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話親戚稱呼大全
「爹爹、家家、娘娘、老大大、鬏辮子」,知道這些是在叫誰嗎?在這份「漢話親戚稱呼大全」中,本報將上至曾祖父母、下至孫兒的所有親戚按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姻親分類,並標註上武漢各地區的傳統叫法,包括一些現代年輕人聽都沒有聽說過的稱謂。
比如曾祖父,由於現代人晚婚晚育較多,許多孩子並沒有見過曾祖父,所以像「太爹爹」、「老爹爹」這種武漢叫法快失傳了。
最常見的稱呼,如父親,在武漢的叫法就有很多種,老武漢稱爸爸,蔡甸人稱爹,曾有童謠唱道,「一個伢的爹,拉包車」。
上世紀80年代左右出現謔稱「老頭」,頭讀作「tó」或「té」,這在方言學裡是「小稱音變」現象,如黃鶴樓的樓,有時讀成「ló」。
90年代以後,受港台影視的影響,青年人改稱「老爸」。
黃陂甚至還有叫叔叔的,這是因為舊社會子女多,生活困苦,又因缺醫少葯等因素,造成不少幼兒夭折,於是產生一種迷信觀念,如果小孩不稱爸而稱叔,就好養活。
武漢本地人叫哥哥,都習慣叫「拐子」,其實「拐子」一詞源於舊社會幫會中對老大的稱呼,民間借用過來稱哥哥,「拐子」在武漢也泛指與自己同輩年長的男性。
武漢人對於妻子的弟弟一般稱舅弟、舅爺,最有趣的叫法是「鬏(音同舅,讀一聲和四聲)辮子」,但這種稱呼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已經沒有機會叫了。
像「娘娘」這個稱謂,如果讀二聲和四聲(liánɡ liànɡ)時,是指嬸嬸,即叔父的妻子;如果讀一聲(liānɡ liānɡ),是指爸爸的姐妹,即姑姑。
網友:過年走親戚必備手冊
截至昨天記者發稿時,這條「漢話親戚稱呼大全」已被等多家官方微博轉發,評論次數總共達到610餘次。許多網友看完,都大呼「過癮」,紛紛表示要將這份稱呼大全留下來,好好學習,甚至要傳給下一代。
網友「司門口的超超」說,這簡直就是「過年走親戚必備手冊」,「甜甜」則力挺武漢話,她說聽父母喊自己「丫頭」,倍感親切。
另一網友「滌煩子」最感興趣的是每種叫法的起源,「薯蘇forever」的觀點代表了大部分網友的想法,如此有特色的武漢話,一定要繼續下去。
胡全志認為,清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里有一句「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概括了武漢地區五方雜處,人文薈萃的特點。因此,方言中雜糅了許多外來因素,使得武漢話呈現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漢話特點。
通過對武漢方言的深入研究發現,東北、遼寧,廣東、雲南、山西、四川、浙江、江蘇,還有安徽、湖南各地的方言辭彙,都在武漢留下蹤跡。但是,在一些地區,往往也有「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音」的狀況,就連家庭里輩份的稱呼,也叫法各異,妙趣橫生。
這些親戚稱謂,多數還保留在方言口語中,但有的已黯然失色,不復使用。隨著現代家庭人口越來越少,一系列旁親、姻親關係也將不存在了。
目前家庭稱謂有趨於簡化的趨勢,這是社會發展使然,過於繁瑣或帶歧視的稱謂是可以用恰當的稱謂替代的,但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有親和力,體現親情;要尊重長輩,注意分寸。
漢話親戚稱呼大全
關係 常用稱呼
曾祖父 太爹爹
曾祖母 老太
祖父 爹爹
祖母 太、大
外祖父 家公爹爹
外祖母 家家、「ɡā ɡā」
祖父的兄弟 伯祖父、叔祖父
祖父的嫂子、弟媳 伯祖母、叔祖母(嬸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妹 姑祖母(姑婆),姑太
祖母的兄弟 舅公、舅爺爺、舅爹爹
祖母的嫂嫂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妹 姨婆、姨太
外祖母的兄弟 老舅爺
外祖母的姐妹 姨家家
父親 老té
母親 姆媽
兒子 伢
女兒 丫頭
孫子 孫娃
孫女 孫姑娘
哥哥 拐子
關係 常用稱呼
弟弟 兄弟
伯父 伯伯
伯母 伯伯
叔父 幺爹
嬸嬸 娘娘(liánɡ lianɡ)
姑媽 娘娘(liānɡ liānɡ)
姑丈 姑伯、姑爹
舅舅 舅伯、舅爺
舅媽 舅娘
姨媽 姨伯、姨
姨丈 姨爹
外甥 外外
岳父 老親爺
岳母 老親娘
兒媳 媳婦伢
女婿 女婿伢
姐夫 姐夫哥
弟媳 弟媳婦
妹夫 妹夫子
妻弟 鬏辮子
妻妹 姨妹
婆家 婆屋裡
娘家 娘屋裡
推薦閱讀:
※親朋稱呼表
※古代時候的「稱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該如何稱呼?
※對佛教出家人的正確稱呼
※12星座女的稱呼,水瓶座:犯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