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如何穩步切入修行之道?怎樣修行?

學法初步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開示時間:2003年4月29日地點:高雄智慧林中心整稿:台灣《法露》雜誌 生而為人,如能利用寶貴人生聽聞法教,並落實於生活中,至為重要。接觸佛法並加以運用,一般而言,需由淺入深分三個階段。首先需認知輪迴之苦。眾生身處輪迴之中,不斷的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怨嗔瞺、愛別離等等的不幸,不斷輪轉,無法自拔。但問題是,縱使如此,眾生卻不知如何出離此輪迴夢魘。 為了解脫輪迴痛苦,皈依是初步。皈依分為兩種──外皈依與內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對象──佛、法、僧三寶。佛是我們的導師;法是我們出離輪迴之道;僧是我們修行之道上的伴侶。這是我們在皈依前,對三寶應有的基本認知。然後向三寶祈請,幫助我們解脫輪迴,究竟成覺。故外皈依即是以三寶為我們依怙的對象。而內皈依則是能夠認知我們本具之佛性,與佛無二無別,清靜無染。 皈依的另一層意義是消除我們的煩惱、痛苦與無明。但真正能去除以上者,在於我們心的自性。但既然我們已知心性如此重要,也了解到它即是我們的如來藏,為何仍在輪迴中受苦呢?原因在於我們無法真正的認知如來藏的真義,也不知如何修持。解決以上的問題,需賴方便與智慧二法門。方便指的是外皈依,所皈依的對象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光佛、藥師佛等諸佛。原因是諸佛已證得如來藏,並了知一切,而我們仍是無明眾生。藉由向諸佛的祈請,以啟發我們本具之如來藏,並由此得到諸佛的加持,使我們也能證得如來藏。依止外皈依必須對諸佛生起信心,才能得到諸佛的加持。因為諸佛所具的功德無量,一般而言,諸佛之無量功德分為三種:遍知、大悲、與大力。 諸佛由於證得如來藏,故具有遍知的能力。其心性如同一渾圓透徹的水晶球,一切事物均如實的反射其中。包含我們現在在此聽聞法教,諸佛亦能完全了知。不僅如此,於一彈指之間,整個宇宙虛空眾生的行為,諸佛亦能完全知曉。一旦眾生成就佛果,其遍知能力亦如同諸佛一般,無有分別。此遍知之能力在諸佛之中,不會有能力、層次與高低之分。只要證得佛果,其遍知能力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了我們的心性如來藏(佛性)和諸佛的心性如來藏(佛性)無二無別。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做到如諸佛般的遍知能力,但只要我們如法而行的修持,就已種下了成覺的種子,終將如諸佛一般,成就佛果。 一旦成覺之種種下,終有成就的一天。因此,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在一片沒有樹木與水草的荒漠之中,有一座年久失修並已龜裂的佛塔。佛塔附近有一小泥水溏,有一隻豬因為天氣炎熱而跑進水溏戲水驅熱。戲水完後,這隻豬爬出水溏,全身因為沾滿泥漿,又被太陽曬的渾身發癢,而跑到佛塔龜裂的牆邊摩擦皮膚止癢。這個動作使得它身上的泥漿沁入牆縫而無意中修補好已龜裂的佛塔。這雖是無心之作,但卻仍種下修復佛塔的功德之因,這件功德,終使這隻豬,於日後成就佛果。目前我們能在此莊嚴的佛堂聽聞法教,四周佛像圍繞,更有此殊勝因緣與三寶相遇,必能在精進修持之後,圓滿成覺。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或許因為懈怠而有所退步,但成佛的種子已經種下,此成覺之因必能於日後幫助我們成就佛果。 我們成就佛果後該做些什麼呢?我曾問一位弟子這個問題,他說會痛哭一場。我問他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當他成覺後,因為具有遍知的能力。而會看到所有的眾生都正在輪迴受苦,因此而痛哭。事實上,諸佛遍知的能力是了知一切,但並不會因為了知而帶來痛苦。因為痛苦之因是我執、煩惱與幻想的二見,成覺之後已不具此痛苦之因,故展現的是無苦、永恆之大樂。 諸佛所具足的第二種功德力是大悲,此種悲心如同母親深愛自己的獨子一般,甚至是更超越的施予一切眾生。此種大悲,遍及一切六道輪迴眾生,無論其對諸佛敬或不敬,都無法減損諸佛之無量悲心。 諸佛所具足的第三種功德力是大力。此大力分見於其身、語、意三身之中。