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層級提升效率中國電子資產整合加速 (15.7.7)
經過近兩年的運作,中國電子這艘航母級央企未來的方向越來越清晰。今年五月份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資產整合開始加速。
◎每經記者 劉燦邦
國企改革概念一直是股市中的熱點,在6月5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改革」再次成為關鍵詞。《每日經濟新聞》將以身處改革風口的央企作為研究對象,在國家戰略、市場規律雙輪驅動下,深入挖掘其改革的核心價值,探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本期我們為讀者重點解讀擁有37家二級企業和16家上市公司央企航母——中國電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今年五月份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下簡稱CEC或中國電子)資產整合開始加速。經過近兩年的運作,這艘航母級央企未來的方向越來越清晰。
5月7日上海貝嶺公告稱,中國電子將直接持有的上海貝嶺26.45%股權無償劃轉給全資子公司華大半導體,該事項也在上個月底獲得國資委批准。6月12日,深交所與CEC簽署全面深化合作協議。6月17日晚間,CEC在深交所的兩家公司長城信息、長城電腦雙雙停牌。
CEC這家中國IT產業的國家隊在孕育怎樣的資本運作思路?一位長期關注中國電子的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將是CEC的整合大年。
外延併購增強實力
中國電子的業務版圖由新型顯示、信息安全、集成電路、高新電子、信息服務五大產業板塊所構成。
中國電子的壯大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2005年~2010年這五年間,中國電子完成了數次較為重要的併購:2005年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電子;2007年重組熊貓電子等南京地區電子企業,設立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電熊貓成為中國電子控股子公司;2010年重組貴州振華電子集團公司,設立貴州中電振華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中電振華成為中國電子控股子公司。
多年擴張把中國電子打造成旗下擁有37家二級企業和16家控股上市公司的「龐大帝國」。「中國電子的大邏輯主要是倚靠生產能力,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外延式發展把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業務規模做大,來提升自己的研發實力,這個是他們希望實現的。」一位券商研究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今年對中國電子來講是轉型升級決戰之年,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定放棄低端的、低水平的產業,在產業的中上游,如集成電路、新興平板顯示、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體、信息化和信息安全這些重要的領域做加法。
層級較多利潤較低
但一組核心數據卻反映出中國電子的「大而不強」。中國電子2014年營業總收入為2038億元,而凈利潤不到20億元。利潤率較低或許與集團管理層級較多不無關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了解到,CEC旗下現有16家上市公司,500多家企業,業務布局分散,多達7層的內部管理層級使集團結構臃腫、效率低下。這對於處於塔尖的集團非常不利,更不利於集團的資源整合。
按照CEC自身的規劃,未來將圍繞高新電子與集成電路、軟體服務、整機與關鍵零部件、顯示面板以及貿易物流五大業務板塊做業務整合,在每個業務板塊保留一到兩家上市公司作為整合平台,逐步釐清管理層級和業務關係,以提升效率。
長城計算機併入後一段時間內都是CEC的二級單位,CEC通過長城計算機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長城科技控制著兩家A股上市公司長城電腦和長城開發。事實上,當時的長城科技屬於純控股型企業,本身沒有實體業務,但是對於中國電子的內部整合來說,長城科技無疑平添了很多層級障礙。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3年中國電子做出了對長城科技私有化退市的決定,中國電子將吸收合併長城集團以及長城科技。業內認為此次吸收合併有利於中國電子組織結構優化,提高效率,進而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
