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乍暖還寒,正需艾灸溫經散寒!
今日雨水節氣,雖然老話說,雨水變多,天氣回暖,秋天時一層秋雨一層涼,春雨下一場暖一層。
可事實上是,春寒依舊料峭,話說,這兩天的春寒還真是蠻冷的,這種冷與冬日不同,就像艾灸的熱與其它熱不同,可以走經絡,初春的寒氣也可以中人,已經習慣暖氣的身體,也需要緩衝進入春天,經過一個冬天已經沒有太多抵禦寒冷的陽氣,初春還需多多艾灸以補充損耗的陽氣。
春季氣溫多的是「乍暖還寒」,很容易造成關節不適,故春季也成為人們舊病複發的季節,原有的頸、肩、腰、腿、痛也會發作。
而艾灸的顯著作用就是溫經散寒,最是適合——風寒濕引起的痛症以及虛寒導致的各種疾病以及慢性腰肌勞損的患者伴有腰冷、四肢不溫的癥狀。
以上病症取穴
後腰正中的命門穴
肚臍正中直下1.5寸處的氣海穴
肚臍正中直下3寸處的關元穴
灸法:用艾條每日熏烤30分鐘,每天一次,10天停一天。長期堅持就可以溫腎、暖宮、散寒、去除宮寒。
此外還可以用紅花艾葉煮水泡腳每日20分鐘,可溫經、散寒、通絡。
雨水【節氣灸】
時令節氣是「節氣灸」的時間條件,是反應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一定要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進行「節氣灸」,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比如雨水節氣灸,在雨水前後幾天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葯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
雨水艾灸
時間:2月18-20日
艾灸取穴: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具有健脾利濕的效果。
雨水養生
雨水養生的重點是養肝護脾。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位是肩頸、眼睛、牙齒、咽喉,還有皮膚和舊恙,睡覺蓋嚴實點吧都,防落枕。
1、起居:
應順應春生的規律,初春應多做運動,出門踏青,遠眺山水。一定早起,春天啦,大清早舒展一下身體,讓陽氣升發,早睡盡量吧。
2、身體反應:
困,有條件的中午小睡一下,真是適合做白日夢的季節。
3、飲食:
宜甘平食物,適量溫性升發食物例如香椿,不宜食酸。不宜寒涼。黃瓜、苦瓜,西瓜,綠茶,菊花,這些偏寒。
因為春節普遍暴飲暴食,剛上班又缺運動,來來回回身體也疲憊,要注意飲食清淡點,多喝粥,讓脾胃修養修養,休養休養。
雨水節氣的來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
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
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
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雨水不僅表徵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大家都快開始艾灸吧,就像莊稼要施底肥了,給身體也加足底陽,把冬天積聚的寒氣脂肪慵懶什麼的統統驅逐出去,輕鬆起航,活力四射。
關於艾灸名媛課堂
推薦閱讀:
※冬季艾灸養生 最常用這些穴位(圖)
※『中醫養生』艾灸詳解虛、寒、濕(圖:宋代艾灸圖)
※艾灸的注意事項及原因詳解
※艾灸的淵源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