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紳言(明)龍 遵 著
食色紳言(明)龍 遵 著
引
食色根於所性,淫殺謂之惡業①。二者事本粗鄙,而關涉甚大,跡似淺近,而克治為難。儒曰:「飲食男女②為切要,從古聖賢,自這裡做工夫。」釋曰:「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③者無有是處。」玄④曰:「病從口入,福從色敗,子若戒之,命同天在。」究心三教而不透此關,未有能得者也。況殺生恣味,好色喪真⑤,機元相因,勢更助發⑥。縱慾體瘵⑦,思補肥甘,多食氣昏,欲為魔祟,迷則同迷。能甘淡薄,慾火不然⑧。常持凈戒⑨,粗糲亦美,悟則同悟矣。鄙人氣弱多病,於此尤懼。歸田暇日,流覽往集,漫拾警語,類記成編,不擇醇疵0瑏瑠,亦鮮倫次,聊自省鑒,以代書紳云爾。至若入微工夫,詮注所不能及者,孰從而書之也哉!雖然,太上忘形0瑏瑡,真心無相0瑏瑢,舍置源本而辨清濁於支流抑末矣。謂茲非贅辭不可也。他日高明,肯以之覆醬瓿0瑏瑣否!皆春居士書。
【注釋】①業:佛教名詞。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稱為「三業」。這些「業」又分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佛教認為業發生後不會消除,它將引起善惡等報應。②飲食男女:猶言食、色。《禮記·禮運》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③三界:佛教名詞。一、欲界,為食慾和淫慾特盛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二、色界,住在欲界之上,已離粗欲而只享受精巧境象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三、無色界,更在色界之上,為離物質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於定心狀態中眾生的世界。④玄:指道家。⑤真:真元,元氣,精神。⑥機元:機,發動所由;元,始也。⑦瘵(zhài):病,又專指肺病。⑧然:同「燃」。⑨凈戒:清規戒律。0瑏瑠醇疵:精粹與瑕疵。0瑏瑡太上忘形:太上,至大至尊之意。在太初、太易之上,宇宙形成之前原始混沌狀態。忘形,無形。0瑏瑢真心無相:真心,指人的本性。0瑏瑣瓿(bù):古代陶器,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
【譯文】食慾和色慾乃是人的天性,好色殺生是一種惡業。這兩件事本來粗鄙,但是牽涉的事卻很大,事迹很淺近,但要克服治理卻很難。儒家說:「飲食男女之事非常重要,自古以來的聖人賢者,都從這裡下工夫。」佛家說:「如果不斷絕色慾和殺生,那就出了人世三界而沒有這樣的地方了。」道家說:「病從口入,福分因好色而敗壞,你如果能夠戒掉,壽與天齊。」潛心研究三教而不能參透這一關,是不可能有所收穫的。何況殺生肆意滿足口腹之慾,貧戀女色而喪失真元,兩者互為因果,勢必更加互相助長。放縱肉慾,必然得病,因而想要吃些肥美甘甜的食品來補養身體,但多吃使人精氣昏濁,淫慾作祟使你入魔,既迷於飲食又迷於女色。如果甘心粗茶淡飯,慾火就不會點燃。如果經常遵守清凈無為的戒律,就會安於粗糲的飲食,從貪戀女色和滿足食慾中同時醒悟過來。本人體弱多病,對於飲食男女之事尤其害怕。辭官回到家鄉,有空閑時翻閱過去的書籍,隨手摘錄有關警句名言,分門別類編成此書,不分精粹瑕疵,也不管先後次序,聊以自我醒悟鑒戒,以代替約束自己的銘言。至於一些精細入微的地方,詮釋註解所不能達到的,又從何寫起呢?雖然,太上忘形,真心無相,放棄源流根本而在支流中辨別清濁,這不是捨本逐末嗎?說這些不是多餘的話是不可以的。他日有高明的人,願意用此書覆醬菜罈子嗎?皆春居士題識。
飲食紳言
東坡居士①在黃州,嘗書云:「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②一肉。有尊客則三之,可損不可增。召我者預以此告: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注釋】①東坡居士: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曾因「謗訕朝廷」罪貶官黃州。②爵:古代酒器。
【譯文】蘇軾在黃州時,曾經寫道:「從今以後,早晚的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一樣肉。如果有尊貴的客人,就增加三倍,可減不可增。有召請我的,也預先告訴他:這樣做,第一,守本分可以增加福氣;第二,使腸胃寬舒能夠培養胸中浩然之氣;第三,節省費用可以積蓄財富。」
范文正公①曰:「吾夜就寢,自計一日食飲奉養②之費,及所為之事,果相稱則鼾鼻熟寐。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補之者。」
【注釋】①范文正公: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有《范文正公集》。②奉養:供養,贍養。
【譯文】范仲淹說:「我晚上睡覺,自己默默計算當天供養飲食的費用,和所做的事,如果與自己的身份、財力相稱,就能酣然熟睡;不相稱,就整個晚上睡不好,想第二天一定要找出補救的辦法。」
范仲①座右戒曰:「凡吃飲食,不可揀選去取。」
【注釋】①范仲:字之長,宋華陽人,家世清貧,以翰苑出守豫章,謁見圓通禪師,酬答有悟,嗣其法,自號孜盧居士。
【譯文】范仲的座右戒言說:「凡是吃喝飲食,不可以挑肥揀瘦,避粗就精。」
李若谷①為長社令,日懸百錢於壁,用盡即止。東坡謫齊安②,日用不過百五十,以竹筒貯,不盡者待賓客。《與李公擇③書》云:「口腹之慾,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注釋】①李若谷:字子淵,宋豐人,舉進士,仁宗時累官資政殿大學士。②齊安:郡名,今湖北黃岡縣西北。③李公擇:李常,字公擇,宋建昌府人,哲宗時累官御史中丞。
【譯文】李若谷在長社當縣令,每天在牆上掛一百銅錢,用完為止。蘇軾貶官齊安,每天不過用一百五十個銅錢,用竹筒裝著,沒有用完的留著招待客人。他在《與李公擇書》中說:「飲食的慾望,永遠也無法滿足的。每天加以節約,這也是愛惜福分和延長壽命的好辦法。」
鄭亨仲曰:「吾平生貧苦,晚年登第,稍覺快意,便成奇禍。今學張子韶①法,要見舊②鹽風味其長久。」
【注釋】①張子韶:張九成,字子韶,宋錢塘人。②(jī):切碎的腌菜或醬菜。
【譯文】鄭亨仲說:「我一生清貧困苦,到了晚年才考中進士,稍微覺得高興一些,但立刻又遭到了出人意外的災禍。現在學習張子韶的辦法,總要顯示家常鹽風味,乃是長久之計。」
范忠宣公①平生自奉養無重肉,不擇滋味粗糲。每退食自公,易衣短褐②,率以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大官如一。親族子弟有請教者,公曰:「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
【注釋】①范忠宣公:宋范純仁,范仲淹次子,字堯夫,卒謚忠宣。②褐(hè):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古時貧賤者所服。
【譯文】范純仁一生日常生活從來沒有大魚大肉,不選擇滋味的好壞粗細。每天從官中衙門裡回家吃飯時,換上粗布短衣,這樣習以為常。從年輕到年老,從做小官到做大官,都是這樣。親戚族人中的子弟後輩為請教,他說:「只有省儉可以培養清正廉潔的品質,只有寬厚忠恕可培養崇高的品德。」
張庄簡公①性素清約,見風俗奢靡,益崇節儉,以率子孫。書屏②間曰:「客至留饌,儉約適情,餚隨有而設,酒隨量而傾。雖新親不抬飯③,雖大賓不宰牲。匪直④戒奢侈而可久,亦將免煩勞以安生。」
【注釋】①張庄簡公:未詳。②屏:屏風。③抬飯:未詳。④直:特,但。
【譯文】張庄簡公的性情素來清廉節儉,看到當時社會風氣十分奢侈靡費,越發推崇節約儉省,以作為子孫的表率。他在屏風上寫道:「客人來了留飯,根據情況適當節約,菜肴肉食根據現有的安排,酒根據酒量傾倒。雖然是新結的親戚,也不安排酒宴;雖然是貴客來臨,也不宰殺牲口。這不但可戒除奢侈之風,使家計持久,也將會免去煩惱勞累,安然生活。」
王公曾①與孫沖②同榜③。沖子京謁公,公留吃飯,飭④子弟云:「已留孫京吃飯,安排饅頭。」饅頭時為盛饌矣,公飭安排,則非常家飯可知。韓公億⑤與李公若谷同游汝州,趙太守請李為門客,尤敬待韓。每韓至,令設豬肉,李常簡戲云:「久思肉味,請兄早訪。」太守禮門客,雖豬肉亦不常設,古人節儉若此。今以饅頭豬肉為粗食,恆用,何哉?唐高錢侍郎兄弟三人,俱居清列,非速客不二羹⑥,夕飯惟食卜匏⑦,所以簪纓⑧濟濟,顯融久長。杜祁公⑨為相,食於家,一面一飯,天性清儉,在官不然官燭,油燈一注,熒然欲滅,對客清談而已。故年逾八旬,壽考終吉。李德裕0瑏瑠奢侈,一杯羹費錢三萬,晚有南荒之謫。寇萊公0瑏瑡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夜宴劇飲,燭淚成堆,晚有南遷之禍。人皆以為奢報,信矣。豈惟臣哉!天寶0瑏瑢中貴戚相競進食,珍羞0瑏瑣畢集,失國出奔,至咸陽,日中未食,楊國忠市胡餅0瑏瑤,民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手掬,未飽而泣。天子不能無暴殄0瑏瑥之報,而況吾人乎。
【注釋】①王曾:字升伯,宋趙州平棘人,累官至韓林學士。②孫沖:字孝先,宋青州益都人,封沂國公。③同榜:指同榜中進士。④飭(chì):飭令,上級命令下級。⑤韓億:宋雍丘人,字宗魏,仁宗時累官至尚書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⑥(zì):大塊肉。⑦卜匏:蘿蔔、葫蘆瓜。⑧簪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定在頭上。⑨杜祁公:杜衍,字世昌。宋越州山陰人,曾任宰相,封祁國公。0瑏瑠李德裕(787—850):唐大臣,李吉甫子,出身世家,唐武宗時居相位,後遭牛僧儒派打擊,貶崖州司戶而死。0瑏瑡寇萊公: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曾兩次出任宰相,封萊國公,後被貶逐到雷州,死於南方。0瑏瑢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0瑏瑣珍羞:亦作「珍饈」,貴重珍奇的食品。0瑏瑤胡餅:燒餅。0瑏瑥暴殄(tiǎn):暴殄天物的簡稱,殘害滅絕天生之物。今指任意糟蹋物品。
【譯文】王曾與孫沖是同榜進士。孫沖的兒子孫京拜見王曾,王曾留他吃飯,命令自己的子弟說:「已經留孫京在家裡吃飯,安排吃饅頭。」饅頭在當時是美味,王曾下令安排,就可知不是家常便飯了。韓億與李若谷一起游幕汝州,趙太守請李若谷做門客,尤其敬重韓億。每當韓億來衙門時,就命令準備豬肉。李曾經寫信給韓開玩笑說:「想吃肉很久了,請老兄早日來拜訪。」太守敬重門客,雖然是豬肉也不常吃,過去的人節約儉省到如此地步。現在認為饅頭、豬肉是粗劣的食物,經常食用,這是為什麼呢?唐高錢侍郎兄弟三人,都位居高官,但是,非請客不動肉葷,晚飯僅吃蘿蔔、葫蘆,所以才簪纓濟濟,多人做官,家族長久顯赫融和。杜祁公做宰相,在家吃飯依然是飯食麵條。生性喜歡清淡儉省,在官卻不點官燭,僅用一盞小油燈,燈光如豆,閃爍不定,與客人相對而坐,閑聊而已。因此,年過八十,健康長壽,無病而終。李德裕驕奢淫侈,一杯羹湯,用錢三萬,晚年貶官嶺南。寇準年輕時就高官厚祿,富貴之極,晚上不點油燈,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蠟燭燒熔成淚,滴成一堆一堆的,到晚年也貶謫雷州半島。人們都認為奢侈必有報應,這是真的。但是,難道只有為臣的才如此嗎?唐天寶年間,皇帝貴戚相互競賽,向宮裡進獻食品,一時山珍海味全都上了餐桌。到了安史之亂,長安失守,他們出走到咸陽,至中午沒有吃飯,楊國忠去買燒餅,老百姓獻上了粗糙的麥豆飯,皇孫用手捧著吃,因為沒有吃飽而哭泣。貴為天子,也不可能因為糟蹋食物而不受到報應,何況是我們一般人。
司馬溫公①言其先公為郡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②,或五行,不過七行。酒沽於市,果止梨栗棗柿,餚止脯③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夫家皆然,會數④而禮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夫家酒非內法⑤,果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作會。嘗數月營聚,然後發書,風俗頹弊如是。公在洛文潞公⑥范忠宣公約為真率會,脫粟一飯,酒數行,詩云:「隨家所有自可樂,為具更微誰笑貧。」惜富養財,有補風化不小。
【注釋】①司馬溫公: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宋陝州夏縣人,封溫國公。②行:通「巡」,遍也。③脯:干肉。醢(hǎi):用肉、魚等製成的醬。④數(shuò):屢次,頻繁。⑤內法:皇室宮廷秘法。⑥文潞公:文彥博(1006—1097),北宋大臣,曾任宰相,封潞國公。
【譯文】司馬光的父親做郡太守的佐官,客來了沒有不設酒招待的,或三遍酒,或五遍酒,但不超過七遍。酒是從街上買回來的,下酒的果品只有梨、栗、棗、柿之類,菜肴只有乾魚,魚、肉做的醬,器皿用瓷器和漆器。當時讀書做官的人家都是這樣,聚會頻繁而禮節周到,吃的東西平常而情意深厚。近來士宦之家,不是宮廷秘法釀造的酒,不是遠方珍貴奇異的果品,不是各種各種的菜肴,器皿不是擺滿一桌子,就不敢主辦聚會。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然後才發出請柬,風俗敗壞到如此地步。司馬光的父親在洛陽與文彥博、范純仁做真摯坦率的聚會,吃糙米飯,酒只數巡,賦詩道:「隨著自己家裡有的東西宴客自然可以作樂,那些器具雖然很粗糙誰敢笑咱們貧窮?」那才是真正的愛惜富有增加財力,可以補益風俗教化。