加速資產證券化
CEC旗下除了多家A股上市公司以外,還擁有中國電子、南京熊貓、晶門科技、冠捷科技等多家H股上市公司,但集團整體證券化率並不高。
中航證券曾指出,在A股和港股市場上,集成電路企業存在較大的估值差異,業務及規模相近的企業中,A股企業同方國芯、士蘭微的市值明顯高於港股上市企業中國電子、晶門科技。
中航證券認為,AH股巨大的估值差異將導致港股資產的再融資能力削弱,特別是受硅周期左右的估值邏輯以及集成電路設計製造環節重資本投入的雙重壓力,適當將港股資產轉化成A股資產對CEC有利而無害。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對於中國電子而言,港股資產回歸應該不是主流的核心邏輯,「港股幾個公司做製造,雖然確實被低估,但都不算最『性感』的資產。」在其看來,中國電子現在還有很多未證券化的資產,首先將資產證券化才是最關鍵的,「先證券化之後再考慮哪邊資產估值更好的問題,這個是比較合理的邏輯,還沒有證券化的時候考慮估值有點早。」
對於CEC資產證券化的方向,總經理劉烈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集團軍工資產證券化率僅為10%,大大低於集團公司平均資產證券化率,也低於其他兄弟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這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這方面,按照CEC的規劃部署,振華科技已被定位為軍工信息安全國產化唯一平台。CEC提出希望振華科技未來圍繞著國產化替代、高端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發展規劃、軍工宇高項目和增發募投項目四個方面持續推進工作。
國信證券指出,未來振華系壓縮管理層級的終極目標是——CEC直接控股振華科技,並將振華集團旗下現有優質資產,陸續注入上市公司體內。記者曾試圖就中國電子整合及集團與深交所合作等事宜,與中國電子取得聯繫,不過未能從集團層面獲得有效信息。
《《《
產業方向
中國電子挺集成電路上海貝嶺站上風口?
◎每經記者 劉燦邦
今年5月份的一次運作,似乎讓市場看到了中國電子在集成電路業務上的投入力度。
5月8日,上海貝嶺(600171,SH)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中國電子)將持有的上市公司26.45%的股權無償轉讓給全資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半導體),此次權益變動後,華大半導體將成為上海貝嶺的控股股東。
目前,中國電子不僅內部集成電路資源較分散,而且集成電路貿易、代工等含金量較低的業務佔比不低,而中國電子也沒有對集成電路進行實質性整合。
優先發展集成電路
據媒體報道,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考慮到當前的宏觀形勢,中國電子已將集成電路定位為當前優先發展的主業,集團層面正在推進集成電路資產上市。」
作為中國電子優先發展的板塊,集成電路的整合似乎只是時間問題,特別是在其他業務板塊已基本整合完的時點下。中國電子於2014年5月在上海成立中電華大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該公司後來更名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1515億元。
記者注意到,中國電子在上海的集成電路企業有上海華虹集成電路和華大集團,有傳言華大半導體重組了華虹集成電路和華大集團,但由於華大半導體的公開消息太少,這一說法難以證實。
此前,中國電子將直接持有的上海貝嶺26.45%股權無償劃轉給華大半導體,華大半導體將直控上海貝嶺。公告解釋稱,本次權益變動是華大半導體配合中國電子,搶抓國家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大歷史機遇,推進落實中國電子與上海市的戰略合作,整合集成電路板塊資源,調整企業結構和業務布局。
而關於華大半導體的公開信息顯示,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集成電路業務的統一運營平台,將加快推進產業整合,實現資源的集中和業務的協同發展,促進企業的專業化經營,提高盈利能力,推動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上海貝嶺平台預期增強
