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18)
(三)修持凈土應有的觀念
修持凈土法門的行人,應該具備的觀念,就是發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來稱念佛號,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修持凈土法門應該具備三心:一、至誠心。是為了生死而求生彼國,不是為求名聞利養而現精進相的心。二、深心。對阿彌陀佛因地所攝受一切眾生的四十八大願,毫不懷疑,抱著盤石不轉移的信心,專心一意地稱念佛的聖號,以仗著佛力的加被護持而往生極樂。三、迴向發願心。從自利方面說,將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能、功德資糧,全部發願迴向往生西方;從利他方面說,則將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所有的有情眾生都能往生極樂凈土。
希望喜歡修持凈土、提倡凈土法門的大家,平時能夠培養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以堅固求生凈土的信念,加速得到念佛的受用。修持凈土法門不一定要到寺院里來,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不過到寺院參加念佛法會,借著大眾共修的力量,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依個人的方便,來修持這最為方便的凈土法門。
八、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最初講《華嚴經》,最後講《法華經》,現在我就介紹法華的天台宗,作為這次演講法會的結束。
開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二十二歲時,前往光州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苦練精修法華三昧。有一天,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的諸佛同贊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的經文時,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禪師讚歎說:「非汝勿證,非我莫識……」,師徒相許之情,溢於言表。證得法華三昧以後,得無礙辯才,講解佛法妙義,口若懸河。智者大師將《法華經》講說給大眾了解時,僅僅一個「妙」字,就解說了三個月,將佛法的大意完全發揮在這一個妙字之中,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談妙」。
智者大師感到聞法的人多,而證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於文字知解,無法久傳於世。三十八歲的時候,進入天台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實的中道,從法華三昧的禪定工夫至止觀雙修的境界。大師證悟以後,前往金陵,於光宅寺講《法華文句》,創建玉泉寺,著作《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了天台教學的體系,世上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而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而法華思想經大師的闡揚,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地點,也是他晚年圓寂的天台山為名,稱此宗派為天台宗。而世人則尊稱他為天台大師。
(一)教觀雙美
所謂教觀雙美,教指教理,觀是修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兼備,解行並重的意思。這句話是天台宗引以為自豪,勝於諸宗派的話。從天台宗的立場來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識宗、三論宗、華嚴宗等,偏重理論,屬於教相門,而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等,則注重修行,為觀心門。此三者皆有所偏廢,只有法華天台宗又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門和觀心門兩者兼備,最為圓融,因此自稱為教觀雙美。
綜觀天台宗的「教觀雙美」的思想,在教義、理論方面,乃將法界的實相、眾生的法性,攝入整個組織體系,而發展成一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譬如有名的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是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並融和在天台山修頭陀時的妙悟,而開顯出止觀法門的修道體系。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諦,即為觀心門。而教相門和觀心門,好象鳥的雙翅,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實際而言,天台宗的教學特色,確實是值得讚美。譬如天台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其主重玄義及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成為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貫穿經意,講經說教的最好規範。觀心門方面,如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台家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禪定、智能的聖典,就是小部方面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禪修必備的良書,因此天台宗,不論在教理方面、觀心方面,確實都已具足了完備的教學體系。
(二)思想理論
天台教學的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奧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為三諦圓融;從森羅的現象來認識諸法者,為一念三千。而本體與現象,即三諦圓融與一念三千互相圓融無礙,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台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為實相論。
所謂三諦圓融,諸法皆具有空、假、中等三個真理。空諦即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假諦即無自性的諸法乃因緣假合而成;中諦是諸法的本體超越空、假等對待的絕對實相。此三諦非個別單獨存在,每一諦中具有其它二諦,圓融相關,因此稱為三諦圓融。
一念三千是說我們心中的一個念頭,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諸法。根據《華嚴經》的說法,宇宙間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見十法界,故為百界。根據《法華經》的記載,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論》的三世間,形成他自己獨特的一念三千的教學。關於十如是、三世間等名相,佛教辭典有詳細的記載,不一一加以介紹,我們只對一念三千的道理稍加說明。
各位也許會懷疑地問:「我們的心,真的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嗎?」當你看到別人有困難,生起憐憫心,幫助他解除危難,這時就和佛菩薩一樣,以慈悲心來救渡眾生苦。當你春風得意,心平氣和,覺得世間上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動,起了貪愛心,這就是餓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憤怒填膺,生起瞋恨,這就是地獄的心。有時和家裡的人嘔氣,絕食抗議,結果餓壞了身體,沒有力氣做事,這就和畜生一樣愚痴,沒有智能。在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之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餓鬼,時而畜生,輪轉不停,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緊緊地束縛著。今後我們必須努力的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拔出於三途的痛苦而入於佛菩薩的法界之中。
推薦閱讀:
※正法:【斷愛】 浮塵之根、死法所侵,無我無人、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包容的佛教,為何不容《弟子規》等外道典籍?
※我受過三皈五戒,但是以後工作難免會應酬,遇到勸酒或敬酒的我該怎麼辦呢?如果不喝對方會認為沒面子而介懷?
※《菩提道次第廣論》試捲來啦,看看自己能考及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