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類大腦的發展

【揭開心智的奧秘】六、人類大腦的發展(2010-10-07 22:15:06)標籤:美國李文斯敦仁波切大腦神經系統雜談分類:心智-科學-色相主講:羅伯.李文斯敦合作在進化上的重要性關於人類大腦的發展,我希望在兩方面加以闡明。第一方面是與進化過程中的一個了不起的時刻有關,是當人類大腦發生了巨大的,幾乎是爆炸性的膨脹之時當我們成為一個以西方的思考方式看待這些事情的族類之時。第二方面是關於一個人的大腦,由胚胎直至幼童期間令人驚異的發展。胎兒在子宮中的時候,大腦是他最大、生長最快的器官,它成為安全生產的最大障礙。誕生以後,大腦在六個月之間體積加倍,滿四歲時又加倍。這些進化與發展過程,構成我們最偉大的人類遺產。它們可能是地球生物史上最不尋常的現象。很容易理解的是,一個較大的腦,可以有較多的神經元與較多的機會去做決定,思考事情更完善,有更大的念心,可以對於信仰、互信、合作與利他主義,以及對於佔地盤、猜疑、競爭與好鬥性,提供演化選擇的有利條件。我認為西方對於進化的詮釋有所偏差太誇大了競爭與好鬥性的益處。進化與發展的證據清楚地顯示:多數有機體無關其構造的複雜程度,甚至單細胞的生物亦然如不參加與其他生物的合作行為,不但無法繁盛,甚至根本不能生存。我們涉嫌低估了合作對進化發展的貢獻,而誇大了爭鬥所扮演的色。也許是因為爭鬥更戲劇化也更容易記住的關係。嘉瓦仁波切:這與馬克斯的鬥爭思想有關嗎?羅伯.李文斯敦:是,是,我會談到這個。法美文化史學家傑克.巴正JacquesBarzun寫的一本書中說,西方絕大多數人的態度,都因為對於達爾文、馬克斯與弗洛伊德三人著作的錯誤解釋與強調,而遭到扭曲。也有許多其他社會評論家說過同樣的話。巴正認為我們過分誇大引用了達爾文競爭與衝突的理論。達爾文本人並沒有使用「適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test」一詞,那是赫伯特.史賓塞HerbertSpencer說的,而他並不是一位科學家。達爾文反而曾不斷表示族類之間獨立與合作比競爭與掠奪還重要。過分強調史賓塞式之思想導至普的假設:將族類間之競爭、衝突、征服視為進化淘汰的決定性法則。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關於「互助」,進化告訴了我們些什麼,以及認清強調競爭會如何誤導我們的假設,將對我們有很大的助益。這裡有一個我自己很喜歡的例子:有一種在高山草地上常見的藍色野花,叫做羽扁豆lupine的,它們多半長在很少或沒有別種花的山坡上。懷著不自覺的偏見,早期的植物學家認為這種花之所以總是單獨存在,是因為它們似「孤狼lonewolf」的習性它們因此而得名,lupine意思是「似狼的」。它們被認為是,偷走了所有養料,致使其他植物無法生存。而後來卻發現,是因為羽扁豆演化出的一種優點它可以在礦物質貧乏的區域存活。而且羽扁豆在死掉之後,會留下少許濃縮的礦物質,因此方使其他植物也有可能在那裡生長。說羽扁豆有孤狼的習性這種誹謗,正巧符合最近對於狼的新認識。原來狼在他們的環境中是更為互助合作而非好鬥的。這項「雙誹謗」來自對於動、植物界互助與爭鬥的不當偏見。由高等人猿到早期的人,大腦的大小增加了一倍,增加得很快、很突然。要能做到這一點,嬰兒必須很早出生,與其他大人猿相比,算是早產。嬰兒早產,而出生之後大腦繼續生長,如此母親的產道就不需巨大的改變以供大腦在產前的發展。大腦在產後長時間的成長需要漫長的童年,這表示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有較長時期的互相依賴。大腦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快速生長,方能長到夠大,這表示父母與孩子間有時間與機會互相溝通,因而促使語言與文化得以發展。演化中的衝突與競爭又如何呢?由於在漫長的童年期,語言與文化的培養,使孩子能夠適應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社交環境。在此期間,父母可以控制如何教導他關於同情、衝突、互助,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卻不傷害到其他人或動物,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而我們尚未充分加以利用。這就是為什麼我滿心歡喜地來此與諸位相會因為我認為我們可以針對化解衝突和避免痛璚與傷害方面,來討論嬰兒大腦的可教育性與適應性。