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心理行為教育(下)

八、如何發現和解決自己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

我們下面就來談明確了目標之後,如何去發現和解決自己的心理行為方面的問題?

第一步,基於目標時刻進行自我反省。

反省內容包括:做這件事情,我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展示的身份是什麼?我這樣做了之後,我和對方的心是近了還是遠了?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幾個指標,可以說只要你把這幾個問題隨時裝到自己的心裏面去反思,去用這幾個標準來衡量自己行為的後果,基本上你隨時都可以進行自我的心理行為調整。

舉兩個例子。我們學堂一個學生在另外一個學堂做了兩周助教,結束後那邊的堂主給我打電話,她說真的比成人助教們做得更好。這個孩子在去做助教之前,我對她有兩個囑咐,第一你是去做助教的,助教的任務就是配合班主任老師做好工作,那麼你隨時要記住自己所要展示的這個身份;第二個,既然你是助教,你就要去想我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幫助,能為他們創造哪些價值。這個學生每天在日記里反思這些問題。剛開始她還是有點懵的,因為之前沒有做過,又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但是她朝這個方向去做,很快就把自己調整過來。

因此,基於目標的自我反省,對於自我心理行為調整非常有幫助。下面再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是我們中小班上一周總結裡面所提到的案例,大家可以關注「明心學堂」微信公眾號。中班有三個備考國際今日的男生非常浮躁,和家長交流之後,決定通過一段時間的運動特訓幫他們靜下來。但是,這是家長和老師的決定,不是孩子的決定。如果我們不懂得我剛才說的那幾個衡量的標準,貿然行動,執行家長和老師的決定,孩子肯定會反抗,我們很可能就會走彎路。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到學生的態度,學生的意願,然後決定做還是不做。這三個男生是九歲十歲這個年齡,如果他們是七歲以下,你是可以強制執行,因為家長是權威。但是十歲的年齡,他是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實現的,所以我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可以完全去替他做決定,所以我們就要改變方法。

老師告訴學生:學堂的規則、老師說的你不想去執行,老師也不能改變你,對不對?但是有一個事情是老師可以做決定的,那就是基於你們的狀態,我們決定不推薦你們去考國際今日。我們把這個決定告訴了三個男生,同時我們也告訴他們,我們希望你們拿出一個方案來,展示出你們跟之前不同的身份,然後我們才會同意推薦你們去參加國際今日的考試。

這個舉措拿出來之後,三個男生當中就有兩個男生說,老師那我要努力訓練,因為我是想考國際今日的。有一個男生,他就不吭聲。老師就表態:好吧,既然只有兩個男生願意,那我們就全力以赴支持這兩個男生,甚至你們哪怕只有一個男生,我們也會全力支持,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成就你的目標的。

另外那個不吭聲的男生就讓他自己去思考,結果過了兩天,這三個男生一起拿出了一套方案,決定要訓練自己,訂出了運動目標。雖然這一套目標在我們老師看來並不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高標準的目標,但是我們覺得,他們因為「愛自己」而保守是正常的,我們也很願意以他們現在拿出來的東西為基礎,讓他先開始執行。然後,老師再逐步去激勵他們,去支持他最後完成挑戰性目標。

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我們來感受一下學生和老師的心,近了還是遠了?相比於之前老師和家長決定了就乾的效果,哪一種情況,學生跟老師的心更近呢?肯定是第一種對吧。

如果老師不表明態度,也不徵求他的意見,而是直接強制執行,對於學生來說,老師就是在控制他,沒有尊重他們。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一種是順從,就是我們說的培養奴才的方式;還有一種,就會出現逆反,我不按你的來,你怎麼說我就不怎麼做。那還有一種是什麼呢?培養兩面派,假裝很順從,實際上骨子裡面恨你。

尊重學生,才有可能讓我們和學生的心是近的,如果沒有尊重學生,就算他是順從的,他的心也不是跟我們在一起,所以通過尊重的方式就比我們原來那種強制執行和控制的方式顯然要更好。當我們尊重了學生之後,學生也會更尊重我,因此在後面老師說的話,他們簡直就是言聽計從,因為老師尊重了他,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老師提建議,他就會言聽計從。並不是說我們說你要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是老師在學生徵求意見時所表達的意見,學生會馬上按老師的建議去做。這個過程雙方是非常平等的。

