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經典: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應(21--30)
第21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7)
官大則表准 與上司發生意見分歧而無法說服對方的時候,第一反應:官大則表准 意見分歧是一種常見現象,由於人們看待事務時,所處的利益、經歷、視角維度不同,難免會發生意見分歧或衝突。這種意見分析,不僅發生在同事之間,還較多地發生在下屬與上司之間。除此之外,作為下屬也總會對上司的某些做法表示困惑,例如: 對於上司的決定,其實我們並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感覺自己建議很好,為什麼就是得不到上司的採納? 明明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為什麼執行過程中還要變來變去? 上司的某些決策的確存在漏洞,卻也只能遠遠看著,無可奈何; …… 那麼,對於我們而言,在與上司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必須正確對待這個難題。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非常容易導致摩擦、糾紛,甚至衝突,種種不良的惡果的確時常發生,這不僅困擾著下屬,更會令上司感覺尷尬。 工作中存在分歧,某些時候的確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下屬因為不接受、不認可上司的決定,而採用各種方法如推託、遲緩、疑問等予以抵制、對抗,導致執行無法獲得預期結果,那也將是非常嚴重的事件。 筆者認為,即便是存在分歧,確定下來的決定或任務仍然要嚴格執行。當然,首先要嘗試採用溝通的方式達成共識,消除分歧;但是假如遇到涉及個人或部門利益衝突的狀況,溝通就很難達到真正的共識,意見和觀點也難以統一。 那麼,遇到這種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沒有哪兩塊手錶的時間,是完全一樣的。戰爭電影里,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戰略進攻之前,各個軍種的軍官便開始對錶,當場的最高長官會宣布:「現在是早晨8點10分30秒,請大家對一下自己的時間!」這個時候,所有的軍官都會立即調整自己的手錶時間,保證跟最高長官的時間完全一致。在這個時候,與上司的時間對齊是「軍令如山」。 官大則表准,在這個時候是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 沒有服從就沒有執行力,在遇到意見分歧的時候,下屬要首先服從上司的命令。上司的職責是帶領所屬的部門完成工作任務達成績效,這是作為上司的存在價值;也就是說,上司的存在是為了追求績效達成,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公平、民主或平等。 與此同時,作為下屬,接受公司的任命並承擔責任,要非常明確自己的價值是協助上司達成其承擔的績效。其實,只要稍加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多數的分歧或衝突,主要是因為下屬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而上司,多數則是站在部門的角度和利益上。由此,分歧的解決也就必將是以個體利益服從團隊利益為方向,「官大則表准」。 誠然,下屬有暢談自己的想法、表明立場、貢獻腦力和智慧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僅限於決策過程當中,而絕對不是決策完成之後。即便是,決策過程中發生分歧或衝突,作為下屬的第一反應也應該是「官大則表准」,服從是第一位的要求。一旦決策確定下來,作為下屬,就必須放棄或保留自己的想法,而運用自己的腦力和智慧,調動資源堅決貫徹和執行上司確定下來的方案。 老闆想要的遠比我們所做的複雜 在上司分配一項工作或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老闆想要的要複雜的多 日常工作中,我們總會接收來自上司的臨時任務指派,讓我們做這個、做那個,或者去負責完成某項工作,除了具體任務之外,上司還會把他們想要的結果告訴我們。然後我們就按照上司的吩咐去做了,而結果很多並不順理成章地得到上司認可,而往往是上司對我們提交的成果並不滿意。那麼,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例如,上司吩咐我們去採購一批文具,於是我們很快去市場,把文具給買了回來。 而結果呢,會被上司追問半天?「是去批發市場買的嗎?」「為什麼不去文具批發市場呢?」「這種文具,質量過關嗎?」「要是不好用的話,能退貨嗎?」「有沒有多比較一下價格,是否還有更便宜些的?」「能不能跟他們談長期合作,價格優惠些?」……
第22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8)