關於進化,我只想講這麼多,而將進化的故事留待明天介紹。受精作用神經系統是為行動而設的,而此行動系統早在出生之前就開始作用了。神經系統的行動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其目的在獲得內在的滿足。一個人最高尚的行為如同一位菩薩的行為(注11)我相信也是為求內在的滿足。普通的生活與神聖的生活之間的差異,很可能就在於在嬰兒與孩童期,這內在的滿足是否被加強正如其他處世的品性與技能之培養一樣。一般來說,獲取內在滿足的行動,經由進化選擇之塑造與組織,已經成為以保障物種的幸福與生存為目標。我們可以將這種有目標的行動一直追溯到受精之前。當精子在母體陰道內向上遊動,而巨大的卵子(約單一精子細胞的一千倍大小)破卵囊而出,自輸卵管出口飄落的時候卵子相對來說相當大,因為它必須滋養胚胎一段時間,直到胎盤形成那時有無數精子,每一個都奮力爭著要進入卵子。最後終於有一個得以靠近並進入卵子。精子的頭部包函所有受精作用所需之物。眾生殖細胞卵子與精子分別來自母與父的卵巢與睾丸,各包函二十三個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函有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父與母各貢獻二十三個染色體,而在受精卵中合成四十六個配成二十三對的染色體。我們現在來算一下,每一新個體有多少種基因的可能組合。父與母的每一個性細胞及非性細胞均具有四十六個染色體,直到最後分裂時產生生殖細胞。每一生殖細胞得到父或母之性細胞中染色體的半數。在最後的分裂中,每對染色體中的一個被分到一個細胞,而另一個分到另外一個細胞。因此這些組的二十三個染色體,被無規則地分類,產生出八百三十九萬2種不同的卵子與八百三十九萬種不同的精子。這表示雙親每一人的貢獻都有非常多種的可能變化。女性終其一生只能產生這許多染色體選擇中的四百種。而在男性的一生當中,這八百三十九萬種可能性中的每一種,他則會產生數十個。受精的過程是結合這兩種彩票成為一個後代。因此,孩子是父母雙方面所提供的七百零三億九千萬個可能性中的任意一項選擇。嘉瓦仁波切:在精子進入卵子之前,是否沒有生育的可能?而一旦精子進入了卵子,胚胎一定會生成或是仍有不確定的因素?李文斯敦:沒有精子的生育稱為單性生殖partheorgenesis。這在人類顯然不可能。一個女人若無精子的幫忙是無法生小孩的。不過對於青蛙,很容易即可能誘發單性生殖用針去戳青蛙的卵,或對之施以其他機械式的擾亂。卵子即使適當地碰到精子,也不保證會受精;甚至當精子成功地使卵子受精之後,也並不能確定胚胎及胎兒一定會成功地發育。每一繁殖的漫長與複雜的過程,都充滿問題與不確定性,即使在認為是正常的環境之下也是如此。嘉瓦仁波切:如果是這樣的話,是否需要有第三個助因才能真正促成胎兒的發育?李文斯敦:從西方科學觀點來看,需要有許多助因才能使胎兒真正生長。嘉瓦仁波切:精子包函許多細胞,還是像阿米巴一樣只函有一個細胞?李文斯敦:一次射精包函數百萬精子,但是單一精子,連頭帶尾只是一個獨立的細胞。所以精子連頭帶身加上尾是單細胞的。嘉瓦仁波切:譬如,眼睛的顏色、鼻子的形狀等等,這些統統是由染色體的遺傳法則決定嗎?李文斯敦:是的,一個人,如您所知的,是結合男、女各貢獻一半的染色體所創造出的成果。有些遺傳的特點是因女性的基因得來,其他的則得自男性。嘉瓦仁波切:如果胚胎得到適當的營養、照顧等等,那麼由自然的遺傳法則所決定的,會到何種層次的細節?李文斯敦:我敢說某些組織所需要的已經確切安排好了,而其他的可能有一些並未完全決定。像我們前面說的,一個受精的卵子,以至於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新個體,只不過是七百零三億九千萬個選擇當中的一個而已那可是個很大的數字!為什麼呢?七百億是美國負債額的二十倍!(笑聲)我想這數字一定大過自有人類以來,所有活到生育年齡並且成功地繁衍了後代的總人數。你當然可以環顧這間屋子,而很有信心地說這裡沒有重複的兩個人;你也可以看整個世界,而肯定說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相信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觀察。嘉瓦仁波切:一個畸形的胚胎,是因為精子的變形或缺陷而造成的嗎?或是在較後階段發生的不幸導致的?李文斯敦:那可能是因為精子的缺陷,或是卵子的缺陷,或是嬰兒自己發育過程的缺失;也可能是母親的子宮、胎盤,或是內分泌有問題。很多事情可以發生。