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5講
上一節課我們討論到常用治法,就是醫門八法的汗法和吐法。吐法講了它的定義、三個部位,涌吐的三樣東西,現在接著討論吐法的適應病症的特點。從臨床來看,
適應病證特點
病位居上,病勢急暴,體質壯實,內蓄實邪。
歷來運用吐法適應的病症,包括中風的痰涎壅盛,包括癲癇發作,風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這類在我們現在的基層地區很多。用現代醫學方法搶救的手段不足的情況下,往往還是用這個吐法。這類病證共同的特點,是病位居上,胃脘以上,病勢急暴,也就是說,證情比較緊急,體質還算壯實,因為像有這類病邪蓄聚在咽喉,胸膈,胃脘的話,也會損傷正氣,但病程較短,沒有影響到整體的正氣,體質還算壯實,而且比較明確的內蓄實邪。所以病位居上,病勢急暴,體質壯實,內蓄實邪,這是使用涌吐劑,用吐法的適應病證特點。
使用注意
1 吐後調養脾胃。
2 止吐方法。
o 冷稀飯、冷開水
o 薑汁
o 麝香,1~2厘。
使用注意上節課曾經提到了一些,當然涌吐之後,特別要注意調理脾胃,按照尤在涇講,「吐下之後,定無完氣」,涌吐之後,或者用下法之後,損傷了脾胃後天元氣,所以要調養脾胃,如果吐得太過,要掌握一定止吐方法,所以這裡介紹的簡單幾樣止吐方法,可作參考。
下法
定義
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作用,使停於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瀉出,以祛邪除病的一類治法。
下法也是作為中醫學,很具特色的一類治法。這個下法從定義來看,它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作用,這三個詞的含義是相似的。但是我們往往使用時,攻下或者瀉下,帶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狹義指胃腸的一些飲食糟粕積滯,為飲食糟粕冷積這一類,蕩滌也用於這類宿食糟粕,但是有時候用於像水飲、痰,這一類的病理產物。攻逐光用於攻下瘀血或者積水這類使用。像停於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積這是屬於飲食積滯這一類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婦科、傷科、包括內科。由於有瘀血阻滯形成必須攻下的,也是常見的病理產物。結痰、停水是水濕壅滯以後,形成的病理產物的不同的類型。這六類,實際上就是飲食、瘀血、痰水。這六類病理產物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類方法。所以這裡談到了一個作用手段,和針對的病理產物。這是它的一個定義。
適應病證
大便不通、燥屎內結,或熱結旁流,或停痰留飲,瘀血或積水等形證俱實之證。
適應病證圍繞著六類不同的病理產物來的,大便不通、燥屎內結,這是指的有飲食積滯在胃腸,需要用攻下的這類病證。熱結旁流是熱屎互結的又一類表現形式,這在後面的大承氣湯證,重點要分析這個問題。它本質上仍然是熱實互結在胃腸,而現像上這個旁流,是熱邪逼迫津液從燥屎的旁邊流下,可以這樣理解的。熱邪逼迫津液從旁而下,是由這種燥屎內結造成的,本質還是燥屎內結。但這種情況傷津最快。停痰、留飲,瘀血、積水,這仍然是前面談到的,屬於形證俱實之證。一般情況下,以攻下實證為主。當然有正氣不足了,有氣陰兩傷,或氣血不足。分別要結合補益方法來攻補兼施。
分類
針對攻法要分清楚,分類是根據病邪性質種類和正氣的強弱,這裡包括了三個意思。一個性質,性質大體有寒熱之分。所以我們有寒下、溫下兩個主要的大法。從種類來說,它有飲食積滯造成,也有水濕、水飲、痰結這一類造成,需要攻下。當然正氣虧虛,要攻補兼施。從程度不同來看,熱屎互結如果較輕,僅僅胃腸燥熱,可以用潤燥,熱屎互結的輕證,或者純屬津血不足,這些都可以用潤下。因此後面相應的瀉下劑,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這樣五類。這五類是不是分全了呢?嚴格講,在下法方面還沒有全,比如前面說攻下瘀血,那這些部分內容,在相應的理血劑裡面討論的,所以在後面各論的具體的章當中,分節裡邊,五節都沒有攻下瘀血。放在理血劑裡邊,這是下法的分類。
使用注意
下法運用要辨清病情屬性 。