其實,作為下屬,我們必須清楚,上司想要的遠比我們所做的複雜。筆者通過分析,得到的結論主要包括: 更完善的執行流程,確保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沒有任何疏漏; 更高的工作效率,要求工作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更低的費用預算,能夠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兒; 更好的工作成果,希望下屬能夠想到做到他們所沒有想到的; …… 總之,領導們都希望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心、更開心。作為下屬,我們要知道上司想要的總比我們所能做的複雜,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總之,要想使得自己負責的工作能夠得到上司認可,就必須提升自己的認識的高度,因為我們的意識和行動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個故事,大家可能很熟悉。某老闆帶著兩個學徒,打算讓學徒甲成為正式員工,而學徒乙感覺很不公平。於是,老闆說,那你去集市,買些土豆回來吧。很快,學徒乙買了2斤土豆回來了,說2毛錢一斤,很便宜。隨後,老闆又讓學徒甲去集市上買些土豆。很快,甲也回來了,非常興奮地說:我去看了土豆,發現距離我們最近市場的土豆是2毛錢一斤,而那個較遠的人們去得較少的市場卻是1毛8;而且不僅土豆,像黃瓜、白菜、芹菜等蔬菜,都有不小的價差,這是個不錯的商機如果可能,我們可以賺些差價。 老闆說,這就是差別!的確,同樣是去市場上買土豆,學徒乙所理解的和所做的,僅僅就是機械的買土豆回來;而學徒甲不僅買了土豆,更重要的是他還順便了解市場行情,分析了蘊含的商機。由此,兩人的表現差異是非常明顯的,而區別並不是在於老闆吩咐或安排了什麼工作,而是在於他們自己的意識和態度。 接到上司分派的一項工作,在明確哪些是上司想要的直接結果之外,還要考慮到,通過我們的智慧和努力,還有哪些是我們可以順帶做到的,或者如何達到最優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帶著讓上司驚喜的導向去工作,那麼就容易調動我們的潛能,把簡單的、煩瑣的事情做到極致。而這些,基本上就是上司所期待的。 明確老闆想要的遠比自己所做的複雜,就會使得我們在機械完成工作的同時,更深地思考老闆想要的是否還有其他東西,儘管沒有說,或者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總之,當我們在接到一個來自上司的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要告訴自己,上司想要的遠比我們所做的複雜,所以我們就得開動腦筋、調動智慧,把工作做到最佳。 不要等老闆說完了再行動 在接受上司分派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不要等老闆說完了再行動 日常工作中,接受上司分配的任務,執行到位,並把上司要的成果提交上去,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人聽到上司喊自己的名字,就馬上帶上筆和本子跑過去,邊聽上司分配工作邊做記錄;回去之後,在考慮如何執行時,發現某些地方沒聽清楚,甚至連意圖也沒搞明白。 歸納起來,工作中類似的現象大概包括如下情況: 雖然在筆記本上做了記錄,但還是有些地方沒聽明白、沒搞清楚; 聽完上司分配的任務之後,開始考慮怎樣處理和執行; 執行過程中,某些沒搞明白的事情,只能是邊干邊琢磨; 當最終結果出來後,卻發現跟上司當初的要求,還是有差距; …… 確實,工作中存在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下屬們總是習慣於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之後,再開始行動。也就是先把任務記錄下來,然後再思考上司所分配的任務是什麼,期待的結果是什麼,執行的思路怎樣設計,過程和環節如何具體化,以及如何確保執行結果等問題。 筆者認為,下屬在接受上司分配任務的時候,通常由腦袋、屁股、手和腳四部分組成。接受任務,多數都是屁股跑在最前面,首先出現在上司面前;隨後,是把上司分配的任務記錄下來,寫在筆記本上;而後,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成了,便開動腦筋來思考如何解決或執行;最後所有情況都考慮完了才是用腳跑動起來,啟動執行程序。
第23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9)
也就是說,在接受任務的時候,下屬們的腦袋、屁股、手和腳是處於完全隔離的狀態,於是,手會比屁股慢半拍,腦袋總比手慢一拍,而腳更會比腦袋慢一拍。暫且不論其中浪費掉的時間,其中損失掉的信息,也是導致各種執行問題的病因所在。筆者稱這種等老闆把話說完了再開動腦筋,然後行動的現象,叫做:等老闆說完了再行動。 團隊強調的是執行力,對個人則更注重行動力,而行動力最看重的就是快速、立即行動的意識和態度。在職場上打拚的我們,必須提升自己快速行動的意識,使得自己能夠以最短的時間進入執行狀態。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把自己的腦袋、屁股、手和腳,調整為隨時待命的狀態,達到四位一體的行動構成。 以上面的例子,對四位一體的行動力予以說明。當聽到上司喊道自己的名字的時候,首先行動起來的應該是腦袋,必須調動起自己的思路,準備行動;而後的才是屁股和手,由此可以實現邊聽邊形成思路,例如,上司要的是什麼,哪些是執行的要點,資源有哪些,風險有哪些,等等,並隨時對未聽明白的問題進行諮詢,這樣,等聽完上司的任務,執行和行動的思路也就基本清晰,腳就可以動起來開始進入執行程序。 不等老闆說完再行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工作意識。不要等老闆說完了再行動,而要在老闆分配任務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腦力和智慧,開始設計執行思路和對策,把行動的時間提前到老闆分配任務的過程中——完全合拍的音樂才可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自己滿意了再把成果拿出來 當有工作成果要提交給上司審核的時候,第一反應:自己滿意了再拿出來 作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驗收下屬們的工作成果;在這個時候,筆者的做法並不是立即接受他們的成果,而是會首先問一句,「請問,你自己對此已經足夠滿意了嗎?」 