我真地覺得每個嬰兒的出生都是一項奇蹟,因為實在有太多機會出錯了。懷孕期與幼年照顧之重要現在我想再多講一點人類大腦的發育。人類大腦在出生時的平均重量約為三百五十公克。六個月之後,嬰兒的大腦體積加倍。這就像在一個電腦上加了一大堆穝零件,並且將連線的數目增加一倍,結果並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相乘知覺的、表達的、操作的,與認知的能力之大幅度膨脹。而讓大腦在六個月內體積加倍的全部所需,只是慈愛的關懷與母親的奶水!等到滿三年,孩子的大腦又再加大一倍。從那以後,大腦只能再增大百分之幾而已,一直到二十歲停止生長。傑瑞米.海華:難道說如果孩子缺少關懷,他的大腦就不發育嗎?李文斯敦:是的,正是如此。這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給予新生兒「觸摸」,是支持生命所必需的。如果一個嬰兒沒有被觸摸、摟抱、輕輕地搖,並且對著他講話的話,他就活不下去。他會單單因為缺少觸摸與慈愛的關懷而患憂鬱症,並且可能生病死亡。如果母親自懷孕前三個月左右,以至懷孕期間、哺乳階段營養不良,她就無法傳遞經由胎盤或母乳足夠的營養,供給孩子身體與大腦組織的快速成長。母親的營養不良,會使孩子無法開發他遺傳的力使他在身體與大腦的成長上充分發揮。我認為應該放在我們心上的一項最重要的事實是:世界上所有的兒童當中,三分之二以上因為營養不良與疾病干擾了他們的生長、發育、遊戲與經驗,以致不能達到遺傳能原本可以讓他們到達的水準。或許你可以說百分之百的孩子都因某種疏失而未能將他們遺傳的力發揮盡致。因此父母幫助孩子進一步發展遺傳能力、遺傳優質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親子間最理想的互動機會。如果世界上某部分的兒童是被動、依賴與虛弱的,那是我們所有人的過錯。而世界史證明偉人與對世界有偉大貢獻者,可以出自於任何一種文化,他們唯須對這七百零三億九千萬分之一可以有偉大成就的機會善加利用,而為父母者則應竭盡所能,以確保其能得以發揮到極致。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它們幾乎已經具有全部的神經元超過九成那些神經元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可以和人活得一樣長久,而且不再生。出生後有好幾百萬,甚至一、二十億的神經細胞在第一年長出來,其後就不會有新神經細胞大量產生了。生命的第一年中所生的神經細胞非常有趣,因為它們是很小的神經元事實上,神經解剖學家起先以為它們是神經膠質細胞而不是神經元。這些小神經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它們發育成大腦,而且會受到大腦周遭之活動的影響,他們根據所發生的事情而與這裡或那裡連繫上。這些神經元並沒有預定的目標,它們依孩子所經驗到的事物來做各種連接。這表示孩子們是依照各自的經驗在建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大腦。那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而孩子們使之更加與不同。我曾說過,在最初的六個月中間,大腦的大小加倍,這加倍是因為單一細胞的增大、它們經歷的過程加多、它們所做的連繫增多、再加上經驗對這些連繫所產生的強化作用。所以有新細胞,也有許多老細胞,它們在塑造世界,為這孩子創造他的世界觀。這工作一直繼續下去,直到第四年時,大腦又增大一倍。根據這種發育情形可以判斷,由受孕到第四年是非常珍貴的階段。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學會任何語言。如果他接觸的文化有語言,他就會學那種語言。等到接近青春期時,學語言就比較困難了。若到那時還一種語言都未學過,就會非常困難。因為從那時起,學語言就需要以早先的語言為工具,而一個人往後學任何新語言,都是以原來已經會的語言為基礎。一個人兒時語言的形式表達方式、語調,以及其他已養成的特性,會一直伴隨他一生。除了語言的學習之外,他也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觀,一全面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包括社交的、身體的與生物的各方面。到了大約青春期的年紀,一個人就較難去適應一完全不同的新環境了,他會將原來的環境當做模式,做為進一步調整的參考。