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70】在線收聽

【原文】黃帝日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1],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2]者,病難治;其本末[3]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一其寒熱痛痹。 黃帝日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日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4]。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浹[5],真氣得居。黃帝日扦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日因其分肉,在別其膚,微納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提要】本段主要論述了持針縱舍的方法和要求。 【注釋】[1]本末指經脈的起止和循行之處。[2]陰陽如一張介賓"表裡俱傷,血氣皆敗者,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針也。"[3]本末指胸腹為本,四肢為末。[4]無與肉果指針刺的注意事項。即刺時不要用力過猛,防止肌膚急劇收縮,針被肉裹,發生彎針、滯針等不良後果。 [5]淫浹洪,音易,通溢。即水滿外溢。本文指邪氣潰散。 【白話解】黃帝問針刺治療的具體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答道首先應明確十二經脈的起止和皮膚的寒熱,以及脈象的盛衰滑澀,然後決定是否運用針刺的方法。如脈滑而有力,是病勢正在發展的徵象。脈細無力,是久病氣虛。脈大而澀,是氣血不通的痛痹。若表裡俱傷,氣血都已衰竭,寸口脈和人迎脈氣勢表現大體一致,比較難治,不宜針刺。凡是胸腹和四肢還在發熱,是病邪沒有消退,不要停止治療;發熱消退,說明邪氣消除,病趨痊癒。同時,通過診察尺膚肌肉的堅實與脆弱,皮膚的滑澀與寒溫、燥濕等情況,以及觀察兩目的五色,可以分辨五髒的病變,判斷疾病的預後。觀察血絡所呈現的不同色澤,便能推斷是寒熱、癰痹等證。 黃帝說針刺治療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取捨,我還不能詳細了解其內在的含義。岐伯道持針的規律,首先要端正態度,心情安靜,聚精會神,察明疾病的虛實,然後確定施行緩、急、補、瀉的手法。用左手標示骨骼肌肉的位置,右手循穴進針,進針時不要用力過猛,防止針被肌肉裹住而發生彎針、滯針的不良後果。施行瀉法時,必須針體垂直下針,施行補法,出針時必須用手按壓針孔,以使其閉合,在針刺過程中還應採用提、插、捻、轉等輔助行針方法,以導引正氣,消散邪氣,真氣自然就固守體內了。 黃帝問拉展皮膚使腠理開泄的刺法如何操作呢?岐伯答道用手按在分肉間的穴位上,從穴位的皮膚上進針,輕微地用力,慢慢地垂立進針,這種刺皮而不傷肉的針法,恰好使神氣不散亂而又能達到開泄腠理、排除病邪的效果。 【原文】黃帝問岐188人有八虛[1],各何以候?岐伯答日以候五臟。黃帝日候之奈何?岐188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嘲;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胭。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血絡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痾攣也。 【提要】論述八虛可以診察五臟疾病,並闡明其原理。 【注釋】 [1]八虛指兩肘、兩腋、兩髀、兩胭八個關[2]髀音閉,髖窩,即兩側胯部的腹股溝處。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道人體的肘窩、腋窩、髖窩、膝窩這八個氣血經常流注的地方稱為"八虛",由此能分別診察什麼疾病呢?岐伯回答說能診察五髒的病變。黃帝問如何診察呢?岐伯答道肺與心感受了病邪,能隨著它的經脈流注到兩肘窩。肝受了邪,可以隨著經脈流注到兩腋窩處。脾感病邪,隨著經脈流注到髖窩。腎有了邪氣,就隨著經脈流注到兩側膝窩部。這八虛所在的部位都是四肢關節屈伸的樞紐,也是真氣和血絡通行、會合的重要處所,因此不能讓邪氣、惡血停滯在這些部位。若邪氣惡血停留,便會損傷經絡筋骨,導致肢體關節屈伸不利,從而發生拘攣的癥狀。 【按語】八虛,又名八溪,為筋骨之間隙,是氣血經常流注的地方。《素問·五臟生成》篇有"四肢八溪"之說。本文所言的八虛部位,分屬五臟,是由經脈循行的路徑而實現的,因此,八虛部位不適,可以分候五髒的病變,在這些部位上循經取穴,也能刺治五髒的疾病。 通天第七十二 【題解】天,指先天稟賦。因文中主要論述人體的素質有陰陽氣血偏多偏少之分,而這種差異皆出於先天稟賦,所以篇名為"通天"。 