仇泰然①守四明,與一幕官相得。一日問及「公家日用幾何」,對曰:「十口之家,日用一千。」泰然曰:「何用許多錢?」曰:「早具少肉,晚菜羹。」泰然驚曰:「某為太宋,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自爾見疏②。予嘗謂節儉之益,非止一端。大凡貪淫之過,未有不生於奢侈者。儉則不貪不淫,是可以養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劑量③,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醉濃飽鮮④,昏人神志。若疏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故老氏以為一寶。
【注釋】①仇泰然:仇,宋益都人,字泰然。②見疏:受到疏遠。③劑量:藥物、毒物、生物製品等被用於物而能發揮一定作用的分量。④鮮:生魚,新鮮的肉。
【譯文】仇泰然在浙江寧波府當太守,與手下一個幕僚非常要好。一天問他「你家日常費用要多少」,回答說:「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錢。」泰然說:「為什麼用這麼多錢?」回答說:「早上買點肉,晚上吃菜羹。」泰然吃驚道:「我做太守,平常不能吃肉,只是吃蔬菜。你做小官,就敢吃肉,一定不是廉潔的人。」幕僚從此以後受到疏遠。我曾經說過,節約儉省的好處不僅僅只有一個方面。大凡貪婪淫蕩的過錯,沒有不是從奢侈開始的。節儉就不會貪婪淫蕩,這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人一生的享受,是有一定限量的,節省吝惜,不求名利,福分自有長久的道理,這是可以延長人的壽命的。飽食魚肉,酒醉醺醺,使人神志不清。如果飲食清淡,就腸胃清潔虛空,沒有污穢渣滓,這就可以使人的精神大振。奢侈就會擅自索取,苟且追求,人的志氣就很卑下,深到屈辱。一旦勤儉節約,就無所求於他人,自己心裡也不會慚愧,這是可以培養胸中浩然之氣的。所以道家認為這是一個寶物。
佛言受即是空,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數味,放箸即空矣。
【譯文】佛家說:受用就是空虛,包括所謂受苦、受樂,以及一切受用在內。如食品擺列了幾種,放下筷子就什麼也沒有了。
經云:「若食足矣,更強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是故不應無度食也。」
【譯文】佛經說:「如果吃飽喝足了,再勉強進食,不會使人改變容顏,增加體力,只增加你的病患而已。所以,不應該毫無節制地進食。」
「四百四種病,宿食為根本。」「凡當得病,先宜減食。」
【譯文】「四百零四種病,滯食是最根本的原因。」「凡是得了病,首先應該節食。」
斷際禪師曰:「有識食①,有智食。四大之身②,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難求適口,不生厭離③,謂之識食。」
【注釋】①識食:佛家語。四食之一,地獄之眾生及無色界之諸天,皆元段食之三食。只以識持體,故名識食。四食:長養支持身命者名食。食有四種,《唯識論四》曰:「食有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此四者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壞斷,故名四食。」②四大之身:佛家語。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元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略稱「四大」。佛教認為人身也是由此「四大」組成,故稱人身為「四大之身。」③厭離:佛家語,謂厭惡塵世痛苦而求出脫也。
【譯文】斷際禪師說:「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的人體,當飢餓為患的時候,順從所供給的而進食,不產生貪婪和積貯的心理,這叫做智食。任情肆意進食美味,非分區分美惡,難以求得適合自己口味的食品,也不生出厭惡離開的心理,這叫做識食。」
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饒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業①,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滯苦際。日中後不食有五福:一者滅欲心,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②,五者身安穩,亦不作風③。
【注釋】①修業:治營家業,研習學藝。②下風:謂居人下風。又指風向的下方。③作風:作,發作。風,中醫指病因,為「六淫」之一,即風、寒、暑、濕、燥、火。
【譯文】飲食過量的人有五種苦處:一是大便次數多,二是小便次數多,三是老想睡覺,四是身肥體重不能很好工作,五是多患消化不良症,自己滯留在苦難之中。中午之後不進食有五種好處:一是可以去掉色慾之心,二是可以少睡覺,三是能夠專心致志,四是不居人下風,五是身體安穩,也不發作中風之病。
聞至人①云:「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②,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譬如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曰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一千之數,一日用盡,可不畏哉!或曰「奢侈而壽長者何也?蓋當生之數多也。若更廉儉,則愈長也。」
【注釋】①至人:古代用以指思想道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人。②定數:猶定命,迷信者謂人世禍福都由前定。
【譯文】聞至人說:「人的一生,衣服、食品、財產、祿位,都是命中注定,有一定數量。如儉省節約,不貪婪,就可以延長壽命。過份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受用完了就命歸黃泉。比如有一千個錢,每天用一百,就可以用十天,每天用五十,可以用二十天。如果放縱自己,任意揮霍浪費,就會立刻敗落消亡。一千個錢的大數目,一天用完,豈不非常可怕嗎?也許有人說,既奢侈又長壽,這是為什麼?都是因為他生命之中該享受的也多,如果更加廉正節儉,那麼他的壽命就更長了。」
尹真人①曰:「三欲者,食慾、睡欲、色慾。三欲之中,食慾為根。吃得飽則昏睡,多起色心。止可吃三二分飯,氣候②自然順暢。飢生陽火③煉陰精,食飽傷神氣不升。朝打坐,暮打坐,腹中常忍三分餓。」
【注釋】①尹真人:宋時稱道士為真人。《明史》中提到尹真人《性命圭旨》一書。②氣候:氣通之候,內煉名詞,指內氣即將通徹經脈時出現的一種現象。③陽火:內煉術語,常把子、丑、寅、卯、辰、已六陽時喻作可用武火以進火,故稱陽火。
【譯文】尹真人說:「三種慾望,食慾、睡欲、色慾。這三種慾望中間,食慾是最根本的。吃得飽飽的就昏昏欲睡,也常常產生想女色的念頭。所以,只可以吃三兩分飯,氣息自然順利通暢。腹中飢餓能產生陽氣之火,鍛煉腎陰中的精氣;吃得太飽就會損傷精神元氣,不能上升。早上靜坐,晚上靜坐,腹中常常要忍受三分飢餓。」
《禮記》①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君子遠庖廚,血氣之類弗身踐②也。」
【注釋】①《禮記》:儒家經典之一。這段話見於《禮記正義·玉藻第十三》。②身踐:親身宰殺。踐,當作「剪」,宰殺義。
【譯文】《禮記》上說:「君主沒有特殊原因不殺牛,大夫沒有特殊原因不殺羊,士人沒有特殊原因不殺狗、豬。君子遠離廚房,不親自宰殺血氣之類的牲畜。」
老子①曰:「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如斯等罪,司命②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殃及子孫。」
【注釋】①老子:相傳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吏。②司命:掌管人的命運之神。
【譯文】老子說:「射殺飛禽,追逐走獸,發掘冬眠的蟲蟻,驚動棲息在樹上的鳥類,放任兇狠,無故宰殺烹煮牲畜,如此等等罪孽,司命之神根據他罪惡的輕重,減去他的壽命,壽數盡了,就得死亡。死了後還有餘債,會禍及他的子孫。」
裴相國曰:「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世上欲無刀兵劫①,須是眾生②不食肉。」
【注釋】①劫:災難。②眾生:泛指人類和一切動物。
【譯文】裴相國說:「有血液能呼吸的物種必然有知有識,凡是有知覺的必然有相同的體質。世上要想根除刀兵的災禍,必須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不吃肉。」
陶弘景①弟子桓先得道,將超升,弘景問曰:「某行教修道勤亦至矣,得非有過而淹延在世乎?」桓曰:「君之陰功著矣,所修《本草》以蟲②、水蛭③為葯,功雖及人,而害於物命,以此一紀④之後,當解形去世,署蓬萊⑤都水監⑥耳。」言訖乃去。弘景復以草木之葯,可代物命者,著別行《本草》三卷以贖其過。
【注釋】①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學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②蟲:中藥名,虻科昆蟲復帶虻的乾燥蟲體。③水蛭:俗名螞蟥。④紀:紀年單位,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⑤蓬萊:山東地名。⑥都水監:官署名。掌舟船及水運事務。
【譯文】陶弘景的弟子桓先得道,將要飛升成仙時,弘景問他說:「我傳教修道也辛勤到極點了,是不是因為有什麼過失而滯留在塵世呢?」桓說:「先生的陰功是很顯著的。你所修撰的《本草經集注》,用蟲、水蛭做葯,對人類有功,而有害於物命。再過十二年之後,應當解脫形體逝世,署冥官蓬萊都水監。」說罷就離開了。弘景再以草木類藥材,取代有生命的物類,另著別本《本草》三卷行世,來贖罪抵過。
曾魯公放生,以蜆蛤①之類為人所不恤而活物之命多也。一日夢被甲者數百人前訴,寤而問其家,有惠哈蜊數②者,即遣人放之。夜夢被甲者來謝。
【注釋】①蜆(xiǎn):軟體動物,介殼表面有輪狀形。蛤(gé):蛤蜊,軟體動物。②:篾簍之不疏者。
【譯文】曾魯公釋放有生命的物種,認為軟體動物如蜆蛤之類,人們不怎麼憐恤,因而釋放蜆蛤,所以被其所救得以活命的蜆蛤很多。一天,夢見披戴盔甲的數百人前來訴說。醒來後問家裡人,說是有人送來了幾簍子蛤蜊,立即叫人釋放了。夜裡又夢見披戴盔甲的人來致謝。
東坡云:「余少時不喜殺生,時未斷也。近年始能不殺豬羊,然性嗜蟹蛤,故不免殺。自去年得罪下獄①,始意不免,即而得脫,遂自此不復殺一物。有餉蟹蛤者放之江中,雖無活理,庶幾②萬一,便不活,愈於煎烹也。非有所覬③,但已親歷患難,不異雞鴨之在庖廚,不復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類,受無量怖苦爾。猶恨未能忘味,食自死物也。」
【注釋】①得罪下獄:宋元豐二年,蘇軾在湖州任上,突然被捕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新法」,即有名的「烏台詩案」。後經營救出獄,貶黃州團練副使。②庶幾:也許可以,表示希望。③覬(jì):希望。
【譯文】蘇軾說:「我年輕時不喜歡殺生,但是還沒有戒斷。近年來才不殺豬羊,可是生性喜歡吃螃蟹蛤蜊,所以還不免殺生。自從去年因得罪朝廷下了監獄,開始以為難免一死,後來得到釋放,於是從此以後不再殺一活物。有人送給我螃蟹蛤蜊的,命人投進江河之中,雖然很難復活,也許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即使不活,也比遭受煎烹強些。這樣做,不是希圖什麼,但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患難,與雞鴨在廚房裡等待宰殺也沒有兩樣。所以,不再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讓有生命的物類,受到無窮無盡的恐怖痛苦而已。但是還自恨不能忘記口味,因而食用自己喪生的物類。」
東坡與陳季常往來,每過往之際,輒作泣字韻①詩一篇,季常不禁殺,以此諷之。季常既不殺,而里中化之②,至今有不食肉者。皆云:「未死神先泣。」此語使人凄然。
【注釋】①泣字韻:泣,人聲,屬「緝」韻。②化之:感化,教化。
【譯文】蘇軾與陳季常關係很好,每每交往的時候,總是寫一首「泣」字韻的詩,因為陳季常不禁殺生,以此諷刺他。後來,陳季常也不殺生了,同村人受到感化,直到現在還有不吃肉的。都說:「牲口還沒有死,神靈先倒哭了。」這句話使人感到凄慘。
唐張易之①兄弟侈於食,競為慘酷。為大鐵籠置鵝鴨於內,當中起炭火,銅盆貯五味汁②。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表裡皆熱,毛落盡肉赤乃死。昌宗③以其法作驢炙。昌儀用鐵钁釘狗四足按鷹鷂,肉盡而狗未死,號叫酸楚不可聽。易之過昌儀憶馬腸,昌儀從騎鈹④肋取腸,良久乃死。後洛陽人臠⑤易之昌宗,肉肥白如熊肪,煎炙而食。打昌儀雙腳折,掏取心肝。孰謂無天報哉?
【注釋】①張易之(?—705):唐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曉音樂,由弟昌宗引薦入侍武則天,歷官控鶴監、奉宸令、麟台令,封恆國公。則天晚年,他與弟昌宗等專朝政。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迎中宗複位時被殺。②五味汁:甜、酸、苦、辣、咸五味。③昌宗(?—705):即張昌宗,唐定州義豐人。為武則天所寵,累官至春官侍郎,封鄴國公。④鈹(pī):兩刃小刀。⑤臠(luán):切成塊的肉。
【譯文】唐代張易之兄弟在飲食上非常奢侈,比賽誰最慘毒殘酷。做一個大鐵籠,把鵝鴨放在裡面,籠子中間燒烯一堆炭火,一個銅盆里盛滿了調料五味汁,鵝鴨圍繞著炭火奔走,渴了就喝五味汁,燒烤痛了就離火堆遠一點。到後來里里外外都烤熱烤熟,毛落光,肉通紅而死。張昌宗也用這種辦法燒烤驢子。張昌儀用鐵錐釘住狗的四隻腳,讓老鷹鷂鷹吸食,肉盡了而狗還沒有死,號叫的聲音酸楚之極,令人不忍聽。張易之走訪張昌儀,想起要吃馬腸,昌儀命人用雙刃小刀割開馬的肋條取腸,馬許久不死。後來,洛陽人切下易之昌宗的肉,肉既肥且白,像熊的油脂,煎烤而食。還打斷了昌儀的兩腿,掏取出心肝。誰說老天爺沒有報應呢?