我現在試著將一個人大腦、心智與自我的總合在子宮中,在幼兒期,以及在青春期的風貌,做一簡要的描述。譬如新生兒,他開始從環境中區分出自己,區分出他和他的母親,區分出他是個由可動部分組成的身體等等。嬰兒在子宮中與初生時,都有非常高的新陳代謝率。這是與他大腦的工作量相配合的,顯示大腦在器官系統中已經以很高的速率在燃燒。對成人來說,大腦在新陳代謝方面的活動率,是其他組織在身體靜止狀態時活動率的十倍。也就是說,大腦與身體其他部分相較,燃燒十倍的氧氣,也產生十倍的二氧化碳。即使是運動量達到最大極限的運動員,也只能達到平均代謝率的十六倍,而且他們維持不了很久可能兩小時,像在馬拉松之類的比賽當中。這意思是說,大腦在人的一生中,無論醒時或睡時,不斷在跑馬拉松或半馬拉松它是個不停在忙的組織。現在有趣的事來了:一旦到青春期的年紀我們還不知道也不瞭解是什麼原因,這子宮期與兒童期的新陳代謝率,會是成人的兩倍,亦即靜止的成人身體代謝率的二十倍就降低到成人的速率了。因此,大約到青春期,大腦的活動率降到跑半馬拉松的水準,而我們不懂是怎麼回事。但是我認為由受精卵到達青春期這段路程中間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發生,需要我們更多加註意!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想見的是這樣的故事:精子由陰道經過子宮向上遊動至兩邊的輸卵管,而在其中的一邊正幸運地有一個卵子。當一個精子到達子宮的時候,卵子已經形成一個小球,以卵黃偏向內面將自己嵌入子宮壁,此時恰是接納精子的時機。所以,現在我們可以來談胚胎的發育了。意識在何時、何處進入胚胎在早期的階段,胎體conceptus由顯微鏡中看到的是一團外觀相似的微小細胞。起初它們是同時進行細胞分裂,看起來是逐漸擴大,並且在震動著的小球體。那震動是配合著同時發生的細胞分裂時的「痙攣」。在胚胎以及胎兒連續階段的發育依次展開時,分裂的細胞之特殊變異與分化,也依特定遺傳法則之指導一一建立起來。最初胎體看起來像個縮小的桑。然後這小球與卵黃囊相對的、朝外的那邊,開始向外擴充(卵黃囊是發育卵的殘留物,日後形成部分胎盤)。由於細胞分裂是倍數增加,此時正在分裂的細胞非常多,且已不再同步進行。當細胞的數目繼續增加時,他們形成一扁平的面,由它的深度可以看出,起初是兩層細胞層,後來則有三層。胚胎髮育的初期現在我要做兩個連續的示範,需要您幫忙。這是為了說明兩種基本的發育項目:早期的胚胎髮育與早期的大腦發育。首先我會說明胚胎整體的發育,然後我們再看神經系統如何組織起來以配合發育中的胚胎內部之行為。我請您像這樣伸出雙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現在我把我的右手放在您兩手中間(李文斯敦博士與嘉瓦仁波切將手放在一起)。現在我們的三支手重疊放在一起。我們將手這樣放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三層的系統,不是嗎?當胎兒開始發育的時候,它分化的第一徵象就預示出,它將在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器官間建立的關係。第一步包括三個顯微層的形成其中兩層是在第二周出現;在第三周的開始,當胎體將自己植入母親的子宮壁時,中間的一層也出現了。在第三周中間,胎體在子宮中安頓好它的家,我們就可以分辨出像您和我所示範的三夾層。這一層,您朝下的左手,叫做內胚層endoderm,它朝向卵黃囊,它會發育成為內臟器官:肺、腸、胰臟、肝、腎等等。我右手代表的中間這層,叫做中胚層mesoderm,與脊索、骨骼、肌肉以及心臟、血管等的形成有關。上面一層,外胚層ectoderm,您的右手,是要面對未來的外在世界的,它與下列各部分的產生有關:皮膚、毛髮、指甲、牙齒、頭蓋頂的薄骨,以及整個神經系統、脊髓與大腦,還有包括感覺器官之神經元成分在內的末梢神經(見圖14)。外胚層回應來自中胚層脊索的分子訊號,而形成原線primitivestreak,它縱長的走向,以及長條的哪一端,發展為大腦,皆是依照脊索的指示。脊索是所有脊椎動物所特有的,它是一細長有彈性的桿,定出胎兒的中線、腹背兩面,以及頭的方向。脊索說:「你的頭在這端,你在另一端!」更具體來說,是脊索自頭蓋骨基部形成脊椎體vertebralbodies與骨骼。它殘存在成人體內的是彈性墊,以及在脊椎體間的椎間盤。亞倫.華萊士(翻譯):我相信等一下會再談到這一點,不過嘉瓦仁波切閣下聯想到佛教醫學上的說法:那是說受孕的新生命的骨、髓與精液來自父方,是男性的成分;而血、肉與皮膚則是來自母方的女性成分。