就和我們前面講汗法的時候一樣,首先用這個法要辨清楚它病邪的屬性。寒熱屬性,這個非常重要。尤其在,我覺得是近一二十年來,用下法的時候辨別寒熱屬性,很多人把它忽略了。因為現在運用中醫的下法,不僅僅是我們中醫隊伍自身。下法,比如用大黃可以攻下,吃點番瀉葉泡點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幾乎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成為一個常識。而很多現代醫學工作者,西醫也愛用這一方法。病人大便結燥了,給你用點番瀉葉,你去泡泡水喝。但由於沒有按照辨證論治的觀點,運用下法。所以應該用溫下的往往用寒下,濫用寒下這種現象,往往給病家造成了很多不良後果。
這可以說臨床上看得太多了。你比如像西醫的醫院病房裡,我們經常會診的時候,多例發生這個不良後果,在胃腸道,比如一些癌證病人,到晚期,這個時候的胃腸腑氣不通,很多是晚期津血陽氣不足了,邪實正虛,這個時候如果單純用寒下的話,那是支持不了的。所以有的大便秘結,很燥結,單純,就哪怕一點番瀉葉的水:我遇到過這樣的病例,泡水一喝,喝了人第二天開始大便倒通了,滑脫失禁,整個一下子體質更加垮下來了。馬上,因為省人民醫院隔我們學校很近,所以去會診看一看,這個證完全是個什麼呢?補中益氣湯證。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後來還遇到一些病例,這種誤用寒下以後用真武湯為基礎,也就是說益氣,升舉,溫陽,這種方法來治療。說明寒下藥,你僅僅是少量的大黃,或者用番瀉葉這一類的,它都能夠在他本來陽氣不足,津血不足的基礎上,更加使他胃腸道失固,更加使他陽氣損傷,這是有些比較重症的病人,你使用下法的時候,本身應當注意攻補兼施。更應該注意寒熱屬性的辨清。
有一些年輕身強體壯的,如果長期的誤用寒下,應當溫下而用寒下的話,也可能給他造成終身的問題。我一直記得有一個病例,從這個病例體現下法的運用。是我們教研室大家一起看的一個病例。當時來看病的時候,24歲左右的一個女性,也沒有結婚。在基層,就是我們過去說有瀘定橋,紅軍長征那個瀘定橋,瀘定縣的人。工作是在廣播站當會計,來看病的主訴,家裡人陪她來的。第一天看,那就一看是個精神病了。在華西醫科大學,當時叫四川醫學院,它的第四附屬醫院精神科,診斷她是狂躁,狂躁型精神病。病史呢,診斷以後已經治療了四年,專科的精神病醫院住過,華西的精神科也住過,反覆發作。所以我們一般來說,按中醫辨證,狂躁型的痰火擾心類型居多,痰熱、痰火型的居多,如果抑鬱型的,偏於痰濕、寒痰一類的,痰迷心竅一類居多。所以一來以後,這個病人當時癥狀很厲害,經過我們學校門口,因為有人介紹,她母親陪她來。當時的學校門口馬路不是很寬,不像現在拓得很寬,她突然向馬路當中衝過去,向著汽車衝過去。所以八十年代初,有一個女工在路邊突然就看到,衝上去把她抱住,還沒有也撞到汽車。所以到教研室來的時候,包括路上的做好事的人,一起就把她架著弄來。因為那段時間,剛好我們集中的看了一些精神病人,不光是我,我們教研室,包括一些年輕老師,大家都是一起看的。因為方劑教研室從我們過去老主任陳紹祖教授開始,都非常強調臨床,所以經常在教研活動時討論教研室大家看到的一些病。如果誰出差了,請他看的病人其他老師接著去看,是這樣的。
當時看這個病人,舌頭看不到,牙又咬得很緊,根本不合作,診脈診不清,費了很大功夫大家按著牙齒弄開,看到一點點。究竟覺得是,大家幾個老師看,這個舌頭很濕潤,脈是摸不到,因為她很強,根本摸不準。舌頭很潤,臉色基本上偏於一種晄白,有點面浮。也不是腫,偏於胖,這個就是當時初診看到的情況。舌脈都並不十分準確。但是從她過去的體質,她母親述說,我們判斷偏一點陽氣不足。那就是病史考慮。當時來看了兩次了,才確定一個治療方案。從病史考慮呢,作為一個診斷疾病,我們體會兩次當中,反覆的了解疾病的歷史,八年當中的一個過程。這個對診斷很重要。一個病人如果看三五分鐘,十分鐘,就打發走了的話,那是不行的。所以這個病人每次來,大概都要個把小時,大家看的話,因為病情好轉過程,比較感興趣了。
