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概述
元代是蒙古貴族掌握國家權力的時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後,先後滅掉了西遼、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權,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公元1279年滅掉南宋,統一全國。因元代文學上承金代,故講元代文學一般以元滅金的1234年為起點,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結束,時間跨度共一百三十餘年。 一、元代社會特點 (一)、疆域遼闊,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二)、蒙古人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實行民族歧視政策。 (三)、一度廢除科舉,使儒生失去仕進機會,有的淪為書會才人,與藝人相倚為生。 (四)、各種教派之發展。傳統的儒家和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得到了發展。程朱理學首次成為官學。 (五)、城市經濟的畸形繁榮。 二、元代文學特點 是中古文學的第三期,敘事文學第一次佔據文壇的主導地位,作者與受者出現互動。詩歌創作承前與啟後;散文重視經世致用;小說與戲曲成就輝煌。 第一節元代敘事文學的興盛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政權。早在金代,征服了漢人的就女真人率先漢化,而忽必烈滅宋之後踏著女真人的足跡,接受了漢族文明。1271年,他以「元」為國號,取《易經》「乾元」之義,表明了他對漢族文明的推崇。忽必烈深知,要鞏固元朝的統治,必須用漢法以治漢人。為此,他任用許衡、姚樞等儒生,以寬容和尊禮的態度對待佛教、道教。結果,統治得以穩定。在漢族文化的熏陶下,蒙古統治者也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習氣,提高了文化素質。 元代文學就是在這樣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風貌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繼唐詩,宋詞的時代輝煌後,元曲則最能表現元代時代精神。元有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兩個組成部分,作為敘事文學來講,元雜劇為其要,另話本這種敘事文學,與元雜劇並稱為姐妹藝術迅速地繁盛起來。
概論 一、元代敘事文學的發展繁盛。 所謂文學的發展,應是指在原有文學基礎上的突破與創新,元代敘事文學的兩個主要種類,元曲和話本小說,都是前代戲曲,說話的延續和發展,比之前代都有創新和突破。 元雜劇就是在原有戲曲基礎上的突破、創新與發展。我國的戲劇,其起源、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先秦歌舞,漢魏百戲,唐參軍戲,發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諸宮調錶演要素日臻完善。發展到金末元初,戲曲在唐代變文,說唱諸宮調等敘事體裁的浸潤和啟示下,找到了適合於表演故事的載體,並與舞蹈,說唱,伎藝,諢等表演要素結為一體,發展成戲劇,作一門獨立的藝術,脫穎而出。由於宋金對峙,南北阻隔,便出現了雜劇和南戲兩種類型,它們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別在南方和北方臻於成熟。當時,許多文人積极參与劇本創作,使這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成為文壇的耀眼的奇葩。 在宋代,說話分為四家,即小說,說經,講史,合生。其中「說經講演佛禪道理;「合生」屬即興性的滑稽伎藝;小說講述脂粉靈怪、傳奇公案故事;講史講述前代歷史,興廢爭戰,後兩者均屬有情節有人物的敘事文學。《都城紀勝》說:「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可見話本的作者和藝人,已能運用虛構,提煉等技巧,把複雜的歷史畫龍點睛地加以敘述。 所謂文學的「繁盛」,主要是指學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而言的,一是質量高,二是數量多。元代的雜劇和話本完全代表了這兩個特點,從而體現了它的繁盛面貌。 元代創作劇本的數量。據統計,現存劇本名目,雜劇有五百三十多種,南戲有二百一十多種,可惜大部分均已散失。至於當時投身於劇本創作的作家,現在已無法準確統計。僅據《錄鬼簿》和《續錄鬼簿》所載,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無聞者不及錄」,估計還有許多遺漏。