且看看這與西方的發育解剖學如何連接在一起,應是很有趣的問題。李文斯敦:在我們談到佛教的洞察力與西方神經科學的相關性時,我必須強調的是,西方科學的解釋,一般來說,多為描述性而非解釋性的,而且永遠不完整,也不確定。我們西方人認為自己進步得很快,尤其是最近。但是,在幾所大學講授許多門神經科學課程長達四十年之後,我確信在這期間,每一樣我仔細學過、仔細教過的東西都曾發生變化,而且多數是革命性的大轉變,甚至到晚近也如此。這種經驗使我覺得,有責任向我的學生們解釋,我教他們的東西中間百分之五十是錯誤的,至於是哪百分之五十,卻是要我的命我也無從知道!(笑聲)神經系統組織我要講的第二個項目,是關於神經系統如何組織以產生行為。我又需要您幫忙來做示範,請您把手像上次一樣伸出來好嗎?現在我放一支手在中間。我已經提過,整個神經系統都是來自外胚層。我們現在要示範這一生長層如何發展出大腦與脊髓。受脊索影響而生成的原線,很快就開始形成一髓溝neuralgroove。這溝的兩邊逐漸加厚,如同互相接近的兩道波浪一樣,終於這隆起的兩邊碰在一起,並且沿頂上密合而成為一髓管(見圖15)。在髓管壁內有連續的三層。最裡面的一層由您左手代表的叫做母質層,它緊貼著貫穿髓管全長而充滿液體的中央管centralcanal。母質層是最活潑的一層,它產生所有的神經元,而每一神經元在經過許多次由遺傳指定的細胞分裂之後,各移居至這三層中的一層之特定位置。在長成的神經系統中,母質層提供呼吸、循環、消化、排泄,以及性系統的神經管理。這包括自主神經系統的中樞與末梢(交感與自主)部分。下一層套膜層的細胞形成神經系統中心,加上與方才所說分布於內髒的神經系統的合作,共同負責控制表達及感情的行為。然後是外層的緣層,由您的右手所表示。這一層供應神經元給大腦皮層以及其他最高層次的系統,特別是對大腦組織在近期對進化上的貢獻。嘉瓦仁波切:這不是在說中央管的皮膚,對不對?不是像幾層皮膚那樣?李文斯敦:雖然原來的外胚層透過它對髓管的貢獻,提供皮膚、頭髮、指甲與相關的表皮組織,它卻是全力奉獻於製造神經系統的。當髓管的三層組織在結構與功能上區分完成以後,它們與皮膚僅有很少的相似之處。嘉瓦仁波切:神經管是中空的嗎?李文斯敦:是的,裡面充滿腦脊髓液,很有趣的一種液體。等一下我們會放映關於成人大腦結構的影片,看過之後就會很清楚了。(影片(一九七六年取得版權),人類的大腦:結構與組織剖析TheHumanBrain:ADynamicViewofItsStructuresandOrganization,映出大腦微細斷面之精確重建。)嘉瓦仁波切:當胎兒的身體發育時,那是從心臟部位或是中間某處開始的嗎?佛教典籍中說到一個核心意識最初進入那裡,而最後,在死亡的時候,意識也在那核心處化解。李文斯敦:我不知道該說何處是意識進入胚胎的位置,或是在死亡時它自哪裡化解。也許是外胚層的扁平面,我猜它是根據胎兒的哪一部分是頭來決定方向的,不過尚無確定的理論。若以西方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我的想法是,意識是在匯聚了足夠適當相連的神經細胞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性質。西方生物學家認為,細胞的命運是由遺傳註定的:某些細胞似乎由彼此間獲致的協議專門變成皮膚或腦細胞。又有些註定變成心臟、心肌或骨骼肌等等,而其他的註定變成內臟。這種各有專司在相當早就開始了,我們不知道這是由什麼來控制。一旦目標擇定,三組細胞同心協力,每一組都各忙自己的事上層的去做複雜的大腦與脊髓,中層的負責心臟、骨骼與肌肉,底層的做內臟等等。在工作和諧地進行當中,三者之間溝通的訊號頻繁,藉以瞭解各自的工作進度。我猜想這在內臟、大腦與心臟之間關係的建立上,可能相當重要。我的看法是:大約從懷孕的第二十二至二十六周中間開始,由胎兒顯示的外在徵象推斷,它那仍然相當原始的神經系統,可能已露出我稱為原始覺知primitiveawareness的微光。如果在那之前有細覺知存在的話,那會是過於細微,無法用現今的生理辨識法測出。站在西方神經科學的立場,我看不到任何證據顯示覺知在懷孕二十二周之前就存在。這是醫學倫理上非常重要的題目。胚胎大約在六周左右開始會動,這種運動是純肌肉的運動。胚胎這時還沒有神經系統,它的神經系統才開始發育,尚未與肌肉連接。肌肉有自發性的活動,因此胚胎會顯示輕微的、很少一點點的抽緊與放鬆。大約七個半星期時,神經到達肌肉,這種抽動就停止了。當神經分布到肌肉之後,肌肉就變得安靜而函蓄,此後若沒有神經的刺激,它就不動。開始時,運動的形態是整體的、一致的。到了八或九周之後,開始一種由頭頸延伸到整個脊骨的運動。然後神經分布開始,不單是運動神經到達肌肉,同時有感覺神經連接肌肉與神經系統。