她是八年前,16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我們是八十年代初看的,那時候開始上山下鄉,所以她就安排到本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高原,所以她就安排到一個生產隊,還不算太高,屬於高原地區。在那裡下鄉了一年多。但是有一次呢,她母親說,在月經來潮的時候,下水田裡邊去插秧,高山有水稻,那都是雪山上流下來的雪水,一般不適於經期接觸,那很冷。我在那個地區,當時在軍醫院的醫療隊到那個地區工作過,曾經,當學校畢業不久到那個地區,還為了當時的醫院水電站,自己的一個水電站,要閘水,冬天下了雪,那很冷,下去最多能呆十秒鐘。所以下去插秧,肯定受寒濕。以後她逐漸就月經又不調,月經不調,痛經這些情況發生。當時她並不會說自己怎麼診斷啊,年輕人能拖就拖過去,一年後,那時她下鄉時間不長,一年後到城裡面工作,工作就在廣播站裡邊,有一份工作。逐漸就發生大便開始不太通暢,伴隨著人體開始就發胖,這也作做為年輕人,也不覺得如何。後來調到康定工作,離瀘定兩個小時汽車,甘孜州首府,這工作醫療條件要好一點。在州人民醫院,後來她母親說,她以後就形成一個習慣,吃藥,吃那個牛黃解毒丸,醫生給她開的。牛黃解毒丸一吃,她就能通,不吃就不通。就把這個病看作是無足輕重,反正吃一顆,多的吃兩顆,我就可以了。再往後就覺得奇怪了,每到禮拜五,那個時候都還沒有雙休日,還是單休。禮拜五不是周末。到禮拜五她就要開始覺得脹了。一個禮拜就一次。吃點牛黃解毒丸通,後來形成規律性,因為二十多歲的人,當時已經二十歲了,就這樣三四年當中開始受寒以後到形成寒性收引凝滯,寒濕傷陽氣,這樣冷氣開始積滯,這個二十歲左右的人,就要,女孩子總要談朋友,談戀愛,就會遇到一些哭哭笑笑的事情了,精神上。
有一次在春節的時候,大年初一早上,她媽媽就發現這麼晚,好像自己住的房間沒開門,裡面的聲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好向挺熱鬧一樣的。想她一個人怎麼會有別人呢?敲門不開。跑到窗戶上一看,她一個人對著牆角在那又哭又笑的。這就發生問題了。以後就開始治,治了四年。大致病史就是這樣,四年反覆發作。
這個我們分析就是陽虛。由這種陽虛引起痰迷心竅,當然平時寒濕以後傷陽氣不斷的積累,就有這種痰濕病理產物,那隨著你有一定的條件,比如肝氣鬱結,肝氣升發太過,情緒不穩,發脾氣,那就痰隨氣升了,那氣機逆亂了。肝氣升發太過,痰隨氣升,蒙蔽清竅,就造成了精神性疾患。這個情況下,當時我們開始想溫化,陽虛用真武湯為基礎,結合祛痰、滌痰。像滌痰湯一類的結合起來。用了以後,開了兩付葯,吃了一付葯以後,她母親一個人回來看,她說吃了以後反應挺大,為什麼?吐,嘔吐。我們問她,吃了以後隔多長時間吐?她說過了一個多小時。是不是光是食物呢?吃的食物並不多。她吐很多泡泡、水啊、黏液。大家想,覺得這不是壞事,但唯一的就是不應該從吐的方法出來。既然她大便是不通,到後來都是每禮拜五,每禮拜一次,要給她吃牛黃解毒丸,告訴她不要吃牛黃解毒丸了。你這個長期本來陽氣不足,用它通一下子通了,含有的苦寒葯,像大黃類,它可以有瀉下作用。但是每一次的苦寒的,進一步的損傷陽氣,使你的津液凝聚不布,凝結為痰,這個病理產物繼續增加,所以後來我們商量就改用溫脾湯,業就是說真武湯、溫脾湯這種方法結合。結果不到禮拜五她不會瀉,大黃一直加到十八克她都不瀉,大家說這個倒奇怪了,她裡面有定時器,非要到禮拜五,後來我們陳紹祖老師說,乾脆用個甘遂,你不用甘草了,這裡邊也不用大黃,改為甘遂。甘遂當時用量用得是比較多,第一次就給她配了四克的甘遂面面,當時想的是這樣,密切觀察情況下使用。一天,上下午各一次,裝膠囊。如果說上午吃了瀉了,喊我們,我們看了再說。這樣說好的。
結果用了甘遂以後,她上午瀉得不厲害,後來又吃了一次,下午的時候打電話,我和我的學生都去看了,這時候躺在床上,一下就不躁了,就昏沉要入睡的狀況,她拉出來的東西,當時我從學校出來已經十年以上了,從沒看過,居然解出來的白的一塊塊,凍凍樣的東西,都沒有黃顏色。前面開始有,後面都成這個。這第一次看到。包括我們當時的助教,現在也是四五十歲的人了。大家都第一回看到這種現象。然後她開始就逐漸的清醒。那我們調理脾胃,以後就是每星期五下午,到附院內科二十一診室來給她看,每星期看一次,能夠自己來了。這樣在成都看了半年以後,就回去了。回去當時從八一年一直看到八二年,回去以後中途又有過一次小發作,覺得神志不太對,又送來。那次時間短,在成都住了半年。後來就沒有消息。聯繫比較少了。
到一九九二年的時候,就是說已經將近十年以後了,我們搞了一次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帶著基礎醫學院的部分學生,和我們老師,三十多人,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那裡去,在當地正好中醫院請去義診看病,她家裡,她媽媽通知她從康定來看了,那些年來,後來的將近十年當中都沒有什麼異常了。而且成家生孩子,各方面都比較正常。