蔡京①作相,大觀②間,因賀雪,賜宴於京第,庖者殺鵪子千餘。是夕京夢郡鵪遺以詩曰:「啄君一粒粟,為君羹內肉。所殺知幾多,下箸嫌不足。不惜充君庖,生死如轉轂③。勸君慎勿食,禍福相倚伏④。」京由是不復食。
【注釋】①蔡京(1047—1126):北宋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後任太師,以恢復新法為名,加重剝削,排除異己。創「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工役繁重,被稱為「六賊」之首。後被放逐嶺南,死於潭州(今長沙)。②大觀:宋徽宗年號(1107—1110)。③轂(gǔ):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④禍福相倚伏:《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譯文】蔡京做宰相,宋徽宗大觀年間,因慶賀瑞雪兆豐年,賜宴蔡京府第,廚師宰殺了一千多隻鵪鶉。那天晚上,蔡京夢見郡里的鵪鶉贈詩說:「啄食了你一粒小米,就成了你羹湯里的肉。所殺了的不知道有多少,下筷子時還嫌不夠。不惜充實你的廚房,生死輪迴就像車軲轆那樣轉動。奉勸你千萬小心不要再吃,要知道老子說得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從此以後,蔡京不再食用鵪鶉。
戴石屏①見烹犢延客者,詩云:「田家繭栗犢,小小可憐生②。未試一犁力,俄遭五鼎③烹。朝來古食指④,妙絕此杯羹。口腹為人累,終懷不忍情。」
【注釋】①戴石屏(1167—?):南宋時人,字式之,號復古。②生:虛詞。③五鼎:古大夫祭祀用五鼎,謂牛、羊、豬、魚、麋。④食指:《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譯文】戴石屏看見有煮了小牛犢請客的,寫詩道:「農家像蠶繭栗子大的牛犢,小小可憐的傢伙,還沒有試一試拉犁的力氣,突然之間被放在五鼎中烹煮。早上,像古時子公那樣食指動了,將要嘗到妙絕美味的小牛肉羹。口腹之慾是人們的累贅,宰殺烹煮牲畜終於讓人懷著不忍的心情。」
佛印①《滿庭芳》②詞云:「鱗甲何多,羽毛無數,悟來佛性皆同。世人何事,剛愛口頭濃。痛把眾生剖割,刀頭轉,鮮血飛紅,零炮碎炙,不忍見渠儂。 喉嚨才咽罷,龍腦鳳髓,畢竟無蹤。謾贏得,生前夭壽多凶,奉勸世人省悟。休恣意,擊惱閻君,輪迴③轉,本來面目,改換片時中。」
【注釋】①佛印:宋僧,名了元,號佛印,浮梁人,居金山寺,常與蘇軾來往。②《滿庭芳》:詞牌名,又名《滿庭霜》。③輪迴:佛教指有生命的東西永遠像車輪運轉一樣在天堂、地獄、人間、畜生等六個範圍內循環轉化,即所謂「六道輪迴」。
【譯文】宋代佛印和尚在一首《滿庭芳》的詞中寫道:「世上魚鱉之類的水族何其多,飛禽走獸也數不清。它們一旦覺悟了,成佛的本性都是相同的。塵世上的人們為什麼為了享受口頭濃厚的美味,狠心把眾生來宰割,刀頭一轉動,立刻鮮血飛濺,滿地通紅。把它們的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放在火上爆炒炙烤,難道忍心看到它們活受罪。喉嚨里才吃罷飛禽走獸的肉,如果想要嘗嘗龍腦鳳髓,終久無法滿足那恣意的追求。輕蔑神靈,終將得到生前凶多吉少、夭折喪命的報應。奉勸世上的人要醒悟,不能恣意胡作非為,一旦激惱了閻君,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下世變成畜生,片時改變面貌。」
彌勒尊佛①云:「人生在世太無知,日日朝朝真是痴,刀割畜生身上肉,自家面上要添肥。喉嚨三寸原無底,何日何年是了期。不顧割他身上肉,猶嫌是肉少精脂。與你黃金十萬兩,誰肯將刀割自皮。饒卻飛禽並走獸,他身也是父娘兒。奉勸諸人觀此頌②,慈悲不殺是便宜。偈③曰:『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④心,大難天須救。』」
【注釋】①彌勒尊佛:佛教大乘菩薩之一。②頌:文體之一,有韻。③偈(jì):佛經中的唱詞。④菩提:佛家名詞,指豁然開悟。
【譯文】佛教大乘菩薩彌勒說:「人生在世太沒有知識,朝朝暮暮都是那樣傻痴。手拿快刀割下牲畜身上的肉,為了把自己養得肥肥胖胖。喉嚨三寸深原來是一個無底洞,哪年哪月才是了結的時期。不顧一切割下牲畜身上的肉,還嫌棄這肉缺精少肥不合意。給你黃金十萬兩,誰肯用刀割自己的皮肉。饒恕這些飛禽飛獸吧,他們也都父母所生的孩子。奉勸諸位看看這首偈子,慈悲為懷不殺牲畜最適宜。偈子說:『勸你經常放生,終久能夠長壽。如果豁然開悟發善心,大難當頭老天爺也會救你的。』」
永嘉①云:「慈悲②撫育,不傷物命,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蠢動飛,無令毀損。」
【注釋】①永嘉:唐高僧,即溫州永嘉玄覺禪師,俗姓戴,著有《永嘉集》。②慈悲:佛經謂以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名慈,以憐憫心拔除眾生痛苦名悲。
【譯文】永嘉玄覺禪師說:「要以慈悲的心腸來對待有生命的物類,不要傷害它們的性命。水中游的,地上走的,空中飛的,這一切物類都有知有識,他們的性命沒有大小的區別,都要有相同的慈悲心腸來愛護,隨它們蠕動飛翔,不要讓它們受到傷害。」
陳氏戒殺,或問曰:「如六畜①等,我若不殺,他人亦殺之。施之山林,豹狼亦殺之。縱使我不殺亦不能救之矣。」答曰:「六畜等我皆往世作決定殺因,故今受決定殺果,雖佛亦無如之何。故佛教人不殺者,正所以救之也。不作殺業②,則無殺因,若決無殺因,則決不受殺報。若勸得一人不殺,則是救得一人不造殺因,免為畜生。若勸化得千萬人不殺,則救得千萬人免為畜生,出離三塗③矣。故人能從佛勸化,未聞食肉豹狼能從佛勸化也。」
【注釋】①六畜:馬、牛、羊、豬、狗、雞。②業:佛教名詞。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稱為「三業」,身業、口業各有兩種性質:一是由言論、行動所表現出來、顯而易見的,叫做「表業」;一種是只有潛在思想,未在言行方面表現出來,不能用感官觀察和理解的,叫「無表業」。這些又分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佛教認為業發生後不會消除,它將引起善惡等報應,這是佛教「善惡因果」說的依據。佛教依據未作不起、已作不失的理論,認為事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③三塗:佛教名詞。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啖食之處;三刀塗,餓鬼道被刀劍等逼迫之處。
【譯文】陳氏戒殺,有人問他:「像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我如果不殺,別的人也殺。放到深山老林,豺狼慮豹也會吃掉。即使我不殺害,但也不能拯救呀!」陳氏說:「馬、牛、羊、豬、狗、雞等以及我等上一輩子作了殺業,就有了決定下輩子的殺因,所以這一輩子受到殺因的果報,雖然是佛也無可奈何。所以,佛教導人們不要殺生,正是為了挽救咱們。不作殺業,就沒有殺因,如果沒有殺因,就決不會受到殺報。如果能夠勸得一人不殺生,就是救得一人不製造殺因,免得下世輪迴變成畜生。如果勸得千千萬萬的人不殺生,就可以救得千千萬萬的人不變成畜生。這樣,就跳出火、備、刀三途了。所以,人們能聽從佛的勸化,沒有聽說食肉的豺狼虎豹能聽從佛的勸化。」
道經云:「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視於彼。」
【譯文】道經上說:「一切有生命的各種物類,都貪戀生命害怕死亡,我的生命與他的生命都是一樣的,所以千萬不要輕視他的生命。」
了了居士云:「體質須還異,靈明本不殊。雖然分貴賤,只是別形軀。苦痛教他死,肥甘助己需。休教閻老斷,自想說何如。」
【譯文】了了居士說:「體質雖然還是有差別,但是心靈本來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有貴和賤的區分,不過是為了分別不同的形體軀殼。教它們痛苦地死亡,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食甘厭肥的需要。不要讓閻王來判決,自己想想該怎麼辦。」
抱一子①云:「殺生恣口腹,罪業足無邊。捐財廣濟人,福德不可論。世人如不信,請觀《太上篇》②。有感必有應③,毫髮無差焉。」
【注釋】①抱一子:北宋有武抱一,南京人。又有趙抱一,陝西人。《老子》:「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指道,謂守道弗失。②《太上篇》:即《太上感應篇》,大旨在勸善懲惡。③感應:佛教名詞。指信仰者之虔誠為能感,佛菩薩之願力為回應。
【譯文】抱一子道:「宰殺牲口以滿足自己口腹之慾,那罪業是大得沒有邊際的。捐獻你的財物來廣泛周濟貧苦人家,積福積德不可限量。塵世之人如果不相信,請看看《太上感應篇》這部勸善懲惡的書。眾生虔誠信佛,多做善事,佛菩薩必然有所回應,絲毫沒有差錯。」
宣和①間,富商楊序夢神告曰:「子逾旬當死,若能救活億萬物命可免。」序曰:「大期②已迫,物命有限,未易滿數。」神曰:「魚卵不經鹽漬,三年尚可再活,盍圖之。」序乃大書神語於通衢壁間,由是人皆知戒,見人殺魚,就取卵投之江河。如是月余,復夢神曰:「億萬之數已滿,壽可延矣!」既而果然。
【注釋】①宣和:宋徽宗年號(1119—1125)。②大期:指死期。
【譯文】宋徽宗宣和年間,富商楊序夢見神告戒他說:「你十天之後會死的,如果能救活億萬生物的性命,就可以免死。」楊序說:「我的死期已經迫近,能夠救活的性命有限,不容易救滿億萬的數目。」神說:「魚卵不經過鹽浸漬,三年後尚可復活,為什麼不試一試?」於是,楊序大量書寫神的話,貼在通衢大街的牆上,於是人人都知道警戒,看到別人殺魚,就把魚卵投放江河。像這樣一個多月,楊序又夢見神對他說:「億萬的數目已滿,你的壽命延長了。」事後果然是這樣。
《禮》①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②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而不得醉焉,所以備酒禍也。」(以下戒飲)。
【注釋】①《禮》曰:「這一段話見《禮記·樂記》。②一獻: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第一次叫初獻爵,第二次叫亞獻爵,第三次叫終獻爵。
【譯文】《禮記》上說:「飼養牲豬,釀造酒液,是用來祭祀祖先,款待賓客,而不是讓小人酗酒闖禍。然而因酒導致獄訟日益頻繁,卻是因酒的流傳產生的禍端。因此,先王制訂酒的禮節,在祭祀時行初獻爵的禮節,賓主百拜,整日喝酒也不醉,先王制酒禮防備因酗酒而產生的禍端。」
陳公子完①奔齊,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②其夜。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齊桓公飲管仲③酒,仲棄其半曰:「臣聞酒入舌出,舌出言失,言失身棄,臣以為棄身不如棄酒。」
【注釋】①陳完:即田敬仲,春秋時齊國大夫。陳厲公之子,齊桓公十四年(前724),陳國內亂,他出奔到齊,被桓公任為工政。其後代逐漸強大,傳至田和,終於奪取齊國政權。②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龜甲,以為看了到那灼開的裂紋就可以推測出行事吉凶。③管仲(?—前645):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尊稱「仲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之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
【譯文】陳國的公子完出奔到齊國,喝了齊桓公賜宴的酒,非常高興。桓公說:「點起火把,咱們作長夜之飲。」陳完推辭說:「臣下我占卜了白天的吉凶,卻沒有占卜晚上的吉凶。君子說:『飲酒是用來完成禮節,不應該過分沉溺,才合乎禮義。』」齊桓公賜酒給管仲,他喝一半,留下一半,說:「臣下我聽說,喝了酒就話多,話多就容易失言,失言就會喪身。臣下認為,與其喪身,不如不喝酒。」
邴原①舊能飲酒,以荒思廢業斷之,八九年酒不向口。
【注釋】①邴原:後漢朱虛(今山臨朐東南)人,為曹操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譯文】邴原本來會喝酒,因荒廢思考與事業而戒了酒,八九年來從不沾酒。
陶侃①飲酒有定限,常歡有餘而限已竭。或勸少進,侃凄悵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逾。」
