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淺釋之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 (圖片來源:資料圖)「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一)色蘊:凡一切物質,都是色蘊所攝,一切物質不外乎堅、濕、暖、動四性而構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構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塵中色、聲、香、味、觸、無表色都是色蘊所攝。眼、耳、鼻、舌、身為內五根是物質的。色、聲、香、味、觸是外五塵。色塵:是眼所對的顯色、形色,不是五蘊中色蘊的色,色塵只是色蘊的一種,顯色是顯在外的各種顏色;形色是指物質的形狀,有長、短、方、圓等形狀。聲塵:是耳所對的,分為有執受六種,即有情所發出的,無執受六種,即非情所發如打雷,風聲;有執受無執受六種是有情和無情一起作用發出的,如打鐘、吹笛,是有情通過無情的東西發出的聲。香塵: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氣味都叫香,有好香、惡香、乎等香。味塵:舌根所嘗的叫味。有苦、酢、甘、辛、咸、淡等。觸塵:是身根所感覺的。有滑、澀等。此五塵是內五根所對境,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無表色是看不見的物質,如受戒,能產生—種看不見的物質作用。受了戒能生防護犯戒的作用,修禪定也能在身上產生作用叫定果色。蘊:積聚義。佛法也是先說物質後說精神,精神主要是說對外界產生的認識,受、想、行、識四蘊都是精神方面的。(二)受蘊:是感受、領納,即對外境產生的感受,發生感受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觸」受是五根對五塵發生的感受,有很多種,歸納為三種:苦受、樂受、舍受。根觸境時產生感受,即心理活動。對於適悅的境生樂受,不喜歡的境就會產生苦受,不苦不樂的中庸境產生舍受。由種種感受進一步產生認識即想。(三)想蘊:是思維、取境安名,心理學上叫做概念,即對事物大概的印象。 一個人看見東西有些什麼想法呢 如果見過—次就會在腦海里留下一個印象,箏二次再見到,或別人提起時就知道是什麼,這個東西的形狀馬上會重現,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來,故叫做「取境安名」。這是心理活動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腦子裡,不論走到哪裡也不會忘記。在百法中的徧行五里也有受、想二種心所。(四)行蘊:是百法中徧行五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蘊之後進—步在這個東西上打主意,作種種盤算,如果是自己喜愛的就千方百計想得到,採取種種辦法追求,得到這個東西,這就叫行,也叫「業」。(五)識蘊:由於受、想、行之後產生決定的認識,識是所有的心理活動,長久就會在心識上留下印象,唯識學叫做種子,由這個種子,以後因緣成熟就會產生作用叫種子起現行。對於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應多學,久久熏習,讓其在八識田中下個種子,久了就會熟悉的。五蘊偏重講心即精神方面,只有一色蘊講的是物質,其餘四蘊都是講精神方面的。五蘊也是佛法對世界萬物歸納的一種,但佛法並非二元論。元:是本體、自性意,而佛法講世間萬物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五蘊是「緣起性空」的。物質、精神(是根對境然後產生的種種心理活動)都是緣生無自性的,我們應如中觀宗所說的應慢慢地思維觀察,看世間萬物哪一樣不是緣生的,哪一樣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經把每個法相名詞都提出來說了,所以文很長,一共600卷。心經把大般若經的內容歸納濃縮為二百六十個字。只有用智慧去觀照時,才能見到五蘊(世間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故說照見五蘊皆空。在照見五蘊皆空的基礎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眾生。眾生之所以在生死長河裡流轉,就是由於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人是一個四大假合之軀,有心理活動,是物與識(精神)構成的,卻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我,整天跟著這個「我」轉。蘇聯人的哲學詞典中沒有「精神」二字,他們只承認有思維,不承認有精神,認為只有大腦的活動,這種看法太簡單了。所謂「人我空」是說眾生所執的我只是物質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緣生)而構成的,沒有一個實在的不變東西(自性是空)存在。但眾生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因此總認為五蘊之軀就是一個常恆不變的「我」。這個「我」並不是真實的、可靠的,只能使我們因他而起種種的煩惱邪見,造各種業,流轉生死,「我執」是流轉生死的動力,如果能將所執的我斷盡,看成緣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轉六道了。「照見五蘊皆空」不僅是照見人我空,還照見世間萬法部是緣生無自性,故「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緣起性空了,才能稱之為「皆空」。斷盡人、法二種我執才能真正出離生死。有的人認為小乘只談人我空,大乘才談人、法二空,這是一種誤解,其宵在小乘裹也談了人法二空,只不過著重於人我空,而大乘談法我空時多些。按中觀宗的說法既通達人我空,同樣通達法我空,如同一個數學公式一樣,能按這個公式算出這道題,就能算出另一道同類型的題。擺在人我上能見緣起性空之理,對於世間萬法也能見到緣起性空。所以小乘還是能通達法的緣起性空。只要照見了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遣一句發揮出的。照見五蘊皆空,了知萬法的真實相,才能「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色蘊,色蘊是世間一切物質,物質都是緣生的,緣即是「條件」的意思。每個東西的存在是由眾多條件的聚合,消失是由條件的散失,或壞滅。從構成其它東西的條件本身來說也是緣起,而不變的自性是沒有的,並不是說每個東西之外另有一個緣生無白性的定義,假如這樣認識的話,就如有眼病的人看見月亮上面還有一輸月亮是一樣的,其實天上只有一個月亮,月上面又有一個月亮,在佛法上稱為「二月」。這個「二月」是世俗諦所不承認的。一切萬法由於是緣生,所以沒有自性,緣生無自性二者並不矛盾,是一個物上具有的兩方面,緣生故性空,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是「同」的意思。「空不異色」就是說「有」與「空」二者是一體的,物質的存在是自性空的存在,這個物質本身沒有一個常恆的「自性」存在,他雖然存在但他顯示的是沒有自性,緣起性空是一切物質的屬性,正是由於沒有自性,所以一個物質的生與滅不是絕對的,條件具足和合了則能產生,條件不具足、和合則不能產生這種物質,雖然此時滅了,但一旦條件具足和合,即因緣成熟時這種物質就能夠生起了,因此說「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四蘊是精神方面的,是由物質的根對外境產生的,所以也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所以也沒有自性,因此精神方面也同色(物質)蘊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有的學唯識宗的把第八阿賴耶讖看得很神秘,認為第八識是有自性的,而中觀宗講無我,講的道理比唯識宗更深入,透徹些。學佛法廳把這個學好,應從法相唯識開始學,真正從法上通達緣生無自性的道理。西藏的小喇嘛是從三論、因明學起,學得很踏實細緻,我們應知道每一宗的輪廓、大概。因明應學,特別中觀宗很重要,這是一個了生死的法門,是挖出我執,是一門正規的學科,佛法就是講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緣起無自性,所以內斷人我執,外斷法我執,起執就會生障礙,成偏邪見。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10講
老業務員積累5年的心經#newsdetail
心經與生活智慧
男女成長心經
《心經》解讀-《心經》的真正作用及好處--破三障,除煩惱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