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的起源,看看你屬於哪一支?
「吳」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排名是第十位。
吳姓
大陸地區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
吳姓是一個古老的姓,在《百家姓》裡面,周姓排在第6位。
百家姓
來看一下吳姓的起源吧!吳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源於「姜」姓
炎帝神農氏
姜姓乃是「炎帝」部落之後,有一支居於吳山,遂以吳為氏,吳部落有位首領叫吳權,其中一位「黃帝」的生母就是他的後裔。炎、黃部落一直通婚,形成炎黃子孫。夏朝時,吳部落隨遷至觀津(今河北武邑東),曾與神射手后羿比試箭法的吳賀,就是吳部落的後裔。這支吳氏是最發源最早的一支吳氏。
二、源於「姬」姓
黃帝軒轅氏
1、姬姓乃是「黃帝」部落之後,姬軒轅的孫子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舜帝任命重黎為祝融(掌管火種之官)。後來,重黎因罪被誅殺,吳回繼任祝融。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從姜姓吳部落的故地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吳氏遷到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這支吳氏的後裔。
2、商朝末期,姬軒轅的另一支後裔古公亶父(周太王)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吳王夫差曾稱霸東南。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吳姓始祖
三、源於「姚」姓
姚姓乃是舜帝之後,舜接替堯的位子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建立虞國,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其地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氏的後裔。
四、源於改姓
外姓改吳姓的是從北宋以後才開始出現的:
北宋的西夏國党項人有改吳姓的;
元朝的蒙古人有改吳姓的;
清朝的八旗子弟有改吳姓的。
吳姓的變遷: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這裡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漢初分封功臣,吳氏後裔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長沙馬王堆辛追墓所在長沙國)。嶺南吳霸,清《廣東通志》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王室貴族後代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漢昭帝時吳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貴州省西部。吳霸後裔興旺。《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4]
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權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魏晉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這期間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後裔在吳國滅亡後,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入閩始祖祭公,為太伯六十二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隨王審知入閩平黃巢起義,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稱吳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粵始祖吉甫公,為宣公五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後遷江西南豐,後因戰亂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縣,吳氏雖遍及全國,但繁衍發展中心為江南一帶。
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倖逃過於這場劫難。大難後倖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後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後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後裔,分居馬頭村;一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為吳申孫的後裔。海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明朝末年,為避兵災戰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雅,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一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鳳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複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係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弋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沖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鑒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沖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遊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省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近現代,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1代嫡孫。登州吳氏來源於泰州吳氏,而泰州吳氏又源於浙江吳田吳氏。吳田吳氏是明代浙江山陰吳氏吳溶、吳淵、吳溥的後裔。這支吳氏的家譜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燒掉,因而吳田吳氏可確認的始祖為吳回。在歷史上,吳田吳氏遷居泰州(今江蘇泰州有兩支,一支是吳田吳氏第十四世裔孫吳潮先遷泰州而成泰州吳氏始祖,另一支是吳田吳氏五世裔孫吳承護下傳12代裔孫吳萬四,也自吳田遷至泰州東的安豐。隨著泰州吳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吳潮裔孫吳僧兒吳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遷山東蓬萊(古屬登州),其後裔形成登州吳氏。登州吳氏雖然家族不甚顯貴,但人丁倒還興旺。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
吳姓分布
推薦閱讀:
※為什麼「老實人」很難賺大錢?看看你中了幾點
※ 看看你是不是財色雙收的八字
※看看身邊哪類人最旺你
※來看看哪些星座媽媽會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