,提出「15年建成共產主義」。到戈爾巴喬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鼓吹「民主化」、「公開性」,實際上是以野蠻的、強盜的方式破壞社會主義。雖然公開宣傳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但實際上制定了違背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實行錯誤的對外政策,加上黨的領導幹部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敗,人民群眾從不滿發展到懷疑馬克思主義和對黨不信任,而這種情緒又總是被敵對勢力所利用,造成了嚴重後果。

其次,蘇共放棄了對思想領域的控制,出讓了文化輿論陣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通過網際網路、CNN和好萊塢等思想宣傳工具不斷的向蘇聯選出自由、民主的觀念,最終導致蘇聯民眾觀念的變化,為後來蘇聯的解體而轉向資本主義打好了思想的基礎。同時,在對內宣傳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失誤。

其向人民簡單地宣傳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人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傳的不一樣,反而對蘇共的宣傳產生了懷疑,為人們接受西方的思想買下了禍根。更為重要的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前一段時期里,雅科夫列夫控制新聞機構和傳媒,公開迎合西方敵對勢力的需要,大肆散布各種誹謗蘇共和蘇聯的輿論,宣揚西方的價值觀,鼓吹「全盤西化」,造謠誣衊、醜化領導人的言論隨處可見,卻不允許正面意見在報刊上發表,加劇了群眾的思想混亂,毀掉了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

蘇聯解體是國內和國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蘇聯的國內的諸多不穩定的因素是最終導致蘇聯迅速解體的根本原因。蘇聯政治體制的高度集中,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和滯後性,再加上民族問題處理的不當、思想意識政策上的失敗以及黨內高級領導幹部個人因素等國內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作者:馬可


推薦閱讀:

中國想造大飛機,俄羅斯不幫忙,烏克蘭會出手嗎?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蘇東劇變
關於蘇聯解體的15種學說
蘇聯解體時戈爾巴喬夫的辭職演說
蘇聯解體之時,日本為什麼不敢武裝奪取北方四島?

TAG:原因 | 蘇聯 | 蘇聯解體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