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隔代教養消費孩子的安全感!
說實話,我是隔代教養的受益者。開心的奶奶和姥姥曾經同時我幫帶孩子,也有過衝突,但後來都很快得到了化解。她們的幫助,有效緩解了我的壓力。 中國的隔代教養現狀是什麼?我做過一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如今隔代養育的比例佔到50%以上。微信上,很多父母也都因此頭疼。可是,在當下的環境下,隔代教養又是現實存在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課題。 首先,我想要說的是,隔代教養其實是有好處的。 比如,若年輕父母很嚴厲,那老人們對孫子輩的愛會成為一種強烈的正面暗示,能有效地緩衝父母負面語言的傷害。許多老人會說:我覺得我孫子挺好的,我覺得我孫女真是太棒了,我們家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如此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知道:我也不是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啊。還有些年輕父母說話帶口頭禪,但是若老人在,就會下意識地有所收斂。 那麼,為什麼隔代教養有這麼多的爭議?我的調查中,媽媽們給出了很多理由,而統計出來,高頻出現的是下面這十句話: 1、「你媽說的不對,別聽她的」 這種話會讓孩子發現:媽媽的話不算數,奶奶/姥姥(等)說的才算。家人的意見不統一,教養方式不一致,往往會「教」會孩子觀察、權衡,也就是所謂的有「心眼」,懂得看眼色等。 在家裡被寵溺的孩子一旦走到外界,發現別人不會像老人那樣無條件滿足自己和關注自己,如此就可能養出「窩裡橫」的孩子,在家厲害,在外卻膽怯。 2、「奶奶幫你搶」、「脾氣太好就會受欺負」、「對人不能太好」 這樣的引導,就明確地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硬碰硬,以暴制暴。如此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社會化交往。因為要更好地在社會立足,單純自己很強勢霸道並不行,還需要團隊合作等更重要的東西。 3、「打它,誰讓它磕你」 錯誤歸因,教會孩子推卸責任。尤其孩子摔倒了以後,不要去拍打地面,說:都怪你。其實只要安撫孩子的情緒,並引導下回小心就好。 4、「不許說,孩子沒錯」 無條件袒護孩子,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總在一種評價體系中長大的孩子,就可能會對外界的批評很敏感,覺得無法接受,甚至會以發怒表示抵抗來自外界的不同聲音,控制情緒能力低。 5、「奶奶給你買」 無原則滿足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給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一旦有一天大人給不了,孩子還有可能生氣或者無理索要,這就是俗話中說的「白眼狼」。 6、「我來,我來」 這樣會剝奪孩子自己去探索、嘗試以及學習的機會,容易養出依賴性很強的孩子。不僅如此,長期缺乏自主探索的孩子,智力發展,比如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探索機會少,孩子表達的需求和慾望當然也會減少。 7、「你看某某家的小孩都會跑了,咱們這個怎麼這麼笨」 這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是傳統的橫向比,只會讓孩子自卑。 8、「慢點,別跑」 由於老人的體力跟不上,同時出於安全考慮,常常不得不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長期以往,會直接阻礙孩子的探索行為,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9、「再喊媽媽,奶奶就不管你了」 這是一種隱性暴力,通過「威脅」、「恐嚇」管理孩子,就像打孩子一樣,當下有用,但長期來看,卻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10、「你媽媽走了,不要你了」 這種話,大人說出口很輕鬆,孩子卻會當真。因為他們本來就一直在為著媽媽有可能會離開自己而憂慮。所以,這句話會比上面一句更加損壞孩子的安全感。 總結起來,很多老人的教養方式,限制多,規矩少,養出的孩子多膽小、內向,缺乏規則意識,安全感低。現在的年輕父母們接受到更多科學的育兒觀念,這就容易與老人的傳統教養發生衝突。 除了教養方面的常見問題,老人在餵養方面,也存在以下常見誤區,這也是衝突集中的一些問題: 1、跟大人一樣吃。 有的老人會認為孩子沒必要跟大人分開吃,但孩子1歲半以前,確實需要跟我們分開吃,因為孩子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孩子的腎不能代謝那麼多鹽,必須要很清淡才行。 2、咀嚼後喂。 爺爺奶奶會嚼碎東西喂孩子,這是不提倡的。因為老人嘴裡的消化酶分布會減少,嘴裡的細菌就多,對孩子並不好。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口腔發育需要硬的東西去咀嚼。 3、追著吃。 我的觀點是小小孩可以追著,因為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很多,如果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吃飯上,他就很容易走神。