為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呢?因為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而不是老師,老師是幫助學生去實現他的目標的人,這才是我們作為老師的身份定位,這也是道德經裡面所教的那句話,叫做「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我把主動權交給你。儘管這件事情我本來是可以做主,但是我依然會讓你為自己做主,同時我也會給你一個指導的意見,我告訴你怎麼樣才是更好,所以這個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一個心理行為教育的案例。

另外,只有你尊重了他,他才能學會尊重。換句話說,我們作為老師不可能把我沒有的東西給到學生,而所謂的心理行為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日常的點點滴滴當中傳遞給學生的。

這就是我剛才分享的第一點——基於目標的自我反省。你要時刻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你做了一個決定或者做了一個事情之後,你和對方的心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這個特別重要。我剛才分享了我轉變的案例,我做了這個改變之後,深深地體會到我和我現在網校學生之間的關係,和他們的心更近了,他們也覺得和我比過去更親一些。甚至這次太極班六個孩子在昆明訓練,我心裡都有點捨不得的感覺。

第二步:發現問題背後的心理行為模式,而不是停留在結果的層面去制止或者懲罰這個行為。

1、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過去最無意識的反應就是看著孩子做錯了什麼,馬上臉色一擺,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要求孩子怎麼怎麼,否則你就不要吃飯,否則怎麼怎麼,包括作業的第三題,有很多家長在他的答案里都用到了這一條,他要是不按規則來就不給他飯吃等,那我們來看看如何通過這種發現心理行為模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聖人畏因凡人畏果,真正聰明的人是從因上面去發現問題,去找到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這樣才能夠拿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鑰匙。如果你只是在結果上處理,就算你懲罰了,也是很難實現教育的目的。

這個因是什麼呢?這個因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心理反應模式,或者說是他行為反應的習慣。比如說遇到困難就逃避,推卸責任,這是一種習慣和反應模式,比如說用哭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在小孩身上是非常常見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因,山長給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比如說自毀模式、受害者模式、消費者模式等等,都屬於我們所談到的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

我們怎樣才能夠在發現問題或是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能夠做到去發現這個模式,而不是馬上去懲罰?你必須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

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就很容易去到批評指責的方向。看到對方錯了,我的評判就出來,這樣是不對的,然後一堆道理,往上一堆,對方就很痛苦,並且會引起他的抗拒反感,和我的心越來越遠,我越說他越聽不進去。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分析對方的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你就必須要站到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和分析問題。

有一次,小班的六個孩子做運動遊戲的時候比較吵,我就在隔壁的房間備課,我覺得太吵,那我就要解決這個吵的問題。各位在線的朋友,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會說大家不要吵,大家小點聲好不好?你要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很可能你說的話管兩分鐘就不錯了,所以說這個可能並不真正起作用,因此我不能用這種方式。

小孩為什麼會玩的時候很吵?因為他玩的時候是忘我的,怎麼瘋怎麼玩,還容易起鬨,想要他安靜下來就要讓他學會思考。所以我從房間出來,說:你們想不想在遊戲當中成為贏的那個人?馬上就有學生說:「想 」。「那你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在遊戲當中贏呢?那就是要動腦。在別人跑而你還沒有動的時候,就要想你待會要怎麼去玩才能不被抓住」。結果這一招非常有效,可以說那一場遊戲就基本上不是那種吵鬧的狀態了,是個比較正常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2、轉換角度看問題,並且分析每個角度可能帶來的後果。

就算是這樣小的問題,你也要去思考,導致吵鬧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再給大家舉一個高級一點的例子,我從《今日英語免費班第七周周總結》當中截取的幾段話。

第一,分析背後說別人壞話、排斥他人的行為源於怎樣的心理?其實,人做這種行為,往往是為了讓自己有種優越感和安全感,因為人的本性,都不能接受自己比他人差,其中部分人,會選擇通過努力讓自己比一般人優秀,但更多的人不願意努力,於是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打擊他人,比如說別人的壞話,欺騙自己;別人其實也有很多問題,大家都半斤八兩,來找到內心安全感。