假如得到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那麼筆者就會把成果接受下來;否則,就會請他們拿回去繼續修改、完善。也就是說,筆者不會接受一份來自下屬的,連他自己都不滿意的所謂成果,管理者所要的是「成品」而非「半成品」。 上司的時間很寶貴,且精力有限。如果下屬們所提交上來的都是「半成品」,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連他們自己都無法滿意的話;那麼,上司將會非常尷尬,因為這將耗用自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難逃返工的結果。下屬們對自己的成果不滿意,本身就說明還有修改和完善的必要,有繼續提升和優化的可能。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工作過程中很多管理者都會遭遇下面的狀況,例如: 這是什麼呀,讓人看不懂,馬上拿回去重新修改! 這個方案漏洞百出,稍微動動腦子就不會這樣,重做! 我希望看到些新的東西,有創意的文案,而不是這種簡單的照抄照搬! 你做的這個東西,我很不滿意,純粹是糊弄差事兒! …… 不要把一件「半成品」提交給自己的上司,不要把一件自己都不滿意的成果提交給上司。對於自己所提交的工作成果,暫且不論上司是否認可,是否滿意,而首先要追問自己是否滿意了。提交一份首先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是下屬的基本職責所在。需要我們藉助自己的腦力和智慧,調動周邊的各種資源,把整體思路和流程整理清晰,甚至每個環節、細節都考慮明白,執行過程中能夠盡自己最大努力,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 把自己滿意後的成果提交給上司,並不是一個過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最低要求。但是,現實中一些人所持有的態度則是「反正還要修改」,甚至是直接想敷衍一下,糊弄一下,能混就混過去。如此工作態度下,形成的工作成果怎樣,就可想而知了。 態度是透明的,我們能夠抱有「首先自己滿意」以及「追求最佳」的態度,來完成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提交給上司令人滿意的成果,不僅是做事的良心所在,是職業道德所在,更是涉及個人未來發展的問題。
第24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10)
抱有追求最佳工作成功態度的人,即便可能由於經驗、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不足,結果總會存在些問題;但是,毋庸置疑,這種態度是能夠被看到的。而那種敷衍的,想草草了事矇混過關的態度,會呈現在工作成果上,給人留下不負責任的印象。 追求最佳的工作成果,首先是要自己滿意,連自己都不滿意的「半成品」,上司也不會認可。在工作過程中,對於我們所負責的工作的成果,第一反應應該是首先讓自己滿意,只有自己確認滿意了,才提交給上司,呈現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必須知道上司的底線 如果某項工作需要變更或推延,第一反應:結果績效是上司的底線 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協商、變更、妥協或調整的;相對而言,剛性的,不可商量的事兒卻不多。或許正是因為很多事情可以討價還價,可以迴旋,結果使人們產生某種錯覺,把所有事情看成可協商、可妥協的,甚至有人養成了希望通過協商解決一切問題的習慣;久而久之,就不把公司的制度、規定,以及上司的命令、任務等,太當回事兒。例如: 很多下達的任務,即便是明確規定了完成時間,也不能按時完成; 給了上司完成某項工作的承諾,而最終卻沒有拿出任何結果; 上司所要的結果,等執行結束之後,卻發現與他們的期望值相去甚遠; 違反了公司的規定,卻總希望通過例外甚至通過修改制度,擺平所有遇到的麻煩; 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如何按照公司規定或流程操作,而是先想如何繞過它們投機取巧; …… 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在發生問題而被追問的時候,下屬們總是會找到各種理由、借口予以拖延、搪塞、狡辯,希望變更或調整,甚至直接把責任推給別人,對此團隊管理者也多是無可奈何。 毋庸置疑,任何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總會存在或者預留某些可供協商的「餘地」;但問題在於,即便是有這個「餘地」,也不能代表我們有進入這個「餘地」的權利,更不代表可以使用這個「權利」。否則,匯總我們消耗在協商、討價還價上的時間和精力,正是所謂「內耗」,絕對是驚人的。 筆者認為,下屬有責任避免智慧和精力被過多浪費在「討價還價」和所謂「妥協的智慧」上;要明確每個上司,其實都有一條清晰的底線,協商的「餘地」必須是在這條底線上展開。 作為下屬,在溝通和協商的時候,必須清楚上司的底線;可以就某件事情去討價還價、協商甚至去狡辯,但要求是不能逾越上司的底線。那麼,這條底線到底是什麼呢? 績效,上司所負責的績效,就是底線。績效可以表現為很多情形,例如銷售任務、項目執行進度、結果要求、協辦事項的成果等等。任何的工作溝通、協商,或者討價還價、拖延、推卸等都不能觸及,或者影響到上司所負責的績效這條底線。 上司底線不允許挑釁,這是一個基本的職場規則。這條底線之上,多數事情都可以在和諧或者友好的氛圍中進行;但是,一旦這條底線被碰觸到,情況將變得非常糟糕,甚至不可收拾。 