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更想要男孩?「男性氣質」讓爸爸比媽媽更重男輕女
早在十年前,美國的兩名學者達爾(Gordon Dahl)與莫雷蒂(Enrico Moretti)便通過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未婚先孕的伴侶們若懷了男孩,結婚的幾率更大。同時,婚後第一胎若生的是兒子,甚至能顯著降低離婚率。而當離婚不可避免時,兒子的撫養權則更容易被判給爸爸們。
為驗證達爾與莫雷蒂的結論,邁阿密大學的朱莉亞諾(Laura Giuliano)檢閱了1998年到2000年的全美家庭報告,並從中發現,這2年間出生的男孩確實比女孩更有可能與生父母住在一處。類似現象在歐洲的發達國家中也有體現。
實際上,自1940年以來,每一期的蓋洛普民意測驗(Gallup Pull)都可得出美國夫婦「重男輕女」的育嬰傾向。在最近的一次(2011年)調研中,美國人對生育男孩兒的傾向要比對女孩兒大出12個百分點。當我們具體到男女伴侶之間對嬰兒性別有無偏愛時,會發現母親對生男生女並無傾重。也就是說,數據整體所表現出的對兒子的偏愛完全來源於爸爸們的育嬰傾向。
在我國,各省市出生性別比的偏頗或可歸咎於「重男輕女」的歧視性觀念。但在以平權社會自我標榜的發達國家,爸爸們對兒子的青睞又該如何解釋?
「迷你我」現象
在許多發達國家中被觀察到的「重男輕女」的育嬰現狀,其實並非根植於性別歧視,而是緣於多層面的心理、社會因素。
法魯恩(Vienna Pharaon)是曼哈頓的一位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她發現,雖然人們在公開場合會表達自己無所傾向的育嬰態度,但當踏入諮詢室的私人空間後,尤其是爸爸們會異常統一地透露自己「更想生男娃」的心愿。法魯恩認為,這是所謂「迷你我」現象所導致的一種心理反應。
法魯恩解釋道,不少父母都有意或無意地期待寶寶們能接近自己未能達到的人生狀態。在為孩子們提供那些他們幼時不曾擁有的條件時,父母時常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父親與母親在這一心理上的感受又有不同。格羅弗(Sean Grover)在其著述《當孩子們發號施令》中提到,媽媽的身體是孩子們的第一接觸點,懷胎、母乳撫養等類似生理上的零距離接觸很容易轉化為心理上的親近。但爸爸們則需要通過後天與孩子的交往,去催生自己內心的父親形象。因此,男性伴侶在直觀上更不易切換至『父親』這一生活狀態。
此時,兒子相比於女兒,更容易為爸爸們提供一個「迷你我」的感官反應。劍橋大學的蘭卜(Michael Lamb)認為,在行為表現與對下一輩的期待上,爸爸們比他們的女性伴侶更受潛意識中的「性別身份」的影響。他們在兒子身上看到一種「帶著一起去運動」、「一起看球賽」的可能性,並不太容易對女兒產生同等程度上、以日常興趣為紐帶的親子關係。
轉換到現實生活中,父子的心理羈絆更易催動爸爸們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去,承擔更多家務、花更多時間陪伴親人。 一份有關加利福尼亞州「帶薪休假」制度的研究顯示,生兒子比生女兒有多一倍的可能性使爸爸們選擇休陪產假。2003年到2006年的數據也顯示,爸爸們每日陪兒子的時間,要多出陪女兒大約40分鐘,而這多出來的時間,則確實貢獻給了所謂「男生之間喜歡的遊戲」。
圖為古巨基在今年2月的某期脫口秀節目上回答「想要男孩兒還是女孩兒?」
作為「榜樣」的爸爸們
在父權文化依然存留的西方發達社會,成年男性在發展「男性氣質」時,被教導要懂得剋制自己的情感,並堅強、有韌性地去面對問題。如此自我壓抑式的成長經歷,不易使成年男性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脆弱。《經濟學人》的評論記者博布羅(Emily Bobrow)在採訪一位父親時,曾有一位對她說,「我感覺成年男性之間很少有『敞開內心』的友誼」。
當社會對於「男人氣概」的男性期待進入家庭中的私人空間時,兒子的出現便為爸爸們的心理世界增添了嶄新的一面。父親們既作為兒子的「榜樣」得以伸張其男性氣質,又作為兒子的「兄弟」得以發展其敏感、溫柔的一面。
由此而生的責任感與父女之間的羈絆多不相同。紐約的一位家庭治療師基恩(Gretta Keene)認為,當兒子步入青春期並開始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去接觸社會時,父親其實承擔了某種「保險栓」的作用,以預防兒子的男性氣質過剩。當「兒子不聽媽媽話時」,爸爸的存在便提供了心理以及肢體形象上的震懾。
媽媽們的選擇
當生兒子能帶動丈夫參與家庭事務,又能為丈夫提供一個樹立形象的親子關係時,媽媽們對孩子他爸的看法也會隨之而變。
一方面,媽媽們對丈夫的家庭投入表示歡迎;另一方面,她們也會對離婚後如何單獨撫養、制約並以女性形象為兒子做出表率產生擔憂。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男生在沒有父親的環境中成長更容易參與到違法活動,且這並不會隨著母親的收入水平或生活習慣的改善而得到緩解。相反,女生在缺少父親陪伴時並不會產生太多類似的問題。
文初提到的朱莉亞諾教授以此為根據,嘗試解釋為何生有兒子的婚姻在三年婚齡之後能比只有女兒的婚姻持續更長時間。但「生兒不易離婚」的這一結果,只適用於原本便有裂縫的婚姻關係。媽媽們因為以上提到的兩點緣由,對原已不太滿意的婚姻關係更為容忍。
當然,以上所舉的各類數據與理論大多針對於宏觀的現象,無法觸及個案中的細節。畢竟每一個家庭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理念,不同的理念催生不同的親密關係。從關注男同胞們「更想生男娃」的表象開始,或許我們可以發問:如果社會更加鼓勵爸爸們參與到養胎與孩子出生後的交互過程、對男士在外交往時所遵循的「男性氣概」更加包容,並且同時認可媽媽們在教育兒子時的榜樣作用,那麼爸爸們「重男輕女」時所展現的積極、投入的一面,是不是可以被複刻到更多的家庭中去呢?
作者:王笑哲
文章來源:女權之聲
推薦閱讀:
※2018男孩寶寶起名字大全,200個優雅好聽的女孩名字推薦
※現在的你,究竟是男孩還是男人?7大差異告訴你
※女孩子為什麼要淋雨,男孩必讀,感動中......
※只傳內不傳外的生男孩秘訣
※[男孩毛衣] 【Mignon安】--汪星人(手縫出來的機器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