因此,當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說明這個人:內心並不尊重公平公正的處事原則,喜歡用不公正的方式超越別人;內心很懶惰,並不願意通過努力和實力,而是通過陰謀手段使自己獲得理想的名利地位。同時對他人冷漠,對被他們拉攏的人來說,他們只是把這種人當成自己找感覺、打擊他人的工具來利用,對被他們排斥的人,他們並不去幫助其改進問題,反而只是詆毀其名譽。而必然的後果,便是在未來以公開、透明、內容為王為主要特徵的互聯網時代,不可能獲得他人的長久的尊重和喜愛,也不會取得真正的事業成就。

第二,分析與這樣的人做朋友,與其共振,會有怎樣的後果?只要一個人參與這樣的朋友圈,那麼不是在排斥他人、就是在被他人排斥,而且會不會被他人排斥,並不取決於一個人平時有沒有做好,只要他人看不爽你,你就會成為被背後詆毀的人。若每天都在關注和處理這種關係,怎麼可能最終有真正的實力?事實上,社會上任何精英團隊都對透明、公開、公正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他們以清晰的目標為導向,誰更能把事情做好,誰更有實力,就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因此每個人都單純的把全部關注點放在提高自己上。

通過課堂上這樣的分析,本周孩子們對「公正、真誠、善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團隊里沒有再出現建立小圈子的情況,大家更清晰了自己的目標是要把英語學好,而非每天去經營毫無意義的關係圈;另外,無論誰對某人有意見,都會當面提出來,幫助其改進;因此夥伴之間也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讓我們再次發現:多數孩子都有學習和成長的潛力,只是很多時候會被一些庸俗的心理障礙,因此若真要幫助孩子提高學習,還得從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孩子心理行為品質。

在這一周當中,2.0老師發現了學生的一個問題——在背後說別人壞話,排斥別人。這是中國人性當中很常見的一個問題,2.0老師分成幾步來分析和幫助學生髮現問題:

第一步:分析這個行為背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或者說有一個什麼樣的目的。背後說人壞話的行為,往往是為了讓自己有優越感或者安全感,因為人的本性都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當你感覺自己為了要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很容易很方便的一個手段,就是打擊別人,說別人壞話,然後用這種方式來欺騙自己,我是比他強,然後找到自己內在的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這是2.0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層次的分析。

第二步: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說明這個人背後有一個什麼樣的模式?第二段里,分析說明這個人內心並不尊重公正公平的處事原則,喜歡用不公正的方式去超越別人,內心很懶惰,並不願意通過努力和實力,而是通過這種陰謀手段來讓自己獲得理想的名利地位,同時對別人又很冷漠。對被他們拉攏的人,他們只是把這種人當成自己找感覺打擊他人的工具來利用。對他們排斥的人來說,他們並不是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是去詆毀對方。

第三步:換個角度分析與這樣的人做朋友、與他工作會有什麼結果?如果你是一個被他拉攏的人,你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只要參與了這樣的朋友圈,那你要麼是在排斥別人,要麼是在被別人排斥。而且你會不會被別人排斥並不取決於你平時有沒有做好,只要別人看不爽你,你就會成為被人詆毀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在關注和處理這樣的關係,就不會有精力去成長和練習自己,怎麼可能最終有自己的實力呢。這就是孩子們可能沒有想到的結果。

大家去體會一下,2.0老師在分析這個事情背後的本質,怎樣一步一步地推進,怎樣去到不同的角度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事情的後果?他是站在不同的人的立場做分析。

最後,再告訴學生,到底應該怎樣去做。從任何精英團隊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透明公開公正有非常高的要求,他們會以清晰的目標為導向,誰更能把事情做好,誰更有實力就可以獲得別人尊重。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把全部關注點放在提高自己,而不是去詆毀別人,這個事情就說得特別清楚。

那麼2.0老師把這件事情說透了之後,學生就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覺察。如果我背後說別人壞話可能帶來的各種後果,對後果的判斷會幫助學生做出判斷和選擇。比如說我是不是真的不想去尊重這種公正公平的處世原則呢?我是不是真的想用這種不公平的方式去超過別人呢?都不是。如果別人和我這樣的人交朋友,會被看成跟我一樣的人,其他人就不會跟我交朋友,這也不是我想要的。當他全部明白了之後,他內在的價值觀自然就發生了改變。不再詆毀別人,而是通過增長自己的實力來贏得別人的尊重。