「底線」的上與下,是完全不同「質」的兩個問題。作為下屬,在安排工作,處理事務的時候,需要增強對上司底線的認知,知道哪些事情不可商量,哪些事情不可討價還價,哪些事情上司是不可能妥協的,等等。尊重上司的底線,不在底線之下跟上司討價還價,同時也會得到上司的尊重。筆者甚至認為,底線上面不遠的那個危險而敏感的「紅色區域」也最好不要觸及。 下屬要根據「上司底線」和那個「紅色區域」,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認知,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意識,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習慣,以便能夠在那些「綠色區域」里可以自由地溝通、協商。 工作中,的確會有些事情,需要我們去跟上司溝通,或者去討價還價,以便進行變更或調整,但此時作為下屬,必須具備的第一反應就是,絕不要觸碰上司的底線。
第25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11)
對自己的真正老闆負責 當面對來自上面的有衝突的指令和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只對自己的那個真正老闆負責 公司里,很多部門都存在多頭領導的問題,也就是一個員工同時要接受多個領導的指揮;特別是在實行矩陣式管理的企業,這種情況更是普遍。多頭管理的架構中,如果管理關係沒有很好理順或者組織結構不成熟的話,非常容易造成衝突或麻煩,結果搞得下屬不知道該聽誰的,而變得無所適從。類似的情況,筆者也曾經歷過一些,例如: 正當處理上司交辦的一項緊急任務,突然又有領導跑來吩咐一件需要馬上去辦的事兒; 部門主管吩咐處理的一個工作,大老闆跑來說這事兒先停止下來,干件別的事兒; 分公司的領導要召開一個緊急會議,結果同一時間總部的部門領導也說要開會; 對同一個任務,一個領導說這樣做,另一個領導說那樣干,不知道該怎樣執行; 配合其他部門執行的一項工作,部門主管跑過來分派另外需要緊急處理的事情; …… 類似的情形,或許很多人都經歷過。有位銷售經理曾這樣向筆者抱怨,他不僅歸總部銷售總監的管理,而且還要聽命於當地分公司,問題是兩個領導在某些情況下,所發出的指令完全不同,甚至是有衝突的;例如,有段時間銷售業績不好,銷售總監命令要抓住老客戶,而分公司的指示則是要開發新客戶,完全不同的業務導向使得這位經理無所適從,因為每天銷售總監逼著看老客戶跟進的情況,而分公司則每天盯著新客戶開發的數據。這位經理抱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總不能把一個人劈成兩半用,感覺自己非常難處理。 面對這種情況,的確會感覺到尷尬;其實不能期待公司在管理結構方面很快做出調整;而要每個經理人都能遊刃有餘地周旋其中,也不現實,的確很多人的確做不到。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老闆,儘管看上去會有很多領導,儘管好像每個領導都有發言權,都有指揮權;但是,真正的老闆卻只有一個。而作為下屬,或者叫做有著多個領導的下屬,必須非常明白自己只有一個老闆,這個老闆才是下屬們可以聽命和服從的,也就是說,所有工作都只是向這位老闆負責。 即便是在多個領導的意見不統一,或者存在衝突的時候,下屬也只服從於自己的這位老闆。那麼,如何判斷誰才是自己的老闆呢? 誰發工資誰就是老闆,也就是說那個決定我們薪資的人就是老闆;而其他人只能算是一個管理者而已。對於那位銷售經理而言,如果是銷售總監每月核算他的薪資,那就是他的老闆;儘管分公司總經理也有管理許可權,但並不算是老闆。於是,在遇到銷售總監和分公司總經理的指令發生衝突的時候,只需要聽命於銷售總監就可以了。 多頭管理的現象總是難以避免的;特別是上司們之間發生矛盾甚至衝突的時候,如果作為下屬確實沒有辦法協調,那麼此時的第一反應就是要選擇服從自己的老闆,知道自己只對這個老闆負責。 說服上司「3個理由」加「1個承諾」 如果需要得到上司額外資源的支持,第一反應:至少要準備3個理由和1個承諾 爭取資源是善用資源的前提,而能夠爭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是職業經理人必備的能力之一。工作原本就是調配資源、整合資源和運用資源最大化的過程,而爭取資源主要是向自己的上司爭取,現實工作中,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特別是額外資源,並不是件輕鬆、簡單的事情,例如: 總會感覺自己手裡的資源遠遠不夠用; 想去爭取更多的額外資源,結果總是碰一鼻子灰; 費了很大勁兒,努力半天,所得到的資源遠遠少於自己所期望的; 總是感覺上司太吝嗇、摳門,不情願把資源放心地給我們使用; 感覺苦惱,不知道怎樣向上司爭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支持; ……
第26節:與上司維持良好關係的第一反應(12)
諸如此類,都表明向上司爭取資源的不易。其實,作為管理者,大可不必煩惱,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爭取資源本來就是件難事兒,因為: 一來,任何資源,總是有限的、稀缺的,給了甲就不能再給乙,所以上司必須要權衡其中的利害關係;二來,上司在分配資源的時候都抱有「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想法,總想把資源使用在關鍵位置,這本無可厚非,下屬要理解上司的這種心理;三來,上司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估算其所投放的資源所能帶來的收益,而選擇把資源投放在最能產生效益的地方。 人們總為爭取不到資源而抱怨,其實並非是上司緊握資源不給,也絕對不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爭取資源的目的與上司們資源投放的期望,兩者之間能否能達成一致。 