【注釋】①陶侃(259—334):東晉政治家,任荊州刺史,征西大將軍。
【譯文】陶侃喝酒有一定限量,常常喝酒喝得正高興,就限量不喝了。有人勸他再喝一點,陶侃悲凄悵恨了好一會兒才說:「年輕時因為喝酒的過失以致父母雙亡,所以約束自己,不敢飲酒過量。」
劉玄明①為山陰②令,告新尹③曰:「作縣唯日食一升飯,莫飲酒,此為第一策。」
【注釋】①劉玄明:南齊臨淮人。②山陰:今浙江紹興。③尹:州、縣長官。
【譯文】劉玄明當山陰縣縣令,勸告新上任的縣官說:「做縣令,只有每天吃一升米的飯,不要喝酒,這是第一個好辦法。
王肅①家誡曰:「凡為主人飲客,使有酒色而已,無使至醉。若為人所強,必退席長跪②,稱父戒以辭之。敬仲③辭君,而況於人乎?」【注釋】①王肅(195—256):三國時經學家。②長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踞地,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重,故稱。③敬仲:即陳完,見前注。
【譯文】王肅在家裡告誡子弟說:「凡是做主人請客喝酒,只要使客人面帶酒色(微紅)就行,不要讓他喝醉了。如果出門被人強迫喝酒,一定要退出桌席,直身長跪,以父親的訓戒推辭。陳完尚且推辭齊桓公的勸酒,何況咱們這些平常人呢!」
高允①被敕②,論集往世酒之敗德者以為《酒訓》③,孝文④覽而悅之。
【注釋】①高允(390—487):北魏渤海(今河北景縣)人。文成帝時位至中書令,前後經歷五帝,歷任要職達五十年。②敕:皇帝的詔令。③《酒訓》:北魏高允著,集論酗酒的教訓。④孝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譯文】高允得皇帝的命令,收集論述過去因飲酒而敗壞道德的事迹而作了《酒訓》一書,北魏孝文帝瀏覽後非常喜歡這本書。
柳①戒子弟曰:「崇好優遊,耽嗜麴櫱②,以銜杯為高致,以勤事為俗流。習之已荒,覺已難悔。」
【注釋】①柳(pǐn):唐華原人,任吏部寺郎,御史大夫。②麴櫱:酒母。
【譯文】柳告戒子弟說:「嚮往喜好悠閑自在的生活,沉溺於飲酒作樂,認為嘴裡銜著酒杯有高雅的情趣,認為勤勤懇懇工作太俗氣了。如此習以為常,荒廢事業,即使覺悟了,也難以悔改。」
范公質誡子曰:「戒爾勿嗜酒,狂葯非佳味,能移謹厚性,化為兇險類。古今傾敗者,歷歷皆可記。」
【譯文】范質告誡兒子說:「你不要有飲酒的嗜好,酒是使人發瘋的葯,不是美味,它能變忠厚謹慎為兇惡狠毒。從古至今因酒而失敗的不可勝記,都歷歷在冊。」
陳①有斗余酒量,每次不過五爵②。雖會親戚,間有歡適,不過大白③滿引,恐以長飲廢事。每日有定課,自雞鳴而起,終日寫閱,不離小齋,倦則就枕,既寤即興,不肯偃仰枕上。每夜必置行燈④於床側,自提就案,不呼喚使者。
【注釋】①陳(guàn):北宋沙縣人,號了翁,曾任諫官,極言蔡京不可用。②爵:古代酒器。③大白:酒杯名。④行燈:行路所攜之燈。
【譯文】陳有斗余的酒量,但每次喝酒不超過五杯。雖然與親戚會面,也有喝得高興的時候,不過用大白杯滿滿地喝一杯,恐怕喝多了廢馳正事。他每天有一定的學業功課,從早上開始,整天寫作閱讀,從不離開小書齋,累了就在枕頭上躺一躺,醒來後就立刻起來,不肯在枕上翻來覆去。每晚必定把行燈放在旁邊,自己提到桌子邊,從來不呼叫供使喚的下人。
張文忠公①飲量過人,太夫人年高,頗憂之。賈存道②慮其以酒廢學生疾,示以詩曰:「聖君恩重龍頭選③,慈母年高鶴髮垂。君寵母恩俱未報,酒如成病悔何追?」文忠自是非對親客不飲,終身不至醉。
【注釋】①張文忠公: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明嘉靖進士,後為一代名相。②賈存道:未詳。③龍頭選:龍頭,科舉及第者之首位,即狀元。
【譯文】張居正的酒量過人,他的母親年事已高,非常替他擔憂。賈存道害怕他飲酒過量而荒廢正事,寫詩以示勸戒說:「聖明的君主恩典隆重,科考時將你欽點為第一;你慈祥的母親年事已高,白髮蒼蒼垂在她的兩鬢。君王的寵信,慈母的恩惠都沒有報答,如果飲酒過量成了病,那將追悔莫及啊!」從此以後,張居正不是招待親友和客人不喝酒,終其一生沒有喝醉過。
北齊文宣①與左右飲,曰:「快哉大樂。」王②曰:「長夜荒飲不悟,國破亦有大苦。」帝默然。
【注釋】①文宣:北齊文宣帝高洋。②王:北齊狄那人,字師羅。興和中為奉朝郎,終官侍中。
【譯文】北齊文宣帝高洋與左右臣下一起喝酒,說:「喝得痛快,真高興!」侍中王說:「長夜飲酒,荒廢政事而不醒悟,將來城破國亡,要吃大苦頭的!」高洋聽了默不作聲。
商受①沈酣,上天降喪。羲和②酒荒,胤侯③阻征。鄭大夫伯有④掘地築室為長夜飲,子皙⑤伐而焚之,死於羊肆。楚子反⑥為司馬,醉而寢,楚王欲與晉戰,召之辭以心疾,王徑入幄⑦,聞酒臭曰:「今日之戰,所恃者司馬,而醉若此,是亡吾國而不恤吾眾也。」射殺之。周⑧故人與飲酒大醉,腐脅而死。灌夫⑨酒酣罵座,武帝時伏誅。故裴日休0瑏瑠目酒之道:上為淫溺所化,化為亡國;下為凶酗所化,化為殺身。
【注釋】①商受:即商紂,亦稱帝辛,商代最後的君主。②羲和:夏朝仲康時代,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因沉湎於酒,昏迷天象,未能預報日食,康仲命胤侯征伐治罪。③胤侯:夏時胤國之君。④伯有:春秋時鄭大夫良宵,字伯有。⑤子皙:春秋魯伯虔,字子皙。⑥子反:春秋楚公子側,字子反。⑦幄:篷帳。⑧周(269—322):字伯仁,晉汝南安成(今屬河南)人。渡江後官至尚書左僕射,因經常酒醉不醒,被人叫做「三日僕射」。⑨灌夫(?—前131):西漢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以功任中郎將,後因酒後罵座,得罪丞相田,被族誅。0瑏瑠裴日休:未詳。
【譯文】商紂王沉湎於酒,老天爺降罪叫他滅亡。夏朝羲氏、和氏因酒廢事,帝仲康命胤侯討伐他們。鄭國的大夫良宵挖地築室,作長夜之飲,子皙討伐他,把他燒死在羊肆之中。楚國司馬公子子反,喝醉了酒躺在床上睡覺,楚王準備與晉國打仗,召見子反,子反以患了心臟病而推辭。楚王徑直來到子反的帳篷里,聞到了酒氣,說:「今天這場戰爭,我們所依仗的是你帶兵的司馬,卻醉成了這樣,這是讓我亡國而且也不愛惜我的民眾呀!」於是把子反射死。晉代周與老朋友喝酒大醉,後來兩脅腐爛而死。西漢灌夫喝酒醉後罵座,得罪了丞相田,武帝時伏誅滅族。所以,裴日休看到喝酒的規律:主上沉迷於酒,就會亡國;臣下酗酒,就會喪身。
元右相阿沙不花①,見武帝②容色日悴,諫曰:「八珍③之味不知御④,萬金之身不知愛,惟麴櫱是好,嬪⑤是眈,是猶兩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次年帝崩,壽三十一。
【注釋】①阿沙不花:元康里國王族,年十四入侍世祖,武宗時累官知樞密院事,卒謚文忠。②武帝:指元武宗孛兒只斤溫海山(1306—1311)。③八珍:八種珍貴食物,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炙、猩唇、熊掌、酥酷蟬為八珍。④御: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⑤嬪:宮中女官名。
【譯文】元代的右宰相阿沙不花,看到元武帝的臉色日益憔悴,就勸諫道:「八種珍貴的食品您不知道吃,萬金貴體您不知道愛惜,單單是喜歡喝酒,沉溺於女色,這好比是兩把斧頭砍伐一棵孤樹,沒有不倒下來的。第二年,元武帝就死了,只活了三十一歲。
經云:「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酒失最上破壞善法①,寧以利刀斷於舌根,不以此舌說染欲事。「喜飲酒醉,墮沸屎泥犁②之中,罪畢得出,生猩猩中,後得為人,頑無所知。「善來比丘③,證阿羅漢降伏毒龍,後飲漿中酒大醉,遂失神通,不能降鱔,豈復能降龍也。」
【注釋】①善法:佛家語,五戒十善為世間善法。②沸屎泥犁:佛家語,地獄。③善來比丘:佛家語。由當人之願力與佛之威神力,佛向願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
【譯文】佛經上說:「如果常常愁苦,愁苦就會逐漸增加。如果一個人貪睡,那麼越睡就瞌睡越多。貪戀美色和嗜好喝酒,也會這樣。「飲酒最大的過失是破壞善法,寧肯用利刀割斷舌根,而不用這舌頭說染酒欲的事。「喜歡喝酒而沉醉,最後將墮入沸屎泥犁的地獄之中,贖罪完了,還要降生於猩猩等畜生之中,再世變成人,也愚頑無知。「善來比丘證實阿羅漢能降伏毒龍,後來喝醉了酒,就喪失了神通,連鱔魚也降伏不了,哪裡還能降伏毒龍呢?」
洪州①廉使②問馬祖③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祿,中吃是中丞福。」
【注釋】①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②廉使:肅政廉訪使。③馬祖:僧名。《景德傳燈錄》:江西道一禪師,俗姓馬,故稱馬祖,住南康龔公山。
【譯文】洪州廉訪使問馬祖說:「是喝酒吃肉好,還是不吃喝好?」馬祖說:「如果吃,是中丞你的俸祿厚;不吃,是你中丞的福分好。」
崇真宮道士龔尚賢飲燒酒過多,向卧吹燈,引火入喉中燒死。大抵酒皆有火,非但燒酒也。母族曹翁居京師,九十餘,步履如壯,人問其量,酒涓滴不飲,可知酒之能損壽矣。
【譯文】崇真宮的道士龔尚賢,喝燒酒過量,躺在床上吹燈,把火引入了喉嚨,結果被燒死了。大概所有的酒中都隱藏著火(酒精),不僅僅是燒酒。我母親的族人曹翁住在京城,九十多歲了,走起路來還和青年人一樣,別人問他的酒量,說是滴酒不沾。由此可知,喝酒有損人的壽命。
金仁山①曰:「夫人敬②則不縱慾,縱慾則不敬。商之君臣一本於敬,舉天下之物不足以動之,況敢荒敗於酒乎?」
【注釋】①金仁山:金履祥,元蘭溪(今浙江境內)人,字吉甫,號文山先生,為一代名儒。②敬:謹慎。
【譯文】金仁山說:「一個人小心謹慎,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慾望,放縱慾望,就不會小心謹慎。商代的君臣如果本著小心謹慎的態度治天下,天下所有的東西都不會使他們動心,何況竟敢荒疏政事而敗坏於喝酒嗎?」
薛文清①曰:「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莫此為甚。俗以為樂,余不知果何樂也。惟心清欲寡,則氣平體胖,樂可知矣!」
【注釋】①薛文清:明代薛號。
【譯文】薛文清說:「喝酒和近女色,能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傷害性命,敗壞道德,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世俗之人以此為歡樂,我不知道果然有什麼歡樂的。只有清心寡欲,才會心寬體胖,這種歡樂才可想而知了。」
活人心①云:「酒雖可以陶情性,通血脈,然招風敗腎,爛腸腐脅,莫過於此。飽食之後,尤宜戒之。飲酒不宜粗及速,恐傷破肺。肺為五臟之華蓋,尤不可傷。當酒未醒,大渴之際,不可吃水及啜茶,多被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遂令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水腫、消渴、攣②之疾。」
【注釋】①活人心:未詳。②攣:腿部痙攣。
【譯文】活人心說:「酒雖然可以陶治性情,疏通血脈,然而卻招致風邪,敗壞腎臟,糜爛大小腸,腐壞兩脅,沒有比這更厲害的。飽食之後,尤其應該戒除。喝酒不宜過量,不宜太快,恐怕傷害破裂肺葉。肺臟是保護五髒的華蓋,尤其不可損傷。當喝醉了酒還沒有蘇醒時,口中大渴,不可以吃水喝茶,茶水往往被酒引入腎臟,成了滯留有毒的水,就會讓腰腿沉重,膀胱發冷疼痛,兼得水腫、消渴、腳痙攣的毛病。」
殺生崇飲,口腹類也,故附列焉。或曰:「天地生物養人,先王①為酒合歡②,儒者所不禁也。二戒之示,幾逃禪③矣,如廢禮何?」嗟夫,舜德好生④,禹疏儀狄⑤,聖人未始不戒也。即不能然,若東坡食自死肉,陶侃飲有定限,何如必以此為迂論迦談而漫不知檢,是假歸儒之名,以文其肆無忌憚之行也而可乎?
【注釋】①先王:先聖王。②合歡:《禮記·樂記》:「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歡聚,聯歡。後多指男女結合。③逃禪:逃出禪界。④舜德好生:謂舜有好生之德,言其有秉其仁義而愛惜生命的美德。⑤禹疏儀狄:《國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譯文】殺牲畜,重飲酒,屬於口腹這一類,所以附帶列出。有人說:「天地之間生長萬物來養育人類,先代聖王創造了酒為人們聯歡聚會之用,儒家讀書人也不禁止。戒酒戒殺這兩項所顯示的,幾乎類似逃禪了,豈不廢除了禮儀嗎?」唉!舜有不忍殺生的美德,禹能疏遠善造美酒的儀狄,說明聖人未始不戒酒戒殺生。即使不能這樣,像蘇軾那樣只吃已死的肉,陶侃飲酒有限量,又何必作這樣固執不切實際的議論,而不加檢點,這是假借歸從儒家的名義,實則是用以文飾他們肆無忌憚地飲酒殺生的行為,這樣可以嗎?