這個價值觀一旦建立,這次心理行為調整就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後面就是作為老師要幫助學生去證明自己的實力。比如說運動、做事、學習等方面的突破和提高,他用這種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實力很快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這個例子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的重要性和他的價值。

3、更高級的心理行為分析案例。

我還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更高級的案例,2014年底山長對我的一次分析和幫助。那時候我什麼都喜歡爭,有人說我一點什麼碰我一下,我就會像氣球被打了一下,立刻就彈起來。山長就在那一次清友見面會上分析了我的這種反應模式。

我對自己的身份沒有認知,別人說我不好,我會認為我不是他說的那個樣子,我比他說得要好很多,所以我一定會跳起來去爭辯,結果跟誰都不能很好地相處。只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認知,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不會欺騙自己,活在妄想中、美好的自我認知中。所以要接受自己的身份,知道是癩蛤蟆就不會在意別人說我皮膚不好。

山長幫我指出這種行為模式之後,我就開始去覺察,我對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能否接受這樣的一個自己。從那開始,我就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態。大家如果想了解,可以去看清一新教育基金會博客《如何反省找抽》,這篇文章清晰介紹了整個過程。當然這種分析需要境界很高的人才能有,這是我非常幸運的地方,我在新教育的成長路上不斷地得到了山長和2.0的老師還有優秀夥伴的幫助,藉此機會表達我深深地感謝。

九、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行為模式?

1、自我心理行為調整的簡單方法

有家長可能就會說,耿老師,你說了那麼多,我沒有那麼高的境界,我可能分析不出這些模式,我該怎麼辦呢?這裡我給大家一些具體的方法。

第一步,你要去掉你的自以為是。

雖然你不會去鑒定別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可是在那一刻你還是會有一個判斷出現的,對不對?你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你那個判斷放棄,或者說當你這個判斷出來的時候,你問一下自己,萬一我錯了呢?

第二步,去找當事人去求證。去和當事人求證一下,你到底為什麼這麼做,等對方告訴你。

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學堂六歲的一個小女生,前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問題,她老喜歡管別人,無論今天誰值日或者是誰做什麼,她就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說你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搞得所有人都很討厭她。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告訴她,你不要管別人,你管好自己就行了,但是你會發現這樣說對這個小孩是沒有用的,小孩根本不會把你說的這話當回事,因為她有她自己的主張。

而她的行為背後一定有一個原因,必須要找到這個因。我也不敢妄作評判,六歲的小孩,她為什麼要這麼做,我也不知道,我就去問她。我非常謙虛地去問她,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什麼原因,每一個同學在做事的時候,你都要跟在他的背後去指揮?她就看著我,沒有答案。

我第一次問她是那天早飯的時候,她跟在值日生屁股後面說說說,別人很煩她了之後,我問了她以後她沒有回答我,沒回答也就算了,我就繼續去做事情。而中午的時候她還是那樣,我又去問她,我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說,早上我問過你,但是你沒有回答我,可是我很好奇,那你一定要給我一個答案,你要好好地想,一定要找到這個答案。結果,中午的時候她也沒有回答。

到了晚上她就沒有追著別人說了,我吃完飯上樓的時候發現她在教室裡面看書,我就喊她,我說你來告訴我,早上和中午我問你的那個問題,你是不是有答案了呢?我一直等你的答案,我很好奇呢。然後這個小孩看著我說,是因為我想當隊長。

你看她知道答案,只是她可能之前沒有去覺察過。我說好,我知道了,如果你真的當了隊長,你像這樣子去指揮別人,告訴別人該怎麼做,你覺得別人會不會喜歡呢?她看著我搖頭,我說那要是這樣,你真的當隊長了應該怎麼做,你要好好想想。她就說,哦,然後她就去干她的事情了。

神奇的就是從那之後她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問題了,真的一次都沒有。那麼這一個案例其實也是一個心理行為教育,我幫助這個孩子進行了一次自我覺察,其他的什麼都沒做。如果說我做了什麼的話,那就是放下我的判斷,放下我想去說教或者想去管她的那個衝動,而是換了一個身份,去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做。我只是帶著一份好奇心去做了這樣的一件事情,可是整個的效果是非常好。

