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的5個謊言 | 自省力

第一閱讀自省力讓我們,重新學習做父母文 | 賽西、梅麗莎圖 | 互聯網第一閱讀 |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情緒失控。而當自己一情緒化,理智就飛到了九霄雲外,接下來,情緒低落、傷心難過,繼而驚慌失措。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那樣一個動輒發脾氣、怨憤自己的自己父母角色、甚至由此懷疑人生的家長,不妨來讀讀此文。下面第一閱讀就來和大家細細探討一下,看看那些失去希望的家長們編造出來的5條自欺欺人的謊言,然後再探索每個謊言背後的真相,希冀由此解放父母的心靈,讓大家成為充滿希望的家長。

謊言1別人家的孩子______,比我們家孩子好。空白的地方,家長們自己去填。可能有些家長不假思索就能填好,原因很簡單,孩子一生下來,爸爸媽媽就開始拿人家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比較了:「人家的孩子已經會爬了……會走路了……會說完整的句子了。」不久前,在一次中小學生家長見面會上,我讓家長們做了這道填空題。很多家長是這樣填寫的:「別人家的孩子會讀書了。」「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很好。」「別人家的孩子很會交朋友。」大家也可以來試試,做一下類似的填空題。其實上面這些話都是假的,真相應該是:真相1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有些人只是善於隱藏事實而已。因為我們是輔導老師,所以家長們通常會敞開心扉,和我們交流孩子的問題——一般是在辦公室里。不過,心理輔導結束之後,我經常會把來訪的家長送到門廳,在那裡他們會意外地發現,自己的一個熟人剛好坐在大廳里,正等著接受輔導呢。這些不時相互邂逅的家長,有的是鄰居,有的是同事,有的住在一個社區中,有的甚至是師生關係,大家見了面,往往會有些尷尬地打個招呼。實際上,大家完全沒必要覺得尷尬——目前正在「明日之星」接受心理諮詢和輔導的,有來自田納西州中部的 900 多戶家庭,人數可謂龐大;而且,除了我們之外,納什維爾城還有很多家別的輔導機構。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大家都很苦惱,孩子們有孩子們的問題,家長有家長的不順——希望正遠離我們而去,每個人都倍感失落,失落感可以說是每個家庭的主旋律。

謊言2孩子既不喜歡我,又不聽我的話。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們,大家可要警惕了:「謊言 2」專門針對的,是中小學生們的家長。和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聊天很有意思,因為同樣是父母,和青少年的父母比較起來,他們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孩子越小,父母臉上流露出來的希望和信心顯得越多,感覺周圍的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還能經常講講家裡孩子們的一些趣事。然而,等到孩子十幾歲時,世界就好像變了個樣似的。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青春期孩子的普遍問題——動不動生悶氣,沖父母翻白眼,對人愛理不理的,等等。(家裡有十幾歲孩子的,一定會大聲說道:「我們家也一樣!」)你可別不信,家裡一旦有個 11 ~ 18 歲之間的孩子,你可就有的受了——孩子愛聽不聽、愛理不理,一副討厭父母的樣子,你天天都能體會到。(其實,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跟我們訴苦,說孩子還在上小學,就已經表現出青春期的一些癥狀了。)真相2:1孩子們個個耳聰目明。父母確實對孩子有很大影響。父母不管說什麼,孩子其實都在傾聽;至於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在密切觀察、留意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看看爸爸媽媽是否說話算話。做親子教育的人(包括我們)經常會強調一點,就是父母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時,一定要有的放矢、有備而來。實踐中的確如此,不過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說話要注意分寸,父母不論說什麼,孩子們都是能聽進去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即使也就僅限於頭幾句。所以,父母想說話就得有分量,要讓孩子參與到交流中來,問問他們是怎麼想的,對於某個問題是如何考慮的,最重要的是明白父母其實是能夠影響青春期的孩子的,即便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反應。2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於喜歡。近年來,在家長群體中比較提倡的一個做法是,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朋友,做孩子們的「哥們兒」。這其實是針對我們這一代人提出來的,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是比較獨斷權威的類型。「哥們兒式的家長」一反上一代人的傳統,想讓子女更為親近父母,分享情感和想法,所以有它的可取之處。不過話說回來,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朋友一大堆,可是父母只有一對,所以要是父母一門心思地想做孩子的「哥們兒」,那麼他們可能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尊重,還會有孩子的安全感。我想要強調的是安全感,它意味著孩子心裡清楚,跟自己比較起來,爸爸媽媽是更為強壯的人。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是家中最為強勢的人,這種安全感就會消失,為什麼呢?因為孩子還小,無法背負如此重大的責任。