這個達成一致的過程,就需要申請資源的人,從自身找原因,以便尋求突破口,實現兩者之間的完美對接,以便獲取到想要的資源。如果需要資源,而必須向上司申請的話,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方面,申請資源需要足夠的理由支持,沒有理由和借口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資源。所以,必須清楚自己為什麼需要資源,資源將使用在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才能獲取最大效益,還要包括怎麼避免浪費等。 另一方面,需要給予上司明確的承諾和信心,筆者認為這是善用資源的前提條件,承諾資源利用思路和方法,承諾資源使用收益,作為申請資源的人,有責任對可能獲取的資源做出充分預估,並對此向自己的上司承諾。 據此,筆者歸納為:希望爭取到所需資源,必須準備至少3個理由,並做出1個承諾。這是一種追求最佳的第一反應,能夠爭取到自己所需的資源,並且能夠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對於爭取資源的過程來看,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所做出的承諾,首先,我們要承諾資源利用的思路和方式,讓上司知道我們有能力充分利用好資源;其次,向上司承諾利用資源的關鍵點所在,是如何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效果的;再次,向上司承諾我們會珍惜所獲得資源,不會有任何的浪費情況出現;最後,需要向上司承諾,他們所投放的資源所能產生的收益。 儘管爭取資源不易,但絕不代表爭取不到資源;而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就必須準備至少3個理由,並做出1個承諾。 永遠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如果不希望被上司把我們看低,第一反應:永遠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職場,是我們展示實力與智慧的舞台。若想在職業發展中打拚出一片天地,能夠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就需要始終把自己的最好狀態展示出來,要把正面而肯定的態度、飽滿的信心、積極主動的行動、決不抱怨的做法、追求最佳的結果等展示出來,筆者稱這些為構築成功大廈的支柱。 把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是基本的職場成功法則;然而,筆者非常遺憾地看到,很多人不僅沒有將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出來,甚至讓人們看到的、感受到的卻是他們較差甚至最差的一面,其中: 經常看到一些員工在向上司訴苦,而把自己放在柔弱的位置; 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痛訴自己遭受到的各種不公待遇; 有些員工在接受任務的時候,脫口而出就是「不可能」、「做不到」; 某些人在執行某項工作的時候,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甚至,會看到一些職場女生居然用眼淚作為武器,來對付上司; …… 筆者稱這些做法為「示弱」行為。所謂示弱,包含訴苦、抱怨、退縮或者哭泣等。儘管職場並非戰場,但也絕非可以期望得到平等或者溫馨的「避風港」,「適者生存」是其鐵的法則。 「職場不相信眼淚」,任何在職場中打拚的人,都會遭受委屈或誤解,都會經歷挫折與無助;但是,沒有人會相信你的眼淚。上司們會因為你的示弱,而開始懷疑你的能力;同事們會因為你的示弱,變得從內心感覺異樣甚至輕視;假如是管理者,在下屬面前示弱,更會遭到下屬的鄙視。 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不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哪怕是遭受到了天大的委屈與不公。沒有哪位上司喜歡總是訴苦、投訴的下屬,沒有哪位上司喜歡那些只知道抱怨的人,沒有哪位上司會喜歡那些總把「不可能」掛在嘴邊的人,沒有哪位上司願意認可畏首畏尾的人,沒有哪位上司喜歡使用哭訴武器對付自己的人。 「職場無男女」,是職場的又一法則。某些職業女性,在遭遇委屈或者不公待遇的時候,會用哭訴來對付自己的上司,結果會把上司搞得狼狽不堪。公平而合理的待遇,不是靠眼淚爭取來的,美好的未來更不是靠眼淚爭取來的;成功所依靠的,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從而贏得上司的信任,同事的協助,下屬的尊重。把最好的自己展示出來,不僅是要給公司、上司們看,同樣也是給下屬、同事看,這是一種姿態,絕不示弱的姿態。 當然,筆者所要表述的並非是職場沒有人情味、沒有關愛;而是作為職場人,必須清楚這裡是職場,是需要我們展示個人能力、實力和智慧的地方;不要奢望這裡充滿理解與關愛,因為這裡並不是溫馨的港灣,可以任由我們訴苦、抱怨和哭泣。 不在上司面前示弱,而要把最好的自我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積極主動的、樂觀自信的、正面而肯定的、不抱怨的、承擔責任的、追求最佳的我們,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美好未來。儘管職場上會有冰冷的態度、無情的攻擊、艱難的境況,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清楚在遭遇這些情況的時候,正確的第一反應就是,絕不在上司面前示弱。