在約八周時,可能有初次的某種反射作用發生。對刺激的首次反應是,當一根小毛碰到它的臉或嘴時,胎兒會將頭轉開。這確定是一種反應,是由臉開始,接著轉動頸部這是一全身的反應,因此整個身體產生像游泳般的動作。約在此時,胎兒有一個可以認出是人形的結構了。有一個大頭和身體,以及與胎盤連接的部分。上肢芽只像是粒小扣子,還沒有手,而腿根本還未長芽。大約第九周,開始有了某種協調的運動,那不單是動作,而是一種中央神經系統控制下的和協的、涉及身體單一部位的活動。諸如頭部運動、手臂運動、漂亮的伸展,以及張大嘴巴。再遲到九周半或接近十周的時候,呼吸運動開始,當然,並不是普通這樣的呼吸,因為嬰兒是泡在液體里的。然後,到了第十周,打了第一個哈欠。也許是它得到了一點……。嘉瓦仁波切:明光(注12)。李文斯敦:明光,沒錯。(笑聲)心跳在五到六周之間開始,但是起初只是一根管子的收縮,還不是有心室等的真正心臟。在第七到八周的時候,這管子成為心臟,開始推動胎兒的循環。神經軸一端的頭部與心臟互相靠得很近。心臟是稍後才下落到胸腔中的,那時大腦結構與口之間有一通路,後來形成腦幹中的松果腺。打哈欠之後一星期,又有吞咽與吸吮的動作,所以嬰兒是在做維生的準備。大約在第二十二周,開始了原始、類似於成人的電活動,但是非常粗糙。較早也有某些電活動,不過是偶發的、過渡性的,不是有組織的活動。而這時有了腦電波圖EEG,經筁連續的各階段之後,直到差不多第三十五與三十九周之間,嬰兒開始經驗快速眼動式睡眠與慢波睡眠。我們可以假定嬰兒在懷孕的後期有可能會做夢。在此階段,腦幹中開始成立了中央神經系統控制,然後作用於脊髓與肌肉系統;它控制頭與手臂的運動伸展、張顎、呼吸等等。它必須控制這些動作,因為大腦皮質還要晚很多,在約二十二周左右才開始發育。之後卻很快就組織起來,只是要花一段時間才開始發育,因為它的發育必須配合非常複雜的順序。大腦早期的知覺控制有兩種腦皮質是某些較低等動物最高層次的腦皮質。我不去仔細講它們,但是最老的一種叫做原皮質archicortex,海馬趾hippocampus是其中的一員。其次是擴展得很大的中皮質mesocortex,它與較老的原皮質,都對內髒的控制有很重要的關係控制身體所有的器官與感情的表達。第三種皮質新皮質neocortex是新出現在哺乳類動物身上的。新皮質很不一樣。如果你在一個人清醒未被麻醉的狀態之下,將他的頭打開來,刺激他腦部新皮質的不同區域,那個人會看到閃光、聽到聲音、感覺有東西在他身體表面、或移動一支手臂,這些全都是非意志的知覺。如果你刺激原皮質和它的海馬趾或是中皮質,那人則會說,我不開心、我很高興、我感覺性感、我興緻高昂,諸如此類的話。新皮質與較老皮質間的差別,是前者屬分析的、超然的,而後者則是非常私密的。我現在想要指出的如果我能成功地溝通這一點,就值回我的飛機票了是腦幹與其相關組織在到達腦皮質的過程中間,可以對中途經過的每一運動系統、感覺系統實施控制。我強調這點的理由是,大腦不單控制自動與運動活動,它也控制感覺輸入。這代表大腦輸出訊息到耳、眼、鼻道、皮膚、肌肉組織等有感覺的部位;而這些來自中央神經系統的訊息,同時對感官本身具有控制的功能,它控制網膜、嗅覺等等。這對知識論很重要,因為此一系統的行為,旨在依照該生命體過去的歷史、預期以及目標,來改進他的表現與塑造經驗。也就是說,當一視覺影像形成,有聲音被接聽,或是觸、嗅等這些訊息,自刺激開始傳送進來,一直到達大腦的某一分枝,大腦對於受理或不受理何種訊息,有控制的能力。這表示我們的每一經驗,都曾依我們過去的歷史、預期、目標受到制約與修改。因此,就西方科學而言,沒有純視覺、純聽覺,或純嗅覺,所有這些都受大腦的影響。我們是戴了自己看不見的鏡片,將我們與實相隔離。我們無法將鏡片拿掉,如果我們發覺一致性的偏差時,鏡片會換新,但那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下面的示範雖非特具說服力,但卻是一個很簡單易做的實驗例子。你先做一個「T」,量准那一直與一橫確切長度相同。然後你把它拿給一批人看,問他們認為橫、直是否一樣長。通常會出現三組。一組堅持那一直較長,另一種則堅持一橫較長,只有一小組人會說橫、直一樣長。你要量給他們看也無濟於事,他們仍然會被這非常簡單的實驗影響。如果你到荷蘭去做測試,大概會有九成二的人告訴你,「橫」比較長。荷蘭人在他們的國度里,到處都是走在平地上。若是你去瑞士,大概九成二的人會告訴你,「直」比「橫」長,因為瑞士人看到更多上上下下的距離。因此如我所說,知覺是依照歷史、預期與生物的目的規畫成立的。我試圖使大家瞭解的是,神經系統是為行動而設。運動細胞在沒有神經分布、在神經連接建立之前,就已開始收縮。神經分布,在運動細胞具有感覺控制之前到達運動細胞,中央神經系統則掌管感覺與運動控制二者。