男女紳言
伊川①曰:「欲心一萌,當思禮義以勝之。」
【注釋】①伊川:程頤(1033—1107),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
【譯文】程頤說:「色慾之心一旦萌發,就應該想到用禮義來戰勝它。」
朱子①曰:「觀澤之象以窒②欲,欲與污澤,其中穢濁,解污染人,須當填塞了。」
【注釋】①朱子: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慾」,服從「天理」。②窒:遏止。
【譯文】朱熹說:「觀察沼澤的形象,用來遏止色慾之心。色慾與骯髒的沼澤,其中都是污泥濁水。污穢容易沾染人,應該填平堵塞起來。」
伊川曰:「吾受氣甚薄,三十而浸盛①,四十五十而後完。今生七十二年矣,校②其筋骨於盛年,無損也。」又曰:「人待老而求保生,是猶貧而後畜積,雖勤亦無補矣!」張思叔③曰:「先生豈以受氣之薄而厚為保生耶!」先生默然曰:「吾以妄生徇④欲為深恥。」
【注釋】①浸盛:浸,漸漸。愈益,更加。②校(jiào):比較。③張思叔:宋張繹。④徇:曲從,偏私。
【譯文】程頤說:「我先天承受的元氣很薄,三十歲時逐漸消耗,四十五十而後枯竭,現在活了七十二歲,我的筋骨與壯年時比較,沒有受到損害。」又說:「人等到老了才來保養,等於貧窮了而後積蓄,即使很勤勞,也沒有什麼益處了。」張繹說:「先生難道因為先天承受元氣薄,所以才特別講究美生之道嗎?」先生默然良久才說:「我認為非分地產生偏私的慾念是很可恥的。」
方正學①曰:「寒即乎燠②,暑即乎③涼,自外至者懼其已傷,而不知發乎中者為身之殃。噫!嗜欲之毒甚於劍芒,人惟於寒暑之慎,而不於此之防,何耶?」
【注釋】①方正學:明方孝儒(1357—1402),浙江寧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稱正學先生。宋濂弟子。惠帝時任侍講學士。明成祖兵入南京後,他不肯為成祖起草登極詔書,被殺,誅滅十族(九族及方的學生),死八百七十餘人。②燠(yù):熱;暖。③即乎:即,靠近。乎,於也。
【譯文】方孝儒說:「天氣寒冷了就靠近溫暖,天氣熱了就靠近陰涼。從外面來的,害怕自己已經受傷,而不知道發於自身之中的禍殃。唉!嗜好和慾念比劍刃還要厲害得多。人們僅僅小心寒熱對自己的侵害,而不考慮對因食慾色慾所引起的禍患加以防範。」
人主惟漢武帝①七十餘歲,梁武帝②、宋高宗③八十餘歲。漢武嘗言服藥節食可少病。梁武敕賀琛④曰:「朕絕房室三十餘年,不與女人同室而寢亦三十餘年。」此致壽之道,不系其好仙佛也。高宗之壽亦由稟厚而寡慾爾。
【注釋】①漢武帝(前156—前87):劉徹,西漢皇帝,漢景帝子,前140—前87在位。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②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在位。③宋高宗(1107—1187):即趙構,南宋皇帝。1127—1162在位。④賀琛: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國安,官御史中丞。
【譯文】皇帝中間只有漢武帝活了七十多歲,梁武帝、宋高宗活了八十多歲。漢武帝曾經說過,服用丹藥,節制飲食,可以少生病。梁武帝告誡賀琛說:「我斷絕房事已有三十多年,不與女人同室而睡也有三十多年了。」這是延長壽命的辦法,而不關係他喜好求仙拜佛。宋高宗長壽,也是因為他先天領受豐厚而又清心寡欲。
枚叔①曰:「皓齒蛾眉②,伐性之斧。」周顛仙③所謂婆娘歹者,此也。
【注釋】①枚叔:枚乘(?—前140),西漢辭賦家,字叔,淮陰人。②蛾眉:亦作娥眉,女子長而美的眉毛。③周顛仙:明建昌人,名字不詳,明太祖曾親撰《周顛仙傳》記其事。
【譯文】枚乘說:「生著長長眉毛和潔白牙齒的美人兒,是砍伐你性命的斧頭。」周顛仙所說的婆娘歹毒,就是這個。
黃庭堅①嘗過范景仁②,終日相對,正身端坐。景仁言:「吾二十年胸中未嘗起思慮,一二年不甚觀書,若無賓客,則終日獨坐。夜分③方睡,雖兒曹歡呼,咫尺④不聞。」東坡曰:「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減節,嗜欲物不芥蒂⑤於心,卻是學佛作家⑥。」
【注釋】①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出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開創江西詩派。書法為「宋四家」之一。②范景仁:宋范縝字。③夜分:猶言夜半。④咫尺:咫,八寸。比喻極短距離。⑤芥蒂於心:芥蒂,細小的梗塞物。比喻胸中的怨恨、不快。⑥作家:佛家語,禪家有大機用之稱。
【譯文】黃庭堅曾經到范縝家去,兩個人整天相對,端端正正地坐著。范縝說:「我二十年以來,心中未曾產生任何思想考慮,近一兩年來不大看書,如果沒有客人來訪,就整天默然獨坐。夜半時才睡覺,雖然兒輩歡笑呼喚,近在咫尺,我什麼也沒有聽到。」蘇軾說:「范縝一生不信佛,到了晚年,清心寡欲,謹慎小心,減省節約,嗜好慾望絲毫也不縈記心上,倒是一個學佛坐禪的作家。」
劉元城雲①:「安世尋常未嘗服藥,方遷謫時年四十有七,先妣②必欲與俱,百端懇辭不許。安世念不幸使老親入於炎瘴之地,已是不孝,若非義,固不敢為,父母唯其疾之憂③。如何得無疾?只有絕欲一事,遂舉意絕之。自是逮今,未嘗有一日之疾,亦無宵寐之變。」陳曰④:「公平生學術以誠入,無往而非誠,凡絕欲是真絕欲,心不動故。」公曰:「然。」公曰:「安世自絕欲來三十年,氣血意思只如當時,終日接士友劇談,雖夜不寐,翼朝精神如故。」
【注釋】①劉元城:宋劉安世號。②妣:母已死之稱。③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謂做子女的應謹守孝道,循規蹈矩,除了生病之外,其他沒有什麼事讓父母操心憂慮。」④陳:北宋沙縣人,曾任諫官,學者稱了齋先生。
【譯文】劉元城說:「安世我平常未曾服用藥物,當被貶謫時年紀四十七歲,先母一定要跟我一起去,百般推辭也不答應。我想,不幸讓老母去到南方炎熱、瘴癘猖獗的地方,已經是不孝了。不符道義的事,固然不敢去做,然而,做父母的,唯一擔心的是兒子身體是否健康,怎樣才能使自己身體健康不生病呢?唯一的辦法是斷絕色慾,於是下決心斷絕了。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天生病,也沒有宵寐床第爭風吃醋的事發生了。」陳說:「老先生您一生的學術從誠入手,無處不體現一個誠字。所以,斷絕女色是真正斷絕,因為心不為女色所動。」劉元城說:「是的。」又說:「我自從斷絕女色以來三十年,氣血意識一如當年,整天接待士人朋友,劇烈地談話,雖整個晚上不睡覺,到第二天早上,精神依然如故。」
任萃惠①登樞,年耆康強,呂許公②詢服餌之法,萃惠謝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讀《文選》③有所悟爾,謂『石韞玉以山輝,水含珠而川媚』也。」許公深以為然。
【注釋】①任萃惠:未詳。②呂許公:未詳。③《文選》:指《昭明文選》。
【譯文】任萃惠升任樞密使,年事已高卻還健康強壯。呂許公詢問他服食藥餌長壽的方法。任萃惠抱歉地說:「我不知道什麼養生之道,只是中年讀《昭明文選》有所覺悟而已。就是說,『石頭裡孕育著寶玉,使山色增輝;水裡面蘊藏著珍珠,能使河流明媚。』」許公深以為說得對。
山谷①曰:「人生血氣未定,不知早服仲尼之戒②。故其壯也,血氣當剛而不剛,所以寒暑易侵耳。學道以身為本,不可不留意斯事也。」
【注釋】①山谷:北宋詩人黃庭堅,號山谷道人。②仲尼之戒:《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德和好色者也。」
【譯文】黃庭堅說:「人年輕時血氣不穩定,不知早日遵循孔子關於『好色』的警戒。因此到了壯年,血氣應該剛強而不剛強,所以嚴寒酷暑的邪氣容易侵犯,因而得病。學習養生之道的人,應該以身體為根本,不可以不留心這件事情。」
司空圖①曰:「昨日流鶯今日蟬,起來又是夕陽天,六龍②飛轡③長相窘,何忍乘危自著鞭。」戒好色自戕④者也。
【注釋】①司空圖(837—908):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咸通進士,官禮部郎中、中書舍人。②六龍:古代傳說指駕駛日車的「六龍」。③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④自戕(qiāng):自殺;自己殘害。
【譯文】司空圖詩中寫道:「昨天流鶯歡歌,今日知了長鳴;清晨起床,瞬間又是夕陽西沉。太陽駕馭著六條龍拉的車子,在萬里長空中飛奔;哪裡忍心趁著危機之時,自己再加一鞭。」這是警戒好色縱慾殘害自身的人。
楊誠齋①謔好色者曰:「閻羅王未曾相喚,子乃自求押到,何也?」即前詩之意。
【注釋】①楊誠齋(1127—1206):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至秘書監。其詩平易自然,清新活潑,自具風格,一時號為「誠齋體」。與陸遊、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
【譯文】楊誠齋戲謔好色的人說:「閻羅王還不曾招喚,你就自行押解到了,為什麼呢?」這就是上面一詩所表達的意思。
《素問》①曰:「恬淡虛無,真氣②從之,精神內存,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注釋】①《素問》: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素問》、《靈樞》兩編,後分為兩部書。②真氣,中醫學名詞,又叫元氣,精氣。由藏於腎的元氣、吸入自然界的大氣與飲食水谷之氣結合而成,為維持全身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
【譯文】古代醫書《素問》上說:「一個人清靜無為,不求名利,那麼他的元氣充沛,精神飽滿,病從哪兒來呢?因此,他的意志閑適而沒有什麼慾望,心情安寧而無所恐懼,嗜好慾望不能勞累他的雙目,淫思邪念不會迷惑他的心靈。所以他能活到一百歲而動作行為不見衰老,因為他的道德完美而無危難。」
上蔡①曰:「色慾已斷二十年來矣,蓋欲有為,必須強盛,方勝任得,故斷之也。」問:「用於勢利②如何?」曰:「打透此關十餘年矣。」
【注釋】①上蔡:宋人謝良佐,上蔡人。②勢利:形勢便利。
【譯文】謝良佐說:「我斷絕色慾已經二十多年了。人要有所作為,必須身強體壯,才能夠勝任,所以就斷絕色慾了。」有人問他:「對於形勢與便利如何?」他說:「我打透此關已有十餘年了。」
學問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立者。蓋精者,二五之萃①,人之本,德之輿②也。二氏③合下愛養完固,故其學易明易成,吾儒忽此,獨欠講明,講而弗信,欲掣④者也;信而守弗固,未有必成之志者也。
【注釋】①二五之萃:二,指陰陽。五,指五行,即金、木、火、水、土。萃,草叢生貌,引申為聚集。周敦頤《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氣而凝。」又《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②德之輿:道德的載體。③二氏:釋、道二教。④掣(chè):牽引,抽取。
【譯文】做學問全看有沒有精神,精神不足,未必能夠有所建樹。精氣,是陰陽、五行的精華,是人身的根本元氣,是道德的載體。佛、道兩家講究修鍊、愛惜、護養、完聚、固定精氣,所以,他們的學說容易明白,容易學成。我們儒家對於這個道理,獨獨欠於講明白,講了又沒有人相信,情慾又在牽扯;相信了,又不能堅定地固守,沒有一定成功的意志。
薛文清①曰:「人素羸瘠②,乃能兢兢業業③,凡酒色傷生之事皆不敢為,明其壽固可延永矣。如素強壯,乃恃其強壯恣意傷生之事,則其禍可立待也。此又豈非命雖在天,而制命④在己歟?」
【注釋】①薛文清:見前。②羸瘠(léijí):瘦弱。③兢兢業業:恐懼貌,形容做事謹慎。④制命:控制命運。
【譯文】薛文清說:「一個人雖然素來瘦弱,如果能夠小心謹慎,凡是酗酒貪色等傷生的事都不敢做,那麼很明顯壽命固然可以延長了。如果素來很強壯,於是依仗自己強壯而放縱自己,任意做傷害身體的事,那麼災禍會立刻降臨。這難道不是雖有天命,而控制命運的卻在自己嗎?」
佛告諸沙門①慎無視女人,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禮,意殊當諦②。惟觀自頭至足,自外視內,彼身何有?惟盛惡露③諸不凈種以釋其意。
【注釋】①沙門:和尚。②諦:仔細。③惡露:佛家語。謂身上不潔之津液,如膿、血、尿、屎等。惡,憎厭之辭。露,即津液。
【譯文】佛告訴眾和尚,要小心謹慎,不能不重視婦女。咱們當和尚的,生活在污濁的塵世之中,應該像荷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老年婦女看做自己的母親,年紀大的看做自己的姐姐,年輕的看做是妹妹,年幼的看做是女兒,尊重她們,禮貌相待,如果產生了淫思邪念,就要仔細考慮了。只要你看看她們,從頭到腳,從外到內,身上能有什麼呢?裝的都是一包膿、血、屎、尿等不乾不淨的東西,這樣,你的淫思邪念就立刻消失了。