因此,如果你真的認為你自己沒有能力去判斷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那麼你就帶著好奇心去問他一下。這才是真正的難點所在:你要建立一個新的思維習慣,或者你要為你自己建立一個新的反應模式。

2、建立新的思維習慣的關鍵——逆著自己

建立新的模式當然要明白舊的模式,因為我們舊的模式是無意識的,急於判斷,急於作出處理,急於去改變現狀。這讓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會有什麼結果,我如何才能站到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如何才能找到對方的心理行為模式等等,這些我們通通都做不到了。事實是過去的這麼多年,我們都試圖改變這樣的狀況,但是都不能如願。所以我們最要改變的就是我們自己。這是我自己做了很多的調整之後,最深切的感受,必須自己先改變,才能帶來別人的改變,一旦你改變,你就會發現你身邊的一切都變了,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那麼新的思維習慣是什麼呢?你必須站到對方的角度去發現和了解他,然後找到他背後的心理模式。找到這個行為背後對方的心在哪裡,他在想什麼,就像我剛才說我跟那個六歲小女孩的引導過程,她在想什麼,然後帶著她去看結果,如果你當了隊長,你這樣做的後果仍然是別人不會喜歡你。我甚至都沒有告訴她正確的方法,如果有些孩子需要你告訴他方法,你就可以和他一起找答案,得到正確的方法。

這就是一個新的思維習慣。要建立這樣的一個新的思維習慣對於大家來說可能還真不容易,因為慣性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OK,我們怎麼樣建立這個新的思維習慣?我告訴大家核心的核心哈,四個字——逆著自己。

當你的慣性出來時,你要問一下自己,萬一我錯了呢,這是不是在逆著自己?過去的慣性是一個東西出來之後,馬上就很衝動地去辦這個事情,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問一下自己萬一我錯了呢,你能夠這樣想,你就做到了。

你還要隨時自問,我剛才的這個判斷或者我的這個想法是站在我的角度呢,還是別人的角度?這是一種自省和覺察。如果你每天都像這樣檢查一下自己,你的思維習慣改變會很快的。另外還有慢一點的方法,比如學習山長的博文。像剛才舉例的今日學堂的周總月總,我是每一篇必看的,忙的時候就簡單的看一下,知道裡面有什麼,我備課的時候拿來就用,拿來用的時候我再很仔細地去推敲。

除了看山長的博文、今日學堂的周總月總之外,你還要去學習當代商業領袖的思維模式,如馬雲,這叫見賢思齊。你看到別人是這樣處理問題,你就想一想我是怎麼處理問題的,我怎麼樣才能跟他一樣用他那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你就變得跟他一樣了。否則就只是看看就過了,剩下一番感慨。你必須用這種學習的心態去琢磨,他怎麼能說出來我為什麼沒說出來,他那樣說到底在做什麼?這樣你才可能學到他的東西。

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以後在學今日的周總月總時,就知道分辨哪些是在分析學生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是不是就有了榜樣?有了榜樣之後你就很容易學和模仿,跟榜樣心心相印。

3、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三題:案例分析:在洗碗這件事上小韓媽對孩子的引導,你是否贊同?闡述您的理由。如果小韓是你的孩子,你會如何引導她?

小韓6歲,父母已經開始要求她承擔適當的家務,比如吃完飯後洗一家三口的碗。但不願意洗爸爸的碗,說因為爸爸在家,可以洗自己的碗。媽媽就把爸爸在她一歲多時背她上普陀山的事告訴了她,還給她算了下6年平均每天三個碗,家裡的人幫她洗了六千多次碗,減去今天一次,還欠多少次。我還計劃周六帶她徙步爬山,再找個機會讓她背有18斤米上山,讓她體會下爸爸背她上山的感覺。