所以這個病例,當時是比較早的,從那以後,我們教研室也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病例,用各類方法治療。從這一例說明一個用下法,應當用溫下的,你用寒下,誤傷陽氣,可以造成後來病情的複雜化。甚至於引起像這類病都引起終生的問題了。一定要在辨證方面辨清楚。應當寒下還是溫下。病邪的性質,這個很重要。所以不能夠濫用下法。現在很多新葯裡邊,用溫下方法的方極少,寒下的多。所以運用成藥,仍然要很好選擇。
使用注意方面要注意中病即止,顧護正氣。這個大家好理解。你根據他那個比如胃腸燥熱的程度,原有的體質因素,性別,年齡等等,照顧正氣。
和法
定義
和法是通過和解和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
下面一個法,和法。和法在中醫里是,相對來說,比較特殊的一個法。簡單講它是一個複合治法。如過真正討論起來,是直到現在都屬於學術界經常討論的問題。特別是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這是個討論得很多的問題。像我們現代、近代很多臨床大家,秦伯未先生、蒲輔周先生;岳美中先生,都發表了很多對和法的看法。
和法的「和」這個字,在漢代和漢以前,它是一個哲學名詞。過去那個時代的人不把它當作連詞,我們現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個連詞,過去不是這樣用的。你往前翻翻就是明清時代裡頭,都沒有我和你,你和他,它是現代的。過去是個哲學名詞。你比如說《內經》上,用「和」這個字用得很多。從治法的最高境界的是「和」,《內經》說「和為聖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學裡,用的是協調平衡或者雙向調節這種含義。協調平衡都有雙向才談得上協調嘛!兩個人協調不協調?兩個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內經》里談到「和為聖度」,就是說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協調平衡。所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個思想也是一種和的思想。所以過去的和,這裡講的是廣義的和,我們到現代中醫的和法,和古代所談的和的概念有聯繫,都有協調平衡的意思。但是是廣義、狹義有區別。
老子《道德經》裡邊談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段話描述了什麼呢?描述了天地之間萬物的產生,實際上中醫學整個生的概念,就是根據這段話來的。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質本源和總規律,一生二,整個物質共同屬性是運動,運動中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只有兩種基本態勢,就產生了陰陽的概念。而陰陽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們醫學上,陽氣蒸發陰液,比如腎陽蒸發腎陰,產生腎氣。二生三,三是種陰陽平衡狀態。那陰陽平衡狀態是產生萬物的一個根源。萬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個根源。腎氣是一身五臟六腑精神活動,生理活動的原動力。它後面這句話,「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沖氣為和」也就是它的陰陽的協調平衡,這叫「和」的狀態,最理想狀態。沖,沖和。所以最早的「和」的概念,先從一個哲學名詞,強調事物雙方的協調平衡。強調什麼?你恢復他的正常狀態所採取的雙向調節。病態情況下,你要使他恢復協調平衡,所以《內經》才把它提到叫「和為聖度」首先了解了「和」這個含義。
本來和是個可以說最高層次的,就像一種整個原則一樣,到我們現在,和,把它成爲「和解」,「調和」這個概念是狹義的。整個中醫學應該講,它的治法里充滿了就是要人體協調平衡,廣義它是一種總的治則概念,狹義他是一個和解調和。我們現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過和解和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裡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這個只有圍繞著我們現代用和法的,特別是從成無己以後,用「和法」把它具體化以後所下的定義。所以直到現在,對「和法」,哪些方屬於「和法」,大家還是有處理的不同。有討論,有爭論。所以對「和」的理解,還是一個學術討論的問題。