第27節:幫助下屬成長的第一反應(1)
第三部分 幫助下屬成長的第一反應 真正的「管理從欣賞開始」 「上司的期望」是下屬成長最佳的通道 下屬的習慣是上司給養成的 對新員工首先要知道他「來自哪顆星」 把自己的「有色眼鏡」摘下來看員工 下屬都是「上帝的半成品」 每天「清洗」一位員工 運動員每天都要刻苦訓練 即便有5個老婆,生孩子也不能縮短到2個月 間接指導是管理的法寶 不要給下屬設置「複雜方程式」 教練不要替運動員上賽場 複雜地形要做「嚮導」而非「指路人」 第一次不批評 批評應當正面導向 多給期望,多給承諾 表揚之後給其更高的期望 沒有人願意穿著你的鞋子走路 真正的「管理從欣賞開始」 為下屬們身上存在很多問題或毛病而痛苦,第一反應:真正的管理從欣賞開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總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容忍或忽視的這些問題,一旦反映在團隊管理工作中,卻往往令人難以容忍,甚至引起憤怒,例如:某些員工有遲到的毛病,某些員工喜歡抱怨,某些員工缺乏信心,等等。面對這些員工,我們的管理者經常會發出的類似的感慨: 這人,一身的臭毛病,真是受不了了! 這種人,什麼都幹不了,只會添亂! 早想把這個傢伙開掉,只是擔心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 真拿這個人沒辦法,不知道囑咐了多少遍,可他還是我行我素! …… 其實,在筆者看來,這種狀況下,真正的問題並非下屬們身上是否存在毛病,或者存在什麼樣的毛病,而在於管理者們所持有的態度。 假如每天我們只是聚焦在這些所謂的問題或毛病上,就容易形成「聚焦放大效用」,原本不大的毛病經過放大,不僅會讓管理者自己感覺內心不爽乃至失望;而且也會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員工一無是處,而最終將其徹底否定。那些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甚至根本不可能被改變的問題或毛病,為什麼管理者不能轉化態度,用欣賞的角度看待他們,而是以批評的眼光對待下屬身上的毛病? 當年蘇格拉底感覺自己年事已高,來日不多,就對他的助手說,「請幫我尋找一位最優秀的人,我要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他」。於是這位助手開始尋找那位最優秀的人,多年下來卻一無所獲。最後他來到蘇格拉底面前,淚流滿面地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而蘇格拉底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蘇格拉底接著說:「其實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可是你卻不知道。」相傳這個助手就是柏拉圖,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儘管柏拉圖本人關注自己的問題,並不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但是,偉大的蘇格拉底所看到的則是柏拉圖最優秀的一面。
第28節:幫助下屬成長的第一反應(2)
用怎樣的眼光和態度看待員工身上的問題或毛病,所涉及的就是管理的本源問題。所謂管理,到底是管理下屬的優勢、優點,還是管理他們的劣勢、缺點呢? 某些管理者習慣於把更多的目光盯在下屬的劣勢和缺點上,試圖改變他們、提升他們,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後,卻發現根本沒有取得所期待的結果。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能發現那些在職場中成功的、快速發展的、或者如魚得水的人,其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們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也正是基於此,筆者認為:每個人具有別人無法超越和抗衡的優勢;能否成功關鍵取決於這些優勢能否被挖掘、認知和充分發揮出來。成功人士所做的事兒,多數都是解決「如何更好地增強優勢和利用優勢」的問題,他們絕對不會去拿自己的弱勢或缺點去跟別人競爭。 所以,筆者建議我們的管理者能夠嘗試「從欣賞的角度」來觀察、來分析、來判斷所轄下屬們的表現。於是,其中的道理也已經明確,所謂管理主要就是管理下屬們的優勢、優點,而非劣勢或缺點;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注意觀察和分析下屬身上的優勢,幫助下屬把優勢轉化到工作中,從而創造最大的價值。 從下屬的優勢、優點著手對他們進行管理,是一種欣賞的、肯定的角度。如果感覺下屬們還不夠優秀,那首先是因為缺少發現,切記:「每個下屬都是上帝的天使」。如果發現自己所轄的下屬身上有很多問題或毛病的時候,第一反應應該是用欣賞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因為「管理從欣賞開始」。由此,員工的成長環境和工作氛圍都將發生變化,不再是挑剔、尖刻或否定,而是寬容、欣賞和肯定;對於下屬而言,大家也都希望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工作。 「上司的期望」是下屬成長的最佳通道 當因個人發展問題而困惑時,第一反應:上司的期望是自己的最佳成長通道 對多數人而言,職業發展是除薪酬之外第二重要的考量要素。人們大都希望能學到更多知識,累積更多經驗,進而被上司重視獲得晉陞機會。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在職場上一帆風順、快速成長,那麼,如何使自己獲得快速成長,有什麼捷徑可以選擇? 