在「身」方面,諸佛可隨緣,隨形化現在每一位需要的眾生之前,以方便度化;亦可於轉瞬之間,將整個宇宙虛空藏於其指縫之中,以展現他身形無礙之大力。在「語」方面,諸佛所言一切,皆能如實成就。即使預言三千大千世界瞬時成空,亦能辦到。在「意」方面,任何眾生意念諸佛,祈請加持,諸佛之「意」,亦能助其成就。此時或許你有疑惑,既然諸佛具有如此無量的三種能力,祂們為何不當下救祜我們於天災、疾病與諸多不幸的苦難之中呢?因為佛陀也曾說過,當業果成熟時,無任何之力可以轉圜。就如同我昨日曾對各位所做的舉例,當一個人於明日正午即將壽終正寢時,屆時即使你祈請阿彌陀佛的加持,長壽佛的灌頂,藥師佛的靈藥,或大至勢菩薩的除障,也喚不回其即將壽終之定業。換言之,定業如果能改,我們也不會至今仍身陷輪迴之中,早就已成就佛果,而且輪迴之中也不會再有一位眾生了。但如果你心中又有『定業既然如此,何須修行。』的想法,那就不對了。因為你之所做的一切善行,包括虔誠與信心,也都是一種業──能帶給你加持的一種善業。因此在我們的修持之中,如果你的祈請願力範圍很小,則其加持亦小;如果願力中等,則得中等加持;如果願力無量,則得無量加持。 一般而言,沒有任何佛陀不能救祜與導引的事物。皈依佛是無誤之抉擇,而一般神祇則亦如同我們一樣,尚未解脫輪迴,無法帶領我們究竟解脫。當我們向佛陀祈請時,就好像當我敲響在我面前的木魚一樣,敲的力量愈小,則迴響愈小;敲的力量愈大,則迴響愈大。雖然這個木魚雕刻精美,但如果你不去敲它的話,它是不會有迴響的。因此,你的祈請必須虔敬有力,它會帶給你相應的加持。一旦我們能夠了知諸佛所具之前述三種力量,則將更能生起虔信之心,並能去除我們在祈請與修持時所產生之疑惑。當一般弟子在祈請時,會幻想此時佛陀是否有空聽我們?或者想到佛陀是否現在正忙於他事而無暇眷顧?更甚者,以為大聲念誦或擊鼓,佛陀才聽得到,其實這些都是不實的。無論你祈請與否,佛陀皆完全了知。事實上,由於諸佛的大悲心,無論何時何地,對眾生的觀照與救祜皆無分別。能夠有此認知,則你對諸佛的一切祈請才更具意義。 一個弟子對於諸佛的功德了解與否,對其皈依與祈請的效果,會有極大的差別。譬如,當我們祈求消除當前的天災、疾病、戰爭等等不幸時,當然會有幫助的。但如果那已是業果成熟之相,則佛陀也無法改變它。但經由你的祈請,仍會對你日後的修持有所助益。不過如果我們的祈請願力非常狹隘,而定業又是如此的強大,就會如同一個天秤的兩端,放置了非常懸殊比例的物品,是難以達到平衡點的。但總而言之,向諸佛不斷的祈請仍是會利益你的修持。即使暫時無法見到,在往後,甚至來世,終將對你有所幫助。但僅為自己的利益而祈請諸佛,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所祈請的應該是希望遍虛空界一切眾生皆能祛除一切痛苦,達到究竟快樂成就,這才是我們祈請時應該做的。 前述所言,當定業顯現時,即使諸佛都無法消除。能解定業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業的發生,應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業生起時,我們做空性的觀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凈除我們的業力。故自身的修持與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惡業的根本方法。剛才所說一個人於正午即將過世的比喻,是指一個沒有修持者而言。但如果是對一位修持良好,已有證解的修行者而言,則會有所轉化。 另外,祈請時,不可心存過多的希求與恐懼。譬如幻想說自己的祈請是否有很大的加持或功德,我們不應有此念頭。一旦祈請完畢,應將所祈請之事放下,勿在乎其結果與利益。如此才可真正得到有力的加持。如果我們所遭遇到的災_難只是現前的障礙與因緣,則透過祈請,很快就會消除與轉化。 以上所講為「皈依」的部份。第二部份是「發心」。發心的目的在開展、開闊我們的心,因為大部份的時侯,我們的心量都非常的狹隘與閉鎖,因此使我們變得毛躁與不安。譬如一隻猴子突然闖進這間莊嚴安靜的佛堂,它原本可以安安靜靜的坐在這的,但因它的習性使然,總是會到處跑跑,抓抓弄弄的,把每一個地方搞的亂七八糟。這就像我們的心一樣,不斷的四處追尋,自找麻煩,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因此,整個世界最大的痛苦來源即是我們的心。因為一切的苦樂皆源於心之造作,而非外境的顯現。不明白於此,誤認外境為苦樂之源而欲求心之快樂於外境,正是自尋煩惱。煩惱使自心愈見狹隘。在西藏有這麼一個對狹隘之心的比喻。「狹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熱融化,遇冷則凍。」