昔有國王淫慾,比丘①以偈②諫曰:「目為眵③淚窟,鼻是穢涕囊,口為涎唾器,腹是屎尿倉。但王無慧目,為色所耽荒。貧道見之惡,出家修道場④。」又《伎女》偈曰:「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纏裹,不凈內充滿,無一是好物。皮囊盛污穢,九孔常流出。如廁⑤蟲樂糞。愚貪身無異⑥。」又詩云:「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⑦此,百年同在一坑塵。」
【注釋】①比丘:和尚。②偈:頌,佛經中的唱詞。③眵(chī):眼屎。④修道場:道場,佛教禮拜、誦經、行道的場所。⑤如廁:上廁所。⑥異:疑當作「益」。⑦坐:由於。
【譯文】從前有個國王好色,放縱自己的情慾。有和尚用偈子勸諫道:「眼睛是藏眼屎的窟窿,鼻子是裝臟鼻涕的口袋,嘴巴是盛痰涎的痰盂,肚子是貯存屎尿的倉庫。但是大王你沒有一雙慧眼,以致沉溺女色而荒廢了朝政。貧道我看這些就厭惡,所以出家做了和尚。」又有一首題為《伎女》的偈子說:「你一身枯骨,由皮肉裹纏,裡面充滿不乾不淨,沒有一樣好東西。皮囊里裝滿污穢,從九個洞里常常流洞出來。上廁所蛆蟲喜歡你的大便,愚蠢地貪戀你對於身體沒有好處。」又有一首詩說:「皮包骨肉和尿糞,故意裝作妖嬈的樣子來誑騙迷惑男人。千古英雄都是因為這個犯錯誤,百年之後一起化作土坑裡的塵埃。」
女色壞人,障聖道故。如截多羅樹①頭,芽永不生。智種亦然,女刀截,故善芽不發,是故女人切要遠離。
【注釋】①多羅樹:棕櫚屬。
【譯文】女色害人,因而阻礙聖道的傳播。就像切斷多羅樹頭,芽永遠長不出。智慧的樹種也是如此,為女色之刀所切斷,善芽就長不出,因此切切要遠離女色。
高僧嵬①戒行嚴潔,嘗有一女子寄宿,自稱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勸勉其意。嵬執意貞確②,一心無擾,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乃凌雲而逝。顧曰:「海水可生,須彌③可傾,彼上人者,秉心堅貞。」
【注釋】①嵬(wéi):未詳。②貞確:猶貞固。③須彌:須彌座,亦稱金剛座,系佛像底座。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淺腳和飾紋。
【譯文】道行高深的和尚嵬,他的戒律行為非常嚴謹潔凈,曾經有一個女子前來寄宿,自稱仙女下凡,因為大和尚有道德,是上天打發我來,表示勸勉獎勵之意。嵬和尚意志堅定,不為所動。說:「我的心已如死灰,不要用你的臭皮囊來試探我。」那女子於是凌雲升空而去。臨去時回頭說:「海水可以生長,金剛底座可以傾倒,那個大和尚,心地堅貞不移。」
經云:「咄①哉世間,甚可怖畏。此處虛誑②,無有可愛,猶如畫瓶,盛諸穢毒。此處難越,不能自出,猶如老象,溺彼深泥。此處自燒,猶如飛蛾,赴於明燭。此處危懼,猶如盲人,臨於深谷。此處能傷,猶如利刀,塗之以蜜,愚人無智,舐③而求味。此處滅諸善法,無有遺余,猶如劫火④,焚燒一切。」
【注釋】①咄(duó):表示呵叱。②誑(kuáng):欺騙。③舐(shì):舔。④劫火:佛家語,壞劫之末,有水、風、火三劫災。劫災之中火災也。
【譯文】佛經上說:「咄!人世之間,多麼讓人恐怖畏懼。那兒虛偽欺騙,毫無可愛之處,好比美麗的花瓶,裝滿了許多污穢有毒的東西。那兒很難越過,不能自己跳出來,好比一頭大象,沉溺到深深的泥潭之中。那麼自行燃燒,好比飛蛾,飛撲到明亮的燭光之中。那兒非常危險恐懼,好比盲人來到深谷之前。那兒能夠傷人,好比是一把利刀,上面塗滿了蜂蜜,愚人沒有智慧,反而用舌頭去舔食追求美味。那兒滅除種種善法,沒有餘剩,好比是一場火災,燒毀一切。」
永嘉云:「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耽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①,不悟毒蛇。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銅柱鐵床②,背爛腸,血肉麋潰,痛徹心髓。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凈流溢,蟲蛆住處。智者觀之,但見毛髮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腈③,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脾肺腎胃,心膏④膀胱,大腸小腸,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識風鼓擊⑤,詐為親友,其實怨妒,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
【注釋】①花:心,草名。②銅柱鐵床:古代刑具。③膿腈:膿血爛肉。④心膏:心上油脂。⑤識風鼓擊:識辨風血,鼓惑攻擊。
【譯文】唐永嘉和尚說:「凡夫俗子,顛三倒四,為情慾所沉醉,荒廢事業,意亂情迷,而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好比去採摘心草花,沒有想到那兒有毒蛇盤踞。在聰明人看來,毒蛇的牙齒,狗熊獵豹的爪子,猛烈的火,熾熱的鐵,還不足以比喻它的厲害。銅柱鐵床的酷刑,使你背焦腸爛,血肉糜爛,疼痛之極,透徹心髓。應該這樣看待:情慾之事,只有痛苦而沒有歡樂,臭皮囊里裝的是糞,積聚的是膿血。外面塗的香脂,裡面只有劇臭污穢,不幹凈的東西往外流尚,是蟲蛆居住的地方。在聰明人看來,只見到汗毛頭髮指甲牙齒,厚度不一的皮膚,肌肉血液汗水淚水,鼻涕口涎膿血爛肉,筋絡脈管腦漿膜衣,黃痰白痰,肺葉膽汁骨頭精髓,脾臟肺臟胃腑,心上脂肪和膀胱,大腸小腸,如此等等的東西,逐一不是人所應有。窺測風向鼓惑攻擊,假裝是親密朋友,實際上怨恨嫉妒,敗壞道德,阻礙修行,所犯過錯至為嚴重。應當遠離它,像躲避心懷怨恨的盜賊那樣。因此聰明人看它像毒蛇一樣,寧肯接近毒蛇,不可親近女色。」
經云:「夫女色者,猶如枷鎖,勞人神識,愚夫戀著,不免械①。」
【注釋】①(chǒu)械:刑具,即手銬腳鐐。
【譯文】佛經上說:「女色好比是枷鎖,勞累人的精神意志。愚蠢的人貪戀著女色,免不了帶上腳鐐手銬。」
上陽子①曰:「惟淫慾為諸業之首,修行之士,先當屏絕。長春真人②對君,以欲為第一戒。《太微靈書》③以欲為十敗④之首。修行無他,但能真實絕欲,余皆易事耳。世於絕欲為甚難者,皆愚痴之見。初學之士,試於無人之境,獨行獨卧,仍戒飲酒,日則以《丹經》⑤常玩,夜則以清凈存心,眼前既無境亂,一切妄念悉除。稍有魔障⑥,愈堅其心。外則不令饑渴,內則常加滋補,如此半年一載,待其精氣內固,自不思欲,若慾念未除,是精尚不全,更當固之,《丹經》云:『精全者不思欲。』真名言也。」
【注釋】①上陽子:一說元陳致虛之號,一說明卓晚春之號。②長春真人:元丘處機(1148—1227),號長春子。③《太微靈書》:《太上元寶金庭無為妙經·太微章第四》,道書名。④十敗:戒律名詞,謂違背十敗規條,則有損體相。《上清修身要事經》:「一敗為好淫;二敗為陰賊兇惡;三敗為醉酒;四敗為穢漫不凈;五敗為食一切含生之物;六敗為食一切水中有生之肉;七敗為食飛鳥肉;八敗為食五辛之菜;九敗為殺昆蟲;十敗為北向便曲……」⑤《丹經》:道書名,煉丹之經。《隋書·經籍志》:「雜神《仙丹經》十卷、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一卷……」⑥魔瘴:佛家語。瘴,一作「障」。魔頭所設障礙,泛指波折意外。
【譯文】上陽子說:「只有淫慾乃是眾多惡業之首,修行的人,首先應該戒除。長春真人回答皇上,以淫慾為第一應當戒除的。《太微靈書》以淫慾為十敗之首。學道修行沒有別的,只要能夠真真實實地斷絕淫慾,其餘都是很容易的事。世上之人認為斷絕淫慾很難,這是很愚蠢的看法。初學修行的人,試一試在無人的地方,單獨行動,單獨睡眠,而且戒除飲酒,白天經常把玩煉丹的經書,晚上保持清凈的心境,眼前環境幽靜,一切胡思亂想都不存在,稍稍有些外魔所設的障礙,更能堅定他的信念。從體外說,不要讓他感到饑渴,對內就要常加滋補。如此一年半載,等到他精神元氣內固,自然不會思念色慾之事。如果色慾念頭沒有去掉,自然是精氣不全,更應當固定它。《丹經》說:『精氣充足的人不思情慾。』真是名言。」
五臟之神①:肝魂、肺魄、心神、腎精、脾意。若人恬淡,則神定魂清,意安魄寧,精不走失。若人躁兢②,則神疲魂濁,意亂魄散,精遂潰耗。夫人非不欲安而壽,而日應酬,神稍痿倦,則三屍③九蟲④作我蟊賊⑤。是以丹田⑥之真為其所擾,精進⑦之士,必屍蟲消絕,五臟之神各安其職。故《度人經》⑧曰:「五帝,侍衛也,三屍乃人身三部陰濁昏邪之氣。上屍彭踞居人頭,中屍彭躓居人腸,下屍彭居人足。凡人嗜欲貪淫,種種不善,皆屍鬼所使。庚申等日,詣天曹言人罪過,毫髮不遺,欲人速死,彼則欣躍。」《古仙》詩曰:「窮盡世間無限法,除非丹藥斬三屍。」
【注釋】①五臟之神:指心、肝、脾、肺、腎等五個臟器。中醫學認為五臟具有貯藏精氣的功能,分別與軀體的某些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繫。②躁兢:心掛名利,急於活動。③三屍:道教謂在人體內有作祟的神,稱為「三屍」或「三屍神」。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臟;下屍血姑,伐人胃命。」本文則另有所指。④九蟲:人身九種寄生蟲:即伏蟲、蛔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膈蟲、赤蟲、曉蟲。⑤蟊賊:原謂吃禾苗的害蟲。後常用以比喻對人民或國家有危害的人或事物。⑥丹田:道家指男子精室、女子胞宮,內藏精氣。又人體部位名,臍下為下丹田,心窩為中丹田,兩眉間為上丹田。⑦精進:精心一志,努力上進。⑧《度人經》:道教重要經典之一。
【譯文】五髒的神靈:肝魂、肺魄、心神、腎精、脾意。如果一個人恬靜淡泊,不求名利,那麼他的心神安定,肝魂清凈,脾意安宇,肺魄平靜,腎精不會走失。如果一個人熱中功名利祿,急於追求名利,好與人爭競,那麼他的心神疲倦,肝魂混濁,脾意迷亂,肺魄消散,腎精就潰損消耗。人們不是不想安定而且長壽,但天天應酬,心神稍稍痿弱疲倦,那麼體內隱伏的三屍九蟲就會出來作亂危害。因此丹田內的精氣受到它們搔擾,精心一志、努力上進的修行之士,一定要把屍蟲消滅乾淨,五髒的神靈才能各自安於他們的職守。因此,《度人經》說:「五位天帝是五臟神靈的保護者,三屍是人體上、中、下三部分陰濁昏邪之氣。上屍名彭踞,住在人的頭部;中屍名彭躓,住在人的腸中;下屍名彭,住在人的腳部。凡是人們的嗜欲貪淫,種種不好的行為,都是屍鬼所指使的。到逢庚逢申的日子,這些屍鬼就到上天那裡訴說人的罪惡過失,雖毫髮小事,也不遺漏,想要人早死,他們才高興跳躍。」《古仙》詩中說:「用盡了世上無數的法子也不行,除非煉就內丹才能斬去三屍蟲。」
淫慾之人,體有穢氣,若見修行之人,急當迴避,毋觸忤①其真氣,以招殃禍。佛經雲;「護凈戒者絕色慾也,行住坐卧,及經行處,其他吉祥。」李昊②曰:「陳述古多欲,為鬼所侮。吾斷欲久矣,故鬼不敢見,非有他術也。」
【注釋】①觸忤:觸違逆。②李昊:五代後蜀人。
【譯文】貪色縱慾的人,身上有一股污穢之氣,如果遇到修身養性的人,應該立刻迴避,不要觸犯忤逆他的真氣,以致招來災禍。佛經上說:「護凈戒者斷絕了色慾,他無論行走、站立、端坐、躺卧,以及經過的地方,都很吉祥。」李昊說:「陳述古貪色縱慾,為鬼所侮辱。我斷絕色慾很久下,所以鬼不敢見我,不是有其他法術。」
夫人之生,稟①父精母血,成其軀殼。及乎年壯,與嗜欲俱卻,將所受之精流於愛河慾海,喪之早者不滿下壽,喪之遲者不滿中壽,喪之晚者不滿上壽②。若欲身安壽永,唯當絕欲寶精。人之壽命主乎精氣,猶燈之有油,如魚之有水,油枯燈滅,水涸魚亡。奈何愚人以苦為樂,見色棄生,豈知精竭命亦隨逝。
【注釋】①稟:領受,承受。②下壽、中壽、上壽:一說:《左傳·昭公三年》「三老」,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又一說:《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譯文】人的出生,領受父母的精血而形成他的肉體。等到年紀大了,他的真元精氣與嗜好欲好一起增長,把從父母那兒承受的精血都流入情慾的海洋,喪失精血早的活不到六十歲,喪失較遲的活不到八十歲,喪失晚的活不到一百歲。如果想健康長壽,惟一應當做的是斷絕情慾,珍惜精氣。人的壽命受到精氣的支配,好比燈中有油,魚兒有水,油枯了燈就熄滅,水乾涸魚就死亡。沒奈何愚人把苦當作樂,見到美色連性命也不要了,哪裡知道,精盡命也沒有了。
七魄①在身,使人昏淫;三魂②喜人為善。本命日③魂神降體,其日能清凈身心,不酒不色,更衣焚香,坐不睡眠,即得魂與魄合。魂屬陽,魄屬陰,陰陽相合,道氣內降,命根④堅固,身體清安。若以酒色昏亂形體,魂歸一見,去身七步之遠,穢惡沖射,魂乃復去。七魄因魂不能來合,則其陰氣愈盛,鼓舞得志,肆情恣欲,若三度昏亂,魂不合魄者,則陽衰陰壯,七魄與陰鬼交通,但思淫亂。
【注釋】①七魄:道家謂人身有七魄,曰屍狗、伏屍、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辟臭。②三魂:道家謂人身有三魂。曰:胎光、爽靈、幽精。見《雲笈七籤》。③本命日:未詳。④命根:道家內煉名詞,指生命的基本元素精、氣、神。
【譯文】有七魄在身上,人就昏迷思念淫慾;而三魂就喜歡人做善事。在本命日那一天,魂神降臨人體,這一天人的身心都清凈,不喝酒,不近女色,更換乾淨衣服,點燃香,靜坐不眠,就可讓魂魄結合。魂屬陽,魄屬陰,陰陽結合,道氣下降體內,精氣神堅固,身體清凈安定。如果因為酗酒、貪色,昏迷混亂了形體,魂歸來時看到了,離身體七步之遠,受到污穢氣味的沖射,魂即刻又離開了。七魄因三魂不來與之結合,那麼陰氣愈來愈盛,受到鼓舞,得意忘形,肆情放縱慾望。如果三次昏亂,魂不與魄結合,就陽氣衰弱,陰氣強盛,七魄與陰氣交往,但思淫亂之事。
