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基本功」試論太極拳的三種功夫
知 覺
知覺功夫就是我們常說的由「聽勁」到「懂勁」的功夫。雖然人人都有知覺的本能,但那只是一種低層次的條件反射,只有通過悉心訓練,才能成為太極拳中的知覺功夫。正如楊澄甫所說:「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
知覺功夫是在松靜功夫基礎上的一種功夫,實際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說鬆柔是體,重在知己,知覺則為用,重在知人。能知覺,方能見入則開,遇出則合,做到粘黏連隨,「因敵變化示神奇」。知覺功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動作,而是周身一家。此種境界雖然也離不開眼觀耳聽,大腦支配,但僅靠這些遠遠不夠。推手對練時常常出現的「頂、偏、丟、抗」等毛病,多是因為不懂知覺造成的。
「懂勁」是知覺功夫的最主要標誌。它的鍛煉方法主要是推手,通過推手中的「問勁」和「聽勁」來體會提高,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興趣點全在知覺功夫的高低。太極拳別於其他拳種之處,全在精神之內斂和神經感應之靈敏,在太極推手中每一個定式都會變化出無數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靜中隨著接觸點上的消息去知覺,去判斷,去靈活多變。死招死術不是真功夫,只有真正懂了勁,有了知覺應變能力,才能在被動時做到人剛我柔,在得勁時做到我順人背,做到「走」「粘」自如。
高級階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長眼一般,所以練習推手有「問勁」「聽勁」「摸勁」之說。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種勁路仍能明鏡在心,正如李亦畲所言,「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彼勁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達到「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境界。太極推手雖不是散手實戰,卻是太極功夫獨到而又無可替代的鍛煉方式,推手功夫長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長一分。
內 勁
內勁是太極拳最核心、最本質的功夫,它不僅是技擊實力的體現,更是保全真身和「養吾浩然之氣」的高級境界。只有練就上乘的內勁功夫,才可以說太極功夫到家。
太極內勁是一種充盈之氣和內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合成力,經過「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這樣長期氣斂入骨的鍛煉,會感到一種雄渾沉厚的內在勁力充滿身心,雖筋皮柔軟於外,而腹臟堅實於內,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真氣充足。它既剛又柔,既柔又剛,剛柔相濟;既有方向,又無定向,八面支撐,渾身是手;既是實實在在的本體力量,又是虛靈變幻的內在意識。
「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但絕對不是說沒有內勁。功夫的本身主要是指內勁,沒有內勁功夫,遇到強手,不但發不出,也化不開。楊澄甫在《審敵法》中說:「與人對敵,先觀其體格大小,如身體大,必有莽力,我以巧應之;如其身體小,我以力攻之。」可見太極功夫並非全然無力,亦非被動應對。其妙處在於靈活機動,不使蠻力而已。再如武禹襄所說的「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闡明了如何用力,何時用力,用何種力的觀點。那些認為一說到「力」和「勁」便不符合太極拳拳理拳法的觀點是膚淺的。《太極指明法》上有「用勁不對,不用勁不對」,只要將「力」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機得勢,則內力越大,威力越大,效果越好。
內勁的修鍊,離不開練架子。我們常說練架子時「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這並非有意識的追求,而是內勁或內意練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渾圓深厚,動作由開展漸趨於緊湊。初練者需要加大訓練強度,但最終衡量功力深淺的標準不在於動作的大小和底盤的高低,而主要在內勁功夫。外靜如山嶽,內動如江河。沒有內勁,只講動作,則漂浮無本。當內勁達到高深境界後,陰陽相濟,形、意、氣、力融為一體、歸於一心,不用走化即可用內功發人。武禹襄《四字秘訣》中所說的「敷,蓋,對,吞」功夫即指此。「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老人靠的不單是手法身法,而主要是心法內力也。王其和大師當年躺於炕上,可將置於腹部的小米用內力彈到房頂,李寶玉大師當年與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對方肌膚,對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見內功非凡。
隨著老一代太極大師的相繼辭世,再想見到純正的太極功夫已非易事,再想練成這樣的功夫更是難上加難,但太極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功夫資料和精神財富。太極功夫雖魅力無窮,但並非高不可攀,更非虛妄。只要我們遵循規律,科學地悟,靜心地練,同樣能達到太極功夫應有的境界。
推薦閱讀:
※兒童舞蹈基本功訓練教學【視頻】*
※孩子學畫畫要不要基本功?如何理解基本功?
※平時想練習舞蹈基本功,卻找不到場地,怎麼辦好呢?
※武術腿法基本功怎麼練 如何練出正宗腿法
※第221期:楊式太極拳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