我們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隨著外境的影響不停的起伏,完全無法自主。我們執著外境的心愈是強烈,其反彈力量所帶來的煩惱亦愈強大。正是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欲想開展放寬我們的心量,應發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如能開展我們的慈悲心與菩提心,則無論我們身處何境,即使生活只能溫飽,亦能帶給我們快樂,甚至於未來世,迅速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修持方法,首在觀照自心。初步先從慈心與悲心開始,漸進而發菩提心。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做起,觀察自己的行為如何?是否像剛才說的酥油一般?當人們讚美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很快樂?尤其現在人們說你長得很苗條的時候,一般都會很高興。或者人們在批評你的時候,你是否很生氣?尤其說你長得太胖的時候,你心裡一定很不舒服。但以前在西藏、印度,有一段時期人們卻以肥胖作為審美的標準。因此你可以看出,這些美醜、是非的標準,以及它所對你心裡愉悅與否的影響,皆是心的造作與自己的認知,沒有一定的準則。但也由此了解到眾生欲求快樂,不願痛苦的本性。但問題是我們的心量狹隘,易受到外境影響,且只顧到自身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以上種種使我們的心不斷產生嫉妒、傲慢、嗔恨、快樂、痛苦與恐懼等等諸多煩惱。如果你能了解到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和我們一樣想要快樂,不要痛苦,你的心量就會變得更寬廣與無懼。反之,你只顧到自己,就會變得非常敏感。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你而言都會斤斤計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與痛苦。如果這種心態持續下去,由於個人的關係,不但為自己帶來不斷的麻煩,更會進一步的影響到你周邊的親友、父母、兄弟與子女,使他們也跟著受累。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的話,則會帶給整個國家不幸與災_難。因此,由於自己的狹隘心量,而影響所及到的周邊環境,其煩惱與痛苦的苦果,最後終將反擊到自己身上。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煩惱經常是由一件很小的事物,或對事物錯誤的認知所引起。譬如用餐時,桌上放了一盤辣椒。有人說吃辣椒好,有人說吃辣椒不好,爭來爭去,最後吵起架來,弄得大家不愉快。其實喜歡吃辣椒的人就吃,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就不吃,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嗎?又譬如桌上放的杯子。有人說放前面一點好,有些人說放後面一點好,為此而僵持不下,吵了起來。其實前後只差幾吋,並不影響什麼,實在沒有必要爭執。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煩惱都由像上面所說的小事引起的,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想快樂不要痛苦一樣。一旦我們對此有所認知,則應隨時觀照自心。當煩惱生起時,看著它,毋需隨之起舞,亦毋需對之壓抑,只要知道它是煩惱就好。事實上,如果煩惱生起時,能知道它是煩惱就已經有很大的功德及利益了。由於我們平日處事,常常都在自己的煩惱上任事。由於自己的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與自我的心態,常常看人不順眼,把他人當作仇人一般。因此,久而久之,沒有人會喜歡我們,願意來聽我們說話或幫助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則情勢馬上逆轉而受到他人的歡迎,願和我們接觸並幫助我們。