這時候追著喂是必要的,但要限定一個時間和量,從頭到尾追著喂是不太好。 4、喂太多。 有個奶奶喜歡定點喂,半個小時塞一次水果,半個小時塞一次蔬菜,半個小時塞一次果汁,結果那個孩子五個月21斤,還不會翻身,因為太胖。 5、穿太多。 老人怕孩子著涼,大夏天也給孩子捂得很厚,這個也沒必要,跟媽媽穿得一樣就可以了。否則孩子很容易感冒。 6、過早走路。 有些老人很著急,十個月就讓孩子走。此時孩子的脊椎發育沒有那麼完全,太早學走路,孩子的脊椎容易變形。我們說「三翻六坐十二走」,就是孩子一歲再讓他去走,不要著急,更不要拔苗助長。 7、抱著睡。 有些老人喜歡抱著孩子睡,這樣影響孩子骨骼發育,一定要放下睡,不管他哭多久,抱起來再放下,孩子一定是放著睡更舒服的。 8、怕孩子哭,不允許跑。 老人會特別在乎孩子別摔了,別哭了。大多數老人只要見到孩子哭,要麼趕緊哄,要麼責怪父母沒看好孩子。大多數爸媽則可能會先看看孩子為什麼哭,不會情緒過於焦慮。同樣,老人對孩子有很多限制:不要跑,不要跳,怕摔倒,不要摸這個那個等等,孩子在這種限制中難以發展。 既然有這麼多問題,那麼如何溝通才有效?下面是我初步給出的家庭內部衝突解決方法: 一、借力說服法。 即可以尋找公益的育兒講座等,請權威來幫忙。很多父母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來,就需要調動外部資源,讓我們的爺爺奶奶信服。專家和權威的決策就能在這裡發揮作用。 二、隔山打牛法。 就是發現問題需要溝通了,媽媽不跟婆婆直接說,而是跟丈夫說。為什麼丈夫很關鍵呢?丈夫可以向自己父母轉達時,他們更容易接受,所以媽媽跟老公先溝通,再讓老公跟父母做溝通,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同樣爸爸與丈母娘的溝通方式也應這樣。 盡量將教養方式與長輩協商,做到統一認識、明確目標、步調一致。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爺爺奶奶要維護孩子父母的威信,爸爸媽媽也要表現出對長輩的尊重。這種家庭內部的秩序感對孩子的安全感和規則建立,非常重要。 三、積極捲入法。 有些家長說,我實在拗不過老人,怎麼辦?那我就不管了,就讓他們去帶吧,帶成啥樣是啥樣。育兒的過程不能演練,拉開弓就沒有回頭路,教育也不能實習,如果每個人的想法不一致,結果這個孩子會成四不象了,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任何人不能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一定要積極捲入。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長輩,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隔代教養中的三原則: 確立穩定的第一負責人 所謂第一責任人,就是對孩子所有的發展問題承擔責任。這個責任人必須穩定。不要前一年姥姥,第二年換奶奶,第三年輪到孩子媽了。之所以要在早期要保證家庭環境的乾淨和單一性,就在於要給孩子穩定感和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前三年最重要的一個心理元素,即穩定和可控兩個概念。(剛關注我的媽媽們,現在回復「安全感」三字,可會看相應的安全感文章。) 穩定的環境,穩定的責任人,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從而逐步建立自尊、自信,敢於與人交往。第一責任人既要穩定,又要開放。責任人不是說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都不準管,而要樂意去吸收,接納別人給提供的好的建議和想法。 與老人協商給孩子立定規則 老人的優勢是有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如果需要請老人當第一責任人,那麼需要與老人協商,為孩子訂立規則。因為老人雖然可能開放性也不足,但是經驗很足,好的經驗,也需要我們吸納。但如果有些確實跟現實脫節的觀念,就需要跟老人一起商議探討。也就是說,父母需要細細分析,老人有什麼樣的好處,可以發揮什麼優勢。比如說,是不是孩子所有的需求是要滿足。 避免孩子的奶奶和姥姥共同帶孩子 盡量避免雙方長輩共同帶孩子。我家就這樣,在我家開心8個月的時候我媽媽和我婆婆同時帶她。好在兩個人都是共情能力較高的,就是都比較能夠站到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及時溝通也能解決衝突。 但如果不是這樣呢。通常情況下,雙方父母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矛盾。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她們分工,我們家就是我婆婆負責做飯和收拾家務,我媽媽負責帶孩子。不過還是盡量避免這種局面出現吧。最好就是媽媽的父母或者是爸爸的父母一起。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真正教養,體現在你對別人的善意和包容上!
※每一熊孩子背後都站著撐腰的凶家長
※把男孩子真當作男孩子來教養
※關於教養,看一部《龍貓》就夠了!
※你可以說,但別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