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李嘉誠為何拋空中國? - 商業見地網

李嘉誠對於趨勢的把握無與倫比,同時也是政商界最長袖善舞的高手。李嘉誠近年來賣出不少香港和內地資產,甚至更改註冊地,關於李嘉誠撤資原因,很多業界人士猜測,李嘉誠如此重大舉動,肯定嗅到什麼。

華爾街日報稱,在全球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波動之際,香港富商李嘉誠(LiKa-shing)卻並無太多驚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動聲色地加速行動,降低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依賴。

儘管李嘉誠本人一直對外稱看好內地經濟,但這並不妨礙其近年來不斷出售內地資產。

去年8月,李嘉誠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產基金亞騰資產管理(ARA)以15.4億出售了上海黃浦江西岸虹口區的盛邦國際大廈。李嘉誠從此筆交易中獲益近三千萬。

當月,李嘉誠的和記黃埔也將旗下和記港陸71.36%的股權作價至少35.56億港元,出售給了泛海控股國際公司。

2014年4月,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香港盈大地產以72億港元賣出北京盈科中心,長江實業子公司出售上嘴東方匯經中心寫字樓,並出清已持股多年的的長園集團股權。

2013年10月,李嘉誠以11.55億美元(約合70.38億元人民幣)的高價將一年前剛剛收購的東方匯經中心OFC出售給交通銀行。

2013年8月,李嘉誠家族26億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

據媒體統計,若世紀匯廣場得以出售,包括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產,李嘉誠近三年套現國內資產金額達到上千億元。

而與拋售物業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李嘉誠已經三年沒有在大陸拿地。

早在去年李嘉誠開始頻繁拋售內地物業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曾這樣解讀李嘉誠的布局之道。

郎教授說,李嘉誠並不是像有些媒體所說的那樣要退出中國地產、退出香港,他不是要離開,而是他只有一個商業思維,他才不想成為什麼地產大亨、電信大王,或者是哪裡的大佬,他只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回報率,也就是利潤。

李嘉誠這個人跟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他的經營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分析。

以地產為例,香港李嘉誠的長和集團,資本負債比例是25%左右(借的錢除以資本——不是資產而是資本——只有25%)。

內地的地產企業資本負債比例大都超過100%,就算是資產負債比例我們很多地產公司也達到70%以上,這樣有多危險相信不需要我再多說。

香港地產為什麼能做得好,存續了幾十年,就是因為保守,它們不是借不到錢而是故意不借,因此資本負債比例只有25%左右,此外還有現金,占資產的比例為10%以上。控制這麼多現金幹嗎?就是為了保守。

衡量一個真正偉大企業的標準,不是看它在經濟好的時候能夠賺多少錢,而是看它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碰到危機衝擊時能夠不倒閉,這也能體現企業家真正的水平。

李嘉誠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而成為亞洲富豪,並因此被香港人稱為「超人」,他自2011年以來就不斷削減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投資組合。

他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產。香港是中國內地的國際貿易和融資通道。

這位87歲的大亨讓麾下兩個主要企業集團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將重心轉向歐洲。

過去18個月他投資了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義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併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過去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誠大舉收購歐洲資產之前,2012年歐洲就超過了大中華(雖然幅度較小),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營業利潤中貢獻最大的地區。去年,歐洲占和記黃埔總營業利潤的比例達到42%,大中華地區則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產的部分原因是,他認為他可以在歐洲獲得比中國更多的利潤。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洲一直被視為經濟增長緩慢的集合體,而到目前為止,中國還因為其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吸引眾多投資者。

李嘉誠這一觀點可能表明,投資者從中國經濟繁榮期輕鬆獲得高回報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

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歐洲投資機會的大小和規模都要超過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誠投資的機會已所剩無幾。

現在,隨著圍繞中國經濟放緩、股價下跌以及人民幣突然貶值的擔憂拖累全球市場下挫,李嘉誠的舉動看起來非常有先見之明,更加鞏固了他在投資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

不過,公司內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誠的學者稱,歐元的疲軟使得能夠提供穩定回報的歐洲資產比中國更加便宜,這也是李嘉誠此舉背後的一個動機。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吳毓武說,李嘉誠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出售的時機。只要價格合適他就會出售,在財務方面他是個天才。

Forbes估計,截止9月5日,李嘉誠身家為248億美元。李氏商業帝國被粗略劃分為幾大板塊:房地產、電信、港口、基礎設施、零售和能源行業。

今年早些時候,李嘉誠將兩家旗艦公司整合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並剝離房地產業務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這些公司的市值合計大約770億美元。

李嘉誠與長和對此均不予置評。長實地產對記者的郵件提問未予回應。

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均跑贏了香港基準恒生指數,恆指自6月12日以來已累計下跌近24%。長和股價同期下跌10%,長實地產下跌21%,表明李嘉誠也並非全然不受中國內地經濟放緩的影響。

兩位與李嘉誠有過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大部分房地產投資組合都在中國內地,沒什麼能像一份開發協議那樣使他激動不已。

據曾經拜訪過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辦公室位於香港商務中心區一座大廈的70層,在用比力堅果招待客戶時,他曾指著這座城市的天際線自豪地說,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築是他一手建造的。

2008年,李嘉誠以人民幣49億元(合7.69億美元)的價格將位於上海繁華的金融中心區核心地帶的一座40層的大廈賣給一位私人投資者,此舉令觀察人士大吃一驚。

據當時的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後市場下跌時,這座大廈再次出售時的價格就比李嘉誠賣出時的價格低了人民幣5億元。

至少自2012年以來,李嘉誠就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土地收購,並且出售了商場和住宅開發項目。

里昂證券綜合企業分析師Samuel Hui表示,這表明李嘉誠的企業並不看好市場未來的走向。

一位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隨著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等中國內地地產巨頭崛起,市場競爭加劇,李嘉誠喪失了他在20世紀90年代所享有的建築技術優勢。王健林已經取代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

公司內部人士和學者提出的李嘉誠退出中國市場的潛在動機包括:他與中國領導層的關係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誠準備將業務控制權轉交給他的長子李澤鉅。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李嘉誠職業生涯的財務學教授范博宏表示,李嘉誠離開中國市場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裡的影響力減弱。

李嘉誠於20世紀50年代在香港以生產塑膠花起家。他已經將業務註冊地由香港遷往開曼群島。

去年,他將香港零售連鎖企業四分之一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最近,卡達的主權財富基金收購了李嘉誠在香港16.5%的電力資產。

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在打造其商業帝國。

一位熟悉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有著進行大規模交易的精力和強烈興趣,並未對此感到厭倦。

責任編輯:NONO Han


推薦閱讀:

一文看懂「摩根系」,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大摩、小摩到底有什麼關係?
智能商業的本質和商業邏輯,98%的零售從業者還在為此犯迷糊
客人選擇「自由行」是對旅行社行業最大的嘲諷和羞辱(二)
雲集你看懂了嗎?說說雲集
名創優品還能「玩」多久?我們決定用事實來發聲

TAG:中國 | 商業 | 超人 | 李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