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古詩詞第273首
06-12
第273首[唐補124] 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寫作背景] 囊中羞澀,杜甫暫時還不能回家。 從梓州到洛陽,絕非一朝一夕,費用不菲。唯一的稻草李刺史,也就是一般照顧,讓他拿出這麼多錢,除非公款墊付。 只能繼續梓州。 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在蜀,有必要說。 就是房琯。房琯起初貶為邠州(今陝西郴縣)刺史,到了760年8月,改為漢州刺史,這個漢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廣漢市,在成都的東北方位,相距大概80里。 注意杜甫的入蜀時間,是759年的臘月年底,至現在的763春,已經3年多。在這期間,不論困頓還是滋潤,與房琯沒有任何聯繫,至少從杜甫的詩文中,找不到蛛絲馬跡。 這是怎麼了? 以下亂猜: 資料中介紹杜甫與房琯,說他們是布衣之交。根據是杜甫剛結婚時,居住在洛陽東面的首陽山,當時房琯也正巧在此隱居。期間,杜甫曾登門拜訪。 我不信。登門拜訪就一定能成為朋友嗎?朋友是需要事件的積累和時間的考驗,豈能如此容易。 只能說,2人認識。 那麼,肅宗打壓房琯時,杜甫的力諫,該如何解釋? 肯定不是出於私利,否則,他該傾向於皇帝。也不是出於私交,他們之間也沒有私交,即使後來有,杜甫也沒那麼狹隘。我相信,他是仕途理念的驅使。 杜甫這種人,不懂站隊,也不屑站隊,見多識廣的房琯,心知肚明。雖然在外人眼裡,杜甫屬他這派。 說到底,房琯的心裡,感激不多。 也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杜甫的職位太低,宰相房琯的心中,沒他的位置。說狠點,在房琯面前,杜甫不夠級別。 如此這般,杜甫應該有所感覺,所以,在蜀期間,沒有上門打擾。 也許上門打擾了,房琯不買帳,杜甫土灰灰,沒寫詩,我們不知道。 總之,2人關係忒一般。 就在這年4月,房琯被詔進京,任職刑部尚書。杜甫到時,房琯已經上路,失之交臂,杜甫寫了一首詩。 滑稽滴想,如果2人見面,如果房琯態度不親,也許就不會有這首詩。 特意拜見房琯,也許是杜甫想入仕的一個信號。想想即使回到洛陽,沒工作,還不是一樣窮?再說,新君上位,充滿期待,再加上「安史之亂」剛剛平息,百廢待興,杜甫的政治熱情復燃。 回到梓州的時候,已是春末。 出事了。 「安史之亂」給大唐帝國造成重創,傷筯斷骨。剩人之危者,蠢蠢欲動,吐蕃是其一。 小動作不斷,到了這年10月,大軍逼進長安。慌亂的代宗學他爺,逃之夭夭,跑到了陝州(今河南陝縣),長安的百姓再次遭劫。 代宗的執政水平,無疑給政治熱情復燃的杜甫潑了冷水,黯然神傷。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也有好事。 以前的李刺史,對杜甫也就是一般般,現在換了,換成了章彝(yí)。這個章彝,對杜甫非常熱情,其程度,直逼嚴武。 杜甫開始有吃有喝。 按理說,杜甫該消停了吧? 不,杜甫很快又作出了一個決定,離開梓州,舉家閬(làng)州(今四川閬中市)。 他有路費嗎? 有,章彝負責。 為什麼選擇閬州?想回家嗎? 閬州在梓州的東北方位,靠近嘉陵江,他想出峽,但目標不是洛陽,而是湖北。 有了章彝的慷慨,梓州挺好的,為什麼? 梓州不好。 冒著挨罵的風險,說說杜甫。 首先杜甫是好人,老實厚道,憂國憂民,一般人望其項背。但讓此時的他,為國捐軀,打死他也不幹。 10月,吐蕃佔領長安,雖然12月,唐軍收復,但杜甫不知道。而且此時吐蕃對蜀的騷擾未斷,且越來越劇,任成都尹兼西川節度使的高適,有點頂不住,逐漸疲軟。 此時的高適,年高難適,後人不客氣地給此時的他,下了斷語: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一旦成都失守,梓州必殃,還不如早做打算,走之大吉。 沒有貶低杜甫的意思,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把他捧上天,那就是扯蛋。 到了閬州,已是763年臘月年底。 春節過後,杜甫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全家武裝,一切準備就緒,但正要上船之際,老天又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一個消息,令他振奮不已。 嚴武回來了,代替高適,而高適被詔回長安,另任。 興奮的杜甫難以自持,隨即吟出一首詩,前2句:「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 「在特殊的方位(指閬州),高興地聽到故人回來了,成都這樣的重鎮,必須濟世之才。」 