此次股權劃轉曾一度引發上海貝嶺的股價在一個月時間上漲近一倍,這也源於市場對於上海貝嶺可能成為CEC集成電路整合平台的預期。「上海貝嶺是華大未來的平台,華大的IC(集成電路)設計業務會往上海貝嶺這邊轉移,大的邏輯已經梳理清楚,即上海貝嶺成為華大半導體晶元設計的平台,但是晶元製造業務不一定放進來。」一位券商研究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申萬宏源也認為,中國電子已經確定將華大半導體作為集團集成電路產業整合平台。未來上海貝嶺可能會進一步承接平台的資產整合。集團內部的整合將實現資源的集中和業務的協同發展、避免同業競爭,上海貝嶺將在此次集團內產業整合中獲得發展機會。
「上海貝嶺不太可能成為集成電路的整合平台,或者現在沒有明確成為集成電路平台的消息。」另一位分析人士對記者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那麼集團層面對此態度如何呢?劉烈宏曾就上海貝嶺是否將成為集成電路板塊唯一資本整合平台表態稱,「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資源是技術人員,目前集成電路業務板塊上市公司較多,其整合思路與生產資料佔比較多的重型資產公司肯定有所區別,具體如何整合,目前集團層面還沒有定論。」
從上海貝嶺的業務來看,主要包括集成電路的生產和銷售、集成電路貿易、RFID系統集成、代理加工。記者注意到,華大半導體控制上海貝嶺後,同時還持有港股上市公司中國電子40.03%的股權。除此之外,華大半導體旗下企業還包括港股上市公司晶門科技、以及未上市的華大電子、華虹設計、南京微盟等IC設計公司,晶元測試公司確安科技等,作為整合平台的華大半導體推進證券化值得期待,作為華大半導體旗下唯一A股上市資源的上海貝嶺也值得關注。
《《《
記者觀察
中國電子困局:同業競爭未完全消除
在央企改革的背景下,身為IT產業國家隊的中國電子也在醞釀自身的改革。今年以來中國電子旗下上市公司動作頻頻,集團層面也與深交所合作,以期進一步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合作培育一批優質的互聯網和信息安全企業,助推企業做大做強。
按照中國電子規劃,圍繞五大業務板塊,華東科技專註於新型平板顯示中的面板業務,南京熊貓專註於電子裝備產業,中國軟體專註於軟體和信息化發展業務,深科技的定位是先進位造業,長城電腦定位於自主可控的計算機和伺服器,長城信息繼續堅持以金融電子、醫療信息化和高新電子產品為主業,上海貝嶺屬於集成電路設計板塊,振華科技則是軍工信息安全平台。
旗下上市公司眾多,為中國電子提供了良好平台,但是歷史包袱重、業務布局盤根錯節也處處掣肘其改革。此前,華大剝離國民技術的股權而非中國電子內部資源接盤表明,在集團內部消除同業競爭的行動並未停止。雖然如此,但從現有局面看,CEC內部同業競爭的局面並未完全清除,這也是集團一直在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雖然平台定位明確了,但並不代表企業目前的經營沒有問題。從華東科技近年的業績來看,虧損仍是主基調;六月份剛停牌的長城電腦在一位研究員看來,公司做的顯示器都比較低端,未來增長乏力,「要想發展肯定要點別的東西」;深科技目前代工業務仍佔比不小,處在產業鏈底端。
上述研究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電子旗下那些沒有清晰方向,或者發展不是很理想的公司後續都會有一些運作,通過體外資產注入或其他方式梳理一下。按照該人士的邏輯,「最爛的公司就是最有題材的,因為原來業務已經沒前途了,所以有比較大重整的可能性。」
對於中國電子來講,目前最重要的無非是儘快梳理清楚業務關係,明確業務板塊,劃分好平台定位,進一步整合內部資源,並依託旗下上市公司資源,對經營較差的公司進行補強,對業務前途不太好的公司進行重整,也藉此提高自身的資產證券化率。
對此,中國電子也有著清醒的認識,「考慮到中國電子業務結構布局和證券化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集團內部確實在推進資產重組。集團對此次資產重組的總基調是,將旗下的二級企業都整合成業內具有競爭力的專業子集團,將專業子集團實現整體上市。」中國電子總經理劉烈宏曾如此表示。
祝裕
每經記者 劉燦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繫。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83520159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繫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推薦閱讀:
※中國評論新聞:世界從熱戰、冷戰走向「衡戰」?
※蔣熙輝:三十年中國特色法治之路
※為何要禁牙籤弩?中國幾千年用弩歷史告訴你這武器多可怕!
※留學不是為了回國當高官拿厚祿,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風家教
※中國軍事法學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