即使我們有一兩個敵人,但因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我們並與我們為友,那一兩位敵人對我們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無法傷害我們。 當我們能夠想到一切眾生都和我們一樣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時,漸漸的,我們就會更進一步的,希望一切的眾生皆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當然,開始時還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從我們身旁的親戚朋友做起,然後擴及到你所接觸到的人們,最後再擴展到一切眾生。這就是「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慈心的定義是給他人快樂;悲心的定義是拔除他人的痛苦。然後我們修持菩提心。因為自己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個人之事。而他人的欲求快樂,不要痛苦,是指無量的眾生。因此相較之下,眾生的快樂更為重要。我們至今仍然受苦於輪迴之中,就是因為我們一切只想到自己,不為他人。而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出離輪迴,具有大智、大悲與大力的能力,即是過去以利他之行而成就的。一旦我們亦能效法諸佛菩薩的利他之行最後亦必能成就。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念利他,他力亦自利」。就如同利益百姓的領袖,使國家興盛受人愛戴,自私不顧百姓生活的領袖,受人唾棄是一樣的道理。 今天我們進入佛門修持,其目的即是希望盡虛空界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菩提心。而我們所希求諸佛菩薩的加持,護法的保佑等等,都不如我們能生起菩提心時對自己的加持與護祐來得大。雖然我們不能有此妄念分別,但一念菩提心,確實能退祛一切不詳之靈的傷害。但如果一心只想到鬼神是否會傷害你,這種妄念仍是不好的。譬如一隻渾身是傷痕的小牛,因為身上傷口很多,很容易受到鳥蟲蟻蠅等的傷害。如果是一隻健康強壯的牛,就不容易受到傷害。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智健全,即不容易想到鬼靈等的傷害。反之,整天妄想會不會有鬼靈或無形生物會迫害你,就會如同渾身傷痕的小牛一樣,很容易受制於它們。一旦如此,只要心想它們也和我們一樣,都在輪迴中受苦,並想欲求快樂,為此對它們生起悲心,亦可祛除它們對你的傷害。以上所說,是為菩提心。 有了以上初步的了解,我們將繼續講的是有關於初步的禪坐修持方法。練習禪坐時,首先將身體坐直,不可彎曲與左右傾斜。然後觀照自心與諸佛菩薩一樣清靜無染。要想觀照此無垢之心,應做到心無造作,這即是「止」。「止」之禪修能夠做好,進而可以修持導引心性的「觀」修。但如何才能安住於不造作的心呢?事實上很簡單。它就像似你在外面忙碌奔波了一天之後,回到家坐在椅子上,長嘆一聲氣的感覺。此時你已將全身放鬆,安住於椅子上,不須再去想什麼,但心不散亂。它是一种放松中的不散亂。放鬆中的不散亂並非要你去想放鬆什麼,或不放鬆什麼,而是任其自在,無所意念。此時即使有念頭生起,也毋須跟隨念頭想下去;更毋須想辦法去抑制念頭,知道那是念頭即可。讓它生起,隨它滅去。 各位剛才靜坐了一會兒,是不是覺得很輕鬆,一點也不困難?事實上,它比吃飯、睡覺還容易。吃飯還要事前準備,睡覺也要準備床鋪,而靜坐只需安住於自性即可。但也毋須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已經放鬆而刻意去擺正自己的輕鬆姿勢,以平常心為之即可。靜坐時,有些人可以坐的較長,有些人可能坐幾分鐘,有些人只能坐到幾秒鐘。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那點滴的幾分幾秒的禪坐,亦能如同水滴般,彙集裝滿容器,生起禪定。問題是有時候看似太容易的事,反而不敢相信是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教一些有所緣禪修(藉助外物的禪修),因為前面所講的無所緣的禪修太過容易讓你難以置信。因此我們用有所緣的禪修,來幫助無所緣的禪修。 一些修持已久的弟子都會念誦六字大明咒、度母咒或藥師佛咒等等的本尊咒。