常人精每虧少。但凡交感①,激撓②一身之骨格③,攪動一身之精髓④。情慾才動,心君⑤亦淫,三屍搬於上,七魄摧於下,方得精自兩頸而上,由五臟升泥丸⑥,與髓同下,自夾脊雙關⑦至外腎⑧交⑨,此為五濁0瑏瑠世間法。故李宜春曰:「精之在體在骨絡0瑏瑡,猶金之有液0瑏瑢,水之有脂,因慾火下熾,遂克化而為物。」莊子0瑏瑣曰:「既已為物矣,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善攝生者,先除慾念。
【注釋】①交感:兩兩相互感合。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氣指陰陽。本文指男女交合。②激撓:激:沖,激厲。撓,擾,動。③骨格:為「骨骼」之誤。④精髓:精,精液。髓,骨髓。⑤心君:心為五官百骸之首,故曰心君。⑥泥丸:道家上丹田,在兩眉間。⑦夾脊雙關:經穴名,在人背脊二十四節上下之正中。⑧外腎:我國舊稱睾丸為外腎,而稱腎臟為內腎。⑨交:即「交媾」,陰陽和合,男女交合。0瑏瑠五濁:佛家語,曰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0瑏瑡骨絡:亦「骨骼」之誤。0瑏瑢「金之有液」句:五行中金生水,金亦熔而成液體。五行中的水包括一切液體。0瑏瑣莊子:戰國時哲學家莊周。
【譯文】常人的精液每每虧損減少。凡是男女交合,激動騷擾一身的骨骼,攪動一身的精髓。情慾剛剛萌動,心裡也產生淫慾的念頭,於是三屍在上面搬弄,七魄在下面催促,方才能使精氣自兩頸而上,由五臟上升到泥丸,又與骨髓一起下行,從背脊雙關穴下行至睾丸交媾,這就叫做渾濁不凈五種世間法。所以李宜春說:「精氣之在人體在骨骼,猶如金熔而有液體,液體中有油脂,因為情慾之火在下熾燃,就能夠把精氣化而為精液的物質。」莊子說:「既然已經化而為物質了,想要再回復歸根,豈不是很困難嗎?」善於養生的人,必須先去掉情慾的念頭。
劉真人洛陽三年,日唯觀空遣妄,愛根才動,便誦曰:「北都泉曲府①,中有萬鬼群。但欲遏人算,斷絕人命門。」誦此謠章,愛根斬然。蓋北都泉曲府,乃人之欲根也。欲根才動,羅酆②起漫漫之黑雲,六鬼交鋒,妖精趲③淋淋之苦雨。學人到此,要降伏之。
【注釋】①北都泉曲府:北都,地府名。一名酆都泉曲府。②羅酆:道都謂鬼王都城所在地。謂在北方癸地。③趲(zǎn):趕,加快。
【譯文】劉真人在洛陽三年,每天所做的只是內觀空虛,外遣雜念。愛欲之根才動,立刻誦讀:「北都泉曲地府,中有萬鬼群魔。但想遏止人算,繼絕人的命門。」誦讀了這道謠諺,愛欲之根立刻斬斷。原來北都泉曲府就是人的情慾之根。欲根剛剛蠢動,羅酆鬼城隨即黑雲滾滾,群鬼交鋒,妖怪立刻下起淋淋苦雨。這個時候,學習修鍊的人一定要降伏它們。
玄同子①曰:「仙家只要留得精住,則根本壯盛,生氣②日茂。若欲心不息,靈根③不固,則精薄而元氣之生日少,漸漸竭盡,以至於亡。」禪客④曰:「若不斷淫慾而學禪觀⑤,猶蒸砂為飯,雖百千劫⑥,只名熟砂,不得為飯,然此事須在清心絕念上下工夫。」
【注釋】①玄同子:邵桂子,宋淳安人,本姓吳,邵氏扶養,從其姓。字德芳,號玄同,以文著名。咸淳進士,官處州教授,後棄官歸,鑿地構屋其上,名雪舟,著《雪舟脞錄》、《雪舟脞談》。②生氣:活力,生命力。③靈根:一、指舌,二、指舌根。三、腎的異名。④禪客:參禪之僧。⑤禪觀:謂參修禪理洞觀大道。⑥劫: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
【譯文】宋邵桂子說:「修行的人只要留得精元在,則人體的根本強壯,生命力越來越旺盛。如果淫慾之心不斷絕,那麼靈根不堅固,則精力稀薄而元氣的產生也一天天減少,以致逐漸枯竭,到最後死亡。」參禪的和尚說:「如果不斷絕淫慾而要學習參悟禪理,就好比要蒸砂做飯,雖千百劫數,也只能叫做熟砂,不能成為飯。然而,這件事必須在清心絕欲上下工夫。」
《宗鏡錄》①曰:「久種善根深,逢塵塵不侵。不是塵不侵,自是我無心。」此正所謂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邪魔不入,慾火潛消,自在逍遙,與虛空②等,方是絕欲。世人不知,隨起隨抑,傷損元和③。或又以不泄為還精補腦,神氣已去,徒留敗滯之物於腰腎,致成奇疾,何其昧哉?
【注釋】①《宗鏡錄》:佛學書名,一百卷。宋初杭州慧日永明寺禪師延壽(904—975)集錄集教各宗教義,抒發己見,旨在以教悟宗,自認是「宗門寶鏡」,故名。②虛空:寂寞無人之境。③元和:指人含氣漱口所生的津液。
【譯文】《宗鏡錄》上說:「長久以來播種的善根很深,即使逢到纖塵也不能侵犯。不是塵埃不侵犯,只因為是我心中沒有雜念。」這正是所說的,隨著心裡潔凈,佛土也潔凈,邪魔不能侵入,情慾之火也暗暗熄滅,自在逍遙,心中一無所有,方才稱得上是斷絕慾念。世上的人不知道,隨時產生慾念,隨時壓抑下去,這樣傷損元氣。或者又以為不排泄,把精液還回去用來補益大腦,但是精神元氣已經喪失,白白留下敗壞滯留的東西在腰腎之間,以致成為怪病,多麼愚昧啊!
士子讀書作文辛苦,最宜節慾。蓋勞心而不節慾則火①動,火動則腎水②日耗,水耗而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為勞瘵。
【注釋】①火:指真氣。②腎水:精液。
【譯文】讀書人讀書寫文章非常辛苦,最應該節制情慾。勞心而不節制情慾則真氣動,真氣動則精液一天天耗損,精液耗損而真氣熾熱,則肺金受害,轉變成為肺病。
關中①隱士駱耕道常言,修養之士,宜書月令置諸左右②,夏至宜節嗜欲③,冬至宜禁嗜欲。蓋一陽初生,其氣微矣。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故當禁之,不特節也。且嗜欲四時皆損人,但冬夏二至,陰陽爭之時,尤損人耳。
【注釋】①關中:一說秦都咸陽,漢都長安,因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一說秦嶺以北範圍內。②月令:本為《禮記》篇名,記述每年夏曆十二個月的時令及相關事物,並把各類事物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此指時序節令。③嗜欲:泛指各種嗜好和慾望,本文專指情慾。
【譯文】關中地方的隱居之士駱耕道常說,修身養性的人,最好把月份牌放在左右,夏至時應該節制情慾,冬至時應該禁止房事。因為冬至陽氣初動,氣息很微弱,好比草木剛剛萌發,容易受到傷損,所以不但是節制,而應當禁止。而且這種情慾一年四季都有損於人,但冬至夏至,正是陰陽二氣相爭奪之時,尤其損傷人的身體。
清凈則內腠①閉距,雖大風②苛毒弗之能害③。
【注釋】①內腠:腠(còu),中醫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②大風:泛指諸風邪的總稱。
【譯文】一個人內心清靜潔凈,則內腠封閉,雖然遇到大風苛毒也不能危害於他。
東垣①云:「主閉藏②者,腎也;司疏泄③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④,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⑤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合,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人只自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
【注釋】①東垣:李杲金,真定人,字明之,號東垣老人,通《易》,尤精醫,稱神醫。②閉藏:封閉守藏。③疏泄:疏風泄熱,即解表清熱。④相火:中醫學名詞,一般認為相火屬於腎,寄於肝、膽、心包、三焦等臟腑,能溫養全身,有推動臟腑的功能。如相火妄動,則能致病。⑤君火:即心火。君火主後天,相火主先天。
【譯文】東垣老人說:「主管封閉守藏的是腎臟,擔任疏導宣洩的是肝臟。兩臟都有相火,且兩者與心臟聯繫。心臟是君火之所在,為外物所感應就容易蠢動,心動了相火也動,相火一動精液自然走失。相火翕然而起,雖然不交合,必暗暗流滑而疏泄了。所以,聖人只是教人自己收心養性,其意旨很深。」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火大旺,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大旺,土旺則水衰。古人於夏,獨宿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①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②,而為來春發生升動③之本。此時恣欲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此五個月,一年之虛耳。若上弦④前下弦⑤後,月廓月空,為一月之虛。風霧大雷虹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⑥,愁怒驚悲,醉飽勞倦,謀慮勤動,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一日之虛,與俗所謂注夏病⑦,此四者之虛,亦宜暫遠帷幕⑧,保全天和⑨。前五個月宜出居於外,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
【注釋】①《內經》:即《黃帝內經》,古醫書。②真:真陽,真氣。③升動:上升。④上弦:農曆每月初八、初九。⑤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⑥日月薄蝕:日食,月食。⑦注夏病:病名,每遇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食少體熱,名注夏。⑧帷幕:指女色。⑨天和:謂自然的和氣。
【譯文】四月在十二地支中屬巳,五月屬午,心火大旺,心火旺就肺金衰,六月屬未,脾土大旺,脾土旺則腎水衰。所以古人在夏天,單獨睡眠,飲食清淡,兢兢業業,小心謹慎,來保養肺、腎兩個臟器,正是因為心、脾太旺。《黃帝內經》說:「冬天不保養精力,春天必定要得溫病。」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心火之氣潛伏閉藏,用來保養本來的真氣,作為第二年春天真氣升動的根本。如果在這個時候放縱肉慾,戕害身體,到第二年春天,地氣上升,身體下部沒有根本的元氣,陽氣輕浮,必定有溫熱之病發生。這五個月,是一年中人身最虛弱的時候。若農曆每月初八、初九之前,二十二、二十三日之後,當月亮空廓,是一個月中人身最虛弱的時候。如果刮大風,下大霧,打雷閃電,虹霓出現,突然冷,突然熱,日食月食,或者遇憂愁、嗔怒、驚恐、悲傷之事,或者酒醉飯飽,勞累疲倦,思謀過慮,勤勞運動,是人身一天中最虛弱的時候,像病後初愈,瘡痍正在發作不止,人身一天中最虛弱的時候,以及俗話所說的注夏病一起,這四種人身最虛弱的時候,也都應該不近女色,來保全自然的和氣。前面所說的五個月應該出居到外面去,看不到可以產生慾念的女色,心裡不致於迷惑而混亂了。
人從欲中生死,孰能無欲?但始則濃厚,次則淡薄,次則念頭雖起,過而不留,次則雖有念,如嚼蠟而無味,又次則無念,斯為工夫耳。古箴①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仙家道人非有靈,積精養②以成真。」
【注釋】①箴: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②:同「氣」。
【譯文】人從情慾中誕生,也在情慾中死亡,哪裡能夠沒有情慾呢?但開始時特別濃厚,其次就淡薄了。再次是慾念雖然產生但不持久,又次雖有念頭但味同嚼蠟,最後就沒有慾念了,這就是工夫!古箴言說:「不怕慾念產生,只怕覺悟遲緩。」「仙家道人並非有什麼神通,乃是積蓄精力,培養元氣,因而修鍊成仙。」
呂純陽①云:「獨上高峰望八都②,黑雲散盡月還孤。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養得兒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生生世世常如此,爭似留神養自身。」
【注釋】①呂純陽:呂洞賓(798—?),俗傳八仙之一。②八都:猶八方也。
【譯文】呂洞賓詩中寫道:「獨自登上高峰眺望四面八方,烏雲一時消散,只剩下一輪孤零零的月亮。蒼蒼茫茫的宇宙之中人無數,有幾個男兒是真正的好兒郎。」「養得一個兒子與我一模一樣,如今我已枯槁憔悴兒子也精力消耗光。人們世世代代都是這個樣子,那裡勝過留著精神保養自己心寬體胖。」
孫仙姑①云:「十歲童男正好修,大丹②無漏可全周。金丹③舍利④全不壞,清凈身心赴瀛洲⑤。」「二十上下聚渾家⑥,活鬼同眠心不怕。掀翻金鼎⑦走丹砂,拽倒玲瓏七寶塔⑧。」「三十已上火院⑨牽,恰似蠶兒繭內眠。渾身上下纏縛定,不悟菩提0瑏瑠不悟禪。」「四十生男長女多,元陽耗散損中和0瑏瑡。思量苦來從前苦,急急貪花恨不多。」「五十以上老來休,少年不肯早回頭。直待元陽耗散盡,恰似芝麻壓盡油。」「六十四五老乾巴,孫男孫女眼前花,那怕七十活一百,皂角揉殘一把查。」「回光影里一骷髏,半卧荒郊半土丘。喉中若有三寸氣,貪財好色逞風流。」「妻是猛虎兒是狼,我在群中作一羊。但得喜時同歡喜,他們煩惱我遭殃。」「背上搭鞍驢共馬,鼻內穿索駝共牛。為甚畜生偏受苦,好人勸著不回頭。」