這2句,我們隱隱感覺到了對高適的不滿。 天降大喜,杜甫攜全家扭頭便走,目標直奔成都。 他堅信嚴武的實力,成都將固若金湯。 故人重逢,友情依舊,嚴武問長問短,杜甫照單全收。 滋潤叢生,渾身冒油,梅開二度的生活充滿陽光。 寫詩。 [本詩簡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黃鸝:黃鶯。 白鷺:鷺鷥(??),一種鳥,腿長,羽毛白色。 寓情於景類的作品很多,如果這情是悲,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掌控,因為人們往往擁有豐富的同情。但如果想表達喜,則有難度。因為你喜歡的,別人未必,想引起強烈共鳴的,更是難。 表達喜,選擇什麼景物入詩,然後如何用字句表達,寫過詩的人,深有體會。 鸝是黃色的,感覺溫暖,它的鳴則讓人歡快,選擇柳,它是翠色的,充滿了朝氣。 鷺是白色的,聯想到純潔,天是青色的,頓感清爽。 以上所述,喜歡詩的人都能自讀,不再啰嗦,說點別的。 我以為,這2句最出彩的地方,在於每句的前2字。如果省略它們,變成「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就會顯得呆板籠統,缺少生機。 數字的作用,就是給人的感覺更具體,活靈活現。尤其是一些特殊數字。 所有數字中,「兩」或「2」與眾不同,多了則顯亂,少了則孤單,它往往給人一種歸屬感、依賴感,再往狠了說,就是一種溫馨感和幸福感。反正我這樣。 當我們讀到「兩個黃鸝」時,是否大腦中無意識地閃過「兩個鴛鴦」,或者猛地以為這2個黃鸝是一對? 杜甫的這4個字,容易以起聯想。 所以,「兩個黃鸝」有著一種喜慶。 一群白鷺,眼前亂飛,你可能覺得煩,當它們排成一行,飛上天,離你遠去的時候,就是一種美,它們不再打擾你,它們弱小,但它們卻能飛上天,而且整齊劃一。這種美的背後,有一種尊敬。 心情不好的人,萬萬寫不出如此佳句。 關於這2句的對仗,不說了,那是一丁點毛病也沒有。 再說點別的。 詩人老實厚道,他的詩「現實主義」,記載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願意相信,這2句,是實寫。尤其第2句中的「上」,更是強化了這種感覺。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估計寫不出。 繼續。 也許有萬一,萬一他思緒頓開,偶爾浪漫,表面實寫的背後,有所暗喻,那我們該如何理解? 媳婦納著鞋底,杜甫喝著茶,翠柳下,相對而坐。眉來眼去,嘀嘀咕咕,含情脈脈,有說有笑地也「鳴」著。 庭院內,兒女們玩耍嬉戲,無憂無慮,他們的茁壯成長,給了詩人巨大期待。沒準以後,他們也是一群「上青天」的「白鷺」。 以上亂解,可能不大。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西嶺:即岷山,在成都西,故稱西嶺。 千秋:千年。 千秋雪:指岷山終年積雪。 東吳:本意指三國時孫權在江南定的國號,這裡代指遠方,主要是為了與前句的「西嶺」對仗。 有一個問題,這2句氣勢非凡,有沒有政治抱負? 以為沒有。代宗慫成那樣,杜甫已經心灰意冷,之所以回成都,就是圖個生活安逸,當然這裡也有與嚴武的友誼。 前2句描寫室外,這2句室內。 一個房間也就2處孔,在杜甫強大的心理作用下,意義非凡。 首先說明,這2句應該屬實寫。透過窗戶,真的看到了西嶺千秋雪,開門而望,也許遠處真的有船隻停泊。 關鍵是,詩人用了「含」和「泊」這2個字,氣勢突變。 西嶺再高再遠,即使千秋積雪,終年不化,也在我的「窗含」之下;東吳的船隻再遠再大,即使能行萬里,我也看成在我的「門」前停「泊」。 房舍雖小,能聚萬物,我雖布衣,氣統山河。 好氣勢! 必須打住,有話要說。 如果冷靜下來,仔細體會這種氣勢,卻沒有多少霸氣,「含」和「泊」,非常溫和恬靜。或者說,即使有霸氣,也是一種溫和的霸氣,缺乏殺傷力,沒有政治野心。 這種溫和的霸氣,好像只有杜甫。 因為他善良,同時他又清狂。 這首詩,前2句喜景,後2句如果繼續喜,容易顯俗。高超杜甫,用氣勢補之,頓顯厚重,整體讀來,則喜之不躁,張弛有度。 絕對精品! 解析完畢。 ======================================= 可以說,這首詩,標誌著詩人七絕的成熟。 絕句四首(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謝謝閱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喜歡的說說集錦(四十四)
※我喜歡
※文件夾【【我喜歡的】】
※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
※我喜歡的一些經典句子,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