劇作家們有很高的創作熱情,有人專門為伶工寫作演出的底本,有人「躬踐排場」參加演出,一些名色才人還在大都組成「玉京書會」、相互切磋。許多劇作家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像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人,既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擅長戲曲的寫作。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駕馭了世俗喜聞樂見的敘事體裁,便腕挾風雷,筆底生花,寫下了不朽的篇章,為文壇揭開了新的一頁。當時,劇作家們適應觀眾的需要,或擅文采,或重本色,爭妍鬥豔,使劇壇呈現出繁榮的局面。 元代「說話」盛行,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話本,以講史為多。像〈全相平話五種》,《新編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薛仁貴徵遼事略》等。當然,和明清兩代的小說相比,宋元話本還顯粗糙,但作者已注意到情節安排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寫。 至於元代一些文言小說,像《嬌紅紀》,描寫嬌娘和申純的愛情悲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熱切追求,深刻細膩,其成就也不可忽視。 二、元代敘事文學繁盛的原因 1、元代政治對敘事文學繁盛的影響 在政治上,元朝統治者始終奉行民族壓迫政策,政府中軍政大權,由蒙古人獨攬。元朝的法律還規定:「諸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知有違犯之人,嚴行斷罪。」《元史·刑法志四》終元之世,民族對立的情緒未見緩和,加上吏治腐敗,階級壓迫深重,因此,社會一直激烈動蕩。元雜劇有不少作品寫了貪官污吏,權豪勢要對人民的壓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憤激昂揚的情緒,這正是在火與血交並的時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 2、經濟發展對敘事文學繁盛的推動 城市經濟的繁榮是元代說話藝術和戲曲藝術繁盛的必要條件。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出現了一些專供市民娛樂的勾欄、瓦肆,給說書、雜耍等演員提供了演出場所。元代商業經濟在宋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側重於表現作者個人意趣胸襟的詩詞,已不適合市民的需要。為了滿足市民群眾,特別是戲曲藝術,在勾欄瓦肆中迅速發展起來,演述故事的說話、說唱便得到進一步的繁榮。特別是戲曲藝術,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節再現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觀賞。元代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推動了敘事文學的發展 3、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因素 元代的最高統治者懂得漢族文化的優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證民族特權的重要性。忽必烈制定的綱領是:「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元史·世祖本紀》)他要求繼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採取中原王朝的儀文制度,力圖把兩者融合起來。 近人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載:元軍兵鋒西指,西域歸附,驛路暢通,方便了商賈往來,回回紛來沓至。據至元初年統計,在中都路的回回人數,近三千戶之多。民族雜處,加深了彼此的友誼和交流,對促進社會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野蠻的征服者自己總是被他們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漢族文化熏陶,還擅長以漢語進行文學創作。諸如貫雲石(回紇人)薩都刺(回族人)擅長詩詞散曲。楊景賢(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擅長戲曲創作,其中李直夫所著雜劇,有《虎頭牌》等11種。這一批來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筆端流露出各式各樣的風情格調。