捷徑當然是有的,就是「上司對我們的期望」。 每天,草原上的獅子媽媽會給孩子這樣的期望:「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否則若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同時,羚羊媽媽也在對孩子提出明確期望:「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不能跑得比獅子快,就肯定被吃掉。」無論是獅子的孩子還是羚羊的孩子,他們的努力都是沿著「跑得更快」這個明確的期望,所以他們的後代才會越跑越快,最終都成了大草原的寵兒。 當小獅子或者小羚羊們,遵循著媽媽們「跑得更快」的期望強化自己的生存技能的時候,他們的成長乃至進化,就會是最快的。那麼,對於職場中每天受困於瑣碎而繁重的工作,感覺筋疲力盡、疲憊不堪的人們而言,無疑是上司的期望能給出一條光明的成長通道:奔向哪裡、如何跑得更快…… 在職場中,只有上司最真實、最全面地了解下屬;而且,基於部門的規劃和發展,上司也會對下屬們的個人定位和努力方向有所「期望」;加之上司們豐富的經驗與管理智慧,使得他們的指導意見最具實用價值。所以,筆者認為上司的期望就是下屬快速成長的通道;因為,上司的期望就是努力目標,就是前進動力。 日常工作中,筆者經常會問員工一個問題,就是:「請問,你知道上司對你的期望嗎?」有的人,能夠非常清晰地給出答案,「我的上司希望我能夠在半年內做到銷售經理!」當然,也會很多人對此表示迷茫甚至詫異。 儘管年輕一代信仰「我的地盤,我做主」,但,自己在摸索中前行,不僅可能會碰壁,而且最大的問題是成長速度緩慢,甚至有時會走錯路;所以,藉助上司的幫助和指導,遵循上司的期望發展自己,才是真正的捷徑。
第29節:幫助下屬成長的第一反應(3)
作為上司,我們必須知道「期望導致期望的實現」。我們的期望不僅是給下屬們指明一條道路,更多的,其實代表著我們對他們的鼓勵,信念的灌輸。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在下屬陷入發展困境的時候,告訴他們「我們對你的期望是……」 下屬們會明白沿著上司的期望發展,是一條精準而光明的快速通道。在職場中打拚的我們,都會有困惑,都會遭遇挫折,都會有不知所措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千萬別忘了,上司的期望就是他們最好的發展通道。 作為下屬,必須清楚和明確上司對你的期望,或許上司並不明確說明他對你的期望,但是,對於有上進心的我們而言,就應當主動跟上司溝通,不要等待著上司主動來跟你談論「發展期望」問題。當然,也可以嘗試從上司的要求中分析出他的期望。 每個人都會遭遇成長的陣痛與迷茫,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筆者建議,第一反應就是要知道上司對我們的期望,而這個期望就是我們發展的快速通道。 下屬的習慣是管理者養成的 如果認為某些方法對員工的工作有所幫助,第一反應:下屬的習慣是上司幫助其養成的 記得一次在給銷售經理做培訓的時候,有人提問「我在做業務的時候,業績是非常好,並且總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和技巧,歸納了很多好的工作習慣;但是,當我現在開始帶團隊的時候,卻發現下面的業務員們,在這些方面非常欠缺,於是我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他們接受起來卻又有抵觸情緒。請問,我該怎麼辦?」 筆者當時做出的回答是:「下屬的習慣是管理者養成的。」 把工作做好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掌握科學、正確而高效的方法和技巧,這些無不凝結著前輩們的經驗和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者能夠將科學、高效的工作方法、技巧在團隊里推動起來,並執行下去,使之化為下屬們的工作習慣,結果必然會增強執行力,提升工作效率和績效。 任何人在改變某種習慣的時候,都會是痛苦和抵觸的;所以,對團隊而言,單純依靠下屬自己的學習、感悟,並逐漸做出習慣調整是不現實的。因為,即便他們知道習慣的改變和養成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工作效率和績效;但是,由於眼光和認識的差距,以及改變習慣的痛苦,他們會反感和排斥。基於此,筆者認為通過簡單的學習或培訓的方式,很難讓下屬改變現有的不良工作習慣。 下屬的習慣是管理者幫助養成的,或者可以說,下屬的習慣是被管理者逼著養成的。 在下屬的工作習慣認知、改變和固定過程中,管理者發揮著關鍵的主導作用。管理者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明確告知下屬們哪些習慣是錯的,必須要改變,哪些習慣是對的,是要堅持和養成的;在強有力的良好習慣培養之下,通過習慣固化,使之成為融於下屬身體和血液里的良好工作習慣。 管理者們該如何幫助下屬養成良好習慣呢?筆者認為,要把每項做法、技巧、方法,都形成明確的規定性動作,讓員工們堅持、再堅持、再堅持。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實際執行起來卻比較困難。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結果:3周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同一個動作,必須重複3周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形成穩定的習慣。 幫助下屬們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是最快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無論下屬是否願意、是否接受、是否會感到痛苦,強勢推進良好習慣的培養直至將其固化在每個人的行為中,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我們必須清楚:沒有哪種習慣會輕易被改變或養成。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管理者在希望改變下屬的時候,第一反應:下屬的習慣是管理者養成的。
