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剛:解讀,人與人最本質的區別
如果,我只問你人和人的區別,你肯定會說出很多。
比如身高、體重、相貌,或者性格、情商、智商。
但我要問的是最本質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基因,有人說是思想,那我們可以推理一下。
相同DNA的雙胞胎,長大之後外貌可以一模一樣,但性格可能會差很多,而性格是後天逐漸養成的。
那影響性格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呢?
不可否認,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即使在相同環境下,性格也不會完全一樣。
有句話叫「智商是硬傷」,但在平時生活中,這種差別真的沒那麼大。排除背景因素,一個智商低的人可能比智商高的人更成功,這種例子也很常見。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考慮:
兩個人在相同的環境中,接受相同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最終都要經過大腦的加工,然後反饋到行為上。
信息每一次的處理,都是一次判斷,即使兩人判斷有相同的時候,但信息的處理和反饋頻率實在是太高了。
所以每次判斷造成的微小偏差,隨著時間的積累,也會造成了非常大的差別。
這樣,我們就總結出了一個核心點:對信息的反饋。
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一些,那就是一個人的反省力。
反省力是什麼?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指對自身已往心理活動的回憶。
我把它換成一個好理解的,就是:一個人每幹了一件事之後,會不會及時總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都會犯錯,但難得的是對待錯誤的態度。
孔子的《論語》中早就提到過,要「吾日三省吾身」。
我們可以將它改為:遇事三問。
1、我哪個地方做的不好?
2、為什麼會不好?
3、下次如何改進?
其實這時候,我們已經總結的很簡單了,那就是要多向自己提問!
有的時候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所以平時我們要盡量多提問、深挖掘。
提問看起來不難,好像人人都會,但難的是養成隨時提問的習慣,還有提問的水平。
推薦閱讀:
※存在先於本質介紹
※舊上海老大杜月笙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的本質
※深層探索意識的本質,「我思故我在」並不僅僅屬於哲學領域!
※第二十五章 一體的本質
※霧裡看花,悟家教本質,撥雲見日,踐身教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