記得幾年前有個十幾歲的女孩兒告訴過我,她之所以跟媽媽頂嘴,就是想故意找碴兒,讓媽媽責罰她。「我就是想讓我媽罰我,」女孩兒說,「感覺好像應該存心去惹她一下,看她會不會給我點兒顏色瞧瞧。反正我就想知道,她是當媽媽的,應該比我強吧。」如果父母不夠強勢的話,孩子通常就會故意試探一番,逼迫父母拿出氣勢來對付他們;相反,一旦父母服軟,孩子就會底氣大增,扮演起小大人的角色來,滿以為既然爸爸媽媽不夠強壯,沒有能力照顧孩子,那麼照顧父母理所當然就是自己的任務了。上述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反感,並失去安全感。不要懼怕扮演家長的角色,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父母也好,不喜歡父母也好,多半都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焦慮所致,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沒有多大關係。隨著年齡增長和青春期的結束,孩子們自然會回過神來,父母也會因為自己的穩重和強勢而獲得孩子的尊重。

謊言3我總是孤軍作戰。我們的讀者中,很多人可能是既當爹又當媽,整天忙於應付各類事務而喘不過氣來,然後沮喪之餘,覺得前程一片黯淡,世界根本沒有希望。現在有個流行說法是「喪偶式婚姻」。無論媽媽們多麼希望孩子的爸爸能關照下孩子,自己也能脫身出來輕鬆一個晚上,即便做不到這樣,哪怕是有人來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問問孩子的身體情況也好,可惜這些都是奢望,所以媽媽們的內心無比孤獨。還有的家庭是這個樣子:父母兩個總是說不到一塊兒。舉個例子,媽媽想好好管管兒子,可爸爸總是出來護著他;爸爸想跟孩子講道理,可是媽媽呢,總是覺得孩子太過分,跟他講道理只會是害了他。一句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婦倆彷彿是同床異夢,其中一個總覺得自己是在孤軍作戰。真相3孤軍作戰大可不必,別人的話可能更容易聽進去。上面這些家長應該懂得,他們其實需要支持和幫助,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別人的話往往更有分量,而且說句實話,我們在「明日之星」做輔導時告訴孩子的,跟家長對他們所說的話沒有什麼兩樣,這裡頭的差異僅僅在於孩子們是第一次聽我們說話而已,或者說,我們表述的方式可能稍有不同罷了,有點兒舊瓶裝新酒的味道。總之,家長們需要有個局外人出來說說話,教育孩子的工作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孤軍作戰沒有必要。

謊言4所有辦法都試過了,就是不行。「有什麼東西能屢試不爽就好了。」大家都這麼說。這些年來,我和接受輔導的家長們總會有下面的對話:「建議你們在家裡制訂規則,達不到就懲罰他。」我對家長們說。「試過了,沒用。」對方回答。「把她的手機沒收了,一晚上不準用。」我說。「試過了,她不在乎。」對方說。「讓你兒子圍著房子跑,如果還不改正就多跑幾圈,等他把心裡積聚的負面情緒都發泄掉了,就願意跟爸爸媽媽坐下來交流了。」「不行,我們試過的,沒用。」就這樣說來說去,嘴巴都說幹了,有時說得人都要反胃了,還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連我這個做輔導師的都快黔驢技窮了,家長們還能不感覺束手無策嗎?真相4持之以恆才會有效,愛和邏輯也很強大。如果讓我來歸類的話,上面這些家長其實是屬於那種自助餐類型的家長——教育子女的時候跟吃自助餐一樣,打一槍換一炮,這個不行就試試那個,看看用哪種方式懲罰孩子最有效。實際上,沒有哪種懲罰方式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真正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大家不要低估孩子,別看他們小小年紀,其實早就學會了跟大人鬥智斗勇。大大小小的孩子私底下都曾告訴我:「我爸媽只會吼我,光打雷不下雨。」有些孩子還悄悄對我說:「我知道的,爸媽懲罰我的時候,只要我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他們就拿我沒辦法了。」有些孩子甚至這樣說:「我爸媽整天都在罰我,不過都是蜻蜓點水罷了,沒一個是堅持到底的。」所以說,不管多大年齡的孩子,都會看父母的臉色行事。他們知道,即使父母把電視機搬走,只要他們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那麼要不了多久,父母就會改換別的懲罰方式,而電視機還會回來的,他們又能享受快樂時光了。裝模作樣可是孩子們的一大本領,目的就是騙過父母,逃脫懲罰,所以持之以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堅持就是勝利,不管是獎勵孩子還是懲罰孩子。比如說,父母設計了一張表格,每次孩子打掃了房間、幫忙做了家務或是完成作業讓爸媽簽字,父母都要記得在表格上相應的地方打鉤,這樣至少堅持一兩個月不放棄。