【原文】黃帝問於少師日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日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日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日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日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日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納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引,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手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謾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古人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提要】指出人的體質性格可以劃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類型,並分別闡述了五種類型人的性情特點。 【白話解】黃帝問少師道我聽說人有陰、陽的不同類型,什麼樣的人稱為陰性人,什麼樣的人稱為陽性人?少師回答說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歸屬,都離不開五行,人也不例外。人不僅僅分為陰和陽兩種類型,這只是概略地談談罷了,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將它敘述清楚。 黃帝說希望你能把其中的大意簡略地講給我聽聽,比方說其中的賢人和聖人,才智是超群的,他們的稟賦是否陰陽均衡,行為也不偏不倚呢?少師回答說人大致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類型。這五種類型的人,他們的形態不同,筋骨的強弱,氣血的盛衰也各不相同。 黃帝問關於五種類型的人的不同點,能講給我聽聽嗎?少師答道太陰類的人,內心貪婪而不仁義,表面謙卑而內心險惡,好得而惡失,喜怒不形於色,不識時務,只知利己,行動上慣用後發制人的手段,這是太陰之人的特徵。 少陰型的人喜歡貪圖小利,暗藏賤心而生性嫉妒,看到別人有損失,好像自己受益而幸災樂禍,好傷害別人,看到別人有了榮譽,自己就感到憤怒,心懷忌恨而從不感恩報德,這就是少陰類型人的特徵。 太陽類型的人,平時處處好表現自己,洋洋自得,喜歡講大話,卻沒有能力去做,好高鶩遠,做事不顧後果,而自以為是,即使事情失敗了也不後悔,這就是太陽類型人的特徵。少陽類型的人,做事精細審慎,自尊虛榮,有點小官職便沾沾自喜,好自我宣揚,善於對外交際,不願默默無聞地埋頭工作,這就是少陽類型人的特徵。 陰陽和平的人,心中坦蕩而不患得患失,清心寡欲而不過分欣喜,順從事物發展的規律,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善於適應形勢的變化,地位雖高卻很謙虛,常以理服人而不採用壓制的手段整治別人,具有非常好的組織管理才能,這是陰陽和平類型人的特徵。古代善於應用針刺艾灸治病的人,便是根據人的這五種類型特徵分別施治的,即陰陽偏盛的用瀉法,陰陽偏虛的用補法。 【按語】所論陰陽五種類型的人,其意義如《類經·人有陰陽治五態》所說"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者,非如經絡之三陰三陽也。蓋以天稟之純陰者日太陰,多陰少陽者日少陰,純陽者為太陽,多陽少陰者日少陽,並陰陽和平之人,而分為五態也。此雖以稟賦為言,至於氣血疾病之變,則亦有純陰純陽,寒熱微甚,及陰陽和平之異也。故陽臟者偏宜於寒,陰臟者偏宜於熱,或先陽而後變為陰者,或先陰而後變為陽者,皆醫家不可不察也。" 【原文】黃帝日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日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1],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2],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提要】 闡述五種類型人患病治療上應有所不同,若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點,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注釋】[1]陽重脫者易狂指虛陽浮越,易發狂躁,為陽氣欲脫的先兆。 [2]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絡脈在表屬陽,經脈在里屬陰。多陽,指絡脈大,少陰,指經脈小。 【白話解】黃帝問對於五種不同類型的人怎樣治療呢?少師回答說太陰類型的人,體質多陰而無陽,他的陰血濃濁,衛氣滯澀,陰陽不調和,所以其筋緩而皮厚,治療這種體質的人,若不迅速瀉其陰分,便不能使病情好轉。 少陰類型的人,體質為多陰少陽,胃小而腸大,六腑的功能不夠協調。胃小,足陽明胃經的脈氣就微小;腸大,手太陽小腸經的脈氣就盛大。這種類型的人容易發生血液脫失和氣衰敗的病證。須詳察陰陽盛衰的情況而進行調治。
推薦閱讀:

不是所有書都能叫做《經》——「字解《黃帝內經》」之一
黃帝內經--靈樞(1)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痿論篇第四十四
上古第一奇書,不是《黃帝內經》,更非《易經》和《山海經》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痺論篇第四十三

TAG:黃帝 | 白話 | 黃帝內經 | 內經 | 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