第三題,我看了很多家長的答案,有贊成的,也有不贊成的,這個不贊成的理由又是各不相同。很多反對「不贊成」的人認為這個家長是在教孩子計較、算賬,但是他自己提的方案本質上還是在給孩子算賬,他只是用了更簡潔的方式算賬,沒有像這個家長算得那麼清楚,背了你多少步多少年,只是表現方式不同,骨子裡其實是一樣的。說明什麼呢?說明大家對這件事的理解和境界都在一個層次上。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告訴這位家長,你的處理方式並不是沒有用,也會有效果,孩子可能會把這個碗洗了,但它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解決問題總是試圖去找到更好的方案,如果是我就會告訴孩子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你就要學會為別人去付出,這個付出不是計算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你對別人做什麼,而是說因為你對別人做了什麼,讓你能夠感受到你對別人是有價值的,你是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我這樣去引導孩子就等於給這個孩子植入一個新的價值觀:能夠給別人帶來什麼,這是我的榮幸,這是我的榮譽,我因此而成為了一個有價值的人。假如我沒有為別人帶來什麼,沒有能力為別人帶來什麼,可能我就會覺得是沒有榮譽的事情。因此我要為我自己掙得榮譽,所以我很願意去幫爸爸把這個碗洗了,而且我還會想辦法去多做一些對我們這個家庭有幫助的事情,體現我也是家庭一員的這種榮譽感,同時我就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人。

這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取決於我們家長的教育目標:我到底是要把這個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比如我們對學生的引導,比較強調你要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你要能夠做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受到別人的尊重等等,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所以我在看到這位家長的故事之後,才會給出這個建議,這是跟我這一個階段的教育目標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的。目標的不同,事情處理結果的不同,是取決於各自的境界的。

十、改變行為的關鍵是改變觀念

最後一點,明白了他的問題在哪裡之後,我們還要幫助他去改變。還需要有好的方法去實現目標。

1、心法比方法更重要

說到心理行為調整的方法,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搬磚,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方法很多,但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心法。你的心改變了,好方法自然會來,而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更多的時候是匱乏的,對什麼都不滿意,覺得好像家人孩子也不太聽自己的,自己的價值不太容易體現,所以整體來說我們的心是比較匱乏的狀態。

解決之道在哪裡?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當你感覺到匱乏的時候,就去付出,盡你的能力做你能做的事情。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的心法就是去想:我能幫他什麼,我能為他做什麼,而不是我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只要你能夠把這個反應模式建立起來,那麼方法自然就來了。因為你的心變了,你說出來的話都會不同。如果你的心還是原來那個狀態,你就還是過去的反應模式。如果你總是用相同的方法卻希望創造不同的結果,你就是神經病。這就是牛津詞典裡面對神經病的解釋。所以,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心法。

2、最好的方法在哪裡?

方法那麼多,怎樣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說實話,方法都是因人而異的,沒有最好,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又有效果,對方也舒服,你也舒服。取決於老師的境界,取決於家長的境界,這裡面包含的因素很多,當時的場景,孩子的年齡、性格、環境等等都要考慮,所以我很難脫離這些東西去跟你說一個什麼具體的方法。就算我後面要給出的幾種方法,我也希望大家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具體的分析,不要拿了死方法搬來就用。比如說搬磚,今日學堂用了我也要用,不要這樣子,這是很笨的。下面我們就介紹幾個具體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藉助榜樣的力量。

這個方法對任何人都有效,對小孩來說效果會更明顯一些。比如山長教小明慧,因為小明慧很喜歡公主,這是女孩的天性,比如穿公主裙什麼的,針對她的這個特點,山長就引導她去看《海洋奇緣》、《冰雪奇緣》、《美女與野獸》,這些影片裡面都有一個公主級別的人,山長就引導她去看這些公主為什麼會得到她的族群公民的信任?是因為她為這個族群承擔的責任,她為這個族群帶來的價值。所以你要想做一個小公主的話,你就得向他們學習。小明慧出現逃避、不想承擔責任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她就會說那你想想某某某公主她是怎麼做的,這是山長引導小明慧的方式。

我當時聽完山長的講解之後,就趕緊給我們學堂的老師電話,我們就把小明慧當成榜樣來引入。那是今年上半年,小明慧在深圳做演講,八歲就為實現家族的目標做自己的貢獻,她為了要實現這個演講,就要訓練自己演講、英語各個方面。我們學堂就給學生看小明慧的演講,給他們分析小明慧如何成長等等,成功地把小明慧這個榜樣的力量植入了。植入之後,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引導學生去想,如果是明慧姐姐,她會怎麼做。

這個方法特別好用,尤其對小一些的孩子特別有效,就不用講什麼道理,你只需要把這個榜樣成功的植入,那麼基本上你只要提一下,她立刻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這個是關於榜樣的力量。