我們重點討論狹義的「和法」,然後看看不管廣義、狹義,有什麼共性?本質是個什麼?和解和調和從共性來講,都有一個雙向調節,和解主要針對邪在半表半里,這最早是成無己解釋《傷寒論》當中,因為根據《傷寒論》,用小柴胡湯當消息和解,張仲景提出來和解,所以成無己把它歸納落實到半表半里,這個就叫和解。現在這個狹義和法中的和解這部分,就是專指的邪在少陽。調和的觀念寬一點。因為調和包括調和陰陽、調和營衛、調和氣血、調和臟腑等等。只要是雙向的,這個病情涉及到的雙方,有一種相互影響,惡性循環這種狀況,都是和解範圍。但你總要把這個調和下個定義。所以戴天章,這裡講和法包括和解和調和兩類。和解是專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種治法,和解少陽的治法。
· 協調平衡、雙向調節之義。
· 和為聖度(《內經》)
· 沖氣以為和(《道德經》)
· 調和,寒熱並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裡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戴天章《廣溫疫論》)
調和,我們引用戴天章的一段話,戴北山他說「寒熱並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裡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大家一般比較共同的,都引用這四句話,從五版、六版、到現在七版,作為公認的。有沒有別的定義?還是有的。我們前面說過用現代語言來,前面幾位醫家所講到的,包括秦伯未、岳美中、蒲輔周,他們都給和法下過定義,語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別。也沒有形成一種共識、定論。所以還是目前以這個作為狹義和法中間的調和這個服法的一個定義了。他這裡講,寒熱並用,補瀉合劑是指的疾病性質,我們講過寒熱虛實,補瀉針對虛實,寒熱並用針對的病性的寒熱屬性。並用,說明是對立病性的同時存在。從病性,病邪性質來講,是對立病性同時存在的。「表裡雙解之謂和」是指的病位,這幾個大家好好理解。平其亢厲呢,是主要指的臟腑,也可以包括什麼?包括像陰陽、氣血這一類。但一般來講,討論當中涉及臟腑較多,你比如說臟腑之間在生理關係上,密切協作的一些,肝和脾,心腎,肝肺,這類在人體生理活動過程當中,非常密切的,具有密切關係,在臟腑之間,產生一種生理上的協同,打破了病理上的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惡性循環。而責任不是單打一,一個方面為主。而這個是必須雙管齊下,雙向調節。
我們為什麼經常把調和肝脾、腸胃,把它做為調和最主要的呢?有沒有別的呢?說調和廣一點,調和氣血,調和陰陽都可以算。上下不和,分消上下,甚至於營衛不和,桂枝湯,上海出的《方劑》書,桂枝湯放在和法。那不是調和營衛嗎?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表和營,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那也可以用在調和陰陽。所以這個調和概念很廣。這裡的平其亢厲,要求學員重點理解這個,臟腑用得最多。肝和脾在生理關係上,肝主疏泄,幫助脾胃運化,脾胃運化水谷精氣成為氣血津液,又要養肝,這我們叫作木要疏土,土要榮木。木來疏土,土來榮木,這是一種生理上良性的循環,但是產生病理關係的時候,往往相互平衡被打破,這在臨床上,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是個司空見慣的。人精神舒暢,吃飯就吃得多,如果心眼小一點,經常不高興,他吃飯就吃不得,那不是肝的疏泄與脾胃運化失司,兩者相互影響,所以在肝脾同病的過程當中,往往相互影響。那我們用這種和法調和肝脾的話,必須雙管齊下。這種腸胃不和,往往指的是胃的降濁和脾的升清,同時發生問題。上熱下寒,胃熱腸寒,造成升降失常,而且相互影響。你不是單打一,治哪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必須雙管齊下。所以「平其亢厲之謂和」,主要指的是人體的臟腑功能,或者基礎物質,相互聯繫的雙方,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治療上得雙管齊下。