第30節:幫助下屬成長的第一反應(4)
這個艱苦的過程,所真正挑戰的並不是下屬的意志,而是管理者的意志;改變下屬習慣的過程充滿艱辛,需要足夠的勇氣、信心,否則將半途而廢、無法實現。下屬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員工堅持、再堅持、再堅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夠堅持、再堅持、再堅持。 首先要知道「他來自哪顆星」 當一個新員工初入團隊的時候,第一反應:先要知道他來自哪顆星 新員工培養難,特別是「80後」員工培養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管理難題。團隊里會不斷有人離開,同時也會有新人加盟。確保新員工快速融入團隊,並能獨當一面,是所有管理者都期待的。不可避免,任何新人的融入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所以,每當有新人加入,都像個難題擺在管理者面前,如何快速找到解題思路,並得到正確的解,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經常聽到管理者們如下這些抱怨: 這批新人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也不知道請教別人; 對這個員工,我們已經培養了很長時間,他卻還是無法獨當一面; 培訓了很多東西給新人,結果他們還是固守著自己原來的東西,提升不大; 感覺新人的那股衝勁,已經消磨殆盡,卻沒有更好的辦法幫助他們; …… 這些都容易讓管理者患上「新員工培養綜合症」。所謂新員工培養綜合症,就是在新員工培養上,沒有清晰而明確的思路,或者雖有一些成功做法卻無法複製,或者即便有思路和方法,在面對個性差異極大的新員工時也會頗感困難。 那麼,新員工培養的難點到底在哪裡呢? 筆者認為,首先不能把培養難的責任推給新員工自己,認為他們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學習能力差,甚至不夠職業,等等。況且,筆者認為新員工培養不是治病,不能按照「對症下藥」的方法,針對他們身上缺點或者問題,開藥方、治病。其實,真正應該反思的,應當做的是從我們管理者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和突破口。 在新員工培養上,我們更多的是採用灌輸、指導、督促甚至訓斥的方法;全然不顧他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作為管理者,不知道新員工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更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如果管理者對新員工的情況一無所知,就無法找到跟新員工溝通的共同「語言」,也就談不上什麼培養問題,所以也就只能依靠強勢的灌輸、督促和訓斥。 作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新員工「來自哪顆星」,也就是要清晰掌握新員工的性格特徵,把握他們想要的是什麼,還要了解他們的愛好有哪些。只有把這三個方面搞清楚了,才真正抓住了員工成功培養的關鍵所在。 在培養新員工的時候,首先要知道「他們來自哪顆星」,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跟他們交流和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楚應當給他們哪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方法進行灌輸;怎樣給與他們的進步進行評價和指導,等等。 如果在培養新員工方面,能夠根據他們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優勢特質,並按照他們的接受能力,安排各種指導和訓練,幫助他們設計成長路徑,培養他們的行事風格,就往往會事半功倍。 管理者對於新進員工,第一反應就要了解「他們來自哪顆星」,關注他們的性格特徵、能力優勢、個人喜好,以及學習意識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適才培養的目的。 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鏡摘下來 當感覺某些新員工無可救藥的時候,第一反應: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鏡」摘下來 新人加盟,都需要一個融入過程,這個過程甚至是頗具挑戰性的,因為,部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對新人的「排異現象」,新人容易被懷疑甚至被排斥。 從筆者對新人的培養經驗來看,新人能否快速被團隊接納,通過技能提升而獨當一面,關鍵取決於團隊的長官;他們在用什麼樣的角度觀察、分析和評價新人,在用什麼樣的態度培養、指導他們。
推薦閱讀:
※男人一生只做三件事
※感冒藥:一生愛你千百回
※一生最不缺錢的五.大生.肖。快來看看有你嗎!
※韓信:會說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