對我們成人,比如我就有好幾個榜樣。山長、劉老師、應老師、張麗老師、菊英老師、冬梅老師等等很多,這些都是我的榜樣,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就會想想要是他們的話,他們會怎麼做。

對於我們網校學生來說,他們的榜樣很直接,就是2.0老師。因為他們是同齡人,也親自給他們上過課,他們也看到過2.0的老師是如何處理事情等等,所以榜樣的植入都不用我來做,是現成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我覺得改變心理行為模式很好用的一個方法。

我們在九月份的《未來人生體驗營》里對孩子們上過一堂表演課,告訴他們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你可以去模仿這些人的演講,模仿這些人的思考方式,模仿這些人訓練自己的方式等等,你都可以去模仿,前提是你要研究他們的行為模式,他們的思維模式等等。

第二個方法:分析推理,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本。

下面講第二個方法,就是我們常用的分析推理,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本。剛才分析的周總裡面就展示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每一個過程和步驟,要想學會這種分析推理的話,就必須學習山長的博文。我特彆強調一下,這種分析推理對小孩子是不適合的,要對七歲以上的孩子,而且大一些的會更好一些。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立體的過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和平面的。就像剛才周總裡面那個分析,你會看到是去到不同的角度,因,果,站在對方會是什麼樣的故事,站在你自己這邊又是什麼樣的?它是一個非常立體的分析,但是我們家長在做的時候很容易做成一個比較線性的東西。

分享我剛剛處理的一件事情。我們最近淘汰了一個老生,這個同學犯了自律性不夠的毛病,違規看網路小說,同學多次提醒幫助也沒有什麼效果,之前一年裡也給了他很多機會,但沒有根本性的改善。所以這次大家投票決定是要留他還是不留,結果在老生當中分歧非常大,一部分留,一部分堅決不留。那些對他苦口婆心付出了很多的學生是堅決不留,那些沒有做這些工作的學生就覺得我們跟這個同學相處挺好,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

針對這個分歧,我給學生上了一堂課,我分析這個學生他這麼多次的承諾,然後建立榮譽,我承認我要改,他也確實有改善,改善了之後又摧毀了自己的榮譽。我們分析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什麼?是不守信用。如果一個人他在現在這個社會不能守信用的話,他的這個品牌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價值,他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一部分同學堅決不留他。

那麼這對他本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如果這次被淘汰,他回去繼續用這种放縱的方式對待自己,可能他會把自己給毀了,為什麼?他學不到新教育的東西了,不僅如此,可能學其他的東西也難以學到,這對他的慧命的成長很有影響。我們分析的時候跟學生講身命、慧命,人的兩條命,我們要如何去幫助自己的慧命成長等等。

然後我站在要留他的學生的立場分析他的理由是什麼、模式是什麼。也許他只是一味的善良,沒有自己的原則,也不清楚留下這個同學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分析完了之後,無論是主張留還是主張不留的人都得到了成長,這個問題就說清楚了,說清楚之後大家再做選擇就非常簡單。這就是我講這個分析推理一定要立體化,站到不同的角度,每一個果每一個因都要站到不同的角度去做分析,才可能真的能把這個東西說透,否則我們說出來的道理很乾,學生就是不服氣。

第三個方法:目標明確的刻意訓練,對任何人都適合。

這個就比較簡單一些,我們大家相對要熟悉一些。比如說專註力不夠就給他練習打小球,不愛學習的人就不給你學習的機會,讓你反覆運動做事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再比如說靜不下來的人止語,閉關等等。這些都屬於目標明確的刻意訓練,都是心理行為調整。

這裡特別要說的就是不要輕易模仿,不要隨意模仿,一定要在你深刻的理解了這些選擇、這些訓練背後要達到的目的價值之後再做,否則你真的只會弄得和孩子的心越來越遠。山長的經驗特別豐富,經常給家長們建議,可是真正能執行到位的家長很少,為什麼呢?境界沒到,理解不了背後的東西,可能又缺乏信受奉行的心,所以很難做到。

第四種方法:承擔後果的方式,適合任何人。

承擔後果是很好的改變觀念的方式。比如說我們用的比較多的:不珍惜就失去。你亂放衣服提醒也沒用,好吧,我幫你收起來,然後你要自己掙錢來把它買回去,這就是一種承擔後果的方式,當他體會到要掙錢買回這個衣服好不容易的時候,下回他就記住了。這都是我們在日常教學當中用過的方法。

