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荀子·非相》原文與譯文(五十四)

 [原文]  5.10 辨莫大於分(1),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2):文久而息(3),節族久而絕(4),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5)。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6)。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7)。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注釋]  (1)分(f8n 奮):名分,指各種和人或物的名稱所相應的職分、地位、等級、權利、身份、親疏關係、所屬關係等等,也就是人或物的一種規定性。它是春秋戰國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道德範疇。(2)故:則。(3)文:見 1.8 注(8)。(4)族(z^u 奏):通「奏」(參見《漢書·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注)。(5)極:遠。極禮:遠於禮。相傳禮製為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至荀子時,已七八百年,所以說「極禮」。褫(ch!尺):脫。(6)後王:即」天下之君」,指當代統治天下的周天子。下文說」欲知上世,則審周道」可證。(7)其人聽貴君子:周王朝的統治者所尊重的君子。  [譯文]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區別沒有比確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確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聖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聖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那我就要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掌管禮法條文的有關官吏也因與制定禮法的年代相距久遠而使禮法有所脫節了。所以說:想要觀察聖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後代的帝王便是。那所謂後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治天下的君王;捨棄了後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捨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實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根據近世來了解遠古;從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由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推薦閱讀: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千字文》原文、注音、解釋及參考資料(6)
《老子》原文及譯文
行路難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金鎖玉關)原文白話

TAG:譯文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