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壽州孫氏: 醇良世澤、敬慎家風(家風家訓)

壽州孫氏宗祠

孫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壽州(今壽縣)人。其於咸豐年間高中狀元,後被譽為「維新帝師」,歷任工、刑、戶、禮、吏五部尚書,累遷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和武英殿大學士,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謚號「文正」的晚清重臣。尤為可貴的是,1898年,他以吏部尚書兼首任管學大臣,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開啟近代中國高等教育變革之先。此後,壽州孫氏家族人才輩出,在政、商、文化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這與其家風家訓密切相關。

崇學尚教、重視讀書。明末清初以來,孫氏先祖倡修學宮、文廟及設義學,熱心贊助教育事業,累見於《壽州志》。至孫家鼐之父孫崇祖,乃為池州教諭,治家極嚴,教子有方,其書房裡有親自撰寫的一幅對聯:「光陰迅速,縱終日讀書習字能得幾多,恐至老無聞,趁此時埋頭用功;事世艱難,即尋常吃飯穿衣談何容易,惟將勤補拙,免他年仰面求人。」孫父去世後,其母林氏也以嚴厲的家規約束和激勵孩子們發奮讀書,成就了孫氏兄弟五人「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佳話。正是因為家庭氛圍的熏陶,孫家鼐酷愛讀書,自述「夜深燈火書有味,晨湛墨花字生香」,屢任學政主持鄉試、會試,正己潔操,頗得好評。至戊戌維新期間,孫家鼐銳意於興學育材,不辭勞苦,突破重重阻撓和反對,力促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成為戊戌新政倖存下來的唯一碩果,而他自己卻於次年被迫「因病予假」。之後,他捐資創辦壽州公學,帶動子侄在家鄉開辦新式學堂,使壽州成為近代教育較發達地區。

敦行實學、倡辦實業。終其一生,孫家鼐不尚高談闊論,始終務實力行,提倡「為政之道,不在徒託空言,而在力行實政」。他出身狀元,位高權重,卻不固步自封,積極引介新知,講求實用之學,提出「蓋學問乃天下萬世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學而範圍天下」,主持譯編《續西學大成》16冊,廣泛傳播西方現代科技知識,「所重在裕民生、通民隱,提倡采西法以興實業」。孫家鼐與馬吉森合股在河南安陽創辦廣益紗廠,為家族由仕宦轉向實業做出示範,帶動孫氏家族在近代實業界大放異彩:其侄孫孫多鑫、孫多森兄弟創辦了近代中國最早的機制麵粉企業——阜豐機器麵粉有限公司,又先後北上與周學熙等參與投資和經營啟新洋灰公司、北京自來水廠、井陘礦務局、灤州煤礦等,共同興辦了中國銀行、通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系列新興實業,後獨立開設中孚商業銀行,構建起以麵粉、運輸、地產、金融為主的通孚豐實業集團;並參與發起近代中國有重要影響的經濟組織和活動,如籌建上海商務總會、上海商學公會和上海銀行公會等。孫氏家族成員還作為代表出席了第二十屆國際勞工大會,參加中美白銀協定談判等,為實業救國做出了貢獻。

提倡革新、嚴格家規。在晚清激蕩的變革中,孫家鼐躋身社會進步潮流,講求新政、實心任事,倡導並推行漸進式變革。戊戌維新時,他以光緒帝師之位,「持變法之議最早」,請求頒發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由部院卿寺堂司各官逐條簽注,支持改《時務報》為官報等,為推動變法進行思想發動和輿論營造;至清末預備仿行憲政,又奉命核定《資政院章程》,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建議施行吏治改革等。同時,他生平低調內斂、操守廉潔,日常閉門齋居、遠避權勢,為人無疾言遽色,器量寬廣,曾保舉彈劾過自己的劉廷琛,被稱為「所有中國官員中最有教養、最具紳士風度的人之一」,並嚴格家規家訓,嚴禁孫氏族人胡作非為,流傳下來的《孫氏家訓》,要求子孫「居家宜戒奢侈,崇勤儉,或耕或讀,務正業,以培根本……居心要存仁厚……族中子弟有聰俊者,宜敦品讀書以期上達,不得問外事交接官府。」其後代謹記「克儉養廉尊祖訓,守勤茹苦效前人」,綿延昌盛三百餘年。

以孫家鼐為代表的孫氏家族,積學力行、敦品礪德,後輩中人才濟濟,其家風家訓值得世人學習借鑒。

推薦閱讀:

道家居家風水淺拾之十三:本命卦與家居風水
【居家風水】2
家風家訓
農家風味招牌菜——迷蹤地鍋雞
家風傳承需要和風細雨

TAG: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