第五種方法:製造危機感。

這個也是不能輕易學,但用好了很管用的。我在日常的教學當中這一點用得比較多,比如說PK、競爭、排名、末位淘汰等等。孩子們在這樣的一種危機感的情況下,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更多地覺知,因為結果非常直觀,所以他會更努力一些。他長期這樣努力就會愛形成努力的習慣了,但這個方法不適合大家亂用。

用好危機感的關鍵是孩子要有目標,要清楚他想要什麼,他要珍惜榮譽你的排名才會有效,沒有了這些前提,你的危機就不起作用,反而導致他破罐子破摔。

有很多家長是很喜歡濫用危機感的,並且對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傷害,比如說:你要是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來抓你!這就是我們在家庭裡面完全沒有覺知,只是為了實現眼前一個很小的目的的時候就濫用這種手段,其實並不好,這個就不多說了。

十一、小結

要分享的內容就是剛才主要說的那些,最後做一個小結。我希望大家通過今天晚上的分享,能夠記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心理行為教育究竟是什麼?

在有覺知的情況下,從行為入手去分析,找到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指出他不對的地方,並提供正確的訓練方式幫助孩子,去建立新的心理模式。

第二個,能否真正地進行心理行為教育,取決於三個關鍵因素。

1.你能夠覺察到問題。

2.你能否找到問題背後的心理模式。

3.你能否找到改變心理模式的方法並且實施。

第三個,心法比方法更重要,我能為他做些什麼?

我希望大家時刻去想我能為他做什麼,一旦你進入這樣一個新的心理模式,你處理問題就會得到比較大的改善,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所有內容。

最後環節,問題解答:為什麼七歲以下可以強制?

耿老師:因為七歲以下的小孩還有一個天性,就是服從權威,7歲前的孩子還活在這個天然的模式狀態里。中國傳統教育裡面有一種叫做權威教育法,孩子從父母的權威裡面感受到一種東西,叫做力量。在處理一個事情的時候,如果家長每次都是很弱很柔的,孩子就會變得很猶豫,因為他沒有從家長那裡得到力量。

7歲以下的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和分析,如果你非要讓小孩子去判斷和決定,會導致他無法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他只能憑感覺,跟著慾望走,而你如果這時候運用權威做出決定,不僅可以避免事情失控,還能讓孩子從大人堅定的態度裡面學到力量,學到堅持。

如果你對七歲以下的小孩都用那種「你覺得怎麼樣」的方式徵求意見,孩子反而是沒有力量的!因為他的判斷力不夠,他很難做決斷,但是你的態度讓他覺得他很重要,所以他跟你在一起時,可能很橫,小小年紀卻很跋扈。但是他在外面跟別人一起的時候,卻很糟糕。由於他並沒有學會真正的判斷,也沒有從家長那裡得到堅持的力量,所以他並不會懂得堅持自己,也沒有自己的主張,更容易成為一個從屬者,甚至被人利用。

經驗也告訴我們七歲以下的小孩,你發出明確的指令,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實行了之後,特別是你的堅持下,他有了新突破之後,他是有很強的喜悅,他是對父母更加感恩的。

這樣的案例在我們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包括我們家長在假期對這個年齡的孩子嘗試用這種方式之後,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無論是從實際經驗的角度或者是從小孩的心理行為特點的角度來說,七歲以下的小孩都是可以用這種方式的。

好,感謝大家給了我機會,讓我把這一段時間對心理行為問題的思考做了一個梳理,感謝清心聯盟這個分享平台。感謝婉娟老師、葉萌老師!感謝大家的支持和協助,我期待看到大家分享你的收穫,請在群郵件裡面跟帖,大家寫過作業的人回去也可以把你們作業再看一下,看看自己哪些方面是需要調整的。非常感謝大家!感謝!

END


推薦閱讀:

女人嚇跑男人的20個不經意行為
看平公的下場,總結這個平常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的災難
女人的這兩種行為很致命!一般男人受不了!
「女人有這些行為,就是作踐自己」
以借為名受賄行為的認定

TAG:教育 | 心理 | 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