【注釋】①孫仙姑:金代女道士,法名不二,號清凈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王重陽度化出家,為全真教七子之一。②大丹:即內丹,道教修鍊功法之一種,與外丹相對而言。③金丹:仙人道士謂不老不死之葯。④舍利:佛骨。⑤瀛洲:傳說中的仙山。⑥渾家:妻子。⑦金鼎:內丹名詞,中丹田異名。煉丹之爐。⑧七寶塔:多寶塔,隋文帝所建。⑨火院:火,中醫六淫之一。六淫為風、寒、暑、濕、燥、火。0瑏瑠菩提:道,覺悟。0瑏瑡中和:中正和平
【譯文】孫仙姑說:「十歲的童男正好修行,內丹沒有漏失可以完整周全。不老之葯的金丹和佛骨舍利都沒有損失,保持了清潔乾淨身心登仙到瀛洲。」「二十歲左右娶了個老婆,與活鬼在一起睡覺心裡也不害怕。等於是掀翻了煉丹的金鼎走失了丹砂,拽倒了玲瓏剔透的佛家多寶塔。」「三十歲時已上了火院,恰好像是蠶兒在繭內睡眠,渾身上下都纏住了,不悟道來也不悟參禪。」「四十來歲生男育女已很多,元陽精力消耗失散有損中和,想起苦來從來都是苦,急匆匆貪花只恨還不夠多。」「五十歲來老了萬事休,只怪少年時代不肯早回頭,一直等到元陽耗散盡了,恰好比是芝麻榨乾了油。」「六十四五老得乾巴巴,孫兒孫女眼前晃動看得眼發花,哪怕活到七十一百歲,等於是皂殼揉殘了只剩下一把渣。」「最後只留得回光影里一幅骷髏,一半卧在荒郊一半成了土丘。喉嚨之中如果還有三寸氣,還要貪財好色逞風流。」「老婆是猛虎兒是狼,我是羊群中的一頭羊。但得他們高興我也高興,他們煩惱我就遭殃。」「背上搭了鞍子我就是驢和馬,鼻內穿根繩索我就是駱駝和牛。為什麼要像牲畜那樣偏偏受苦,好人勸著卻不回頭。」
《中和集》①曰:「天壬地癸②,乃天地元精③。元氣節之於外則成人,益之於內則成丹④。世人不知生男生女實由命分中得,不由人力。若不斷淫絕欲,自為修養,直待精華耗竭,早至夭亡,大可惜也。又豈知寡慾而得男貴而壽,多欲而得男濁而夭耶?」
【注釋】①《中和集》:書名,道教內丹鍊氣著作,六卷,元代李道純撰,榮志頤編。②天壬地癸:指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所必需的物質。它來源於腎精,受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而逐漸充實。③元精:指天地之精氣。④丹:內丹。
【譯文】《中和集》說:「天壬地癸,乃是天地元氣的精華。元氣節制於體外就可以成為人,補益於體內就煉成內丹。世上人不知道生男生女實由命中所得,不由人力。如果不斷絕淫慾,來自行修身養性,一直等到精氣元華耗散竭盡,早早滅亡,太可惜了。又哪裡知道,清心寡欲而生男孩,必然顯貴而長壽,多情縱慾而生的男孩愚昧而短命呀!」
《碎金錄》①曰:「吾諦觀②人世,③然趣④死者,如百川東注也。其死所有二焉:觸名位之禍機,冒衽席⑤之畏途。能不邇者,萬萬中或有一二。」
【注釋】①《碎金錄》:宋人晁迥有《法藏碎金錄》,碎金,比喻珍貴的簡短雜著。②諦觀:仔細觀察。③(kēng):急急奔走的樣子。④趣:急促,趕快。⑤衽席:床席。此指男女床第之事。
【譯文】《碎金錄》說:「我仔細觀察人世間,急匆匆奔赴死亡的人,好比百川在流入海一樣。他們的死亡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觸犯了名譽地位的禍端,另一個是冒犯了枕席之上貪好女色的這條畏途。能夠不這樣的,一萬人中間或有一兩個而已。」
清虛丈人①食雄雞語人曰:「雄雞骨強肌澀,亡陽故也。雞②則不然。君子可以知惜精保身之術矣。」
【注釋】①清虛丈人:宋人王鞏號。②雞:公雞長到剛成熟時,為促其快速生長,而閹割其睾丸,稱雞。
【譯文】清虛老人吃雄雞時對人說:「公雞骨頭硬肌肉粗澀,是因為失去了元陽。閹雞就不是這樣。君子因此可以知道愛惜元陽,保養身體的辦法了。」
許魯齋①曰:「萬般補養皆為偽,只有操心是要規。象山先生②登鬼谷山③,行泥塗二三十里,雲平日極惜精力,不輕用,以留有用處,所以如今如是健,諸人皆困不堪。」
【注釋】①許魯齋:元代許衡,號魯齋。②象山先生:陸九淵(1139—1193),南宋哲學家。③鬼谷山:地名,在河南登封東南,昔日鬼谷子隱居的地方。
【譯文】許衡說:「一萬種補養品都是假的,只有留心保養是最重要的一條規則。陸九淵攀登鬼谷山,在泥淖的途中行走了二三十里路,說自己平常極其愛惜精力,不輕易耗損,以之留到有用的地方。所以,他現在還這樣健旺,其他人就疲憊不堪。」
伯敏①於此心能剛制其非,只是持之不久耳。象山云:「只剛制於外,而不內思其本,涵養之功不至。若得心不明白正當,何須剛制。且如在此說話,使忽有美色在前,老兄必無悅色之心,若心常似如今,何須剛制。」象山曰:「初學者能完聚得幾多精神?才一霍②便散了。某平日如何樣完養③,故有許多精神難散。」又曰:「小心翼翼,昭事④上帝,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戰戰兢兢,那有閑管時間!」(此象山完養工夫。)
【注釋】①伯敏:宋人汪昌壽號。②一霍:短暫的時間。③完養:完善保養。④昭事:虔誠敬奉。
【譯文】宋代汪昌壽對於慾念之心,能夠強制它的萌動,但是不能持久。所以陸九淵說:「只能從外部強制,而不能從內根究原因,那是涵養功夫不到家。如果人從心眼裡明白怎樣做才正當,何必強行控制。而且如果在這裡說話,假使忽有一美女出現在眼前,老兄你一定沒有喜愛女色的心思,如果心思常常像現在這樣,何必要強制自己。」陸九淵又說:「初學修身養性的人能夠團聚得多少精力神氣呢?頃刻之間就散了。我平常是如何完善保養自己,所以才有許多精力元氣難以散失。」又說:「小心翼翼,虔誠敬奉上帝,上帝降臨於你,無生貳心,戰戰兢兢,哪裡有管閑事的時候呢?」
陽明先生①曰:「絕飲酒,薄滋味,則氣自清;寡思慮,屏嗜欲,則精自明;定心氣,少眠睡,則神自澄。」
【注釋】①陽明先生:明哲學家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餘姚人,嘗築室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譯文】王守仁說:「戒斷飲酒,淡薄滋味,那麼你的元氣自然純凈;少思前慮後,拋棄嗜好和情慾,那麼你的精神自然清朗;穩定心緒,少睡眠,那麼你的神氣自然澄清。」
按:《難經》①有損腎、益精、少陰、氣絕、骨枯諸論,與脈經腎經病證,及《首欏嚴經》②佛示阿難第一戒淫等教,皆詞旨深奧,難於參悟。茲所採錄,惟古訓之易曉者,故鄙俗不忌也。夫里曲村謠,樵歌牧唱,苟可以迴風而勸俗,則不必莊語之以《典》、《謨》、《詩》、《禮》之文矣③。而亦何病其鄙俗也哉。初機④之士,凡置一冊,或火自內起,或魔從外來,凈心披閱,然⑤知懼,似炎郁⑥而御雄風,道渴而投甘露⑦也,有不清涼稱快者乎?昔懶安⑧牧牛,一回入草,驀鼻拽回,猛著精彩,久自純熟。謂滋編為鼻之具亦可也。彼上根大乘⑨,靈明0瑏瑠照了,色即是空,夫何藉此?
【注釋】①《難經》:中醫學書名,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②《首欏嚴經》:佛經名,十卷。③《典》、《謨》:《尚書》中《堯典》、《舜典》、《大禹咎繇謨》等篇。《詩》:指《詩經》。《禮》:有《周禮》、《儀禮》、《禮記》,一般稱《禮》則指《儀禮》。④初機:初識禪機。⑤(jué):驚也。然,恐懼貌。⑥炎郁:炎溽也。⑦甘露:甘甜之露。⑧懶安:未詳。⑨大乘:大乘佛教,大對小而言,乘是指運載工具,比喻普渡眾生從現實世界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0瑏瑠靈明:心。
【譯文】按:《黃經八十一難經》中有損腎、益精、少陰、氣絕、骨枯等論述,與脈經、腎經病症,以及《首欏嚴經》中佛所指示的阿難第一戒淫等的教誨,都是詞語旨意深奧,難於參悟理解。現在所採錄的,只是古訓中容易理解的,所以鄙俗也不忌諱。俚曲民謠,樵夫牧童的歌曲歌詞,如果可以移風易俗,其文詞就不必像《典》、《謨》、《詩經》、《禮》那樣莊重典雅了。又何必因為其鄙俗而認為是毛病呢?初學修行的人,放一本在身邊,或慾火內起或魔障從外部侵犯時,專心致志地翻閱,然後然知道警醒害怕,這就好比在炎熱的夏天遇到大風,走在路上口渴時而給以甘露,哪有不感到清涼而稱快的呢?過去懶安放牛,有一次牛進入到草叢,牽著牛鼻子拽了回來,剛開始,猛然覺著很精彩,次數多了也就純熟不以為奇了。說這本書是穿牛鼻的繩索也可以。那上等根器的大乘教人,心靈內視,知道一切所見所感的都是虛空,又何必要靠這呢?
跋
萬曆壬午①秋,邑父母褚侯以才望調浦城②,瀕③行攀卧④者不啻千萬計。余不肖亦編籍之一人,是日隨父老後追留百里許。侯命舍帷⑤,進諸父老而慰遣之。因出篋中所攜書一冊,諭之曰:「此滁上⑥皆春居土作也,養生者誠不可不知雲。余拜受而閱之,則《食色紳言》也。二者人之恆性,居士顧欲人有以制節之,而吾侯又以遺之,得無與作者之意同乎?孟子⑦曰:「養生,王道之始。」侯⑧寧逾歲,其施為注厝⑨,凡王政之所當先者,頌其口碑,存之方冊0瑏瑠,固非楮氏0瑏瑡所能殫言0瑏瑢。茲又以此壽吾民,欲老安少懷,咸於是焉致之。侯之惠於寧者既深,而愛於吾民者何切,至林林總總0瑏瑣,繼自今克保天和而免於夭折者,孰非侯之賜哉?父老謂宜廣其傳,因付之鋟梓0瑏瑤而紀其歲月雲。楊廷貴撰。
【注釋】①萬曆:明福宗年號(1573—1620)。萬曆壬午。1582年。②浦城:縣名,在福建省北部。③瀕:臨近。④攀卧:攀車卧轍,加以挽留。⑤(chān)帷:車上的帷幕。⑥滁(chú)上:滁縣,在安徽省東部。⑦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儒家學派繼承人,人稱「亞聖」。⑧(lì):到。⑨注厝:同「注錯」,即措施,措置。0瑏瑠方冊:簡牘。0瑏瑡楮氏:紙。0瑏瑢殫言:盡言。0瑏瑣林林總總:所有的,大大小小的。0瑏瑣鋟(qǐn)梓:刻版,印刷。
【譯文】明朝萬曆壬午年秋天,縣裡父母官褚侯以才能名望遷調到浦城。臨走時,攀車卧轍挽留他的人成千上萬。不才我也是本地在冊的一人,那一天跟隨在父老的後面,追留一百多里路。褚侯命人放下車上的帷幕,請來諸父老,安慰他們,勸不要再遠送。因而拿出箱篋中所攜帶的一本書,曉諭眾人說,這是滁上皆春居士所作,想要養生長壽的人不可不讀,云云。我拜謝接受,而後閱讀了這本書,就是《食色紳言》。食色這兩件事是人的本性,皆春居士要人加以節制,而我們的褚侯又以此書留贈給我們,這不是與作者的意圖相同嗎?孟子說:「養生,是實行王道的開始,」褚侯在寧地過了一年,他的功勞政績,凡是那些有關政教首先應該舉說、百姓有口皆碑、記錄保存在簡牘檔案之上的事情,固然不是紙上所能盡言,而現在又以此書來壽養咱們百姓,想要老人安居,青年懷德,都於這裡體現出來。褚侯對於寧地的恩惠非常深厚,而愛護咱們百姓又何其懇切。從今而後,所有那些保養天和而免於夭亡的,哪個不是褚侯所賜予的呢?父老們說此書應該廣為傳播,因此將它付諸刻版,印刷成書,而紀其年月。楊廷貴撰記。
關於《食色紳言》《男女紳言》:
本書作者龍遵,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詳。自稱皆春居士,是一個沒有出家的佛教徒,從本書的內容中也可以看出其所受佛教的影響。
書名「紳言」,紳字有約束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就是說,「飲食男女」之事,應該有所約束節制,不可放縱,不能過度。本書作者只是編纂,而不是創作,他編選了歷代有關這方面的言論,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只能從取捨中看出他的思想傾向來。作者約束節制的意圖是正確的,但是,是否完全體現了這種意圖,卻值得商榷了。
全書有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引言中就引用了三教的言論。全書的選材也以此為準則,將歷來三教著名人物的事迹言論作為本書的內容。選材不分時代先後,也不管內容是否典型,不避忌重複嗦,作者自稱「不擇醇疵」,內容比較龐雜。儒家如《禮記》、孔子、孟子、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宋明理學家,以及一些信奉儒家的官宦讀書人等等的言論。釋家包括佛、佛經、菩薩、禪師、高僧、居士等的言論。道家有老子、至人、真人、仙姑等的言論。全書分兩大部分,一是飲食紳言,一是男女紳言。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對殺生,主張素食,提倡節約,同時要求戒酒。第二部分各教意見不一致,儒家要求節制情慾,而釋、道兩家則主張禁絕情慾。不要多吃大魚大肉,不要酗酒,不要放縱情慾,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說過了頭,由約束變成禁絕,就走向了謬誤,這正是本書的缺點。《男女紳言》有一段論述節慾的文章,指出一年中農曆四、五、六、十、十一這五個月,一個月中初八、初九前,二十二、二十三以後的日子;每一天中颳風、下霧、雷電、虹霓出現……等時刻;或者遇到怒、恐、悲、憂之事,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應該杜絕房事。這段話,極有參考價值。而孫仙姑助人修鍊的詩,主張「十歲童子正好修」,等到成年以後,「元陽耗散盡」,好似「芝麻壓盡油」,就晚了。作為勸人修道,可以理解;如果要人絕欲,就不能提倡了。
自然,書中也還有許多封建迷信的東西,如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宿命論思想,則應該批判、摒棄。
推薦閱讀:
TAG:食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