神經系統的行動是目標導向的,而目標是獲得內在的滿足。神經系統的行動包括自動性,那主要是肌肉的鬆弛與收縮,以及分泌或不分泌。自動性分三類,其一是內臟功能鬆弛或收縮,以及腸、肺、肝、腎、性器官、汗腺等分泌作用之控制。自動性的下一步表情expression。這是將一個人的內在情緒與感受對外界表達的自動性:感情、姿勢、態度、社交訊號等等。我們在經驗非常親密隱私的情感時,常常沒有停下來想一想,它們是多麼容易讓旁人看出來。當我們高興、沮喪或痛苦時,顯現非常自然的肢體態度bodilyattitude。譬如,當鎚子意外敲到自己的大拇指時,我們會爆發戲劇性的肢體動作與言辭。我們可能激起強烈的感情,或特意壓抑這種感情,但是除非我們是出色的演員,否則表面下的真相多半是顯而易見的。我所謂的肢體態度,是指我現在正在做的我直直地立著。你知道我可能是特別在聚精會神,不然我可能會跌倒。我總是大難當頭似的,因為我很容易跌倒。我不斷在糾正自己的肌肉以調節到不致跌倒,而這種肢體態度、骨架本身,就在告訴你關於我的某些事。這是非常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我再舉個例子;你們看過查理.卓別林CharlieChaplin的影片嗎?他是這方面的個中翹楚,所以他不需要許多面部表情。他保持面部平靜,而使用肢體動作溝通。即使你隔著一段距離看到他的側影,你也會知道他被一個女人拒絕了,或是他被炒了魷魚,或是發生了什麼糟糕的事;或者你知道他和那女人相愛並且工作穩定,而他是個快樂的傢伙!所以這就是肢體態度,那也包括感情在內。身體表情的產生,透過臉紅、心跳的變化,可以加快、減慢,或使呼吸變得不規則。此外還有腸胃、性器官等等都可以同樣地發生變化。然後又有憤怒、焦慮、恐懼、沮喪一長串的負面情緒。此外有高尚的感情:包括愛、慈悲與推己及人之心。所有人類與互助和衝突相關的表情,都包括在這裡。當你與某個人商議時、當你教導某個人時,以及當你向某個人學習時,都有許多這種非語言的訊號在發送。實踐effectuation,是自動性的第三類。這是一個人或任一有機體,對於社交的、生物的,或物理的世界所做的事。大珊瑚礁TheGreatCoralReefs是世界上最大的紀念碑,它是世界上由生命活物體所貢獻的最精采代表作,然而我們卻將珊瑚視為低等生物。它們發展出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作企業,那不單只包括珊瑚本身,還牽涉到其他的生物像有一種細菌,它們穩固珊瑚的表面免於浪潮的破壞。此外還有許多別種共生物。我不想再多說珊瑚了。我要說的是,生命顯示給我們許多合作的例子。另外,如一支狗可以挖個洞躲在裡面,一支熊會在洞口建防護物等等,再再都是實踐。除了會合作的珊瑚之外,人類是最偉大的實踐者。實踐包括書、船、建築物、橋樑、合約、憲法、電腦任何設計與建造出來的東西。那也包括我們繁衍後代我們生小孩來改變世界。人類永遠都在做事情。我們周遭的一切,即使這附近的農業,也是人類貢獻出來的。如果你看下面的田野,你會看到像指紋似的堤與水道,那些都是實踐。感覺在記憶中的腳色現在我要談一下有關大腦學習與記憶的機制。我們已經為這個題目做好了準備,這個在感情方面很活躍的系統,其某些物質包括河馬趾與原皮質一直在監聽外界。河馬趾接收聲音的、視覺的、觸覺的刺激,以及非常直接的嗅覺刺激。因此它知道世界上在發生些什麼事。但它不是用來實踐的,它是用來對待我的內在經驗自我的。當某種具有生物重要性的事項發生在個人身上時,河馬趾會送消息到腦幹去,命令它將當時大腦獲得的圖形儲存下來,做為外界所發生的事件之資訊。這表示有生物重要性的事件會被傳送到腦幹系統,然後會被穩定成為圖形。腦幹有能力保留這圖形,表示做這工作不需要特別的神經元線路。那就像在照相紙上重複地加以刺激就能產生影像一樣,第一次只有很淺的印子,下一次會較清晰。如果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會有「即刻印」的指令。我打賭您可以告訴我們,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那天您確切在什麼地方;如果我提醒您那天是甘迺迪總統遇刺的日子,您會記得您在哪裡聽到消息、誰告訴您的,對不對?嘉瓦仁波切:對。李文斯敦:因此我認為在您的心智與大腦機構中所發生的情況是:做為一個人,這對他是件具生物意義的事件,因此他的腦自動地將之記錄下來。所有的細節都記下來了:誰傳的消息、傳來那一種消息、消息的內容是什麼、電視的轉鈕在哪裡、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Kennedy著黑色喪服等等,巨細靡遺。