謊言5在 ______方面我可不行。一個人一旦失去希望,便意味著他心存疑慮,總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缺少天賦或才能。對於父母們而言,這其實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後果往往是嚴重的。「我這個做媽媽的要是像XX就好了,她可是個神通廣大的人。」「剛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做人要堅強、要勇敢,我就一點兒都不堅強,兒子都對付不了。」「我這人心地不夠仁慈」「我這人沒啥耐心」「我這個人無趣得很」,等等。我們在開頭就提到過——說上面這些話的父母,就跟做填空題似的,沒完沒了地數落自己的不是,覺得自己這裡不是、那裡也不行。真相5你樣樣都行。之所以做了你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切皆是緣分。既然朋友們翻到了這篇文章,這其中應該是有緣由的吧——也許你正感覺生活無望,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是這樣,那也是正常的,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會在某個時刻覺得自己很無能。想一想,上面 5 大謊言中,哪一個是你最容易輕信的呢?作為一名家長,這個謊言是如何影響或改變了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呢?上面 5 大真相中,哪一個又是你最想聽到並且牢記於心的呢?當前這個階段你最需要的人是誰?最想要的是什麼?對於自己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許多家長可能產生過懷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很欠缺,從而產生焦慮感。記住,你是在爸爸媽媽的位置上,所以毫無疑問,你擁有必需的力量和資質。我們真正的目標:做自由的家長。

我之所以圍繞父母們常常輕信的幾個謊言這一話題,進一步揭示背後的各個真相,目的就是想鼓勵家長們,一定要強勢起來,底氣足一點兒,學會戰勝自己心裡的種種疑慮。如果心懷疑慮,最好跟自己的配偶或最親近的朋友交流、傾述,把實際情況以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他們,讓別人能夠使用強有力的聲音,幫你把焦慮逐個打壓下去。記住,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理查德 · 諾爾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位作家,他說,我們真正長大有兩個標誌:1.發現生活並非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般運作;2.發現我們並非按照自己所計劃的那般生活。在我看來,諾爾的兩個標誌其實意味著:父母們想開了,不再執著地認為,孩子們應該爭個你高我低,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什麼的,也不再對自己無力做到的事情耿耿於懷;父母長大了,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孩子「應該如何做才會成功」等問題,從而告別了失落與無望。一旦進入這個境界,做父母的就解放了自己;解放自己,父母們才會擁有足夠的希望和信心,戰勝自己以及孩子們所面對的各種謊言。我們真正的目標:做一個自由的家長。我們文章的名字不是《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或者《成功爸爸或成功媽媽的七大訣竅》,也不是《如何讓子女成龍成鳳》或者《教你做一個完美家長》,更不是《正確之選:如何讓您的孩子更有出息》。養兒育女無所謂對錯;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不存在所謂的「成功」或「完美」種類。我們的確是生活在一個壓力叢生和看重結果的社會裡。作為父母,壓力肯定是有的。做父母的人往往認為有因必有果——自己怎麼做,孩子身上必定會有所體現:父母當得好,孩子自然表現良好;父母相敬如賓,女兒長大後自然會落落大方、舉止得體;父母注意培養,兒子長大了自然會慷慨大方而富有同情心;父母要是多花時間陪伴,女兒自然會更加自信。可問題是我們做不到,或者說做得不完美,而且即使做到了,事情也不見得會按照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發展。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失敗、會遇到挫折,尤其是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一門心思地想著做完美家長只會導致負罪感。萊思麗 ·雷蘭德 · 菲爾茲就曾說過:「我現在明白了,上天之所以把我放在了父母的位置上,不是要我在負罪感中沉淪,而是要我解放心靈。」子女如何成長,父母其實是控制不了的。孩子的心靈,甚至行為本身,父母都是無法直接改變的;父母可以做到有心、用心,但效果如何誰也不能保證。所以說,父母們一旦有這種想法,認為自己肯做,就能產生理想中的效果,那麼必定會讓自己生活在壓力之下。

想要自由,就得首先放下壓力。具體該怎麼做呢?在我們看來,答案就是拋棄這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錯覺,正確的行為並不能保證理想的結果。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兒——父母太注重結果,自己卻不注意修身養性。在我看來,為人父母就是不能患得患失,應該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的東西。

我、賽西和戴維失去了一個朋友瑪姬,她是一位多才多藝、勇敢堅強且心地非常善良的單身母親。在和腦癌勇敢地抗爭數月之後,瑪姬去世了,留下兩個已經成年的女兒。瑪姬的一生不同尋常,酸甜苦辣她都品嘗過。去世之後,兩個女兒為母親的遺體穿上了她生前最愛的服裝——運動短褲,涼鞋,還有一件T恤衫,上面印了這幾個字:「福氣多於煩惱」。

所以說,不管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父母,不管今天有多大壓力,大家都可以感到自由。記住,人無完人,沒有完美的家長,事情總有出錯的時候,望子成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看開了,讓自己擁有美好的家庭和生活。做一個有心的家長、有分寸的家長吧,做一個善於交流、堅持原則的家長和仁慈善良、自由的家長吧。

就像可以開飛機一樣,因為有自動駕駛儀。

自由吧。

作者簡介賽西·高夫
推薦閱讀:

男人的謊言可以騙女人一夜,女人的謊言可以騙男人一生!
小心男人們那些小謊言
「相敬如賓」,婚姻中最大的謊言
我不愛你了,是我最大的謊言
男人常用來哄女人的三大謊言

TAG:父母 | 謊言 | 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