如果都不會的話,可以念最簡單的「嗡 阿 吽」咒,它是一切咒語的精華,「嗡」是諸佛身的精華;「阿」是諸佛語的精華;「吽」是諸佛意的精華。嗡 阿吽一字一字仔細專註的法念,吽字的念法,收尾音時,雙唇不要閉起來,不然會變成「吽母」的音。這個咒語不僅是用口念誦,更重是的用「心」去持誦。而念「嗡瑪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時,亦可用心持誦。事實上,我們僅是用心持誦這些咒語,即可讓我們增長福德資糧,生起禪定,獲得極大的利益。現在我們可以用此法來練習一下禪坐.... (練習)....(「輕聲」現在把心放下安住,不念咒亦可).... 以上是練習禪坐的第二個方法。從開始講的「皈依發心」,然後是「禪修」,最後我們要講的是「迴向」。迴向的方式是觀想諸佛菩薩在我們面前生起,因為一旦當我們有了修持的信心,諸佛菩薩便如實的在我們面前現起。祂們對我們完全的了知。我們的持咒、經懺、繞塔、禪修等一切的修持功德,均將迴向給遍虛空際一切眾生。這種迴向亦如同諸佛菩薩們過去所做的迴向一樣,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疾病等不幸的痛苦,早日成就佛果。迴向後,再觀想諸佛菩薩對你說:『汝願皆成』。此時,你當生起歡喜心。如果能做到如此的迴向,則即使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偶發的嗔心等等的煩惱念頭,都不會產生惡業的結果。我們的善法善業卻會無時無刻,不斷的增長。反之,如果我們的修持不做迴向的話,則我們的嗔心等等的煩惱,將會減損我們的功德。 無論你這一生幸福與否,但向諸佛菩薩們祈請是沒有錯誤的。祂們是我們確實的依估與皈依處所,超過任何你的親友。我們無始以來一直輪轉於輪迴,無法自拔。問題就在於我們無法找到真正能讓我們解脫輪迴痛苦的依怙處所。而諸佛菩薩確能帶領我們解脫輪迴。 希望以上所講的修持,能讓你在今生真正的去實踐。每日早上醒來,向諸佛菩薩們皈依祈請,或僅是祈請亦可,都對你有極大的幫助。如此,除了你的定業以外,任何現前的障礙與魔障都能被消除。即使是因過去世所造之業,而於今業果成熟而現報時,亦以平常心看待。另外,每日保持一顆善心與利益他人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勿忘利益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菩提心。這些修持,在行住坐卧間,都可以去做,甚至在開車時,這些修持也能助你將車開得非常平穩。一顆寬廣的心,不論身在何處,均是無礙。 最後在就寢前做迴向與祈請。你可以想像一天所做,一切的事物都不停的轉換,如同無常,無法事事盡如人意與順遂。這些都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與困難。如果這些困難是能挽救的,則儘力去做,不用擔心。如果不能解決,自怨自衰也無用處。就好像現在有些人喜歡做股票,看到指數曲線往下掉,心裡很擔心。但你的擔心並不會使這曲線往上反轉的。如果你的擔心與哭泣能有效的使它反轉的話,就去做吧!因此,這種擔心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有所傷害。由於這些沒有意義的擔心,使我們無法靜心思考,解決事情。遇事應理性思考,運用智慧與方法,盡己之力去解決,但其結果非我們所能掌握。能解決自然是好,不能解決,那也是定業使然。能有此認知,則無論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能處理得很好。如果一直沉溺於哀傷與煩惱,是無濟於事的。因此希望各位遇到任何事,都能以寬廣輕鬆的心情面對。 今天的開示到此為止,現在將今天所請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初學者的竅訣 初學者的竅訣1輪迴所事無實義變幻無住如電閃決死亡時卻無定常思斷命念無常2上師竅訣戳要害專註靜處心決定心如電閃風雲變胡思亂想多雜念3慎觀源頭無來去虛空陽焰自性空空既有來有即空自心安住於自然4習慣堅固見本性恭敬上師得加持積資懺悔生證悟如上勤奮精進行幾位初學者催請修行竅訣麥彭囑咐
推薦閱讀:

圍城外,紅顏、藍顏,請慎行之![紅塵絮語]
【每日聞思】不共加行之凈除罪障3
湘贛八日行之六
真氣運行之「輕守丹田」與「注意呼氣」(轉)
客廳吉祥掛畫有哪些,今年的流行之款這裡有

TAG:修行 | 學者 | 初學者 | 初學 | 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