許多其他的影像顯出來,但都是圍繞著那件事。這完全要靠河馬趾,少了它,這一切都不會保留下來。因為這種「即刻印」、「即刻存下來」的指令而激發的印記,向下沿著脊髓傳遞,向上傳到小腦、前腦,並很快傳至各處,保留每一部位的活動圖形局部的歷史然後集合所有的局部歷史,構成一完整圖形。嘉瓦仁波切:使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素,是與感覺有關嗎?李文斯敦:是的,正是如此。一個經驗若要被記得,必須明顯地與感覺有關,如此才能保證河馬趾發生作用。如果一項經驗符合「具有私人意義」的基本條件,它就會引起或改變私人的感覺,保留的記憶可以和任何事有關屬於理論的,如一個抽象理念;或者是短暫的,如一種氣味。華萊士:有關的感覺,可以是快樂、悲傷或沒什麼嗎?李文斯敦:可以是快樂或悲傷或任何感情狀態或情緒,不過,或許「沒什麼」的中性感覺,不會被存下來。沒什麼就不會被記得,除非在那經驗中另有強烈的感情因素。譬如一扇閉著的門,可能具有強烈的感情衝激力,要看是怎樣的情況。可能是恐懼某個兇惡的人會破門而入。從這方面看,一件沒發生的事,或者沒有事,也很可能是會被記住的。相關的感覺非常重要,我們很容易地知道自己餓不餓,是不是想去廁所等等。譬如醫生會問你感覺怎麼樣,那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病人可能說:「我今天只覺得累。」那對醫生來說可能是個危險的訊號。或者病人說:「我覺得好多了,我想回家去。」不論是什麼,病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真正情況,如果他據實告訴醫生,那會對醫生有所幫助。一個人向另一人所做的關於他自己的描述,可以包函所有與感情及表情有關的資訊。大腦像一首交響曲,音調和諧、訓絤有素,演奏起來十分美妙,它永遠是整體協調一致的。譬如說,當達喇賴嘛閣下聽到甘迺迪遇刺的消息,我相信他一定停下他正在做的事,改變了他對世界的觀感,在許多方面改變了他的想法與對未來的希望。他可能說過:「我希望那不是真的。」但是一旦事件被證實,所有的開關都更換了,這就是我稱之為「即刻印」、「即刻存」那類的指令。海華:你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會被遺忘,沒有東西會儲存在譬如用依蓮娜的概念長期記憶中,除非河馬趾說「存下來」嗎?李文斯敦:並不是河馬趾下命令,是腦幹。河馬趾是對不同的事件加上價值評量,所以它會說:「!那非同小可!存下來!」有這樣的東西是好事,因為如果沒有它,人就不成其為人了,真的。我認識一位神經外科醫生,他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開車回家,車子滑出了公路,他摔落山崖。他的腦部正好在河馬趾的位置受了傷。車禍之後,他不但不能再行醫,甚至無法與妻子相處下去,因為只要他的注意力被打斷或稍稍分心,他就什麼都忘掉了。他記得所有以前儲存下來的資訊他在大學時的室友,他在醫學院上過的課,他動過手術的病人。但是自從車禍的那天起,他就記不住任何新事了。你可以與他做短時間的交談,在他的短期記憶可以維持的期限之內。不過如果你走出房間,即使只幾分鐘就回來,他就會既不記得談話的內容,也不記得你的名字。大腦上的小傷害,使他喪失了原有對新記憶可以完整且持久儲存之優異能力。這個人不只喪失了一部分河馬趾,也遭受到無可補救的「人」及「人類」方面的損失。因為他不能保存新經驗的記憶,使他失掉了他與人類社會相連接的不可或缺的環。【注】:1.菩薩是大乘佛教行者的楷模,他具六種超凡的德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洞悉實相的智慧。2.見本書<有情眾生>章,關於日常生活中何時可經驗明光之討論。分享:0

喜歡0

贈金筆閱讀(17)┊評論(0)┊ (0)┊禁止轉載┊┊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排行榜前一篇:【揭開心智的奧秘】五、粗與細的意識—關於人工心智後一篇:【揭開心智的奧秘】七、知覺與意識—從感官意識到概
推薦閱讀:

棍棒底下真的出秀才嗎?| 研究:體罰對大腦的影響
為什麼做規劃那麼艱難(含解決辦法)
大腦的故事
想要最強大腦寶寶? 8種堅果准媽必須吃
這是一種能促進寶寶大腦發育,提高記憶力的水果

TAG:人類 | 大腦 | 發展 | X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