有的學員可能要問,我們從治法的角度,絕大多數方,因為補益的方裡邊,不管你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你都要注意到,用藥往往中醫有這個特點,矯枉不能過正,補氣要補而不滯,補血、養陰要滋而不膩,對吧?都配一點這種,歸脾湯里配一點木香,四物湯里用點川芎,養血還要通呀,通補呀。那這不是雙向調節,這是和嗎?不同,這不能算和。因為什麼?這是它有一個,從矛盾雙方有一個主要矛盾。有個非常突出的主要矛盾,另一個是相對來說,較次要的。因為中醫學用治法時候,它注意到病機是什麼?往往對立病性會同時存在,因虛可以致實,因實可以致虛。我們學習《方劑學》很多基礎方,很多病機都比較單純,就算兼挾證複雜程度也不重,為什麼?它是基礎課。
所以很多學員一到臨床以後,看到一些老中醫,經驗豐富一點的中醫開的方很複雜,又是補的又是瀉的,又是寒的又是熱的,往往都不好解釋。實際上你要把很多這個,中醫治法配方里它有很多東西,沒有把它升華歸納出來,從整體思想來看,過去病因、病位,中醫特點我順便提到了,病的性質里有一種對立病性同時存在,你不是虛證嗎?我補氣,我不光是用人蔘,我還配白朮、茯苓。這個思想從仲景善用白朮茯苓這種配伍結構,到了唐代,這個時候茯苓成為一個保健藥品,包括孫思邈,孫思邈的書很講究,裡面有豐富的養生、保健、食療、美容。這些葯都有,這些方都有。茯苓,上品,《神農本草經》上品,仲景用的時候就是以祛濕為主,安神方面到唐代才開始。到了以後用茯苓往往就茯苓、白朮健運滲利結合,為什麼到了宋代出現四君子湯呢?仲景的方結構裡面沒有四君子湯。理中,這種有,溫陽。講到後面方會了解,那跟時代有關係。漢代冷得多,全球性的,所以他光補氣一個人蔘行嗎?不行。加上白朮的健脾燥濕,茯苓的健脾滲濕,這個結構是一種通補結構,這考慮到因虛可以產生脾胃運化障礙,有水濕渚留,水濕停留。四物湯,熟地、芍藥補血可以了,還來點當歸,特別是川芎,考慮到因虛可以致郁,血虛可以血滯,自來水管里水少了,必然要流出來黃水來。水少了,虛了,流速慢了,要瘀了。所以養血當中要配活血。當然用量,葯的種類這些要控制,這種思想是一種雙向調節,考慮到一類病性引起對立病性,對立病性同時存在。
在臨床上,嚴格地講,絕沒有純虛、純實、純寒、純熱的。沒有純的。冬天我到北方,經常去看那些,冰天雪地,有一次到嫩江,冰天雪地的時候,你看他們北方人,放一大堆大白菜堆在那裡,一場雪蓋上了,對吧?反覆下雪反覆凍,最後像個碉堡一樣,打個洞,裡面熱烘烘的。你往稻草上潑點冷水,外面很冷,凍冰了,裡邊熱烘烘的。因寒郁可以化熱。因熱傷氣,從性質上可以出現寒的現像。所以對立病性往往同時存在。
但是我們學《方劑學》,有的學生就要問了,你說四君子湯,四物湯,從廣義的補瀉角度扶正祛邪都結合了,使它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那大承氣湯裡邊,是不是考慮對立病性同時存在呢?哪樣葯是補葯呢?它光瀉呀?但要注意,他治療有一個程序先後,大承氣湯用過之後,「吐下之後,定無完氣」,前人告誡的。你還要調理脾位。這是考慮到先決條件,叫主要矛盾。獨參湯有沒有瀉藥呀?純補呀!你不是說整個治療應該是個考慮對立病性嗎?獨參湯是用來益氣救脫,脫挽回之後,有沒有病理產物?因為這個虛,會產生體內相應的病理產物,你這又要來調理,並不是他這個對立病性不是同時存在。但是這種對立病性同時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其主要矛盾。這個不能算和法。
和法是什麼?涉及到雙方,沒有一個矛盾是佔據主導地位,佔據絕對地位。這種情況下才去用雙向調節的方法,使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雙方,復歸於平衡,歸於協調。和法本質是在於這個。
推薦閱讀:
※方劑學 67 講 治燥劑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方劑學19講銀翹散(二)、桑菊飲、麻杏石甘湯[概述]
※方劑學 54 筆記。
TAG: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