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抑鬱症女孩自殺的隱喻之痛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3月17日,即將畢業的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大四女生「走飯」在微博上設定好遺言後在宿舍自縊身亡。第二天,遺言發布如期發布,引起軒然大波。很顯然,與以前圍觀帶有惡作劇成分的微博自殺不同,這次網友確確實實是被死者那些敏感、痛苦、怪異,充滿了死亡意識和箴言般的力量的微博驚呆了,由此開始關心起抑鬱症來。

  然而,正像桑塔格揭示的,當人們對一種疾病缺乏了解時,隱喻性思考方式就會流行起來,以至對患者造成傷害。我在新浪微博以「抑鬱自殺」隨手一搜就發現不少類似的聲音:「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抑鬱、自殺,抗壓能力太差了吧!」「太不愛惜自己了,你走了,對得起生你養你的父母嗎?」 「如今的社會,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導致人民價值觀的兩個極端,兩者也備受壓力,自然就抑鬱了,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心,能否頂住壓力,樂觀積極開朗直面人生!」……為什麼這些網友會責備死者,怪她沒「看開點」呢?這是因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抑鬱症只是思想問題、鬧情緒而已,只有那些心胸狹窄、意志薄弱的人才會這樣。殊不知,抑鬱症就是一種疾病。針對人們的誤解,網友「lw56102」激憤解釋說:「就像沒有人可以憑藉意志力戒毒,抑鬱症也不是可以通過意志力來治癒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體內某些物質的失調,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不是靠讀者青年文摘裡面的故事就能改變的。該吃藥必須吃藥,該住院必須住院,該監控必須監控起來。」可以想像,叫人「看開點」儘管飽含善意,但其中蘊涵的「抑鬱症患者心胸狹窄、意志薄弱」的道德判斷卻比抑鬱症本身更讓抑鬱症患者難受。

  如果說普通網友的隱喻傷害還只是無心之失的話,那麼,某些以「心理醫生」自居的網友給抑鬱症患者大開藥方,則是典型的「庸醫殺人」。比如,「有時候人的不快樂,是內心的情結沒有打開,走進了死胡同。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嚴重心理問題的初二男學生,打開他的心扉後,發現都是從小積下的嚴重認知偏差。幫助他獲得新的思維角度後,他最終調整過來複學了。」「抑鬱神經症可以心理治療,它是人格風格的產物,滲透並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將抑鬱症歸因於人格產物的觀點向人們暗示,心態導致疾病,而意志力量可以治療疾病。其後果就是,它不僅削弱了患者對可能行之有效的醫療知識的理解力,而且暗中誤導患者,使其不去接受這種治療。有不少中度抑鬱症患者就誤以為自己是暫時的心理問題而不去接受治療,偶發性變為重度導致自殺。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抑鬱症就像感冒一樣屬於疾病,那為什麼它比感冒產生了更多的隱喻呢?道理也簡單,桑塔格說:「一種疾病只有通過種種不同的病因才能作出解釋,這種觀點正好體現了看待那些尚不清楚病因的疾病的思考方式。」由於一直以來,醫學界對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醫學家籠統地告訴我們它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其中包括生物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個性因素。這就使抑鬱症具有了被當作隱喻使用的最廣泛可能性。而如今,現代醫學已揭示抑鬱症的病因——大腦的功能都是通過神經遞質來進行傳遞的,在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神經遞質一般分為四種,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抑鬱症的發生,基本是由於腦內突觸間隙的5-HT、NE或DA減少引起的,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發明了抗抑鬱藥物。既然科學已經怯褪「抑鬱症」的神秘,抑鬱症的隱喻之痛也就該褪去了。

推薦閱讀:

其實抑鬱症是一種心病
南希工作坊第三天——南希對安吉拉的治療(抑鬱、受虐人格)
8個致人長期抑鬱的裝修風水盤點
推薦心理自助書:《太聰明所以不幸福?》
不知不覺越來越焦慮,原來可以這樣治

TAG:抑鬱症 | 抑鬱 | 自殺 | 女孩 | 隱喻 |