各民族文化交流,也給漢族文化在固有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如元雜劇中常提到「燒埋」,這說明一向習慣土葬的漢族人襲用了蒙族火葬的風尚『《西廂記》提到「赤騰騰點著襖廟火」,《爭報恩》和《倩女離魂》,也有「我今夜著他個火燒襖廟」,「則待教襖廟火刮刮匝匝烈焰生」的說法,可見從波斯傳入的拜火教已深入到民間生活中,成為元雜劇新的內容成份。雜劇本來就是多種文學樣式交融的產物,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元雜劇題材內容的交融,從這種特定的意義來說,元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敘事文學的繁盛。 4、敘事文學的繁盛與元代思想相對自由有關 著名戲曲評論家王國維先生曾說過「科舉中斷,雜劇大興」。科舉「中斷」不僅是元雜劇繁盛的原因,也是說話藝術繁盛的原因。 科舉是左右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科舉的關係,詩文一直奉為文學正統,蒙族入主中原時科舉曾一度被廢除,直至延祐,才重新恢復,這期間,敘事文學如巨石重壓下的樹苗,迅猛地成長起來,成為繁盛的態勢,而成為參天大樹。 5、敘事文學的繁盛是其自身發展的結果 元雜劇之前有金之諸官周和宋院本以及唐之參軍戲等,這些文學樣式恰到元代社會特殊條件下融合起來,發展成為元雜劇,話本亦然,這是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性所致。 6、元代統治者的喜愛和重視 元代統治者喜愛敘事文學雜劇和說話這兩種文學,甚至在戰爭中也帶著戲班子。前面是炮火連天的戰場,後面設置戲劇舞台,戰鬥一結束,演出就開始,且不要說「說話」了。元統治者對敘事文學的喜愛,促進了它們的發展。 7、受北方音樂的刺激 在文藝創作方面,雜劇作家們更是大量吸取少數民族的樂曲,像[唐歹合]、[拙音速]、[風流體]、[阿忽合]等曲牌,已為漢族群眾喜聞樂見。徐渭說:「北曲蓋遼金北鄙雜度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南詞敘錄》)北曲包括蒙族女真族人的樂曲。它們流入中原,為民間接受,也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胸襟。 第二節元代的抒情文學 元代的抒情文學包括兩種主要文學樣式,一是散曲,二是傳統詩詞。元代散曲是一種新的詩歌種類,可以說就是元人的流行歌曲。元代的傳統詩詞具有兼融唐,宋的特點。並具有上承唐宋開啟明清的作用。 一、元代的散曲 散曲是詩歌發展到元代形成的一種新的種類,就形式而言,可分為套數(也稱大令),小令和帶過曲三種。套數是相對小令而言的成套的散曲,且有內容有尾聲;小令,是獨立的支曲,帶過曲是介於套數(大令)和小令之間的兩參支曲子。, 散曲的表現方式特點為雅俗交融,既有傳統詩詞的雅緻,又有民間曲詞表現的俗情;在語言方面既有一定的格律,又可以增加襯字(即格律以外適合演唱的字);既有近乎傳統詩詞和賦體的鋪陳敘述的表現方式,又有口語化,俚俗化的特點。 散曲就風格而言,可分為本色派和文采派兩種類型,一為本色豪放,一為斑斕婉麗;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兼融狀態。 2、元代詩歌 元詩之前有唐詩和宋詩兩座高峰,唐詩的自然真情為世人所推崇,宋詩以議論論詩,另闢蹊徑,元詩在唐宋詩面前采英擷寶,兼融唐,宋詩之優長,具有情理交融的特點;元代詩歌的創新,還在於回溯源頭,追尋詩三百的自然而然的表現方式,元末詩歌受散曲和古代歌謠的影響,具有雅俗交融的特點,楊維楨的樂府詩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元代詩人理學家居多,受理學的影響,元詩無論在題材內容,還是表現方式還具情理相融的特點,很少艷體詩出現。 此外,就題材來講,元詩多故國之痛,家園之念,其哀傷的情感一直延續到元末。元代繪畫發達,受繪畫影響,題畫詩多,受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表現為逸詩多酬唱詩多的特點。 很多詩人,大雅之堂去作詩,構欄瓦肆,去賦散曲,因而艷情詩少,為表現胸中塊壘,懷古詩多,詠史詩少。更有一種傳統詩詞與古代歌謠交融的新體樂府出現。如上所述,元末楊維楨的「鐵崖體」為其中代表。 元詩的這些特點表現了元代的時代精神,唐詩偏情,宋詩重於理;元詩則情理兼融。元詩的性靈表現影響了明詩,元詩的多元兼融的表現方式影響了清詩;元詩具有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中介作用。
推薦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發現與錯過的大師
※時代。
※大夏王侯這是一本好書嗎?
※程虹獲首屆呀諾達生態文學獎 獎金捐給學校圖書館
※我的網文推薦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